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季来临,人们常见所谓"秋燥"和"秋燥证",都是中医学的概念,当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称"秋燥",发展为疾病状态时称为"秋燥证"。  相似文献   

2.
常怡勇 《大众健康》2006,(10):88-89
老王被“秋燥”击中了! 北方的秋天秋高气爽,但雨水渐少,气候干燥,不少人被“秋燥”击中。这不,老王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3.
常虹 《药物与人》2009,(10):36-37
老王被“秋燥”击中了! 北方的秋天秋高气爽,但雨水渐少、气候干燥。不少人被“秋燥”击中。这不,老王就是其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4.
828例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型、症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证型、症状规律。方法 根据中医四诊内容制定症状观察表,对某高校的828例亚健康状况教师的证型、症状规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的主因是劳逸失度、内伤七情;所表现的症状多达62种,其中12个主要症状依次是易疲劳、失眠、夜尿频多、头晕、咽干、便秘、经来不适及月经不调、发黄易落、四肢发凉、活力减退、咽部异物感、头痛。中医证型共涉及32个,其中12个主要证型依次是肝郁气滞证、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肾气不固证、肺气虚证、心脾两虚证、脾肾两虚证、肝血虚证、肝阴虚证、脾气虚证、心火亢盛证、脾阳虚证。结论 高校教师亚健康状态以虚证和肝系证候、脾系证候、肾系证候多见;劳逸失度、内伤七情致脏腑、经络生理活动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关系受到破坏,导致“阴阳失调”是亚健康状态发生的病理核心。  相似文献   

5.
袁枚,字子才.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卒于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享年82岁。袁枚在清代文坛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文笔与大学士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他年逾八甸时仍作诗不止.写字不辍,神清气朗.身体状态极佳,”齿若编贝,声若洪钟”,被世人赞誉为“一代文星兼寿星“。  相似文献   

6.
秋季天高气爽,雨水较少,空气中水分减少,空气干燥,秋季,中医称“秋主燥”,机体适应性差,容易口干鼻燥、皮肤干裂、目赤牙痛、外感咳嗽等“秋燥”现象。素有“百果之宗”的梨对秋燥症有其独特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招聘启事     
1.概念“郁”气、积、滞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疾病状态,如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医学正传》对患者内有气机郁滞,外有郁闷不欢表现的状态,明确提出“郁证”的概念。郁闷不舒状态失眠是指患者伴有精神情绪终日郁闷不了,幽忧寡欢,及胁腹胀满等证。张景岳称“忿怒不寐”。  相似文献   

8.
秋季到来,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人体会产生由于干燥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常称为“秋燥”,秋燥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声哑干咳,皮肤干燥等。  相似文献   

9.
杏苏散方系《温病条辨》吴鞠通为治秋燥病而设,言明主治凉燥。综观全方其又非治燥剂。 “燥”,燥者干也,缺乏水分谓“燥”。刘河间有“诸涩枯涸,干颈皴揭,皆属于燥”。《内经》“病机十九条中”也证之,已言明燥邪致病的病机和症候。在治疗上《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燥者濡之”,凡治燥必以增液养阴生津为大法。杏苏散方,并不具备生津增液的功效,但高等院校教材的《温病学讲议》,《方剂学》分别列为“秋燥”与“治燥剂”,而在《温病学》秋燥章中却又未收入该方。显然对该方是否治燥已有异疑。本文试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Berkman以及后来的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后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叫做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中介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等。目前,世界各国学者虽然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至今对其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亚健康状态”是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式”名称。近年来有关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作者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常远 《药物与人》2011,(10):68-69
秋季雨水较少,空气干燥,不少适应能力差的人容易发生口干鼻燥、皮肤干裂、目赤牙痛、外感咳嗽等症状,中医称之为“秋燥”。而这时正是黄澄澄、水灵灵的鲜梨下树上市的季节。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特别适合“秋燥”患者食用。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的定义是: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完满状态。据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2/3,有约1/3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与患病之间的过度状态,世界卫生组织称其为“第三状态”(这种人自感不爽,检查无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  相似文献   

13.
夏去秋来,转眼又到了秋燥症多发的季节。秋燥症是指秋季气候干燥,空气缺乏水分,人体吸入干燥空气后所致的一种秋日病。表现为口鼻干燥,或咽干口渴.干咳少痰。现代医学认为:秋燥多与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秋季防病治病,最重要是御“燥”和滋润,下面介绍几款汤水伴您好度秋。  相似文献   

14.
亚健康状态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亚健康”是一个新的医学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称其为“第三状态”,中国称其为“亚健康状态”。为此,对“亚健康状态”的产生背景、定义、主要表现形式和产生的原因等文献资料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目前亚健康状态研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秋燥护肤说银耳胡献国银耳,又称白木耳、白耳子,为银耳科植物银耳的子实体,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中医认为,燥主秋令,燥邪干涩,易伤津液,因而易出现肺燥干咳、胸痛、皮肤干燥脱屑、皲裂、口鼻干燥、便秘尿黄等秋燥证,而银耳味甘质润,可滋阴润肺,益胃生津,因...  相似文献   

16.
兰政文 《自我保健》2007,(10):10-11
进入秋季.孙女士却没有“天凉好个秋”的惬意,总觉得口舌发干,喝水也不管用,眼睛也干涩难受。朋友告诉孙女士,这种口干舌燥的症状多半是”秋燥“.只要改善饮食、勤做运动就能消除。孙女士”如法炮制”了一段时间.可她的”秋燥”不但没有减轻.反而一天天更严重了,不得不去医院。接诊的医生经过一番检查后.在孙女士的病历上赫然写下”干燥综合征”几个字。  相似文献   

17.
吕斌 《现代养生》2006,(1):50-52
亚健康是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亚即次等之意),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  相似文献   

18.
刘国应 《东方药膳》2006,(10):31-31
入秋以来,气候逐渐转凉,同时天高气爽,空气干燥,祖国医学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而且又最易伤肺,易出现鼻、咽部发痒不适,干灼疼痛,干咳少痰,甚至痰中带血,气喘胸痛等病症。  相似文献   

19.
植物人(vegetative patient):大脑皮层功能严重损害,受害者处于不可逆的深昏迷状态,丧失意识活动,但皮质下中枢可维持自主呼吸运动的心跳,此种状态称“植物状态”,处于此种状态的患者称“植物人”。  相似文献   

20.
龚学忠 《自我保健》2011,(10):22-23
秋凉伊始酷热渐退,寒凉渐生,实为四季之中由极热转为极寒(冬季)的一个过渡期。此季的特点在于气候逐渐转凉。同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中医学因此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燥”。如《医门法律·伤燥门·秋燥论》提出“大意谓春伤于风,夏伤于暑,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冬伤于寒”。中医认为燥病多生于秋,故又称为“秋燥”。其特点是初起时就有津液亏少而出现干燥等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