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联合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与预后营养指数(PNI)对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细胞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144例行肝细胞癌根治术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与随访信息。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SII和PNI的截断值,并依此将患者分为高SII组、低SII组、高PNI组、低PNI组。分析不同SII、PNI分组与临床病理资料之间的关系,通过单因素和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探讨与患者手术预后相关的因素。根据SII和PNI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低SII高PNI组、高SII低PNI组,并将高SII高PNI患者和低SII低PNI患者纳入同一组中。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术后1、3、5年生存分析,ROC曲线评估SII、PNI以及SII+PNI对患者手术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 SII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78,对应截断值为301.48。PNI的AUC为0.721,对应截断值为47.60。通过对不同组别进行分析表明,SII与肝硬化、甲胎蛋白(AFP)水平、TNM分期和肿瘤直径相关(P<0.05),PNI与年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肝切除患者术后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严重并发症即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Ⅴ级的关系。方法 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四川省肿瘤医院行肝切除的HCC患者。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来评估术后PNI对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预测能力并确定其最佳临界值,再根据最佳临界值将患者分为低术后PNI和高术后PNI;同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HCC患者肝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的相关因素以及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HCC根治性切除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结果 最终纳入779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38例(30.6%),其中严重并发症68例(8.7%)。779例患者的术后PNI为35.8±4.9。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术后PNI预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曲线下面积为0.735,其最佳临界值为35.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8、0.518。低术后PNI(≤35.7)患者397例、高术后PN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和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对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C)后肿瘤病理分期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4月—2019年10月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RC的195例膀胱癌患者的信息。提取患者术前实验室检查数据并计算PNI和SII,计算公式为PNI=白蛋白(g/L)+5×淋巴细胞总计数(10°/L);SII=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评估PNI和SII能否作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测因素。连续变量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生成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LC)来判断PNI和SII的预测能力。AUC越大,预测能力越强。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计算相应的优势比(OR)和95%CI。结果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7.94±8.97)岁,平均血清白蛋白为(42.13±4.28)g/L,平均PNI为51.29±6.09,平均SII为661.67±506.22。单因索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NI和SII对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发病率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PNI和SII不能作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预测因素。而PNI是预测肿瘤分期的独立危险因素(pT<3a和pT≥3a)。结论术前较低的PNI可以作为预测较差病理分期(pT≥3a)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影响肝细胞肝癌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7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患者,选择16项临床、病理学因素,分析其对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53%,48.05%,14.96%。60例获得根治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58.93%和18.35%。影响预后的单因素为:肿瘤根治程度、肝癌结节数目、肝功能分级、肿瘤分期、门脉癌栓、术前血清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水平。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肿瘤结节数目、门脉癌栓和肿瘤根治程度与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肿瘤结节数目、门脉癌栓、术前肝功能分级、肿瘤根治程度是影响肝细胞肝癌术后的高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影响肝细胞癌肝切除术后预后因素,为进一步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0月至1998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手术切除的230例HCC病人资料。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各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法将可能对预后有影响的指标,依次引入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全组1、3、5年复发率分别为35.2%、52.1%、62.4%;总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1%、53.7%、40.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最大直径是否≥5cm、有无脉管瘤栓、术前AST、肝被膜受侵、肿瘤切缘为影响对肿瘤复发和无瘤生存率有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瘤栓、术前AST升高、肿瘤切缘、肝被膜受侵及肿瘤最大直径依次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肝细胞癌的预后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脉管瘤栓、术前AST升高、肿瘤最大直径及肝被膜受侵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肝癌病人生存率的重要途径,对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的病人,应加强术后随诊,及时发现术后复发和转移。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SII)一种新的炎症和预后标志物,但其与胃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仍有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SII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以为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SII与胃癌患者预后关系的队列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7月2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2.0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包括7 2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较高水平SII的胃癌患者总生存期(OS)与无病生存期(DFS)/无复发生存期(RFS)均缩短(HR=1.28,95% CI=1.16~1.41,P<0.001;HR=1.34,95% CI=1.06~1.70,P=0.013)。根据国家、治疗方案、样本量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较高水平SII均与OS缩短有关(均P<0.05)。SII达临界值600或以上时,较高水平SII与OS缩短有关(HR=1.56,95% CI=1.34~1.80,P<0.001),但SII在临界值600以下时,SII与OS无明显关系(P>0.05)。研究时间≥6年时,较高水平SII与OS缩短有关(HR=1.65,95% CI=1.21~2.25,P<0.001),但研究时间<6年时,SII与OS无明显关系(P>0.05)。此外,较高水平SII患者的TNM分期晚(OR=2.45,95% CI=1.75~3.44,P<0.001)、淋巴结转移风险高(OR=1.72,95% CI=1.27~2.32,P<0.001)、肿瘤体积大(OR=2.45,95% CI=1.75~3.44,P<0.001)、分化程度较差(OR=2.45,95% CI=1.75~3.44,P<0.001)。结论 SII可作为胃癌患者的预后标志物,较高水平SII的胃癌患者可能预后不良。受所纳入的研究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目前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与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存在争议,亦无大样本、多中心研究予以证实。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地探讨SII对胰腺癌的预后意义,以期为改善患者预后和个体化治疗提供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SII 与胰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0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队列研究,总计3 0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SII胰腺癌患者总体生存期(OS)缩短(HR=1.26,95% CI=1.13~1.40,P0.001)、癌症特异性生存期(CSS)较差(HR=2.32,95% CI=1.55~3.48,P0.001),而SII与胰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无明显关系(HR=1.27,95% CI=0.95~1.70,P0.106)。亚组分析发现,SII临界值≥600时,高SII与OS缩短有关(HR=1.39,95% CI=1.14~1.69,P=0.001),而SII临界值600时,SII与OS无明显关系(HR=1.22,95% CI=0.97~1.54,P=0.089)。来自奥地利与美国的研究显示SII较高与OS缩短有关(HR=1.40,95% CI=1.07~1.84,P=0.016;HR=1.37,95% CI=1.02~1.84,P=0.004),而中国的研究显示SII与OS无明显关系(HR=1.22,95% CI=0.97~1.54,P=0.089)。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的患者高SII均与OS缩短有关(HR=1.40,95% CI=1.07~1.84,P=0.004;HR=1.38,95% CI=1.18~1.61,P0.001),而混合治疗患者中SII与OS无明显关系(HR=1.09,95% CI=0.92~1.29,P=0.303)。无论AJCC Ⅰ~Ⅲ期还是Ⅲ~Ⅳ期患者,高SII均与OS缩短有关(HR=1.39,95% CI=1.14~1.69,P0.001;HR=1.38,95% CI=1.14~1.66,P0.001);无论是治疗前或治疗后,高SII均与OS缩短有关(HR=1.39,95% CI=1.19~1.62,P0.001;HR=1.37,95% CI=1.02~1.84,P=0.037)。此外,SII、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胰腺癌患者的OS有预测作用,而CA19-9对OS无预测作用;以上4种指标对DFS均无预测作用,而对CSS有预测作用。结论:SII较高可能是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受研究数量与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衰弱和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的相关性分析。方法:收集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规律血液透析患者共127例,根据衰弱筛查量表进行评分,并根据评分将患者分为无衰弱组、衰弱前组和衰弱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体质指数、透析龄等,以及生化指标,包括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尿素氮、血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数、淋巴细胞计数等,计算得到SII。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衰弱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SII对于衰弱的预测价值。结果:收集的127例患者中,无衰弱组47例(37.0%)、衰弱前组41例(32.3%)、衰弱组39例(30.7%)。三组间年龄、透析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血肌酐和SI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透析龄、血肌酐、SII与衰弱的发生呈正相关(P<0.01),而血红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与衰弱的发生呈负相关(P<0.01)。SII、年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是血液透析患者衰弱发生的危险因素,而SII、年龄和白蛋白是衰弱前组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 相似文献
10.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在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经根治性切除等治疗后,HCC患者的临床预后仍不佳,复发率高。因此,在HCC患者中识别准确可靠的预后标志物是必要的。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营养生物标志物,控制营养状态(CONUT)评分已被报道用于预测癌症患者的预后。本文将对术前CONUT评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腺上皮肿瘤的WHO组织学分型与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的相关性。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胸腺上皮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WHO(2015版)胸腺上皮性肿瘤分型,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低危组、高危组和胸腺癌组;以同期接受手术治疗的胸腺良性肿物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于术前4 d内获取外周血内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计算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比较各组间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的差异,并分析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共纳入胸腺上皮性肿瘤患者46例(低危组20例,高危组19例,胸腺癌组7例)和对照组患者34例。胸腺癌组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显著高于其余三组(P=0.009)。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胸腺上皮性肿瘤的恶性程度显著相关(r=0.244,P=0.032)。
结论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数与基于WHO分型的胸腺上皮性肿瘤恶性程度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胸腺上皮肿瘤恶性程度的临床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NA甲基化转移酶1/3b(DNMT1/3b)表达异常与肝癌临床病理特征和患者术后生存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9例手术切除肝癌组织中DNMT1和DNMT3b的蛋白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及无瘤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析DNMT1/3b与临床病理参数、预后的相关性,并通过高通量基因芯片技术筛选肝癌相关DNMT1和DNMT3b的靶基因。
结果89例肝癌组织中DNMT1和DNMT3b皆为阳性63例,皆为阴性5例,单一阳性的分别为9例和12例。DNMT1/3b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血清AFP(χ2=12.903,P=0.005)、乙型肝炎(χ2=9.535,P=0.023)、卫星灶(χ2=9.574,P=0.023)和肿瘤复发、转移及生存期有关,而与性别、肿瘤大小、肝硬化和肿瘤分化无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DNMT1/3b阳性组患者生存时间较阴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通量基因组甲基化芯片技术筛选出肝癌细胞中受DNMT1和DNMT3b调控的基因2 000多个,其中参与肿瘤侵袭转移的靶基因有112个。
结论DNMT1/3b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与患者血清AFP、乙型肝炎、卫星灶和肿瘤复发、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期密切相关,并可能通过调控多方面肿瘤相关基因促进肝癌复发、转移等恶性表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肝细胞肝癌切除术后的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6月~2004年5月间107例肝细胞肝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38项临床病理因素分析其对生存率的影响。Kaplai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模型筛选出对肝细胞肝癌切除预后有影响的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全组1、3、5年生存率为85.0%,53.3%,43.9%。单因素分析:术前GGT,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术后ALB,术后TBIL,术后ALP,术后GGT,肿瘤最大直径,门静脉癌栓,术中失血情况,围手术期输血,术后是否复发以及手术是否根治切除等。多因素分析:术后ALB,术后ALP,门静脉癌栓,术后是否复发,手术是否根治切除与预后相关。结论 术后ALB,术后ALP,门静脉癌栓,术后复发,根治性切除是影响肝细胞肝癌术后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巨大肝细胞癌(HCC)肝切除手术的预后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1997年1月至2008年12月517例原发性HCC获R0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17例中巨大HCC(≥10 cm)患者69例,小HCC(<10 cm)患者448例.二者的5和10年生存(OS)率为分别24%、18%和49%、30%,中位OS分别为23.0个月和58.0个月(P<0.001,log rank检验),中位无瘤生存(DFS)分别为15.3个月和34.8个月(P<0.001).巨大HCC患者的1年复发率显著高于<10 cm HCC患者(24.3%比44.9%,P=0.022).复发患者中二组肝外复发者分别占16.0%和32.7%(P=0.004).与<10 cm HCC组相比,巨大HCC患者较为年轻,血清AFP值>400 μg/L者、大肝切除(≥3段)者、切缘<0.5 cm者、区域淋巴结转移者较多,围手术期输血亦较多,巨大HCC组织学呈高分化者显著低于<10 cm HCC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伴有门静脉高压症和血管癌栓是影响巨大HCC患者C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未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是影响D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手术切除治疗巨大HCC安全可行.伴有门静脉高压症和血管癌栓是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TACE治疗能改善术后的无瘤生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术前全身免疫炎症指数(SII)对上尿路上皮癌(UTUC)根治术后膀胱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10例UTUC患者临床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SII预测膀胱内复发风险的截断值,比较不同SII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无复发生存期(RFS)。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UTUC术后膀胱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ROC曲线显示,SII对UTUC患者RFS评价的曲线下面积为0.688,最佳截断值为410.3×109。肿瘤T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影响UTUC患者SII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SII<410.3×109组与SII≥410.3×109组的膀胱内复发率分别为10.5%、41.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SII≥410.3×109组患者RFS显著差于SII<410.3×109组(P=0.000)。Cox比例风险回归显示术前肾积水、术前SII是影响UTUC患者术后膀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SII作为一种炎症指标,可用于评价UTUC根治术后膀胱内复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微波固化联合肝癌根治术治疗对肝细胞癌病人生存状况的影响,筛选影响病人生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人106例,根据肝癌根治术中是否联合微波固化治疗分为研究组(57例,微波固化联合手术切除)和对照组(49例,单纯肝癌根治术)。随访时间为6~42个月,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试验被用来估计生存曲线的不同;预后相关风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病人总体平均生存时间为(669±73)d。研究组平均生存时间为(901±99)d,累积生存率为65.2%,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462±64)d,累积生存率为22.2%。生存分析证实,研究组和对照组病人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07,P=0.017)。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与单纯肝癌根治术相比较,联合治疗能对病人生存起到保护性作用,而肿瘤最大径>10 cm、AFP>800μg/L和CEA>5.9μg/mL为影响病人生存的危险性因素。结论:肝癌根治术辅以微波固化治疗能延长病人术后生存时间,提高肝细胞癌病人的总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一个基于临床病理特征的预测肝癌术后预后的评分系统。方法回顾性的观察2003年至2009年于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四科行肝癌根治性切除术的793例病例,以死亡及复发作为终点,以Kaplan-meier和COX回归确定肝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以最小加权法建立肝癌术后预后预测的评分系统,并用一致性指数(C-index)来评价该评分系统的准确性。之后我们根据这一评分系统将患者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个组,比较这三组人群的生存和复发情况。结果单、多因素分析表明,肝癌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肿瘤直径,肿瘤数目,微血管侵犯以及手术切缘情况。用上述4个因素依据各自权重建立新的术后预测评分系统:微血管侵犯(有=2,无=0)+直径(5cm=4,≤5cm=0)+肿瘤数目(多发=2,单发=0)+手术切缘(≤1cm=1,1cm=0)。该评分系统的C-index为0.747(95%CI,0.720~0.774)。应用该评分系统将患者分成三个不同风险组,三组之间生存和复发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这一评分系统能够准确预测肝癌患者术后的预后,可进一步为肝癌术后预防复发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术前白细胞计数对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病人肝切除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7年6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行肝切除的237例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利用ROC曲线确定白细胞计数分界值,对病人分组。应用Kaplan-Meier法制作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研究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白细胞计数6.0×109/L为分界值。白细胞较低组和白细胞较高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4个月和27.6个月(P=0.002)。白细胞较低组和白细胞较高组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20.7个月和12.2个月(P=0.029)。匹配分析后两组间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术前白细胞计数可预测超“米兰标准”肝细胞癌病人肝切除的预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