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微博直通车     
正@搜狐新闻#德尔塔毒株仍属中医"疫病"范畴#8月7日,国家卫健委专家刘清泉介绍,从中医角度看,德尔塔变异毒株仍属中医"疫病"范畴,诊断与以往新冠疫情一样是"湿毒疫",核心病机没有变化。德尔塔变异病毒致病的特点是发病快、病毒载量大、传染性强,从中医病因学来看属于"毒邪"炽盛。  相似文献   

2.
近期,全国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呈现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奥密克戎毒株已取代德尔塔毒株成为主要流行株.奥密克戎变异株比德尔塔变异株的变异程度更大,拥有更多的突变点,德尔塔变异株的突变点约15个,而奥密克戎变异株多达32~50个,并且有30个突变点集中在与致病性和抗原性密切相关的刺突蛋白上.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更快、隐匿性...  相似文献   

3.
江南自古多疫情,各地方医派具有丰富的防疫经验,其以虞山医派、吴门医派及钱塘医派为代表,历代医家从传承《伤寒论》到发展温病学说,闻名于世。江南医家秉承寒温一体思想,结合江南地域、气候及患者体质等因素,灵活变通仲景之说,以温病补充、羽翼伤寒,而非将两者割裂,对疫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正因如此,我国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疗效确切,然具有强传染性、强致病力和免疫逃逸等特性的德尔塔、奥密克戎等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毒株仍不断出现,给全球疫情防治带来了持续的困难与挑战。为此,本课题组系统梳理江南医派对疫病的防治思路及回顾COVID-19中医治疗方案的演变过程,结合我国防治新型冠状病毒及近期针对德尔塔、奥密克绒等变异毒株的预防、治疗、康复指导等相关经验,并综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下中医药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内在的可能机制,以江南医派防治疫病思路为指导,探索中医药对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毒株的干预措施:未病先防,既病施治,瘥后防复,以寒温并用的“防-治-养”结合全程防治模式,为未来可能持续出现新的变异毒株防治提供指导思路,也使得中医疫病学在新的挑战中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暑证的发病方式、临床表现及转归过程,由于生存居住环境、气候因素、生活方式及心理模式等的改变,正在慢慢的变异。详细探寻其变异的病因病机变化,在对症候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强调依据温病学说的理论,灵活运用中医辨证施治,解决暑证变异的各种复杂情况。反对盲目使用解热镇痛药、抗菌素及激素;对暑证变异的调护,也提出了确实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新变异株奥密克戎传染性较其他病毒株强,致病力相对弱,但是传播隐匿,易出现局部疫情爆发。根据奥密克戎疫情特点,在天津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指导下,中医药深度参与预防、治疗和康复全过程,并针对无症状感染者,首次总结了“西医无症状,中医有证候”;重视“一老一小”患者治疗;对高龄有基础病者,提出“先症而治,截断病势”,总结了“新冠宿疾并重”,更重视基础疾病治疗;关注“一头一尾,全程干预”;构筑中医药疫情防控第二道防线的策略等经验。形成了本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救治的“天津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6.
依据中医外感热病的理论,用中医学"暑燥疫"的治疗原则治疗西非埃博拉病毒病。根据埃博拉病毒病发病的气候环境、发病特点及临床表现综合分析,认为西非埃博拉病毒病符合中医学的"暑燥疫",系统论述了西非埃博拉病毒病当从中医学"暑燥疫"论治的思路予以治疗。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拟定出"暑燥疫"分期的治疗原则,强调初期重视清解表里毒热或泻热解毒通腑,阻断暑燥疫毒深入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新冠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于2021年11月在南非被首次发现,其毒性虽较原始毒株减弱,但其传染性却远超后者,并且具有传播隐匿的特点[1]。2022年2月底上海出现了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最严峻的本土疫情,上半年总感染人数累计超60万,其规模远超武汉疫情。上海市疾控中心经基因测序证实导致此轮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正是奥密克戎BA.2型和BA.2.2型[2]。笔者及所在团队在此轮疫情中参加了抗疫一线工作,在临床诊治中发现,部分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在接受常规西医治疗后仍存在新冠病毒核酸持续阳性、难以转阴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中医学“疫病”范畴,随着病原体的不断变异和流行毒株的轮替,出现不同的临床特点。在本次以奥密克戎(Omicron)感染为主的疫情中,儿童因其特有的生理病理特点、病因病机演变及症状与成人不同,故需对其中医证治进行针对性探讨。本文就2022年冬季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情况及感染后临床特点,审证求因,认为此次疫情的病因病机主要为疫毒夹风、寒、热为主,兼湿者少,多犯肺脾,以轻中型为主,因感邪性质及体质不同而症状各异。结合历次疫情中医儿科辨治经验,提出立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疾病特点分期论治,以症统证,从不同时期的典型症状辨证论治;治疗不拘辨证体系,以清宣透为法,解毒祛疫;注意结合体质和基础病,动态辨证、调护情志、综合诊疗,以期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正> 其他四时温病概要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对其他“四时温病”的概念,有简明论述。曰:“湿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毒者,诸温夹毒,秽浊太甚也。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于热者也。湿温者,长夏初秋,湿中生热,即暑病之偏于湿者也。秋燥者,秋令燥烈之气也。” 1.“暑温”的概念:暑温为暑季多种热  相似文献   

10.
2022年全国大规模复发的疫情主要由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而致,其具有更强的传染性、扩散性及隐匿性。基于五运六气学说认为此次疫情为中医“木疫”之范畴。文章主要论述“木疫”之由来、病因病机、并从佐金平木、培土生金,抑木扶土,金水相生之法的角度进行治疗。致力于拓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治疗思维、诊治方法,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1.
彭顺林教授将鼻渊病机归纳为"湿热痰瘀,上焦痹阻",治疗以清热化湿为大法,根据鼻渊病机及鼻窦自身生理特点,在处方用药中强调:"清热化湿,三焦分消""轻可去实,上焦宣痹""痰瘀互结,随症加减".并认为疾病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存在虚实转化,临证应当灵活辨证,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2.
杨燕艺  周涛 《河南中医》2020,40(5):663-66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2019,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以乏力、发热、干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疫病”范畴。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是瘟病理论对新冠肺炎疾病分期的依据,疾病初期为上焦病证,在肺卫;疾病中期为中焦病证,在脾胃;疾病后期为下焦病证,在肝肾,同时应考虑疾病是顺传还是逆传。新冠肺炎疾病初期病理因素多为“寒、湿、热、毒”,病位多在肺卫,病机为寒湿郁肺、湿热壅肺、毒热闭肺等;疾病中期湿聚成痰,病位多在肺和脾胃,病机为痰热壅肺、湿困脾胃;疾病后期,邪去正虚,加之前期常用清热燥湿之药,导致阴液损伤,致气阴两虚。虽然各医家治疗新冠肺炎的处方及药物不同,但治疗方向差异不大。疾病初期,病在上焦肺卫,以解表清肺化痰为主,为防止疾病传变,应提前使用顾护脾胃的药物;疾病中期,病在中焦脾胃,用药以调畅中焦气机为主,为防止伤津化燥、损伤阴液,需少用苦寒之品或适当加用补阴益气之品,但不可过量,以防加重中焦病情;疾病后期,病在下焦肝肾,多见气阴两虚证,用药以滋阴补气、恢复正气为主。此外,应根据地域、气候、个人体质等情况,随证治之。在预后防护中也应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3.
报告连续使用中药方156剂治愈1例食管溃疡。王长洪教授尊崇叶天士"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认为胃食管反流病,脾胃升降失调是基本病机,食积、湿阻、痰积相因为患。当以和胃降逆、化湿清热、消食化滞、理气化痰为治疗大法。以党参、白术、薏米等健脾益气,茯苓、苦参、青黛、玄参等清热化湿,佛手、香橼、苏梗等理气和胃,浙贝母、白芨等化痰理气,当归、川芎、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4.
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中医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归属中医学肺炎喘嗽范畴,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病理因素与热、毒、湿、痰、瘀、虚有关,且常兼夹为患。中医药对于小儿RMPP的治疗仍以内治法为主,治疗上或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或清热化痰,祛瘀通络;或清热利湿通络;或益气健脾为主,佐以祛痰通络。与中药穴位贴敷、拔罐疗法等外治法配合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参考文献31篇。  相似文献   

15.
颜华  姜璐 《山东中医杂志》2021,40(5):515-518
曹志群教授将脏腑理论、经络理论、奇经理论相融合,形成脏腑经络奇经理论,并提出"脏腑气血升降在经(气)-入络(血)-深入奇经(肾)"的辨证模式.他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演变过程为脾虚湿蕴-肠络瘀阻-奇经受损,病机特点是脾虚湿阻为本,络脉瘀阻、痰瘀互结为标.治以理脾化湿、化瘀通络,或兼以清化、调和、温通,自拟方"芪仙苡酱汤...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归属于中医学"湿瘟"范畴,其核心病机为外感湿浊疫毒之邪伏膜原,引动少阳相火,内外相合,木火刑金,湿(毒)火上冲,而成疫毒闭肺之证。治疗以"和"法贯穿始终,"护中气、护宗气、护阴液"固本,外疏内清,寒温并用为基本治则,以宣肺达邪、清热解毒、补气养阴、活血化瘀、化湿通络等多法杂糅,共奏厥功,截断病势以救危亡。  相似文献   

17.
癌毒是贯穿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始终的一种特异致癌性毒邪,是多种因素作用下的内生性复合病理因素,也是肿瘤血管生成的重要前提。当人体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郁滞,癌毒内生,瘀血、痰浊、湿毒等诸邪结于络道,络道亢进,增生无制,病络生成,这与肿瘤患者病态微循环的建立极为相似。攻毒治法是基于癌毒病机理论采用攻毒类中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祛湿、破血消癥、豁痰开瘀、软坚散结、消积导滞、泻下攻积、通里攻下、祛腐蚀疮和拔毒生肌等治疗肿瘤的治疗大法,结合肿瘤血管生成之“痰瘀郁毒”的核心病机,抗肿瘤血管生成常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化痰散结三法入手。本文从古今文献记载、病因病机分析、攻毒机制剖析、现代实验研究等方面论证攻毒治法抗肿瘤血管生成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目前公布的国医大师预防或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处方,解读其辨证思路及用药规律。方法检索国医大师公布的关于预防或治疗COVID-19的处方,检索期限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2日。结果共9位国医大师公布了22个处方。周仲瑛、孙光荣、唐祖宣、李佃贵、金世元、王琦、熊继柏、刘祖贻共8位国医大师开具了9个预防用方,涉及中药32味,处方以益气、化湿、清热解毒为主,辅以养阴清热、疏风解表、宣肺化痰。唐祖宣、杨春波、李佃贵、孙光荣4位国医大师开具了10个治疗类处方,涉及中药61味,处方以化湿、清热、解毒为基本法则,唐老按湿邪与寒、热、毒邪分型证治,杨老依湿邪在体内的传变为辨证依据,李老专攻"湿热浊毒",孙老强调"疏风清热"。李佃贵、周仲瑛、王琦3位国医大师开具了3个香囊处方,涉及中药14味,均选用了藿香芳香化湿。结论多位国医大师积极参与防治COVID-19,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一致,不论是治疗处方或是预防处方皆以益气、化湿、清热、解毒为主,结合用药频次统计,使用药物最多的是黄芪、藿香、金银花,具体证治方面则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中医“疫”病范畴,本文例举从“寒湿疫”角度论治新冠肺炎验案3则;结合其临床特征、发病时间和气候特点,笔者认为其病因为寒湿裹挟疫戾之气侵袭人体,病位主要在肺脾,以袭表闭肺困脾为主要证候演变;因临床观察到痰湿壅塞之象尤重,故在辛温宣肺的基础上,强调利湿化痰之法,使邪无所恋而助邪外出,邪去则正安;故以麻黄类方辛温宣肺之性作为组方思路,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较好验证。  相似文献   

20.
王陈妮  刘燕 《河南中医》2020,40(2):199-202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痛风的发生为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肝肾不足,脾失健运,气血虚弱为本,痰湿瘀血内结,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为标,属本虚标实证。其治疗痛风以虚实为纲,气血为本,如辨为气血不足者,用参五秦艽汤加减补益气血,祛风散寒除湿;如辨为营卫失调者,用续断丸以益气养荣,补益肝肾;如辨为风湿痹阻者,采用消风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如辨为湿热内蕴者,采用二妙散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如辨为瘀血痹阻者,采用舒筋散温通经脉,活血散瘀;如辨为痰瘀互结者,采用赶痛汤活血祛痰通络;如辨为劳倦过度者,采用十全大补汤益气补血等。治则明确,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以固护脾胃,调理气血为特点;治法灵活,补虚以健脾补肾,补益气血为主,配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等攻邪治法;提倡内外兼治,善用中药内服及熨法、雷火针法外治;组方严谨,药物配伍以寒热并用、固护脾胃、重调气血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