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疗性血浆置换 (TPE)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 ,但用于治疗慢性重症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引起的非梗阻性高胆红素血症报道较少。我们对 1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治疗性血浆置换 ,临床疗效显著。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7年 9月~ 1999年 12月 ,10例患者中 ,男 6例 ,女 4例 ,平均年龄 4 1± 11岁。其中慢性重症肝炎 6例 ,肝炎后肝硬化 4例。共行 15次TPE ,其中 5例作 2次TPE。治疗前总胆红素 311.2± 4 5 .2 μmol/L ,直接胆红素 2 13.3± 33.8μmol/L ,间接胆红素 97.9± 18.5 μmol/L。1.2 设备与材料 COBES… 相似文献
2.
白蛋白替代血浆置换治疗难治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及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肝病的研究发展较为迅速 ,血浆置换治疗是较成熟的肝脏替代疗法 ,它可提高肝功能衰竭病人的存活率 ,但对晚期重型肝炎病人的疗效仍不令人满意。另外 ,血浆置换可能发生HIV和肝炎病毒的经血传播 ,少数病人可出现过敏反应[1 ] 。白蛋白替代血浆置换治疗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可避免治疗中的血液污染 ,具有相对的安全性。为进一步研究白蛋白置换疗法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制 ,我们对 63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病人进行了白蛋白置换治疗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的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 相似文献
3.
三七总皂甙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找院自1996年3月至1997年7月期间用三七总皂贰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病人3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按1995年5月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并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三七总皂式组)和对照组(丹参组)。其中治疗组,急性黄疽型肝炎病人16例,慢性肝炎19例。对照组,急性肝炎12例,慢性肝炎14例;平均年龄,治疗组,急性40.2岁,慢性45.3岁;对照组,急性39.2岁,慢性44.7岁;病程,对照组1-10年,平均5.2年,治疗组10个月~9年,平均… 相似文献
4.
腺苷蛋氨酸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自 1999年 1月~ 9月 ,我们用S -腺苷 -L -蛋氨酸 (SAMe)治疗病毒性肝炎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34例 ,观察了该药对血清总胆红素 (STB)及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66例均为我院 1999年 1月~ 9月住院患者 ,按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诊断。并随机分为治疗组 (SAMe组 )和对照组 (门冬氨酸钾镁组 )。治疗组 34例 ,男 31例 ,女3例 ,年龄平均 4 0 .5岁。其中急性肝炎 4例 ,慢性肝炎 (重度 ) 18例 ,慢性重型肝炎 10例 ,肝炎肝硬化(活动型 ) 2例 ;乙型…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血清胆红素大于 171μmol/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 ,临床上常见于各种原因的肝内、外胆汁淤积。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引起细胞死亡而加重肝损伤 ,高胆红素血症持续存在 ,可发生广泛肝内泥砂样结石、胆汁性肝硬化 ,乃至肝细胞液化或凝固性坏死。有效地促进黄疸消退是治疗的关键。目前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尤其是重型肝炎和急、慢性肝炎合并肝内胆汁淤积尚缺乏特效疗法 ,而苯巴比妥、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较大 ,为此 ,探索出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药物方法是当务之急。现就国内近年来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1 腺苷蛋氨酸… 相似文献
6.
甘草甜素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6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80年研制成功甘草甜素,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在降酶、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近年来,我们用大剂量甘草甜素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60例,也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本文病例系我院住院病人,经临床、生化确诊为淤胆型肝炎。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直接胆红素>40%,总胆固醇及碱性磷酸酶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活动度>40%,或<40%用维生素K_1治疗3~5天恢复到>40%者。 治疗组:男性52例,女性8例,年龄17~56岁,平均42岁,血清病毒学示甲型肝炎4例,慢性活动型乙肝49例,戊型肝炎7例;治疗前血清总胆红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E)联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并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乙肝并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PE治疗,治疗组采用PE联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两组均在PE治疗前、PE结束时、PE后14 d检测肝功能指标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PE后14 d,治疗组有效率为85%,对照组为40%,两组有效率比较P〈0.01。PE结束时,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ALT明显下降(P均〈0.01);PE后14 d,治疗组TB、ALT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1);PE结束及治疗后14 d,两组ALB、PTA升高,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E联合茵陈蒿汤加减治疗乙肝并高胆红素血症有效、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8.
1989-1994年以来我科对84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在传统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20%甘露醇静滴,对降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显著,同时对自觉症状、肝功能等恢复亦 相似文献
9.
10.
持续缓慢选择性与单纯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缓慢选择性血浆置换(CPPE)和单纯血浆置换(SPE)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71例(139例次)接受CPPE的患者(CPPE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48h时血清清蛋白(ALB)、球蛋白(GLO)、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情况,并与36例(79例次)接受SPE的患者(SPE组)做比较。结果①同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48h时血PTA值均明显升高(P均〈0.01),但2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同治疗前比较,CPPE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后48h时血清ALB、GLO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PE组则明显减少(P均〈0.01);③同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结束时TBIL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治疗结束时比,CPPE组治疗结束48h时血TBIL上升幅度为22.91%±12.50%,而SPE组为39.30%±25.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PE组患者临床治愈好转率为59.16%(42/71),高于SPE组的38.89%(14/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33,P〈0.05)。结论CPPE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时,可减少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减少血清ALB、GLO、纤维蛋白原及凝血因子等有益物质的丢失,延缓治疗后血清TBIL反弹的幅度和速度,提高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临床治愈好转率。因此,CPPE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有效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田红平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9,6(5):372-37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施治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在常规保肝退黄治疗基础上予以中药辨证施治,对照组30例常规保肝退黄治疗,两组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分别观察总胆红素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退黄及肝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病毒性肝炎出现高胆红素血症多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病程长,退黄疗效差。我们于1999年3月以来在常规护肝基础上应用克癀胶囊进行退黄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54例均为住院患者,男42例,女12例,平均年龄37.9±10岁,按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其中急性淤胆型肝炎13例,慢性肝炎重度14例,慢性重型肝炎13例,肝炎肝硬化14例,所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探讨小剂量肝素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小剂量肝素(50mg/d,iv),还原型谷胱甘肽(0.6~1.2g/d)加入10%葡萄糖液100ml中静脉滴注,1/d,疗程2~3周,联合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0例。结果:显示治疗组在降低血清胆红素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丹参酮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属常见病,由于感染的病毒类型不同而治疗有异。但当患者出现高胆红素血症时,均需及时地保肝退黄。传统的退黄疗法,只对半数以上的黄疸患者有明显疗效,我们对其疗效不佳的26例患者,采用丹参酮与常规药联用之法进行治疗,在退黄方面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探讨前列地尔(Lipo PGE1)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价值。69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予以甘利欣、维生素K1、门冬氨酸钾镁等综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疗程为4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ALT、TBil、PT水平和总有效率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t检验及x2检验进行比较。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ALT、TBil均比对照组治疗后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前列地尔可有效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高胆红素血症。 相似文献
17.
茵枝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8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茵枝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 12 0例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分治疗组(80例 )和对照组 (4 0例 ) ,在同样的对症治疗基础上 ,80例治疗组中用茵枝汤 (赤芍 6 0克 ,绵茵陈、紫丹各 30克 ,山枝、石菖蒲、郁金、木通各 15克 ,厚朴、枳实各 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 ,分二次内服 ,疗程一个月。治疗组治愈、显效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组的降黄效果亦好于对照组 (P <0 0 5 )。茵枝汤对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解毒化瘀汤治疗病毒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察解毒化瘀汤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解毒化瘀汤;对照组用促肝细胞生长素,疗程4周.观察肝功能:TBil、ALT、AST、DBil及血浆内毒素(ETM)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在肝功能改善、ETM水平降低、黄疸消退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为76.67%,对照组为5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解毒化瘀汤有明显退黄、降酶和降低血中ETM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CVVH)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疗效。方法将各种原因引起肝功能损害,血清胆红素持续〉200μmol/L患者16例,应用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每次治疗前后监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及肾功能等。结果ALT、AST、TBiL、DBiL、IBiL治疗后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黄疸明显减轻,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PE联合CVVH.可迅速降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减轻患者的黄疸,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近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血浆吸附灌流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血浆吸附灌流(plasma perfusion,PP)联合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的组合型人工肝方法治疗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PP和使用少量血浆的PE联合在1次治疗模式(联合组)中完成,治疗51例66例次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检测治疗前、结束时及治疗结束48h时患者血总胆红素、总胆汁酸、VIA、ALB及WBC水平,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同期进行的36例79例次单纯PE治疗患者(PE组)做对照。结果①联合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87%,高于PE组的52.7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2组患者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48h时血清总胆红素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联合组治疗结束时血清总胆红素下降幅度高于PE组(P〈0.05);③2组患者治疗结束时血清总胆汁酸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2组治疗结束时PTA值均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⑤同治疗前比较,联合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48h时血清ALB、GLO均无明显变化(P〉0.05)。而PE组则明显减少(P均〈0.05);⑥同治疗前比,2组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48h时血WBC总数均无明显变化(P〉0.05),丝且治疗结束时血Pn总数均明显减少(P均〈0105);⑦联合组平均使用血浆量明显少于PE组;⑧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的PP联合PE的人工肝方法血浆用量少,治疗肝衰竭和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