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9)
目的探究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软瘫期上肢肌张力及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脑卒中软瘫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0例与观察组80例,对照组开展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电针,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简化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估2组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MAS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MAS 1~2级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FMA评分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及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在脑卒中软瘫期应用可提升上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1例应用穴位贴敷治疗,研究组51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4周。记录2组治疗前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2组治疗后Ashworth痉挛量表评分和CSI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均0.05),且研究组降低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均0.05),且研究组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基于神经解剖学温针灸与穴位贴敷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Bobath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9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ASA分级Ⅰ~Ⅱ级)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2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及Bobath疗法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3例)加用针灸治疗,观察组(46例)加用推拿手法治疗。治疗1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比较两组临床效果。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各亚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上下肢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各亚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为62.8%,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5.395,P=0.018)。结论:Bobath技术与推拿疗法联合用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续命汤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中风(风痰阻络证)后上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中风(风痰阻络证)后上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常规内科治疗及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加用小续命汤。两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上肢表面肌电信号、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分级、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 (1)试验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试验者86例,其中试验组42例、对照组44例。(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电积分(IEMG)、均方根(RMS)值均降低(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肱二头肌、肱三头肌RMS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分级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6周、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两组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量表评分均升高(P0.05);组间治疗6周后比较,改良Barthel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Fugl-Meyer评分、改良Barthel量表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小续命汤联合常规疗法治疗中风(风痰阻络证)后上肢肌痉挛疗效满意,能有效降低患者的上肢肌张力,缓解中风后肌痉挛症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283-1285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将89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ASA分级Ⅰ~Ⅱ级)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43例)加用针灸治疗,观察组(46例)加用推拿手法治疗。治疗1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变化。比较两组临床效果。采用SF-36生活质量评价量表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各亚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评分、FMA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上下肢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及SF-36量表各亚项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对照组为62.8%,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推拿用于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拟养阴熄风通络汤联合血栓通对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20例中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血栓通静脉滴注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养阴熄风通络汤进行治疗。治疗前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式Ashworth分级法评价肌张力、采用Berg平衡评分量表(BBS)评价平衡能力、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运动能力、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缺损情况以及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抑郁、焦虑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P0.05);观察组肌张力(改良式Ashworth分级)、平衡力(BBS评分)、运动能力(FMA评分)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NIHSS评分)显著改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抑郁及焦虑程度显著改善,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养阴熄风通络汤联合血栓通对中风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促进作用,患者运动能力、精神状态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给予穴位按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热奄包治疗,2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分级法比较2组患者肌张力改善疗效、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分评估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肌张力改善总有效率为96.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4.0%(P0.05);2组患者FMA评分、BBS评分、BI及GQOL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热奄包疗法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中风偏瘫可以加快患者肢体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巨刺针法治疗中风恢复期手功能障碍3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宇  吴中朝  栗新 《中医杂志》2012,53(20):1746-1749
目的 比较巨刺针法与传统患侧针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4例缺血性中风手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取健侧手阳溪、阳谷、合谷、后溪,行针时配合患侧手腕关节的运动;对照组取患侧手相同穴位.两组每次均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穴行针1min.每周各治疗3次,隔日1次.总疗程共8周.根据改良的Ashworth分级量表评定法、Fugl-Meyer评价量表、Lindmark运动功能评定法、Barthel指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功能障碍手肌张力分级、手平衡功能、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和临床疗效.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平衡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在肌张力Ashworth分级量表评分、Fugl-Meyer运动评分、Lindmark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组总有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巨刺针法可有效促进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手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改善手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核心肌力理论,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软瘫期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软瘫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及常规体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电针夹脊穴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的Barthel(MBI)指数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及MBI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为8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对中风软瘫期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对照组30例,予常规针刺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评价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变化,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肩手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BI评分及FMA评分升高,VAS评分降低,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VAS评分及FMA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肩手部疼痛及上肢运动功能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肩三针配合手三阳经输穴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疗效确切,可更好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缓解肩手部疼痛症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陈磊  张彤  于淼 《环球中医药》2023,(6):1226-1229
目的 观察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spastc hemiplegia after stroke, SHAS)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到2021年11月阜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SHA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5例给予常规药物+康复训练,研究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火针。比较疗效、改良Ashworth分级、运动功能、上肢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评分。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1.80%)显著高于对照组(78.69%)(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改良Ashworth分级均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的改良Ashworth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与对照组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均大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的上肢FMA评分、下肢FMA评分、MBI评分增幅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SHAS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应用温针治疗,对照组应用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Fugl-Meyer评分法和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温针治疗可有效的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补气脉通片联合针灸、推拿、肢体康复功能训练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恢复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及运动功能的疗效观察。方法:140例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分为治疗组(n=70)和对照组(n=70)。对照组:在内科基础治疗上加用肢体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针灸、推拿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用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中风病-气虚血瘀型)、NIHSS卒中量表、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MMSE量表、改良的Ashworth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NIHSS卒中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MMSE量表、改良的Ashworth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明显改善(P0.05)。结论:补气脉通片联合针灸、推拿、肢体康复功能训练能降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致残率、明显改善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4.
梁慧 《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15-16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配合穴位贴敷)及对照组(单纯针刺)各30例,进行疗效观察及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的Fugl-Meyer评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徐安瑜  徐应倩  黄璐 《新中医》2021,53(3):135-139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对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临床症状、肢肌张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分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2组均予以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联合推拿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肢肌张力改善情况(Ashworth评分)、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Fugl-Meyer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改良RANKIN量表)及生活质量(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肌张力Ashworth评分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Ashworth评分分级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RANKIN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RANKIN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疗法结合推拿可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肢体肌张力与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神经功能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水针治疗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给与常规针刺疗法治疗;治疗组45例,取穴方法同对照组,予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地西泮注射液混合后进行穴位注射。2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并采用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恢复情况,采用简化Fugl-Meyer评分表(FMA)评价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对照组总有效率6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MAS分级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提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水针治疗可明显降低中风偏瘫后肢体痉挛肌张力,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秦会超  刘丰艳 《新中医》2020,52(7):129-13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中风后偏瘫痉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中药熏蒸治疗,试验组给予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后肌肉痉挛程度[应用Ashworth量表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进行价]、肢体运动功能[应用简式Fugl-Meyer(FMA)评分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分级法评分进行评定)的变化,并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试验组为88.2%,对照组为7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Ashworth、CSI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Barthel评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试验组各项评分改善均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针灸推拿联合中药熏蒸治疗脑中风偏瘫痉挛,能较好地改善患肢肌肉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中药熏蒸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微创透穴埋线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配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对照组各脱落1例。在基础治疗上,观察组给予微创透穴埋线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修订Barthel指数计分法(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1),治疗后组间差异P0.01,观察组的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微创透穴埋线法可提高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肌张力异常增高的程度,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针灸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温针灸结合肌内效贴技术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温针灸治疗,疗程4周,治疗前后采用上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量表(V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的运动功能、疼痛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Fugl-Meyer评分(FMA)、视觉模拟量表(VA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 0. 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温针灸结合肌内效贴扎技术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择时穴位贴敷结合坐式偏瘫复原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1∶1的比例随机分成4组,A组为常规治疗组、B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择时穴位贴敷、C组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择时坐式偏瘫复原操锻炼、D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择时穴位贴敷和坐式偏瘫复原操,各30例。4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采用中风病中医证候评分量表、中风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简式Fugl-Meyer评分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4组患者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各项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D组各项评分优于A、B、C组(P<0.05)。结论 择时穴位贴敷结合坐式偏瘫复原操锻炼,能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