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肠良性肿瘤临床分析——附70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对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良性肿瘤70例,就其主要临床表现和有关诊断方法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血常规、X线检查和其他检查。结果:小肠良性肿瘤中以平滑肌瘤和血管瘤为多,占82.86%(58/70),病变部位以空肠居首,占57.14%(40/70),无明显慢性腹痛而又反复大出血者,19例急诊血管造影阳性,手术证实的病变部位与造影一致,病理诊断符合率89.47%(17/19)。结论:血管造影对小脑肿瘤出血有定性及定位的诊断价值.小肠钡灌亦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剖腹探查应慎重,以期达到确诊及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手术证实的79例小肠出血诊断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通过对手术证实的79例小肠出血进行分析,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79例小脑出血分别行小肠气钡造影、选择性血管造影、99mTc扫描、剖腹探查及术中胸镜检查,最后均得到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出血原风中,肿瘤39例(49.4%),以息肉、平滑肌瘤和肉瘤居多;憩室和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均为10例(12.6%);伤寒及克隆病均为8例(10.1%)在肠血管畸形3例(3.8%);其它1例。选择性动脉造影阳性率达75%(9/12);核素扫描阳性率为50%(2/4);小肠气钡造影为10.4%(2/19);6例剖腹探查,4例阳性,2例借助术中肠镜发现病变。结论:肿瘤占出血原因首位;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及伤寒也占较高比例(22.7%),选择性动脉造影对小肠肿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原因不明的反复出血应及时剖腹探查,术中肠镜可提高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3.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小肠疾病很难诊断,现有的诊断技术又不尽如人意,而胶囊内镜能发现整个小肠内的微小病变。为此,我们对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自2002年5月至2003年9月,我们对经结肠镜、胃镜、X线钡餐造影、小肠钡灌造影、血管造影或核素扫描等检查未发现异常的79例疑患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56例。结果:75例完成最终研究。75例患中经胶囊内镜检查共发现异常63例,检出率为84%;其中能明确解释临床病因50例,诊断率为66.6%,包括消化道血管病变21例、小肠炎症性肠病16例、小肠息肉5例、小肠恶性间质肿瘤2例、小肠类癌1例(该患同时伴升结肠脂肪瘤)、淋巴瘤1例、粘膜下肿瘤3例及憩室1例。所获取的图像质量良好。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74例小肠出血患者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肠出血的病因,并对其检查方法进行评价,以提高对小肠出血这一少见病的认识。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近10年来确诊的74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病因以小肠肿瘤最为多见(44.6%),其他依次为憩室(23.0%)、血管疾病(16.2%)及炎症(16.2%)。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开展较普遍,检查阳性率为76.3%(29/38)。血管造影、核素扫描、小肠镜、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开展尚不普遍。各种检查均有其缺陷。结论 小肠出血病例中,小肠肿瘤为常见病因,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于小肠出血的诊断是应用较广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管异常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高对血管异常所致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因血管异常所致下消化道出血15例的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以血便、黑便为主,8例入院时贫血,2例有休克。经钡餐、纤维内镜、血管造影多项检查,最终经手术或病理确诊。7例肠镜检出阳性5例,10例肠系膜动脉造影检出8例。血管病变与出血灶位于小肠占66.7%、右半结肠20.0%,合并回肠结肠病变13.3%。全组13例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次数1.7次。手术及病理证实血管发育不良7例,动静脉畸形4例,门脉高压相关肠血管病变2例。结论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早期肠镜检查与选择性血管造影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及诊断。手术切除病变肠段对控制出血有效,复发再出血率低。  相似文献   

6.
不同检查方法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检查方法在不同小肠小血方式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77例小肠出血病例,01~03年为A组与04~07年为B组,比较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的检查方法对各种类型的小肠出血确诊率以及评估应用价值。结果男:女为1.57:1,平均年龄(48.18±20.53)岁。B组小肠出血的诊断率明显高于A组,71.1%(32/45) vs40.6%(13/32)。各种检查方法对小肠出血的确诊率依次为小肠镜诊断率最高,为70%(14/20);胶囊内镜为53.8%(7/13);血管造影41.0%(9/22);小肠核素26.7%(8/30);小肠气钡12.2%(5/41)。本组胶囊内镜诊断显性出血高于隐性出血(5/5vs1/3),小肠镜检出病例为急性大出血和慢性显性出血共14例高于胶囊内镜(7例)和其他检查的总和(11例)。结论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应用提高了小肠出血的确诊率,把握检查时机(活动性出血期)进行检查可明显提高小肠出血的确诊率。所以根据小肠出血方式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才能既经济、迅速且提高小肠出血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出血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比较双气囊内镜、胶囊内镜及全消化道造影对小肠出血病灶的总体检出率;通过自身对照,比较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诊断率;分析胶囊内镜对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的影响。结果105例小肠出血患者中,双气囊内镜检出克罗恩病24例,腺癌15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2例,不明原因小肠溃疡10例,小肠间质肿瘤8例,小肠息肉8例,小肠血管畸形出血6例,钩虫病5例,麦克尔憩室及多发憩室5例,小肠淋巴瘤3例,无明显异常9例,阳性率91.4%(96/105)。其中40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病变检出率75.0%(30/40);75例患者全消化道造影检查,病变检出率33.3%(25/75)。根据胶囊内镜结果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90.0%(36/40),而根据临床特征及消化道造影结果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69.2%(45/65)。结论小肠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小肠良性溃疡(包括克罗恩病)、肿瘤、慢性炎症,其次是息肉、血管畸形、寄生虫感染、麦克尔憩室及淋巴瘤等。双气囊内镜对小肠出血诊断率高于胶囊内镜,胶囊内镜能提高1次双气囊内镜明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方法对71例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男40例,女31例)常规行电子结肠镜检查,部分患者行小肠气钡双重造影、肠系膜上或下动脉造影检查、及手术探查。结果71例病例中,溃疡性结肠炎5例(7%),结肠息肉9例(12.7%),结肠新生物10例(14%),缺血性肠病4例(5.6%),感染性结肠炎9例(12.7%),肛周疾患3例(4.22%),空肠憩室4例(5.6%),血管畸形或血管瘤6例(8.45%),小肠平滑肌瘤2例(2.8%),另有19例未明确诊断(26.77%)。结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主要以恶性肿瘤、肠息肉、肠道炎症性病变最多见;其次是痔、肛裂、肠血管畸形、肠憩室等。注重电子结肠镜等相关检查,可提高确诊率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50例小肠出血病因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冉志华  沈谋绩 《中华消化杂志》1996,16(2):66-68,T000
对50例经小肠钡灌、动脉造影、核素造影、小肠镜等单项或多项诊断手段以及手术证实的各种小肠疾病所致消化道出血的病因诊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0例小肠肿瘤中良性21例,恶性9例,占60%;其中以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瘤为最多见;小肠非特异性炎症、溃疡8例,占16%;Meckel憩室7例,占14%;小肠毛细血管扩张症3例,克隆病1例,其他1例。40例患者行小肠钡灌,28例与手术相符,包括19例小肠肿瘤,6例  相似文献   

10.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小肠疾病很难诊断,现有的诊断技术又不尽如人意,而胶囊内镜能发现整个小肠内的微小病变。为此,我们对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进行评估。方法:自2002年5月至2003年9月,我们对经结肠镜、胃镜、X线钡餐造影、小肠钡灌造影、血管造影或核素扫描等检查未发现异常的79例疑患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56例。结果:75例完成最终研究。75例患者中经胶囊内镜检查共发现异常63例,检出率为84%;其中能明确解释临床病因者50例,诊断率为66.6%,包括消化道血管病变21例、小肠炎症性肠病16例、小肠息肉5例、小肠恶性间质肿瘤2例、小肠类癌1例(该患者同时伴升结肠脂肪瘤)、淋巴瘤1例、粘膜下肿瘤3例及憩室1例。所获取的图像质量良好。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