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前臂骨折外固定后腕关节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遗留有关节功能障碍的患者47例,采用以腕关节松动术为主,加以软组织按摩、电疗等方法,治疗前后分别测量腕关节的活动范围。结果腕关节的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偏/桡偏分别由治疗前的24.65°/26.26°、33.51°/36.25°、10.05°/6.36°改善到治疗后的58.12°/58.76°,68.58°/70.36°、38.56°/18.55°。治疗后的活动范围明显提高(P<0.01),且病程≤3个月的早期康复者,其关节活动恢复程度比病程>3个月的晚期康复效果明显(P<0.01)。结论以关节松动术为主的综合康复治疗对腕关节功能障碍的恢复有着较好的疗效,且康复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改良肩关节松动术对骨折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干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骨折后肩关节功能障碍的传统干预措施为运动疗法结合理疗及中医推拿手法,探讨肩关节松动技术增加到治疗方案中对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应。方法:选择2003-01/2004-12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肩关节功能障碍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关节松动术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先行理疗,再行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总的治疗时间为每天1h左右,结束后以中医推拿手法结束治疗。10d为1个疗程,共进行3个疗程,各疗程间无间隔。关节松动术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增加肩关节松动技术,1.5-2.0h/d。盂肱关节包括:①分离牵引。②长轴牵引。③向头侧滑动。④前屈向足侧滑动。⑤外展向足侧滑动。⑥前后向滑动。⑦后向前滑动。⑧外展摆动。⑨侧方滑动。⑩水平内收摆动。(11)后前向转动。(12)内旋摆动。(13)外旋摆动。胸锁关节包括:①前后向滑动;②上下滑动。肩锁关节:后向前滑动。肩胛胸壁关节:松动肩胛骨。评定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患肩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活动范围值。结果:9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肩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活动范围:3个疗程后关节松动术组较对照组显著改善[(113&;#177;18,39&;#177;7,36&;#177;6,118&;#177;15)度;(87&;#177;1l,30&;#177;6,25&;#177;7,79&;#177;16)度,(t=3.01-5.17,P〈0.01)]。②两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3.75~7.96,P〈0.01)。结论:肩关节松动术能显著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可能与其可以直接牵拉关节周围软组织。在短时间内分离粘连,保持软组织良好的弹性和伸展性,从而改善关节活动范围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改良踝关节手法治疗对踝关节创伤患者的干预效应。 方法:选择2000—01/2004—12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踝关节创伤后功能障碍患者24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20例,手法组120例。对照组治疗方案包括蜡疗(30min/次,1-2次/d)、踝关节活动范围练习(4~6组/d,10-15min/次)、踝部主要肌群的肌力练习及步行训练。手法组在以上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改良踝关节松动术手法治疗:①下胫腓关节:前后向或后前向滑动会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②胫距关节:包括分离牵引、前后向滑动、后向前滑动、向内侧滑动、向外侧滑动、屈伸摆动及翻转摆动。③距下关节:包括分离牵引、前后向滑动及后前向滑动。两组患者的治疗周期均为3个疗程,10d为1个疗程。评定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患踝关节背屈及跖屈活动范围。 结果:纳入踝关节刨伤后功能障碍患者24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及跖屈活动范围比较:对照组和手法组患者治疗3个疗程后踝关节背屈及跖屈活动范围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11&;#177;5,6&;#177;4)&;#176;,(28&;#177;12,18&;#177;6)&;#176;;(17&;#177;4,5&;#177;3)&;#176;,(40&;#177;10.17&;#177;7)&;#176;(t=4.49-6.01,P〈0.01)]。治疗3个疗程后手法组患者踝关节背屈及跖屈活动范围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t=4.02,4.58,P〈0.01)。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结合改良踝关节手法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踝关节刨伤患者踝关节的背屈及跖屈活动范围,干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老年前臂远端骨折外固定后前臂、腕及手功能障碍者的康复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对9例前臂远端骨折拆除固定后遗留功能受限的中老年患者进行关节松动训练、肌力训练、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10周,分别于训练前后对患肢前臂及腕关节的活动度和肌力、手指握力、上肢功能以及自理能力进行评价,了解训练效果。结果:训练后患肢前臂旋前/旋后以及腕关节的掌屈/背伸、尺侧偏/桡侧偏关节活动度分别由治疗前的18.33°/19.44°、10.11°/18.33°、9.44°/6.11°改善到治疗后的72.44°/69.33°、65.67°/57.67°、37.33°/16.78°,训练后各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P<0.01);训练前徒手肌力分级评价患肢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的掌曲/背伸、尺侧偏/桡侧偏各肌群肌力均在Ⅲ~Ⅳ级之间,训练10周后增至V级,恢复正常;手指握力由4.67kg增加到36.67kg(P<0.01);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由37.36分均提高到96分以上,恢复正常;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自理活动部分)由24.32分增加到满分42分,所有患者均能用患肢独立完成自理活动。结论:关节松动训练、肌力训练、手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综合康复训练对于治疗中老年前臂远端骨折外固定后遗留前臂、腕及手功能障碍者是一种有效的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健髋八法对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进行康复,验证其康复效果。方法:将条件相同的78例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八法”组39例,常规功能锻炼组39例,“八法”组采用自创的健髋八法进行康复治疗,常规组,术后双下肢并膝伸直,术后一两周下地进行髋关节锻炼。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4周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410&;#177;2.935)&;#176;,(2.308&;#177;3.213)&;#176;.(P&;lt;0.01,t=2.650);(0.436&;#177;2.426)&;#176;,(2.385&;#177;2.358)&;#176;,(P&;lt;0.001.t=3.457);(1.923&;#177;2.728)&;#176;,(3.923&;#177;3.505)&;#176;(P&;lt;0.0l,t=2.721)。随访1~3年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丢失的度数八法组明显低于常规组,分别为(-0.205&;#177;2.567)&;#176;,(1.538&;#177;3.553)&;#176;.(P&;lt;0.05,t=2.031);(0.077&;#177;1.692)&;#176;,(1.256&;#177;2.692)&;#176;,(P&;lt;0.05,t=1.998);(0.359&;#177;2.996)&;#176;,(1.026&;#177;3.399)&;#176;,(P&;lt;0.00l,t=3.418),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皮下积液发生率八法组17.95%(7/39).常规组17.95%(7/39)&;#176;(x^2=0,P&;gt;0.5),切口瘢痕增生发生率八法组56.4l%(22/39),常规组58.97%(23/39),(x^2=0.052,P&;gt;0.5)。均无切口不愈合及切口感染。结论: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采用健髋八法康复锻炼,可以减少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度数的丢失,不增加皮下积液、切口瘢痕增生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臀肌挛缩症术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人工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干预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全膝置换术后持续被动运动治疗的时机和方法,观察其干预效果。 方法:选择2003-08/2004-08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病房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均自愿参加观察。术后行康复治疗。①术后中期康复方法:即术后第3天到第2周末,膝关节从伸直0&;#176;,屈曲30&;#176;开始渐增,屈膝初期不超过40&;#176;~45&;#176;每天增加5&;#176;~10&;#176;左右逐渐加大屈膝度。关节活动频率早期可从每分钟二三次开始,依据患者耐受性,可逐渐加快。第1周内增加到60&;#176;,第2周可逐渐达到屈膝90&;#176;。若有伤口愈合障碍,则中止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屈曲能达到90&;#176;后则不再进一步使用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同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②术后晚期康复方法:即术后14d以后,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保持其获得的关节活动度,增加主动、抗阻力肌力练习,一般应持续6~8周。手术前与术后对患者膝关节功能状态进行评估采用纽约外科专科医院系统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中;〈59分为差。 结果:纳入接受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35例(42膝),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比较: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康复治疗后患者的纽约外科专科医院评分系统评分显著高于手术前[(82.8&;#177;4.9,31.7&;#177;7.9)分(t=3.16,P〈0.01)。②经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后患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膝关节屈曲达到90&;#176;的平均时间(11.6&;#177;1.2)d。术后3~5d患者可下地站立,可扶拐行走时间(11.6&;#177;2.2)d。膝关节屈曲度为(96.5&;#177;12.7)&;#176;。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感染病例。1例患者出现切口局部皮缘灶性坏死延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 结论:术后早期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可及早恢复膝关节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早期康复干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术后康复训练对重度肩锁关节脱位(PostⅢ-Ⅳ型)和锁骨远端骨折(NeerⅡ型)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东莞市中医院骨科2001-01/2004-01治疗因肩锁关节脱位(PostⅢ-Ⅵ型)及锁骨远端骨折(NeerⅡ型)行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患者35例。肩锁关节脱位20例,其中PostⅢ型11例,PostⅣ型7例,PostⅤ型1例,PostⅥ型1例。锁骨远端骨折15例,均为NeerⅡ型。术后接受系统康复训练组24例,未接受系统康复训练组11例。训练组术后训练分3个阶段进行。①第1阶段康复(术后2周内):以肩关节被动活动为主,术后1周内除训练时间外均需三角巾悬吊患肢。术后第2天开始肩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包括钟摆练习;肩关节被动前屈上举练习;被动外旋练习;被动外展、内收和内旋练习。术后第2周开始肩关节肌力训练:包括肩关节前屈肌群训练;外展肌群训练;肩关节伸肌群训练;提肩胛骨肌群训练;内收肩胛骨肌群训练;内旋肌群训练;外旋肌群训练。②第2阶段康复(术后3~6周):以肩关节主动活动为主:包括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耐力训练;日常活动训练。③第3阶段康复(术后6周以后):增加活动度训练强度,增大肩关节牵拉训练范围:但应避免接触性运动,最佳运动有游泳、打乒乓球等。未训练组根据患者疼痛耐受程度自行锻炼。术后6周及1年采用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法(内容包括疼痛,日常活动和肩关节活动范围,总分为100分优:90~100分;良:75~89分;中:60~74分;差:〈60分)检测肩关节活动范围及评分;观察不良事件及副反应。结果:35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术后肩关节活动度:术后6周康复训练组患者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度分别为:前屈86&;#176;,后伸28&;#176;,外展87&;#176;,内收26&;#176;,外旋15&;#176;和内旋45&;#176;;末训练组度分别为:前屈69&;#176;,后伸25&;#176;,外展61&;#176;,内收24&;#176;,外旋14&;#176;和内旋43&;#176;。康复训练组患者前屈和外展活动范围显著大于未训练组(p〈0.05)。术后1年两组间活动范围无差异。②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6周康复训练组评分显著高于未训练组(75,61分,P〈0.05)。术后1年康复训练组优18例,良6例;未训练组优6例,良4例,中1例。术后6周,康复训练组肩关节前屈、外展活动范围较未训练组增强且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优于未训练组。③不良事件及副反应:训练过程中未见内固定物断裂、松动、骨折不愈合等现象,两组均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和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重度肩锁关节脱位和NeerⅡ型锁骨远端骨折,术后早期在康复师指导下进行肩关节康复训练有利于增加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日常活动能力,明显地缩短了康复时间,并且不会引起骨折不愈合和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后影响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及综合康复干预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对56例去除石膏外固定的Colles骨折患者进行掌倾角测量(采用X光),并将患者按掌倾角范围划分为2组(即掌倾角-5~9°组及掌倾角10~15°组),随后分别给予2组患者相同的综合康复治疗。经4~5个疗程干预后,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部功能,包括腕部疼痛、腕关节活动度、手部握力、手部感觉等。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腕关节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侧偏、桡侧偏角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掌倾角10~15°组患者腕关节掌屈、背伸范围改善幅度明显优于掌倾角-5~9°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掌倾角10~15°组患者的手部功能评分也明显优于掌倾角-5~9°组患者(P<0.05)。结论综合康复干预对Colles骨折后腕关节功能障碍具有治疗作用,其中患者掌倾角的变化对其腕关节活动度、手部功能改善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骨水泥强化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强化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术对不稳定性胸腰椎损伤的即刻稳定性和反复载荷后的稳定性。 方法:选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实验室1997-12/1999-12自愿捐赠的6具自然死亡的新鲜女性骨质疏松脊柱标本(T10~L5,制备L1椎体节段不稳定性损伤模型后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行左/右侧弯、左/右旋转和前屈/后仲6个方向的稳定性测试,并在MTS 858试验机上进行屈/伸疲劳试验。比较:①正常脊柱。②损伤模型未钢板固定疲劳前(强化前)。③未钢板固定疲劳后(强化前)。④钢板固定疲劳前(强化后)。⑤钢板固定疲劳后(强化后)5种状态下脊柱的稳定性变化。 结果:①损伤模型未强化疲劳前、强化后疲劳前、强化后疲劳后3种状态下,运动范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屈和后伸时的运动角度分别为6.23&;#176;&;#177;1.56&;#176;,4.49&;#176;&;#177;1.00&;#176;,4.46&;#176;&;#177;1.83&;#176;和6.60&;#176;&;#177;1.80&;#176;,4.41&;#176;&;#177;0.820&;#176;,4.46&;#176;&;#177;1.83&;#176;.P〉0.05)。②损伤模型未强化疲劳前、强化后疲劳前和强化后疲劳后均小于正常脊柱、未强化疲劳后状态的运动角度(8.75&;#176;&;#177;1.88&;#176;,1.47&;#176;&;#177;2.25&;#176;和8.92&;#176;&;#177;2.97&;#176;,12.24&;#176;&;#177;3.08&;#176;,P〈0.01)。 结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强化骨质疏松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能明显增强脊柱的稳定性和抗疲劳能力。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的早期康复: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1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80例进行早期主动康复治疗为早期康复治疗组,另70例进行传统、较少主动运动的、量力而行的训练为常规对照组。结果:术后评分早期康复治疗组为(1.08&;#177;O.49),常规对照组为(2.21&;#177;0.4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早期康复治疗组腰椎活动度达前屈(52.8&;#177;3.38)&;#176;;后伸(16.8&;#177;2.86)&;#176;,常规对照组前屈为(45.8&;#177;5.12)&;#176;;后伸为(14.2&;#177;4.27)&;#176;;直腿抬高试验早期康复治疗组阳性6例,常规对照组16例。早期主动康复治疗组残留腰腿痛比例及程度明显低于常规对照组。结论:早期主动康复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功能恢复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手术松解和术后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治疗膝关节粘连的随访效果。方法:对象为2002—12/2004-08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中心收治的24例膝关节粘连患者,均为经正规保守治疗,膝关节活动度小于90&;#176;。所有患者接受膝关节镜下松解治疗: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术前手法推拿松解,了解活动度增加的情况;术中屈曲膝关节对关节内、外间隙及髁间窝粘连进行松解;退出关节镜后轻柔手法松解。手法松解与镜下松解清理交替反复进行,直至膝关节屈曲达110&;#176;以上,伸直为0&;#176;。再次行关节镜下全面清理及软骨修整。术后行膝关节的主被动屈伸康复训练:①伸膝训练:术后第1—2天,首先行伸膝功能训练.膝关节达到或接近伸直位后,转为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股四头肌内侧头的收缩每次维持10s,20次为1组,每天练习3—5组。②屈膝训练:术后第1天开始持续被动活动机功能训练,每天两三次,1.0-1.5h/次,其起始角度设置为术前活动度增加5&;#176;-10&;#176;,每天增加5&;#176;-10&;#176;,直至达到或接近术中最大活动度,10d左右。出院后继续每天进行膝关节伸屈主被动训练,连续半年以上。所有病例术后每月随诊1次,记录膝关节的伸屈度数(膝关节活动范围110&;#176;-125&;#176;为优,90&;#176;-109&;#176;为良,60&;#176;-89&;#176;为可,60&;#176;以下为差)、行走的改善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按实际完成处理,2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膝关节功能恢复评价:3个月平均活动度从54&;#176;(20&;#176;-90&;#176;)增加至103&;#176;(70&;#176;-125&;#176;),平均增加49&;#176;;优8例,良12例,可4例。半年增加至115&;#176;(75&;#176;-130&;#176;),平均增加61&;#176;(40&;#176;-100&;#176;);优10例,良11例,可3例。无一例患者发生再粘连,步态改善,跛行消失,关节无肿痛,能交替上下楼,有22例患者自觉关节不灵活,增加活动后可缓解。②术后并发症:10例患者出现关节腔积血,行关节穿刺治疗;有1例发生关节内感染,在关节镜下冲洗,控制感染后,3周后再次手法松解,膝关节屈曲达95&;#176;;无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松解的方法治疗关节粘连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结合早期膝关节的伸屈主被动训练能有效的维持和巩固手术效果,加快膝关节功能恢复,预防再次粘连。  相似文献   

12.
肩周筋膜炎的触发点针刺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肩周肌筋膜炎的患者进行触发点针刺治疗,以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2—04/2004—10玉溪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治疗的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患者30例。肩关节前屈、外展受限。应用10g/L利多卡因注射液对肩周的三角肌、肱二头肌痛点进行针刺治疗,每隔7~12d1次,治疗两三次。并进行三角肌、肱二头肌的牵张锻炼,3次/d。治疗后3个月采用自拟评分对患者疼痛和肩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共为8分,1分为无痛,8分为受累肌疼痛较重,整个肩关节活动受限,夜痛)。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疼痛评分:治疗后3个月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40&;#177;0.67),(5.90&;#177;0.99)分,t=48.7,P〈0.01]。②患者肩关爷活动度:治疗后平均外展、前屈角度明显大于治疗前治疗前(113.4&;#176;比46.3&;#176;,98.4&;#176;比33.5&;#176;)。结论:针剌治疗肩周肌筋膜炎能够明显地减轻疼痛,改善因其引起的肩关节活动障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鲑鱼降钙素配合传统综合康复疗法治疗椎间盘突出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①选择2004-01/2005-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康复医学科和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的8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按病例号奇偶数分别编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②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卧位骨盆牵引治疗、磁热振治疗、低周波治疗3种方法,共治疗6周。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鲑鱼降钙素注射治疗,使用方法:50IU肌注。1次/d,共14d,继续50IU肌注。隔日1次,共28d,共治疗6周。③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腰部活动范围.跛行状况、下肢反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结果:8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视觉模拟量表疼痛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0.78&;#177;0.76,1.53&;#177;1.5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76;②腰部活动范围:观察组大于对照组[屈:(2.65&;#177;0.48)&;#176;,(2.40&;#177;0.49)&;#176;;伸:(2.80&;#177;0.41)&;#176;,(2.40&;#177;0.55)&;#176;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176;⑧跛行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4.65&;#177;1.35,3.45&;#177;0.99),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176;④下肢反射评分:观察组略低于对照组(膝:0.85&;#177;0.36,0.90&;#177;0.30;跟踺:0.85&;#177;0.36,0.95&;#177;0.2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伊〉0.05)&;#176;⑤功能独立性量表评分: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123.73:&;#177;3.97,122.35&;#177;5.04),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76;⑥治疗过程中有3例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症状轻微未影响治疗正常进行。结论:鲑鱼降钙素具有能迅速减轻腰椎管狭窄症状的作用,尤其是减轻疼痛作用明显,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4.
运动疗法治疗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障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尹清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7):2472-2473
目的 评价运动疗法对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受损的治疗效果,探讨早期运动疗法对下肢骨折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方法 34例下肢骨折患者分别接受康复治疗,治疗前后作Lysholm评定,测量膝关节活动范围(ROM)、膝屈伸肌力和大腿周径,以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前膝关节ROM为(47&;#177;29)&;#176;,治疗后(89&;#177;30)&;#176;,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1.053,P&;lt;0.001)。Lysholm值治疗前45&;#177;7,治疗后67&;#177;13。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F=3.089,P&;lt;0.05)。治疗前后Lysholm值、膝关节ROM、肌力及大腿周径有显著差异。结论 运动疗法是治疗下肢骨折后功能障碍的有效途径,早期治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改良膝关节牵引结合手法对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应。 方法:选择2001-01/2004-12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160例,均自愿参加观察。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改良组各80例。对照组行传导热治疗、肌力训练、助力运动练习及膝关节屈曲位载荷牵引治疗;改良组在以上治疗方案中将传统的膝关节屈曲位载荷牵引进行改良,并增加膝关节松动术手法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应用膝关节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的膝关节运动功能进行评定,量表主要包括评定膝关节功能的1个膝评定量表和1个评定患者步行和上下楼能力的功能量表,基本分都是100分,另外每部分都设定有减分的评定参数。 结果:纳入患者160例,分为2组,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膝关节评分变化:①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步行和上下楼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对照组:58&;#177;11,62&;#177;12;23&;#177;9,28&;#177;7(t=5.91,6.18,P〈0.01);改良组:74&;#177;10,79&;#177;1l:22&;#177;10,26&;#177;9(t=7.21,7.49,P〈0.01)]。②改良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步行和上下楼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92,4.18,〈0.01)。 结论:膝关节屈曲功能障碍康复过程中,改良膝关节屈曲位功能牵引及股胫、髌股关节松动手法的介入,与常规康复方案相比,可以更显著地改善膝关节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加热疗法辅助持续被动运动对肘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用加热疗法来辅助持续被动运动,能促进四肢关节活动度的恢复。目的:加热疗法辅助持续被动运动用于改善单纯上肢或下肢骨折术后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对象:选择2000-10/2002-07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4例。上肢肘关节活动障碍16例,下肢膝关节功能障碍68例,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方法:治疗组42例采用先预热关节部位,然后进行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对照组42例则采用单纯的持续被动运动治疗,应用关节活动度量表评定两组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改善的差异。主要观察指标:肘、膝关节治疗前后活动度的比较和治疗前后肘膝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4例均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治疗组肘、膝关节活动度治疗后比对照组显著提高[(101.40&;#177;25.76)&;#176;,(86.14&;#177;27.66)&;#176;,t=5.25,P&;lt;0.01];治疗后肘、膝关节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84.32&;#177;16.54),(64.89&;#177;13.76)分,t=4.24,P&;lt;0.01]。结论:采用加热辅助持续被动运动治疗改善关节活动度和肘、膝关节功能的作用优于单纯应用持续被动运动。  相似文献   

17.
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择12例脑卒中后遗症期的患者,均有偏瘫侧上肢屈肌张力明显增高,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分Ⅱ~Ⅲ级,肘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使用不同剂量的肉毒毒素(100~150单位)稀释后分6~8点患侧肱二头肌局部注射,在注射后2,4,12周时,分别进行痉挛和关节活动范围的再评估,进行比较。结果: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后2,4,12周患者肱二头肌痉挛程度分别为1.7&;#177;0.6,1.4&;#177;0.4,1.6&;#177;0.5均较注射前2.6&;#177;0.8显著改善(P&;lt;0.05)。患者的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在注射2,4,12周后较注射前亦有显著增加,分别为(124.2&;#177;14.6)&;#176;,(126.8&;#177;10.5)&;#176;,(123.8&;#177;7.6)&;#176;和(108.6&;#177;12.1)&;#176;,(107.4&;#177;13.2)&;#176;,(103.2&;#177;8.6)&;#176;(P&;lt;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屈肌痉挛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关节腔注射壳聚糖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液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超氧化物歧化酶及丙二醛含量的变化.评估壳聚糖关节腔注射对骨性关节炎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09/2004-10遂宁市人民医院骨科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26膝,其中男7例9膝,女13例17膝;年龄35~72岁;病程6个月~30年。患者均经X射线片证实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且自愿参加研究。给予患者关节腔注射10g/L壳聚糖,1个月内2次为1个疗程,每次治疗间隔2周。1年内4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个月。观察膝关节的休息痛、活动痛、压痛、肿胀和关节功能,以上评定结果(计分)之和为关节功能指数。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差。测定治疗后1,4,7,12个月关节液中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改变。结果:①治疗后4,7,12个月的关节功能指数[(8.6&;#177;1.8),(7.3&;#177;1.7),(5.6&;#177;1.9)分]明显低于治疗前[(10.5&;#177;2.1)分,t=3.256,4.590,5278,P&;lt;0.01]。②治疗后1,4,7,12个月关节液白细胞介素1水平[(345.9&;#177;60.4),(311.7&;#177;30.5).(2735&;#177;20.6),(223.5&;#177;31.6)ng/L]明显低于治疗前[(425.3&;#177;56.3)ng/L](t=2.956~6.321,P&;lt;0.01)。白细胞介素6水平[(440.7&;#177;61.2).(3807&;#177;51.4),(310.8&;#177;36.9),(240.8&;#177;29.9)ng/L]明显低于治疗前[(515.3&;#177;45.7)ng/L,t=3.125~5.236,P&;lt;0.01]。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2.68&;#177;0.40),(3.68&;#177;0.51),(4.71&;#177;0.54),(5.21&;#177;0.60)μkat/L]明显高于治疗前[(1.71&;#177;0.59)μkat/L](t=3.025~5.786,P&;lt;0.01)。④丙二醛水平[(23.8&;#177;2.6),(19.6&;#177;2.6),(16.2&;#177;2.5).(13.2&;#177;2.5)m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30.5&;#177;3.4)mmol/L,t=3.287~5.642,P&;lt;0.011。结论:壳聚糖关节腔注射可减少关节液中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和白细胞介素6及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有效地缓解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9.
活络煎剂薰洗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关节腔内注射配合中药薰洗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效果,分析其治疗机制。方法研究对象为龙岩市中医院骨伤科自2000—08/2004—07收治的患者,共257例,依病历序号奇偶分为治疗组129例,对照组128例,对照组采用关节腔内注射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中药薰洗疗法,1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结果临床症状消失,膝关节功能活动恢复正常。活动范围0&;#176;~135&;#176;,行走和蹲起活动自如,治疗组113例,对照组84例(x^2=-7.106,P&;lt;0.01);临床症状消失,膝关节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蹲起时较缓慢,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均小于5&;#176;,治疗组16例,对照组3l例(x^2=-3.902,P&;lt;0.01);膝关节肿胀、疼痛减轻,行走时局部略感疼痛,关节屈伸活动受限均小于25&;#176;,对照组9例;临床症状及关节功能活动无明显改变,对照组1例。结论关节腔内注射配合中药薰洗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理想,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以及改善脊柱生理曲度的效果。方法:选择2001/2005安陆市普爱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42例,给予AF系统内固定,同时12例行半椎板切除减压,12例全椎板切除减压,32例行横突间及关节突植骨融合。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3年随访时拍摄X射线片,在侧位片上测量伤椎前后缘的高度及Cobb角,计算椎体前后缘高度与伤前值比的百分率;同时按Frankel标准评估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为A~E5级,A为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消失,E为感觉及运动正常)。结果:42例全部完成1年随访,38例完成3年随访。①Cobb角: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3年分别为[(23.5&;#177;9.7)&;#176;,(3.0&;#177;2.5)&;#176;,(9.0&;#177;2.3)&;#176;,(11.0&;#177;2.1)&;#176;,P〈0.01]。②前缘高度/伤前值: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3年分别为[(41.0&;#177;21.2)%,(94.0&;#177;9.6)%,(91.0&;#177;8.5)%,(90.0&;#177;6.5)%,P〈0.011。③后缘高度/伤前值: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3年分别为[(68.0&;#177;16.7)%,(95.5&;#177;7.5)%,(94.5&;#177;7.6)%,〈93.5&;#177;5.6)%,P〈0.011。④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标准除2例术后随访无恢复外,不完全神经功能损害者均有一两级恢复,无一例加重。⑤术后1例螺钉松动,2例发生断钉。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恢复脊柱生理前凸和椎体高度和神经功能,理学性能优越,大多数患者可恢复解剖复位,但仍存在术后固定失败和矫正度的丢失问题,与未充分植骨融合和内固定没及时取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