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1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3例中12例病变呈弥漫性分布,1例呈局限性分布。其多层螺旋CT表现:(1)弥漫性细粟粒样影伴树芽征,无融合趋势13例;(2)小气道的支气管扩张12例,合并有黏液栓3例;(3)小斑片状实变影8例、小空洞影2例,肺间质纤维化3例;(4)有副鼻窦炎病史11例,最常累及上颌窦;(5)DPB治疗前后CT变化,经治疗1~3个月后复查,病变有不同程度吸收。结论DPB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DPB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提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2007年收治的83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CT表现.结果 77例表现为两肺弥漫分布,5例为两肺野内散在斑片状分布,1例局限于两肺下叶.83例均见小叶中心小结节,部分伴有树芽征; 54例细支气管扩张,伴有管壁不规则增厚,9例扩张的细支气管内可见黏液栓塞;38例见周围性空气潴留;36例见斑片状影,2例合并右肺中叶不张;肺间质纤维化7例,肺动脉高压7例,合并胸腺瘤和肺癌各1例. 结论 CT是诊断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重要依据,结合临床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是弥漫存在于两肺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的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是一独立性疾病,国内报道不多。作者诊治DPB4例。现着重其高分辨率CT(HRCT)的表现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表现为弥漫性病变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特征。方法对7例经病理证实的细支气管肺泡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特征性CT表现包括:(1)双肺多发实变伴支气管气相,充气支气管延伸至胸膜下或壁不规则、僵直;附近伴有成堆小结节影。(2)双肺弥漫颗粒或结节影,或伴血管支气管束增粗、紊乱,或伴胸膜下结节呈弧形排列。结论认识弥漫性细支气管肺泡癌的CT表现,有利于肺弥漫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特点及与肺结核鉴别诊断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和(或)临床确诊12例DPB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有程度不等的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症状,均曾经被临床诊断为血行播散性肺结核,合并有鼻窦炎或既往有鼻窦炎和鼻息肉摘除史者11例(91.67%),冷凝集试验〉1:644例(33.33%),动脉血氧分压(Pa02)〈80mmHg9例(75%),FEV1/FVC〈70%8例(66.67%),胸部HRCT显示双中下肺野弥漫性小叶中心性结节影10例(83.33%)。结论:由于二者影像学具有一定相似,只有识别DPB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才能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的诊治措施及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为支气管哮喘的DPB 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以“发作性喘憋1~2年,呼吸困难加重近1个月”就诊,多次在我院及外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给予相应治疗效果欠佳。后经常规检查及行胸部CT检查发现DPB典型粟粒状结节影,鼻窦CT检查示双上颌窦黏膜增厚,进一步行纤维支气管镜或胸腔镜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DPB。误诊时间1~2年。8例确诊后5例予红霉素治疗,3例予克拉霉素治疗,疗程均6个月。1个月后8例咳嗽、咳痰及呼吸困难症状均明显好转;3个月后复查胸部CT示双肺结节影明显减少或消失,肺功能显著改善。结论DPB以持续性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短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误诊率较高。临床医生尤其是低年资医生应加强对DPB的认识,接诊持续性咳嗽、咳痰及活动后气短等高度怀疑DPB患者时,应仔细问诊和查体,及早行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还需行纤维支气管镜或胸腔镜肺活组织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肺泡灌洗或纤维支气管镜肺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PAP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并复习文献资料,对PAP的CT表现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双肺弥漫性斑片状或片状磨玻璃样改变17例(100%),病灶与正常肺组织间分界清楚,呈地图样分布者14例(82.35%);在磨玻璃影中可见弥漫性分布的网格状影,呈“铺路石征”者10例(58.82%);在斑片状阴影中见支气管充气征者12例(70.59%)。同一病例中可同时有上述几种改变。结论:PAP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并能反映其病理变化,结合临床分析,可与其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8.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临床医师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diffusepanbronchiolitis,DPB)的认识。 方法 收集9例DPB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病理学诊断 6例 ,临床确诊 3例。所有患者均有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的症状 ,10 0 %合并副鼻窦炎 ,冷凝集实验 (CHE) >1∶6 4占 5 5 6 % ,动脉血氧分压 (PaO2 ) <80mmHg占88 9% ,肺功能测试提示通气功能减退。典型胸部X线表现为散在小颗粒结节影 ,高分辨CT(HRCT)为两肺广泛分布的小叶中央性结节。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有效。结论 确诊DPB比较困难 ,需进一步提高对DPB临床特点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肺真菌病CT表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肺真菌病CT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肺真菌病24例,手术病理证实9例、痰培养7例、经皮穿刺活检证实5例、纤支镜刷检及活检2例、脑脊液培养证实1例。全部病例均行全肺CT及病灶处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结果 左肺5例,右肺11例,双肺多发8例。病灶常多发,且以两肺下叶受侵最常见。病灶呈单/多发结节或肿块10例(41.6%);呈单/多发斑片影者共6例(25.0%);斑片与结节影混合者共8例(33.3%)。结论 CT对有特征性表现的肺真菌病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临床上并不多见,以两肺弥漫性存在的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为特征,引起严重呼吸功能障碍,与遗传及体质特异性因素有关。目前误诊率仍很高。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间质纤维化。致使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高分辨CT(HRCT)对DPB的诊断有很大帮助,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现对我院收治的DPB1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1.
鼻腔恶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鼻腔恶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恶性肿瘤患者的CT表现。结果肿瘤原发于鼻腔者45例,鼻腔、鼻窦同时发病或者累及临近结构者7例。CT表现:恶性肿瘤位于鼻腔前部48例,后部4例,肿瘤浸润鼻前庭、鼻翼及邻近面部皮肤23例,侵犯上颌窦、筛窦、鼻咽部等临近结构16例,临近骨破坏7例,病灶密度均匀19例,不均匀27例,增强后轻度强化9例,中度强化11例。结论CT扫描能够明确鼻腔恶性肿瘤部位、大小及骨组织破坏,为临床诊治鼻腔恶性肿瘤提供医学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鼻腔常见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鼻腔常见肿瘤的CT表现,了解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鼻腔肿瘤43例,内翻乳头状瘤12例(其中恶变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2例,鼻腔癌19例.结果 12例内翻乳头状瘤均为单侧病变,12例肿物均位于鼻腔外侧壁,10例良性内翻乳头状瘤中,肿物主要位于鼻腔中后部9例(90%),10例(100%)边界清晰,无明显外侵征象,密度均匀8例.12例淋巴瘤中,单侧病变10例(83.3%),9例(75%)位于鼻腔前部,9 例(75%)侵犯鼻翼、颜面部皮肤,6例(50%)皮下脂肪层消失,骨质侵蚀变薄3例.鼻腔癌19例,单侧病变13 例(68.4%),形态不规则、明显外侵18 例(94.7%),溶骨性破坏15 例(78.4 %).结论鼻腔内翻乳头状瘤、淋巴瘤、鼻腔癌有不同的影像特点,CT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鼻腔各种常见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霉茵性副鼻窦炎的CT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单侧副鼻窦发病14例,双侧副鼻窦发病4例,病变主要在上颌窦14例,累及同侧筛窦9例、蝶窦3例、额窦3例,病变侵犯后鼻孔4例。霉茵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软组织阴影充填呈铸形改变,病灶内出现点状、条状钙化灶,窦腔骨壁增厚使窭腔缩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窦腔缩小,窦腔密度不均增高及点状,条状钙化等特征,CT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凡  邓开鸿 《华西医学》2008,23(1):56-57
目的:着重探讨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突状瘤CT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突状瘤65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65例IP的CT表现特征,以鼻中道为中心的一侧鼻窦和/或鼻腔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其中,仅鼻腔受累者18例,一侧鼻腔及鼻窦均受累者47例。鼻腔及鼻窦有膨大并骨质破坏者43例。软组织肿块强化者23例。术后IP复发者13例(20%);恶变者9例(14.3%)。结论:CT检查对IP的病变部位、范围、程度等能准确确定,可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的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横纹肌肉瘤(RMS)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鼻腔鼻窦RMSl8例,均行横断面及冠状面CT扫描,其中15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堵及眼突。最常见部位为上颌窦。HRCT均表现为鼻腔及鼻窦内大的软组织肿块影,密度不均。3例伴有钙化。18例窦壁骨质破坏。12例肿瘤侵犯鼻窦周围脂肪间隙及邻近结构。病灶强化不均匀。结论 CT扫描能清晰显示病灶及其侵犯程度,对指导临床手术及其他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鼻咽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并探讨其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累及鼻咽部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病变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肿块或对称性黏膜软组织增厚,均伴不同程度慢性鼻窦炎.大多数病例咽缝间隙清晰(n=13),仅2例有颅骨破坏.鼻咽部局限性病变5例(局部肿块3例,肿块充填鼻咽腔2例);鼻腔鼻咽腔同时受累9例,其中以鼻腔病变为主5例,向后累及鼻咽腔前部,伴鼻前庭皮肤增厚1例.结论 NHL在鼻咽部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病变常呈多部位受累对称性分布,鼻部受累者可伴有皮肤的改变.病变局限者需与鼻咽癌等肿瘤鉴别.CT可显示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规范的胸部影像检查在甲型H1N1流感患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7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X线、CT及高分辨率CT(HRCT)资料。结果 773例患者均接受胸部X线检查,78例接受CT检查,2例接受HRCT检查。胸部X线表现未见明显异常685例,占88.62%(685/773);双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等肺间质改变45例,占5.82%(45/773);肺间质改变伴肺门结构模糊28例,占3.62%(28/773);双肺间质改变合并多发斑片状渗出灶15例,占1.94%(15/773)。5例合并胸膜炎(5/773,0.65%)。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轻症患者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胸部X线及CT动态复查是了解病情进展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孙东  王大有 《华西医学》1992,7(3):324-327
本文收集14例颅鼻沟通瘤的CT资料,其中9例肿瘤起源于鼻腔,鼻副窦或鼻咽部向颅内扩散,5例系颅内邻近颅底部肿瘤向鼻腔、鼻副窦或鼻咽部侵犯。经颅底(前、中、后颅凹)骨质破坏缺损区。肿瘤病理类型不定,有鼻腔嗅神经母细胞瘤、鞍区肿瘤等。颅内外肿瘤相沟通。CT检查应以冠状扫描为主,CT扫描能明确肿瘤病灶起源显示病变全貌,是这类肿瘤的首选检查,并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