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分析低HDL-C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预后的关系。方法以前瞻性、多中心的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数据库中符合标准的住院患者8876例为研究对象,男性5555例,女性3321例。将HDL-C<0.9mmol/L的1440例患者作为低HDL-C,HDL-C≥0.9mmol/L的7436例患者作为正常HDL-C。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低水平HDL-C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结果 8867例患者中低HDL-C发生率16.2%。低HDL-C与正常HDL-C患者基线血压、LDL-C和T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男性低HDL-C患者1年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HDL-C患者(27.9%vs 24.1%,P<0.05)。低HDL-C是男性脑卒中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89,95%CI:1.0681.555,P=0.008)。基线LDL-C<2.59mmol/L患者中,低HDL-C水平仍是男性脑卒中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28,95%CI:1.1621.555,P=0.008)。基线LDL-C<2.59mmol/L患者中,低HDL-C水平仍是男性脑卒中患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28,95%CI:1.1622.010,P=0.002)。结论低HDL-C是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1年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独立于基线LDL-C水平。LDL-C水平越低,升高HDL-C的临床获益越大。  相似文献   

2.
<正>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既往多是在冠心病人群中进行的一级预防研究。虽然,这些研究一致证实,他汀类药物用于脑卒中一级预防能降低脑卒中风险,但对于已经罹患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他汀类药物作用如何,一直不得而知。心脏保护研究(HPS)的脑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亚组分析,同样未能支持脑卒中患者应使用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季节发病的急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血脂水平差异。方法选择2011年2月1日~2016年1月31日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新发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411例,男性3171例,女性2240例;60岁1039例,≥60岁4372例,其中60~74岁1938例,75~89岁2292例,≥90岁142例。回顾性分析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段患者TC、LDL-C、VLDL-C、HDL-C和LDL-C/HDL-C差异。结果 5411例患者中,春季发病1325例、夏季1305例、秋季1385例和冬季1396例,冬季比例最高(24.5%vs 24.1%vs 25.6%vs 25.8%,P0.05)。女性TC、LDL-C、VLDL-C、HDL-C水平均高于男性,LDL-C/HDL-C低于男性[(5.13±1.25)mmol/L vs (4.62±1.10)mmol/L;(1.16±0.34)mmol/L vs (1.03±0.30)mmol/L;(0.77±0.43)mmol/L vs (0.65±0.35)mmol/L;(3.20±0.99)mmol/L vs (2.95±0.89)mmol/L;3.00±1.24 vs 3.08±1.19,P0.01];60岁,60~74岁,75~89岁和≥90岁患者血脂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夏季发病患者VLDL-C、LDL-C/HDLC较其他3个季节升高,HDL-C较其他3季降低(P0.05,P0.01)。60岁患者不同季节TC、LDL-C、VLDLC、HDL-C和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患者不同季节HDL-C、VLDL-C和LDL-C/HDL-C水平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不同季节急性脑卒中发病患者血脂水平存在差异,女性高于男性,随年龄增长血脂水平呈下降趋势,但结论还需校正众多混杂因素证实。  相似文献   

4.
正现代临床脂质学理论认为,LDL-C不单是既往长期以来认为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是迄今为止惟一被证实与ASCVD发生与发展相关的"致病性"因子。因此,加大LDL-C管控力度,进一步减少ASCVD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科学与临床意义。2017年初,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和内分泌学会(AACE/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其临床相关性。方法选取帕金森病患者85例(帕金森病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98例(对照组)。检测2组的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帕金森病组HDL-C、TC、LDL-C、载脂蛋白B显著低于对照组[(1.35±0.37)mmol/L vs(1.46±0.33)mmol/L,P0.05;(4.33±0.90)mmol/L vs(4.94±0.98)mmol/L,P0.01;(2.50±0.80)mmol/L vs(3.08±0.88)mmol/L,P0.01;(1.54±0.31)μmol/L vs(1.75±0.40)μmol/L,P0.01]。帕金森病组男性TC、HDL-C明显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组TG水平与病程呈负相关(r=-0.230,P=0.034),其余各项血脂指标与病程及其严重程度均不相关(P0.05)。结论帕金森病患者血脂水平低于正常人,以男性帕金森病患者更为明显,低脂血症可能是帕金森病发病的潜在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与颈动脉斑块负荷的关系。方法 入选2013年1月~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可疑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79例,根据颈动脉斑块是否形成富脂质坏死脂核(LRNC)分为无LRNC组23例和LRNC组56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血浆TMAO水平,进行MRI检查,计算颈动脉斑块的LRNC大小和总管壁体积(TWV),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无LRNC组比较,LRNC组血浆TMAO水平明显升高[(7.00±6.29)μmol/L vs(3.29±1.99)μmol/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和高脂血症以及合并疾病等因素后,血浆TMAO水平依然是LRNC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所有患者血浆TMAO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TWV呈正相关(r=0.295,P<0.05);LRNC组患者血浆TMAO水平与LRNC大小呈正相关(r=0.576,P<0.01)。结论 老年患者血浆TMAO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LRNC形成及大小密切相关,且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动脉粥样硬化性(LAA)脑梗死相关血脂指标的性别差异。方法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数据库中4189例首发脑梗死患者,依据TOAST病因学分型分为LAA组1919例、小血管闭塞(SVO)组716例和非LAA&SVO组1554例。分析TG、TC、HDL-C、LDL-C水平与LAA的相关性。结果 3组除TG外,女性TC、HDL-C、LDL-C水平均高于男性(P<0.01)。LAA组vs非LAA组,LAA组vs非LAA&SVO组的2个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均显示:TC、LDL-C水平与LAA发生相关。男性患者TG水平与LAA的相关性有显著意义,TG每升高1个四分位数区间,LAA组较非LAA组、非LAA&SVO组发生的可能性分别增加8.6%和15.0%。结论相较于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亚型,TC、LDL-C增高与LAA的发生密切相关;TG在预测颅内外LAA风险时,存在性别差异,对于男性除常规关注TC、LDL-C外,还需将TG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轴功能平衡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1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初次发作79例(初发组),复发62例(复发组),另外选择无缺血性脑卒中老年人76例(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ox-LDL水平和外周血Th17/Treg频率及相关效应因子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初发组ox-LDL、白细胞介素(IL)-17及TNF-α显著升高,Treg、Foxp3mRNA及IL-10显著降低;复发组ox-LDL、Th17、Th17/Treg、RORγt mRNA、IL-17、IL-6、IL-23及TNF-α显著升高,Treg、Foxp3mRNA及IL-10显著降低(P0.05)。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ox-LDL与Th17、Th17/Treg、RORγt mRNA、IL-17、IL-6、IL-23及TNF-α呈显著正相关(r=0.482,r=0.528,r=0.419,r=0.439,r=0.233,r=0.262,r=0.459,P0.05);ox-LDL与Treg、Foxp3mRNA及IL-10呈负相关(r=-0.466,r=-0.478,r=-0.406,P0.05)。ox-LDL是影响Th17/Treg轴相关指标的独立因素(P0.01)。结论ox-LDL升高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Th17/Treg轴功能平衡失调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在高龄男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患者中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高龄男性ASCVD患者310例,根据数次入院随访服用他汀类药物情况分为他汀组195例和非他汀组115例,分析2组全因死亡及主要终点事件.结果 他汀组和非他汀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04.10个月(...  相似文献   

10.
目前,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当的饮食(如高胆固醇、高脂类和高嘌呤等)及不良生活习惯导致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肠道微生物群已被认为在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主要疾病中发挥作用,一种可能的机制是通过肠道细菌将膳食胆碱和左旋肉碱转化为三甲胺( TMA ) , TMA 在肝脏中进一步氧化成氧化三甲 胺( TMAO) ,...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T2DM患者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214例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CAS组和单纯T2DM组,同期健康体检人群80名为正常对照(NC)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浆TMAO浓度。结果 CAS、T2DM组血浆TMAO高于NC组,且CAS组高于T2DM组[4.70(3.79,5.80)vs 3.02(2.53,3.41)vs 2.24(1.78,2.54),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2DM患者血浆TMAO水平与CIMT、DM病程、FPG、HbA1c和TC呈正相关(P<0.05)。二元Logisi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浆TMAO水平升高是T2DM患者合并C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283,95%CI 1.974,5.461,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血浆TMAO预测T2DM患者合并CAS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0.819,0.914),临界值为3.635μmol/L时,灵敏度和特异度为80.3%、82.3%。结论 T2DM患者血浆TMAO水平与CAS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与血清TC、LDL-C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144例,入院后即刻测量血压,检测血糖,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即刻和24h行2次CT检查,测量并计算血肿体积,以第二次CT血肿量比第一次增加33%定义为血肿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72例和对照组72例,发病6h内抽血检测TC、LDL-C数值。结果血肿扩大组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血糖明显高于对照组,TC、LDL-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筛选出的变量为:LDL-C(OR=0.001,95%CI:0.001~0.024,P<0.001)、TC(OR=0.057,95%CI:0.004~0.863,P=0.0322)、血糖(OR=1.851,95%CI:1.219~2.810,P=0.0038)、收缩压(OR=1.120,95%CI:1.021~1.229,P=0.0165)、舒张压(OR=1.152,95%CI:1.052~1.262,P=0.0023)。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与TC、LDL-C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氧化三甲胺是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之一,通过多条信号通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参与血管壁脂质沉积、促进炎症发生发展并刺激平滑肌细胞衰老、迁移等作用。研究表明,通过介导氧化三甲胺的代谢及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预防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文章将围绕氧化三甲胺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microRNA-335(miR-335)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在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使用亚硫酸氢钠测序(BSP)法检测30例AIS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miR-335基因(MIR335)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比较并分析与卒中严重程度(NIHSS评分)和血浆miR-335水平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MIR335启动子区与Cp G岛区域重叠;AI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中MIR335启动子区呈高甲基化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IS患者MIR335甲基化水平与miR-335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2,P0.01),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4,P0.01)。结论 AI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MIR335启动子区呈明显高甲基化状态,可能参与了脑卒中缺血后调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LDL-C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1 5例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治疗组(联合组)58例和西药组57例,在给予相同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组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并对治疗前后2组血浆Hcy及血脂、血糖、血尿酸水平进行分析。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Hcy、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2组患者的Hcy、LDL-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联合组患者治疗后Hcy、LDLC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在改善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Hcy及LDL-C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8例AMI患者为AMI组,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均测定血脂和hs-CRP水平,并将存活的96例和死亡的37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和hs-CRP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CRP明显升高(P<0.01),TC、TG和LDL-C明显降低(P<0.05),HDL-C虽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存活患者hs-CRP明显降低(P<0.05),TC、TG、HDL-C和LDL-C升高(P<0.05);而死亡患者hs-CRP明显升高(P<0.01),TC、TG、HDL-C和LDL-C明显降低(P<0.05)。存活者与死亡者血脂和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AMI患者血脂和hs-CRP早期即出现异常改变,其持续性改变与病情变化相关,并有利于观察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以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首次急性期大脑中动脉M1段严重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9例,根据弥散加权成像-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将患者分为侧支良好组44例(ASPECTS 8~10分)和侧支不良组45例(ASPECTS 0~7分),并行多模态CT血管造影(mCTA)侧支循环评分。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6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VEGF、bFGF水平。结果侧支良好组VEGF、bFGF水平明显高于侧支不良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明显低于侧支不良组(P<0.05,P<0.01)。NLR为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P=0.003),VEGF、bFGF为侧支循环建立的保护因素(P<0.05)。mCTA侧支循环评分与血清VEGF、bFGF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血清VEGF、bFGF水平诊断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3(95%CI:0.576~0.778,P=0.001)、0.724(95%CI:0.619~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7年6月~2018年12月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7例,按照CISS分型标准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78例,心源性脑卒中16例,穿支动脉疾病63例。根据END定义分为END组86例,非END组7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指标。所有患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END定义为入院后72h内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END组比较,END组入院NIHSS评分明显高于非END组[(4.7±2.9)分vs (3.0±2.2)分,P=0.000]。2组CISS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NIHSS评分(OR=0.729,95%CI:0.621~0.857,P=0.000)、穿支动脉疾病(OR=3.399,95%CI:1.603~7.208,P=0.001)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入院NIHSS评分、穿支动脉疾病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N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治疗过程中血常规的变化与抗病毒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2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63例,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治疗48周,分别在基线、治疗4、12、24、48周和随访24周时进行HCV RNA及血常规的检测,分析血常规与疗效的相关性。根据是否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分为SVR组和n SVR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法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63例患者有3例失访,余下60例均完成抗病毒治疗和24周随访,其中46例获得SVR,SVR率为76.7%;SVR组患者治疗4、12、24周时的淋巴细胞计数(LYPH)、白细胞计数(WBC)及中性粒细胞计数(NUET)均低于n SVR组,并且在12周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398、2.766、2.037,P值均0.05),在24周时两组WBC及NUET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59、2.151,P值均0.05);此外SVR组患者在治疗4周时上述3项指标较基线的下降幅度均大于n SVR组,其中LYPH下降幅度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P=0.03)。LYPH、WBC、NUET在治疗4、12周时与HCV RNA的下降幅度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6、0.45、0.37、0.47、0.61、0.33,P值均0.05)。结论血常规中LYPH、WBC及NEUT的变化及下降幅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