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比较寰枢椎脱位(AAD)患者与解剖结构正常者的哑门穴直刺和斜刺的安全深度。方法:选取寰枢椎脱位患者177例(AAD组)和排除AAD且解剖结构正常的207例患者(正常组)。所有入组患者体型均为适中型。对其行颈椎MRI平扫,在矢状位像上测量哑门穴直刺和斜刺安全深度。结果:AAD组安全深度:男性直刺(45.33±5.17)mm,斜刺(48.58±4.41)mm,女性直刺(44.17±7.80)mm,斜刺(47.49±7.32)mm;正常组安全深度:男性直刺(47.72±5.06)mm,斜刺(42.69±5.53)mm,女性直刺(44.63±5.85)mm,斜刺(39.88±6.18)mm。AAD组男性和女性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直刺安全深度(P0.01),正常组男性和女性的斜刺安全深度小于直刺安全深度(P0.01);AAD组直刺与斜刺安全深度男性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直刺和斜刺安全深度男性大于女性(P0.01);男性AAD组直刺安全深度小于正常组直刺安全深度(P0.01);男性AAD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正常组斜刺安全深度(P0.01);女性AAD组直刺安全深度与正常组直刺安全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AAD组斜刺安全深度大于正常组斜刺安全深度(P0.01)。结论:寰枢椎脱位状态下的哑门穴针刺安全深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临床上进行针刺时应小于其安全深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与耳针直刺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快速镇痛效应,为本病找寻更佳的耳针刺法.方法:将92例患者按性别、年龄和疼痛程度3个预后因素一一配对,每对受试对象随机分到透刺组和直刺组,透刺组采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直刺组采用耳穴直刺法,均穴取双侧腰椎区,并随症配穴.全部病例通过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简化MPQ),在治疗前、针刺后5 min和30 min分别记录其疼痛积分,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差别.结果:序贯试验结果显示,透刺组在针刺后5 min男性患者的镇痛效应优于直刺组(P<0.05),而女性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刺组在针刺后30 min时的镇痛效应优于直刺组(P<0.05).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除轻度患者针刺后5 min疼痛积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透刺组在针刺后5 min和30 min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效应均优于直刺组(P<0.05,P<0.01).结论:透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快速镇痛效应优于直刺法.  相似文献   

3.
Chen ZM  Wu XT 《中国针灸》2012,32(6):499-502
目的:观察关刺扳机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关刺组(53例)和常规针刺组(50例)。关刺组采用下颌关节扳机点(即下关穴附近寻找阳性点)关刺治疗,并远端配穴合谷、外关、太冲、内庭常规针刺;常规针刺组取下关、风池,并根据三叉神经痛各支的疼痛侧重配穴,采用常规针刺。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三叉神经痛症状评分于治疗前、第1疗程和第2疗程后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综合症状积分进行评定,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1个疗程后、2个疗程后VAS评分和综合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关刺组较常规针刺组降低更明显(均P<0.05);关刺组和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6%(48/53)和72.0%(36/50),关刺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关刺扳机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显著,优于常规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邵媚媚  曹琳  刘智艳 《中医杂志》2012,53(7):606-607
近年来我们用针刺联合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15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呼吸科住院COPD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随机分为4组,针刺组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72.0±7.32)岁,平均病程(12.7±7.5)年.贴敷组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74.2±6.6)岁,平均病程(13.1±7.3)年.针贴组15例,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68.5±8.95)岁,平均病程(12.9±6.5)年.对照组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72.6±10.19)岁,平均病程(11.6±9.0)年.4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临床采用针刺结合刺络拔罐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80例,疗效显著。现整理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来自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针灸康复科门诊,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72岁,平均45.4±12.8岁;病程最短6.5小时,最长9天,平均3.1±1.7天。2治疗方法针刺取穴:患侧肝俞、胆俞、肾俞、支沟、曲池、合谷、  相似文献   

6.
刺筋刺骨法是依据病变部位而实施深浅不同的刺法.病位有皮、脉、肉、筋、骨之不同,针刺深浅亦当有别,笔者采用刺筋刺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8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来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42~75岁,平均(58±10)岁;病程1~24个月,平均(6.8±5.1)个月;其中L3/L4椎间盘突出4例,L4/L5椎间盘突出8例,L5/S1椎间盘突出5例,L4/L5合并L5/S1椎间盘突出11例.  相似文献   

7.
正足底跖筋膜炎是跟痛症最常见的原因,约占全部跟痛症患者的80%。足底跖筋膜炎以跟骨结节内下侧疼痛和压痛为主要特征。笔者2013年6月—2015年6月采用针刺结合中药熏蒸治疗足底跖筋膜炎患者2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50例患者均来自威海市中医院理疗科门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男14例,女11例;平均年龄(37.4±17.5)岁;平均  相似文献   

8.
耳针沿皮透刺与直刺对肩周炎快速镇痛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比耳针沿皮透穴刺法与耳针直刺法对肩周炎的快速镇痛效应。方法:66例肩周炎患者按性别和病情两个重要的预后因素一一配对,将每对受试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用耳针沿皮透穴刺法,对照组用耳穴直刺法。采用单盲法,以简化McGill疼痛评分表对入选的全部病例进行治疗前和治疗后5、30 min疼痛程度的积分记录,然后分别采用质反应序贯试验和配对t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序贯试验结果:透刺组与直刺组在针刺后5 min时镇痛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刺组在针刺后30 min时的镇痛效应优于直刺组(P<0.05)。配对t检验结果:透刺组与直刺组在针刺后5 min和30 min对肩周炎镇痛效应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针透刺法对肩周炎的快速镇痛效应优于耳针直刺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观察关刺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肱骨外上髁炎的受试者随机分为关刺法组(30例)与常规针刺组(30例)。关刺法组针刺肱骨外上髁附近的压痛点1-2处,短暂留针,取针后医生与受试者配合进行对抗运动;常规针刺组取阿是穴、曲池、肘髎、阳陵泉等穴,得气后行泻法;两组受试者隔日治疗 1 次,一疗程3次,每个疗程结束休息1天,共 2 疗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MEPS),观察首次治疗后即时止痛效果及疗程结束后临床疗效。结果:首次治疗、治疗结束后两组 VAS 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但关刺法组首次治疗后VAS评分降低更明显;治疗结束后两组的MEPS均降低,关刺组降低更突出;关刺法组总有效率93.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80.00%,关刺法与常规针刺对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相当(P>0.05)。结论:关刺法与常规针刺对肱骨外上髁炎均有较好疗效,关刺法效果更突出,另外关刺法对肱骨外上髁炎的即时止痛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近5年来,应用针刺颈交感神经疗法(交刺疗法)治疗脑血管闭塞性疾病所致偏瘫,失语120例,取得满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80例脑血管闭塞性疾病患者中,男114例,女66例;年龄最小32岁,最大87岁;病程最短者8天,最长者7年,平均1.5年。分为交刺疗法组(交刺组)120  相似文献   

11.
头皮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必备的技术,其成功率的高低直接危机患儿的痛苦乃至生命,掌握这门过硬的技术,尽量做到一针见血,是儿科护士的天职,也是衡量合格护士的标准之一。本人从事儿科护理工作已多年,现将这方面的体会做一报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这一中医经典著作,指导临床,疗效显著,活人无数,尤其是对外感热病的发展影响颇深.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述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为中心的医学学术群体,该学派学术璀璨,连绵千年.现就以古代此派的形成、发展、争鸣3个阶段进行初步探析,认为其形成于晋唐,发展于宋元,争鸣于明清.  相似文献   

14.
根据“穴位组学概念”的提出,针对针刺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针刺的生物学基础,阐明针刺的科学性,并对相关针刺处方进行优化,围绕临床针刺治疗手段中的关键技术进行标准化与规范化研究,实现针刺科学机理转化为实际应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中药蛇床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姜涛  李慧梁 《中草药》2001,32(2):181-183
概述近年来有关蛇床子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文化大革命爆发的近20年间,是新时期仲景学说研究队伍的形成———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对《伤寒论》原著的注释和校正工作,揭开了新中国教材编写的序幕;对《伤寒论》中一些有代表性问题或关键性字词的考订,是一个特点;对《伤寒杂病论》方法论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特点。此外,这一时期,对六经的研究逐渐深入;对方证的研究仍是热门话题;对伤寒方中用药规律的研究出现热潮;对张仲景治疗方法原理的研究开始活跃;比较性研究热度不减;专题性研究渐成趋势。  相似文献   

17.
近百年来,公开发表的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论文约3万篇,内容涉及张仲景生平事迹、《伤寒论》版本传承、《伤寒论》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民国时期是近代仲景学术研究的萌芽——发动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具有以下时代特点:①期刊和作者群有明显的地域和社团性;②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方向;③研究空间不断扩大;④学术争鸣空前活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当前舌象仪相关文献的发布情况,总结舌象仪的研究现况。方法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三大数据库进行题名或关键词检索,检索式为“舌象仪or舌象分析仪or舌诊仪or舌象采集or数字舌图or舌象分割or舌体分割or舌象分析or舌诊客观化”,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8年10月。对文献的发表时间、文献作者、第一作者所在地区、第一作者所在机构、期刊情况、资助基金来源、主要研究内容、舌象仪型号及舌象仪研发单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纳入舌象仪相关研究的文献366篇,前期年发文量逐年增长,但近年来年发文量增长缓慢。舌象仪相关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主要的资助来源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各类厅局级项目。舌象仪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图像采集技术、成像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图像分析技术、舌象仪的临床应用及舌象仪的实验室应用等内容的研究。目前应用较多的舌象仪有上海道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ZBOX型舌象仪和DS01舌象仪,DS01舌象仪包括DS01-A和DS01-B两种型号;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发的TDA-1小型舌象仪和DKF-Ⅱ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和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ZBOX-Ⅰ舌象仪;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研发的TP-Ⅰ舌象仪;天津市天中依脉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YM-Ⅲ中医舌象采集仪;上海亚太计算机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研发的Smart TCM-I舌象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理工大学研发的TIAG 舌象仪;天津中医药大学研发的3D舌象仪。结论 舌象仪的相关研究虽然前期呈上升趋势,但近年来进入平台期,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探讨肝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各方面压力的增加会引起人们的情志变化,本文利用中医的基本观点和肝的特性,探讨肝气郁结所导致的多种脏器疾病发生的机理,详细探讨肝郁的各种影响提出治疗要兼顾情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