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结直肠癌是临床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目前对结直肠癌化疗的毒副反应、术后复发及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尚缺乏疗效确切的方法。苗医药对结直肠癌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总结曹波教授多年应用苗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方法—“补惠攻毒”法,以期为结直肠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毒乱致病论是苗医病因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苗医民间素有“无毒不致病、无乱不成疾”之说,认为当各种外毒侵犯机体,或机体脏腑功能紊乱产生的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日久不化酿生内毒,深入筋脉致脑架或半身筋脉受损,气阻血瘀,导致气壅血瘀、气血逆乱,脑髓损伤或半身筋脉瘀塞不通是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核心所在。近年来,苗药在缺血性中风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苗医学治疗中风的理论体系并不十分完备。因此,基于苗医毒乱致病论探讨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及“以通散为要,以治毒为法”的治法,进一步完善苗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理论体系,为苗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从癌毒理论探讨解毒类中药在晚期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毒类中药运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研究广泛.现代中医学者提出"癌毒"理论,认为其是肠癌复发转移的必要致病因子,解毒抗癌是晚期肠癌的重要治法之一.根据《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可将解毒类中药分为矿物类3味、动物类5味及植物类40味.通过检索各类解毒中药应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文献,归纳出矿物、动物与植物类解毒中药对晚期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4.
介绍熊芳丽教授从苗医“毒乱致病”理论认识瘀积性皮炎,并运用攻毒拔毒法之苗医弩药针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熊芳丽教授致力于贵州苗医药特色诊疗技法的收集、整理、挖掘、开发与研究、应用及推广,并形成了系列苗医特色外治技法。苗医弩药针疗法是民间广泛用于治疗疼痛类病症的外治法,是苗医药物治疗和针刺类治法的完美结合,独具苗医特色,本法具有攻毒、拔毒、排毒、散通气血等作用。本文从苗医药理论总结熊芳丽教授论治瘀积性皮炎经验,为临床苗医药治疗瘀积性皮炎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并附其运用苗医弩药针疗法治疗1例顽固性瘀积性皮炎验案,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毒"是苗医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毒"学说是苗医诊病治病的理论基础,笔者对苗医"毒"学说及其独具特色的"攻毒疗法"进行分析概述,以期为今后苗医药理论的研究和运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在结直肠癌防治过程发挥作用的3个主要阶段包括癌前病变期、协同治疗期、临床康复期。癌毒病机理论认为,“虚、毒、湿、热、瘀”是结直肠癌的主要病理因素。脾虚毒蕴是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核心病机,脾气亏虚是发病之本,癌毒内蕴是病机关键。癌前病变期的基本病机为“湿热蕴结、脾气亏虚”,协同治疗期的基本病机为“湿热瘀毒、脾气亏虚”,临床康复期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两虚、湿热瘀毒”。针对结直肠癌3个主要阶段的病机及其证候特点,制定相应治则治法,构建基于癌毒病机理论的结直肠癌全程防治体系,对指导中医药在防治结直肠癌的全过程中发挥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侵袭转移,因此控制其转移对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从病因病机出发,结合古典医籍、各家学说、临床与基础实验文献,提出结直肠癌转移的中医理论构想:正气亏虚(尤其是脾虚)是内在根本,癌毒内结(痰、瘀、毒、潜伏下来的致病因子)是必要条件,经络传注是主要途径,诱因则可成为导火索,最终造成癌毒在经络之间、脏腑之间、经络脏腑之间的传变。认为防治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当以健脾为主,结合各种祛邪手段(化痰、软坚、解毒、化瘀等),修复受损之络脉。  相似文献   

8.
壮医无抑郁症的病名,且没有系统的阐述,壮医药治疗抑郁症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优势明显。毒虚致病论为壮医重要病因病机理论之一,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理论。从壮医毒虚致病论角度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以提出壮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治疗原则,旨在为壮医药治疗抑郁症提供参考,为提升壮医药理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意义及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从土家医对结直肠癌病名的认识、对结直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对结直肠癌病理的认识、对结直肠癌的诊断技法总结、对结直肠癌的治则治法及外治法在结直肠癌中的运用、土家医对结直肠癌医药的运用7方面入手探讨土家医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旨在丰富民族医药对结直肠癌的认识,以期为治疗结直肠癌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张涛  丁宁  罗吉  罗宏标  罗燕  何永恒 《陕西中医》2022,(11):1596-1599
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息肉中最常见的类型,也是结直肠癌最主要的癌前病变。痰是结直肠息肉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癌化的主要因素,更是大肠癌转移的核心病机。基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及结直肠息肉的特点,笔者发现痰与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并且参与普通良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为此提出将“普通息肉-腺瘤性息肉”的病机演变过程概括为“痰饮-痰湿-痰核-痰毒”,“腺瘤性结直肠息肉-腺癌”的演变病机为“痰毒凝结成癌”,即“痰毒-癌”。从痰探讨腺瘤性结直肠息肉的定义、病因病机、癌化、转移以及治疗方法,以阐述“痰”在结直肠息肉中的重要作用,丰富中医痰病学说,同时为临床治疗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介绍李平教授治疗结直肠癌术后的经验。李教授认为,元气化生异常、正气亏虚、毒瘤内生是肿瘤发生的始动因素,毒生病络是肿瘤转移的基础,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提出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稳化生、扶正气、清瘤毒、调病络"的治疗原则。而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气血亏虚,气虚毒滞或余毒未清,毒生病络,故提出益气健脾、扶正通络的治疗方针,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2.
慢性重型肝炎急黄为肝病重症,"毒浊"作为其重要致病因素,在本病的致病过程中经历了毒伏肝络、浊瘀互结、内毒丛生各阶段的变化,具有性烈善变、胶着壅滞、缠绵难愈的致病特点。研究慢性重型肝炎急黄"毒浊"理论,从毒、浊、瘀3个方面探讨"毒浊"作为病因所致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证候特点,提示从"毒浊"理论切入,能更直接地指导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中医临床治疗,为慢性重型肝炎急黄的病机辨证及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毒虚致病论"是壮医药理论的病因病机论,有关"毒"的论说是壮医药理论的特色内容,"毒"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常见的致病因素。"虚"包括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痹症的发生发展是"毒"侵袭人体,因"毒"而"虚",人体两路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天、地、人"三气不能同步而致,"毒"是外部之因,"虚"是内在基础。探讨"毒虚致病论"在痹症发生发展中的学术思想,可加深对壮医药理论的认识,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4.
"毒虚致病论"是壮医的病因病机理论,"三道两路"学说是壮医理论的生理病理观。"毒""虚"致病因素是导致"痧"症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有关"痧"症的医学知识和治疗用药经验。其中有关"痧"症的辨证分型和针刺放血疗法、刮痧疗法、药物疗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壮医药理论和应用的特色。通过总结和归纳壮医药理论对"痧"症的认识和治疗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壮医药理论和壮药应用的认识并促进交流,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并找到更多的治疗效验方法,从而丰富壮医治疗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壮医药学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医学科学的特色,也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壮医以"阴阳为本""三气同步""三道两路""毒虚致病""脏腑气血和痧、瘴、蛊、毒、风、湿""调气解毒补虚养神"为核心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是壮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壮医的"毒虚致病"病因病机论,"调气、解毒、补虚、养神"的治疗原则,也是指导皮肤病的基本理论。壮医药防治皮肤病在临床上颇具特色和疗效。本文从壮医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壮医皮肤病的诊断特色、壮医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壮医皮肤病内治方法、壮医皮肤病外治方法等方面论述壮医药防治皮肤病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概况,以期为壮医皮肤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楼招欢  黄建波  张光霁 《光明中医》2020,(17):2652-2654
痰毒互结为肿瘤发病的重要病因病机之一,其所致疾病临床或可见共同的症状表现。本文通过查阅分析痰毒互结所致各种肿瘤的临床研究相关文献,发现痰毒互结所致肿瘤临床可表现出腹胀纳少,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头晕,舌苔淡白,脉滑等痰湿中阻的病证特点;但因痰毒互结所在部位不同,所展现的舌象、脉象存在一定的差异。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及舌脉象数字化采集分析仪等现代检测手段的应用,将有望明确痰毒互结致病舌、脉象的规律性和特征性,有助于后续痰毒互结致病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7.
通过摘录《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及《阿维森纳医典》3本汉译维医药专著中有关维医药"毒"涵义的相关论述,并进行整理与分析,阐明维医对"毒"涵义的认知。维医药"毒"涵义可归纳为4大类,分别是致病因素、脏器腐败、病症名与药物之毒。其中致病因素可分为中毒性病因、外热、异常体液3类;病症名可分为脓毒与丹毒2类;药物之毒可分为广义之毒与狭义之毒2类。  相似文献   

18.
"因毒致病"理论是壮医药学术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本文采用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方法对壮医药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数据挖掘,探讨了常见的致病毒因、与诸致病毒因相关的常见疾病以及诸致病毒因之间的相关性,为深入理解壮医药中的"因毒致病"理论提供参考依据,对具有壮医药特色的"因毒致病"理论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指南》是我国首部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医诊疗指南,相较于传统西医诊疗指南,着重规范了中医药在转移性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凸显了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中医药特色治疗方案。本指南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诊疗部牵头,联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等全国15家医院,参与指南起草的18名相关代表共同制定,于2022年7月28日在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参与指南起草的肿瘤专家对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诊疗提出了4条共识性推荐意见,主张在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全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诊疗的优势和特色,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理分期、基因分型、发展趋势,以最新国际临床指南为参照,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根据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和临床需求,采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有计划地、合理地将西医常规治疗与临床验证有效的中医各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以降低西医常规治疗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获益。本指南对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辨证分型、改善生命质量的中医药、延长生存期的中医药、中医药治疗后疗效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了规范,旨在提高当前转移性结直肠癌中医诊疗能力,并为从事中医诊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医务人员提供推荐意见及指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苗医"毒"学说与消渴脱疽的关系进行文献整理,阐述苗医对"毒"的认识,探析该学说对消渴脱疽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的作用。"毒"学说是苗医药诊治疾病的理论基础。湿、热、瘀、痰蕴结成毒,毒损脉络是消渴脱疽的主要病机。在治疗上多采用清毒法、败毒法、攻毒法,常配合清热、祛湿、化瘀等治法,内外合治,标本兼治。苗医"毒"学说为临床诊疗消渴脱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