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本文采用发色底物显色法对39例脑血栓患者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进行检测。结果t-PA活性下降,PAI活性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性(P<0.01),表明脑血栓患者纤溶活性降低,是产生血栓的因素之一。本栓测结果提示,测定t-PA、PAI有助于脑血栓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溶栓治疗对纤维系统的影响以及各指标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对91 例病后24 h 内就治的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4 组,其中进行血样检测者对照组14 例,应用尿激酶(UK)6×105 U 组22 例,16×105 U 组22 例,26×105 U组11 例。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7~10 天(d)进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纤溶酶原(PLG)、D-二聚体(D-D)检测。结果 对照组tPA、PAI、PLG、D-D在治疗前及治疗后各时期无变化,溶栓治疗组于治疗后2 h tPA 及D-D明显升高,PAI、PLG下降。溶栓治疗并发出血的病例,于治疗后24 hPAI仍明显降低。结论 溶栓治疗病例存在超早期纤维激活,凝血障碍是溶栓治疗并发出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指标变化与其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5-09-2016-09我院收治的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将其作为研究组。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研究组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NIHSS评分≥1分,n=27)、未进展组(NIHSS评分1分,n=35)。按照改良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量表(Rankin)评估研究组发病1个月后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Rankin评分≤2分,n=37)、预后不良组(Rankin评分2分,n=25)。以同期到本院体检的6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知情同意。对所有对象的凝血纤溶指标进行检测,主要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D-二聚体、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等。并分析其水平变化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2组INR、APTT、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进展组与未进展组INR、APTT、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INR、APTT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2组D-二聚体、t-PA、PAI-1水平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过程中,凝血纤溶指标检查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病情进展及预后进行判断,且D-二聚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水平变化直接影响患者预后,需引起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该文综述了丝氨酸蛋白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凝血酶及其同源性抑制剂PAI-1、Neuroserpin和PN-1的表达以及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讨论了t-PA及其抑制剂Neuroserpin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旨在为人类急性脑损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正>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是指由于脑的供血动脉(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不足导致的脑组织坏死的总称。溶栓治疗是指应用纤溶酶原激活剂一类的溶栓药物,直接或间接的使血栓中的纤维蛋白溶解,从而使被阻塞的血管再通。临床上静脉溶栓剂主要有尿激酶、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等,尿激酶虽然溶栓活性高,但在脑卒中的治疗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标准计量与低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关于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不同剂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队列研究。结果低剂量与标准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效果[OR=1.09(95%CI0.91~1.29),P=0.34]、脑出血发生率[OR=1.22(95%CI0.76~1.97),P=0.41]及3个月内病死率[OR=1.10(95%CI0.84~1.46),P=0.49]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方面与标准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明确脑血栓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功能状态。方法采用ELISA法监测3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纤维蛋白肽A(FPA)和D-二聚体(DD)在急性期(≤3d)、亚急性期(8~28d)、慢性期(>30d)的动态变化,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FPA在脑血栓形成后各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慢性期和急性期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DD在急性期显著高于对照组,亚急性期较急性期进一步升高,慢性期和急性期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脑血栓形成急性期TPA、DD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塞灶体积均无相关性。结论脑血栓形成各期凝血功能均增强,亚急性期纤溶系统高度激活,为脑血栓形成早期行抗凝溶栓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观察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含量,了解脑梗死急性期纤溶系统平衡失调的规律;并探讨疏血通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  相似文献   

9.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与脑血管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issueplas minogenactivator ,t -PA)及其抑制物(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 -1,PAI - 1)是纤溶系统的二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二者的结构、特性以及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中二者的活性、抗原含量测定甚至出现了矛盾的结果。1 t -PA、PAI- 1在纤溶系统中的作用  纤溶酶原激活物 (PA)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 -PA)以及它们的抑制物在纤维蛋白…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是多因素疾病,其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其病理生理过程是凝血纤溶功能障碍,血栓形成.脂蛋白(a)是一种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与冠心病和脑梗死均有密切关系.由于脂蛋白(a)与纤维蛋白溶解酶原(下简称纤溶酶原)结构极为相似,在体外实验中表现出干扰纤溶的作用,因而,本文测定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清脂蛋白(a)与凝血纤溶功能并研究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抗原含量,以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纤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1例患者脑脊液t-PA及PAI-1抗原含量,与20名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血栓形成组脑脊液t-PA、PAI-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说明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S及PAI-1参与了脑血栓形成之病理过程;t-PA及PAI-1抗原含量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2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亲体供肝移植后由于止血和凝血指标的异常可出现出血及血栓等严重并发症,但其具体变化规律如何尚未见报道。 目的:探讨亲体肝移植受体围手术期止血与凝血指标的变化。 方法:抽取44例亲体肝移植受者移植前、移植后1~7 d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浆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活性、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动态变化。以32名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为对照。 结果与结论:移植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延长(P < 0.01),纤维蛋白原含量、血小板、抗凝血酶活性、纤溶酶原活性降低(P < 0.0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升高(P < 0.01);移植后1周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含量、抗凝血酶活性逐渐恢复正常,纤溶酶原活性、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仍异常于正常值(P < 0.01)。结果提示亲体肝移植后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的恢复是相对较快的,而纤溶因子的恢复则较为迟缓,纤溶功能亢进,是肝脏移植严重出血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移植后凝血与止血功能的监测,是预防出血和血栓形成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亲体肝移植;止血;凝血;肝移植;器官移植;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凝血纤溶指标和同型半胱氨酸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进展组(32例)和非进展组(4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17例)和非预后不良组(59例);另选择同期于我院检查的健康志愿者49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凝血纤溶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g)、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变化,Pearson相关分析Hcy与凝血纤溶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前Hcy、D-D、Fg、PAI-1显著高于对照组,tPA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cy、D-D、Fg、PAI-1显著低于治疗前,tPA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组Hcy、D-D、Fg、PAI-1显著高于非进展组,tPA显著低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预后组Hcy、D-D显著高于非不良预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Fg、tPA、PAI-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Hcy与D-D、Fg、PAI-1呈显著正相关,而与tPA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凝血纤溶功能异常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两者的变化具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治疗指导、疾病进展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一、概述 自从1995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就成为目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最有效的手段,对所有发病在6h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要没有溶栓的禁忌证,均应积极地给予静脉溶栓或动脉溶栓[1-3].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无论是静脉溶栓或动脉溶栓都有发生出血的可能性,尤其是脑出血,因此应在具备神经外科手术条件的医疗单位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抗原含量,以探讨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纤溶活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1例患者脑脊液t—PA及PAI—1抗原含量,与20名对照组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血栓形成组脑脊液t—PA、PAI—1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说明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及PAI—1参与了脑血栓形成之病理过程;t—PA及PAI—1抗原含量是反映体内纤溶活性的2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凝血纤溶变化机制 ,为临床提供诊治依据。方法 :急性脑梗死患者 35例 (采集血浆 ) ,其中 31例同时采集脑脊液 ,测定脑脊液及血浆部分凝血纤溶指标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脑脊液及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 D-二聚体 (D- 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而纤溶酶原 (PL G)活性明显下降 (P<0 .0 1)。结论 :脑梗死急性期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17.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能激活纤溶酶原,转变溶酶。后者促进纤维蛋白(原)水解,使血栓溶解,血管再通。因此tPA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然而近几年的临床和动物实验显示tPA存在潜在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其中的机制涉及到tPA与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与基质金属蛋白酶,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以及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ACI患者(ACI组)并以80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NC组),检测并比较其血浆Hcy、hs-CRP、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结果 ACI组血浆Hcy、hs-CRP、rt-PA、PAI-1水平比NC组增高,而INR和APTT时间则较NC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血浆Hcy水平与hs-CRP、PAI-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ACI患者血浆Hcy水平与hs-CRP、凝血、纤溶功能水平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9.
纤维蛋白是凝血-纤溶系统的主要成分,正常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CNS)中检测不到纤维蛋白,而在神经系统炎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中,随着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破坏,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入脑实质并转变为纤维蛋白,纤维蛋白沉积是脱髓鞘疾病的突出表现。本文综述了纤维蛋白的神经病理学功能,从一个凝血蛋白扩展到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参与调节炎性反应及神经再生。一、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是一个可溶性的340kDa的二聚体糖蛋白,在肝脏中合成。每个亚单位包含有Aα、Bβ和γ三个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纤维蛋白是凝血级联瀑布的终产物,在凝血系统中起关键作用,同时,纤维蛋白也是一个经典的急性期反应物,各种炎性刺激均可导致其在肝脏内表达增加,例如肺缺血、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受损组织及炎症病灶中纤维蛋白沉积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的过程受2个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PA)的调节:组织型PA(tissue ty...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动脉硬化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AP)及其快速抑制物(PAI-1)的变化规律,探讨血浆纤溶活性在脑血栓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作用;同时测查恢复期或后遗期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及PAI-1的变化规律,了解此类患者再发生血栓的危险性。方法 采用美国Σ960酶标读数仪,用发色底物法对2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PA及PAI-1活性进行动态测查(发病后1、3、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