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中医学报》2020,(3):487-489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疫病是感染杂气所致,首次提出杂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流行时间捉摸不定的外感病邪。强调杂气发病类型为伏而后发,即杂气为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与伤寒六经传变、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不同,吴又可提出杂气为邪伏膜原,表里分传,即以膜原为中心,而后出表、入里。故治疗疫病既要扶助正气,亦要祛除邪气。祛除杂气以宣通疏利为本,用药上善用走而不守之大黄,而慎用守而不走之黄连等寒凉药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医药治疗方案遵循了《温疫论》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之治则。  相似文献   

2.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认为"疫病"是感染杂气所致,首次提出杂气是有别于六淫而具有强烈传染性的、流行时间捉摸不定的外感病邪。强调杂气发病类型为"伏而后发",即杂气为病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与伤寒六经传变、温病卫气营血及三焦传变不同,吴又可提出杂气为"邪伏膜原,表里分传",即以膜原为中心,而后出表、入里。故治疗疫病既要扶助正气,亦要祛除邪气。祛除杂气以宣通疏利为本,用药上善用走而不守之大黄,而慎用守而不走之黄连等寒凉药物。《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医药治疗方案遵循了《温疫论》"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之治则。  相似文献   

3.
《温疫论》是中医疫病学的奠基之作.挖掘其治疫思想和防治经验对现今疫病研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对《温疫论》中治疫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并提出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具有理论依据和宝贵经验,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韩冰  丁瑞丛  李鲜  王培  李志恒 《中医学报》2020,35(6):1141-114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湿温"疫症范畴,乃疫毒挟湿侵袭人体,太阴内伤,内外相引,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所致。疫病初期,邪在膜原,不可盲用汗下,以防助邪入里。当以疏利畅达气机为先,药力直达,引邪离原;再依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汗之、下之,使疫毒之邪乘湿而去;待病邪渐去,酌情增强补虚之力,祛除余邪,调养脏腑则病愈人安。  相似文献   

5.
《温疫论》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湿邪致疫的专著。湿邪是新冠肺炎的重要致病因素。本文以《温疫论》湿疫思想为基础,探讨新冠肺炎湿邪致病的中医诊治,提出:祛湿以通行气机是治疗新冠肺炎的关键;动态的舌象监测利于观察病情的变化;重视湿邪致疫病情的缠绵反复。  相似文献   

6.
从吴又可《温疫论》学术思想的角度,探讨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疾病(COVID-19)的中医病名命名、病邪性质、病变部位以及疾病的传变和诊治等内容,提出可以汇集本次疫情中的大数据,以探讨病邪为轴线的瘟疫传变过程;进一步探索基于病邪-正气交争关系的诊治模式;基于现代医学实践的成果,结合伏邪匿于膜原的病位理论,给予伏邪、膜原以现代诠释。借鉴《温疫论》的学术观点,结合本次疫情的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病症的特征、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中医药的诊治经验,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医温病学的学术内涵。   相似文献   

7.
8.
对<温疫论>中使用的攻下、攻补兼施及润下等下法方剂进行具体分析,认为吴又可运用于疫病治疗的下法理论内容丰富,体现了对先世医家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温疫论》系统地阐述了温疫阳气郁滞的病机、证候、治疗禁忌、辨证论治及自愈候等内容,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吴又可提出阳气郁滞证的治疗禁忌有禁辛温发汗、禁过用寒凉、禁补气等,并列举了阳气郁滞自愈候,这些内容对新冠肺炎的防控有一定指导意义;辨证论治主要有膜原阳气郁滞证、表里阳气郁滞证、胃家阳气郁滞证、阴虚阳气郁滞证、阴络阳气郁滞证等,涉及疏利透达、三消、攻下、养阴、通络等各种针对温疫不同阶段阳气郁滞的通阳治法。《温疫论》阳气郁滞理论,不仅较好地阐释了新冠肺炎各阶段的病机特点,而且为其治疗提供中医临床思路,主要体现在新冠肺炎的全程治疗、分期论治、因地制宜等方面,均要注意祛邪通阳。  相似文献   

10.
薛贝珊  徐雅 《中医学报》2020,35(8):1597-1601
《温疫论》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认为温疫与伤寒所发症状相似,气血阴阳变化虽有相同之处,但其机理不同,治法大异。瘟疫初起,邪在膜原,忌汗、下、补;表里分传,需先通里、后解表;邪盛之时,法当急下急攻,但亦应辨证施治,不可一味攻下;温疫后期,正虚邪恋,治疗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扶正以养阴为主,祛邪以勿伤正为宜,正气恢复,余邪自退;愈后注重饮食起居,调护正气,防止复发。体现治疗温疫祛邪是第一要务,固护正气则是防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第六条论述的"温病"与"伤寒"所感邪气相同,均为寒邪。二者发病形式不同,后者感而即发,前者感而不发,至春才病发诸证。温病的发病因春升之阳触动伏寒,邪正交争于外,故而"发热",少阴乏源于内,出现"虚故饮水自救"之象,故"渴";太阳病极轻,为区别中风、伤寒之恶寒较重,故言"不恶寒"。临证诊断温病应从发病时间、发病的气候特点、症状特点着眼。对于温病的治疗,应通过症状判断太阳之实与少阴之虚孰轻孰重,再定发汗解表与温阳补肾孰先孰后,或如何相兼而行,方可效如桴鼓,不至"变证"迭起。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吴又可《温疫论》对温疫学说、卫气营血学说、湿热学说、伏邪学说、和错简学派俞根初学术思想的影响,认为该书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中医温病学的奠基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水气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有关水气病的论述进行了分析整理,着重探讨其治疗机理。其形成主要与肺、脾、肾3脏功能失常有关;临床表现主要有3个方面,即由水气病邪本身引起的症状、阳气失于敷布引起的症状、水气与它邪互结引起的症状。水气之病,既指有形之水肿,又指无形之水气,尤以后者为主。水气病的常用治法有:温阳利水法、育阴利水法、化气利水法、调畅气机法、散结逐水法、解表利水法等。论中法中有法,内容详备,应用灵活,且诸多治法均具有重视气机畅通、治水不忘护脾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当下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疫”病的范畴,隶属于温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明清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中又以吴又可的《温疫论》、叶天士的《温热论》和吴鞠通的《温病条辨》独具代表性.将三本著作试以比较可以发现,《温疫论》是中国疫病学发展史上的奠基之作,其创新性的提出戾气致病学说,认为邪从口鼻而入,伏于...  相似文献   

16.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北京协和医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初诊患者的临床特征及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3例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影像学表现,对肺部CT异常病灶的部位、分布、密度及其他伴随征象进行分析,并综合判断患者的临床分型。结果 13例患者临床分型均为普通型,平均年龄为(46.8±14.7)岁(27~68)岁。10例有武汉接触史,2例有近期旅行史,1例有北京郊区出游史。92.3%(12/13)患者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15.4%(2/13)患者淋巴细胞数降低。92.3%(12/13)患者发热,11例因发热就诊,2例(15.4%)表现为低热;8例(61.5%)有干咳。13例患者胸部CT均有异常,病变主要沿支气管束及胸膜下分布为主,8例病变相对局限(1~3个肺叶受累)、累及右下叶或左下叶多见,5例为双肺弥漫多发病变。10例(76.9%)患者胸部CT以磨玻璃影表现为主,7例(53.8%)部分磨玻璃影合并局灶实变影,10例(76.9%)病变内见血管束穿行、增粗,12例(92.3%)有支气管壁...  相似文献   

18.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爆发以来,中医药诊疗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医药人的担当与作为。国医大师熊继柏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通晓中医经典,善于辨证施治,其在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召开的湖南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视频培训中,从该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病邪特点到整个完整的中医理法方药、诊疗预防思路进行了旁征博引、深入剖析,为我们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战胜疫情,提供了重要的中医支持和智慧保障!希望大家以此为契机,学习中医精髓,借鉴经验与方法,深刻领会并运用该中医药诊疗方案,共同努力,打赢抗疫阻击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伤寒论》或然证病因病机分析,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其论治,可以看出《伤寒论》或然证的辨治反映了中医据病辨证论治的重要思想,说明了疾病复杂多变的本质。  相似文献   

20.
总结《温热经纬》对痢疾辨证论治的特点.从发病时节、病因、病位、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方面进行阐述,强调痢疾大多由湿热引起.在辨证中重视四诊及整体情况,辨寒热、气血、虚实,寒者辛温疏利,热者宣通祛热;在血分者重用行血,在气分者偏于导气;实者可疏利清热、导气行血,虚者不可一味攻积清夺.在对不同治法的运用上,淡渗注重寒温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