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1 毫秒
1.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临床肾病综合征的一种病理类型。陈志强教授认为,脾肾两虚、湿瘀互结是该病的主体病机,此为该疾病从始至终的病理要素,脾肾两虚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湿、瘀二邪既是致病因素,又为病理产物,三方相互影响,是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为此行健脾补肾利水、祛湿化瘀通络之法。在本病的进程中,因个体差异、感受六淫之邪、或激素的运用等客体因素,可出现相应客体病症,需要针对客体因素辨证论治。本文对陈教授围绕主体病机为治疗核心辨病论治,兼顾客体病机辨证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思想及用药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并结合典型病例分析其临床辨治思维及用药特点。  相似文献   

2.
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其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水湿、瘀血为标.本文以膜性肾病的“湿证”、“瘀证”为切入点,基于“去宛陈莝”理论探讨膜性肾病以“通”为则的治疗原则,进而提出膜性肾病在治疗的早期就应积极祛除体内郁积之水湿、化除体内郁久之积血,使气血津液流通如常,促进膜性肾病的早期缓解.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膜性肾病作为引起终末期肾病的重要原因,其治疗方案目前尚有许多争论。陈志强教授通过详细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出"脾肾亏虚、风湿瘀痹"的基本病机,进而提出"益气温阳、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中围绕主体病机辨证论治,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膜性肾病,尤其是早期膜性肾病,可以避免激素的副作用,疗效良好。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是中医肾病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于肾病的研究极深,他认为膜性肾病作为慢性肾病的一种,常因体虚加之外感邪气而发病,其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湿毒内蕴。辨证后根据"虚、瘀、湿、风"的轻重不同,灵活用药,临床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自身免疫性肾小球疾病,本病从脾论治不仅有中医理论渊源,且“脾”与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脾虚不仅涉及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紊乱,而且属于“脾”的肠道菌群也影响宿主的免疫稳态。中国中医科学医院西苑医院肾病科主任余仁欢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依据李东垣的“阴火论”提出脾虚是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病机,脾虚不仅生湿,而且以脾胃为中心的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会进而导致三焦气机郁滞,气滞血瘀,气郁化火,变证丛生,从而在脾虚或脾肾两虚基础上,常可兼夹风湿、湿瘀互结、或痰瘀互结。采用健脾益气、疏风散火、祛湿和络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疗效显著,患者尿蛋白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该文旨在详细阐述余仁欢教授从脾论治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理论依据及临证经验,并验案一则加以佐证。  相似文献   

6.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难治性IMN约占以NS表现的MN患者中的1/3,其更易发展至尿毒症或者出现并发症。本文就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治疗这三个方面具体的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从而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的难治性。IMN的发病机理被大多数人总结为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阖、三焦气化失司四个方面。IMN的中医辩证分型常被归纳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四型。中医药治疗IMN方面,可以从湿浊、血瘀、虚损入手分析其难治的原因,也是以后需要进一步探索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基于"病-证-症-势"辨治特发性膜性肾病,指出辨病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时可将"风邪-风药"作为中西医汇通辨病治疗的结合点,总结出青风藤、僵蚕、蝉蜕的辨病靶药;认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基本证型为脾肾亏虚、风湿瘀内蕴证,以健脾益肾、祛风通络为治疗大法,基于此总结出临床常用的基本方。临床中又在辨病、辨证治疗的基本方基础上随症治疗;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时刻把握疾病病势的发展,方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膜性肾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种以肾小球毛细血管袢上皮侧免疫复合物沉积为特征的肾小球疾病,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但不良反应较大。檀金川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从脾肾亏虚、肾络瘀阻入手,以益肾通络方加减,扶正固本,脾肾同调,善用虫类药以搜剔经络,并注重综合调护,对中医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运用“六对论治”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针对该病正气亏虚、湿热毒瘀等邪气内着、阻于肾络的核心病机,在扶正祛邪、通络益肾的治疗原则上,依据病理表现进行分期辨证论治。辨证采用极富特色的“本虚定证型、标实辨证候”方法,以气血不足、气阴两伤等本虚证为基础,根据内热、血瘀、湿阻、水停等邪实的变化灵活调整用药,同时注意对症治疗和对症辨证治疗,重视解决激素等西药引起的次生证候,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合1 则医案详析“六对论治”法在特发性膜性肾病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痛风性肾病为感受外湿,湿瘀互结;脏腑功能失调,湿瘀内生;湿瘀互为因果,相兼并见;久病因实致虚,虚实夹杂;脾肾亏虚,湿瘀互结于内。脾肾亏虚为本,湿瘀互结为标。湿瘀既为痛风性肾病的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贯穿始终,治疗应湿瘀并治。  相似文献   

11.
基于医案研究探讨中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证治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药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自建库至2017年12月治疗IMN中药复方,运用EpiData 3.1软件进行中药复方统计,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挖掘中药复方治疗IMN的证治规律.结果:共纳入文献54篇、医案75则,其中80.4%来源于期刊文献.IM...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1053-1055
孙伟教授认为"肾常虚"是肾脏病常见病机。对于慢性肾脏病(CKD)的诊断和治疗,认为需从整体角度出发,辨证论治为主,遵循病证结合的原则,将微观、宏观相协调,他提出"脾肾衰微、湿瘀潴留"是慢性肾脏病的病机关键,治当以"补肾"为先,配合清利湿热、活血泄浊之法以调畅气机、祛邪外出,终使"阴平阳秘",诸脏调和。所论治CKD 3期为CKD中期之病,以脾肾两虚为本,以湿热、瘀浊并而为标,孙老师治以"补肾"为先,配以清热、利湿、化瘀、泄浊甚则解毒以调治本病,每多获效。  相似文献   

13.
脾与肾先后天相互资生,共司津液代谢,二者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肾系疾病病机多见脾气、脾阳亏虚,寒湿、湿热蕴结或湿瘀互结,皆与脾密切相关,故辨证治疗可从脾入手,健脾祛湿治其本、燥湿运脾治其标;辨病治疗亦可着眼于脾,如基于脾主运化水饮、脾气升清、脾肾共司津液代谢治疗水肿、蛋白尿,基于脾主统血治疗血尿,基于"脾胰...  相似文献   

14.
孔薇教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病,紧扣脾肾亏虚为本、湿热瘀阻为标之病机特点,以平补脾肾、化瘀清热为治疗大法。针对大量蛋白尿之患者,用药遵循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温而不燥的原则,以"平"为主;针对水肿较著之患者,以淡渗利湿之品轻药重投;针对湿热症状较著之患者,需在补肾的基础上加用清热化湿泄浊之法;针对久病入络之患者,需适当配伍藤类药及虫类药以活血利水、化瘀消癥;针对使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患者,需评估患者疾病进展程度,把握病程各阶段治疗重点,从而达到增效减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黄永宾  胡培森 《河南中医》2020,40(3):411-41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病机为肾虚督亏、寒湿热痹阻、脉络瘀阻,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以肾阳虚衰,外邪入侵和病理产物蓄积为主,内因为肾督阳虚,外因为寒、湿、热、风邪,病理产物主要包括痰浊、瘀血,外因中寒邪入侵尤为关键。故笔者临床治疗AS多从肾督辨治,从脾胃辨治,从痰浊、瘀血辨治,强调从肾督、脏腑、脾胃、血瘀等方面论治,临证中把本病分为肾虚督寒证、寒湿阻滞证、瘀血痹阻证、湿瘀互结证四型,根据不同的症状体征标本兼顾,应用固肾通督、温经散寒、祛风健脾除湿、化瘀通络等治疗方法,灵活用药。常用的药物有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平肝熄风药。  相似文献   

16.
陈霞教授认为肥胖型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基本病机是脾肾阳虚为本,痰湿瘀阻为标,且痰湿瘀阻是脾肾阳虚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临床上常表现为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呈现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复杂证候。临证多以补肾健脾、化痰祛瘀、调经助孕为中医治疗大法,自拟补肾化痰方加减,同时结合中医药调周法周期性施治,必要时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孙升云教授治疗慢性肾病的经验。方法: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孙升云教授治疗慢性肾病经验,并依据其典型病案,论述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方法。结果:孙升云教授认为慢性肾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气虚、阳虚为主,标实主要指水湿、痰浊、瘀血等,正虚邪实贯穿疾病始终。孙升云教授以肾衰方为基础方治疗慢性肾病,并随症加减。结论:孙升云教授治疗慢性肾病疗效确切,很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劳贝妮 《河南中医》2016,(6):972-974
孙维峰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及慢性期的病因多为肝肾阴虚,脾失健运,痰湿内生,久则痰瘀互结,留滞经脉、关节、脏腑,强调"肝脾肾虚、痰瘀互结"为痛风的发病根源。孙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原则为"泄浊祛邪、化湿清热、活血化瘀",自拟"泄浊除痹汤"治疗痛风间歇期及慢性期。孙维峰教授特别注重对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生活上的预防调摄。  相似文献   

19.
童少伯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特点为正虚邪实,早期脾肾气阴两虚为主,日久脾肾失司,水湿不化,导致水湿、瘀血、湿热等病理因素产生,伴随全程。童老对慢性肾脏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和心得,在治疗慢性肾病时注重扶正与祛邪,补益法和祛湿降浊化瘀通络法并重,擅于将中药药对灵活运用在肾脏病的临床治疗中,如黄芪与当归、菟丝子与枸杞子、生地黄与牡丹皮、黄连与肉桂、薤白与丹参、知母与黄柏、益智仁与粉萆薢、清水豆卷与茯苓皮、陈皮与半夏、鬼箭羽与汉防己,并取得显著效果。今择其常用药对介绍如下,探寻其用药规律,传承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