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调阴阳,寒热相配 1.寒热错杂并见者,寒热相配疾病有表里上下兼虚实之别,其临床寒热孰多孰少、偏上在下,往往表现不一,仲景对表寒里热者,以辛温散表寒与寒凉泄里热并用,代表方如:27条桂枝二越婢一汤,38条大膏龙汤,方中均用辛温的麻黄、桂枝,与辛寒的石膏配伍。上热下寒者,宜温热祛寒与苦寒并举,以达阴阳协调的一种治法。 2.寒热格拒者,反佐相配反佐是于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之属,以消除寒热格拒、药不能进的现象,适用于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即“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而设。  相似文献   

2.
银翘石膏汤治疗小儿外感高热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连如 《四川中医》2001,19(7):56-56
小儿外感高热多为感受温热毒邪所致,临床按温病卫气营血辨治。自拟银翘石膏汤以清气泄热,清热解毒为主,随证加减,主要适用于温热病气分证、卫气同病的小儿外感高热急症。临床总结6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寒热药物并用,是《伤寒论》方剂配伍的重要内容之一。论中113方,寒热药物并用者就达半数以上。其应用有外寒内热证、上热下寒证、寒热错杂证、寒热往来证、阳气不足邪热有余证、真寒假热证等等。以上各证,虽同属寒热互见,但因寒热的部位、轻重、多寡、真假的不同,寒凉药与温热药的配伍,也随之有相应的变化。本文就其寒热药物的配伍规律,陈述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4.
寒热药配伍是最常见的相反相成的药物配伍方式 ,是阴阳互根原理在中药配伍中的具体运用。现将相反相成配伍的意义与作用探讨如下 :1 寒热药配伍的几种形式寒热药并用 寒热药并用 ,常见于治疗寒热互见之证 ,主要针对病机复杂寒热药互见之病症而设。例如用于治疗上热上寒 ,寒热错杂之蛔厥证的乌梅丸 ,本证病机为胃热肠寒。方中黄连、黄柏苦寒以清上热 ,干姜、附子温热以祛下寒 ,寒热药并用 ,使寒热之证得以并治。寒热药佐制 佐制药是针对方中药物 (君臣 )发挥治疗作用时出现某些偏性、峻性和毒性等副作用而设。所谓寒热药佐制是病无热症用…  相似文献   

5.
温清并用是将温热与寒凉药适当配伍的一种治疗方法。此法始于《伤寒论》。笔者根据胃肠病常见寒热虚实并存、气机升降紊乱等病理特点,每以温清并用、寒热兼顾之法,收效显著。现对此谈点体会,供同道参考。1温阳泄热止呕血呕血为上消化道出血之急症,多属胃中积热,灼伤...  相似文献   

6.
治热九法     
火证和热证是指具有温热性质的证候,热多外感,火常内生,本文将热(火)证据其发病病机分为实热、虚热,集合了历代医家治热(火)证之法,详述热者寒之、导邪外出、火郁发之、祛邪清热以治疗实热证;滋阴制阳、补脾益气、养血除热、引火归元以治疗虚热证;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治疗寒热错杂证。  相似文献   

7.
银翘散源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是辛凉解表代表方,贵在加减。吕文亮教授认为外感温病证属卫分皆可化裁用之,外感温热病早期失治误治,引邪入里,如慢性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等,辨明卫、气、营、血,加减应用银翘散,随证思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吕直 《光明中医》2002,17(4):9-11
明代温病学家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因有以升降散为总方的“温病十五方”留传于世 ,深得后世医家的盛赞。升降散以僵蚕清热解郁、除湿化痰 ,蝉衣祛风胜湿、涤热解毒 ,姜黄行气散郁 ,大黄泄热排毒 ,全方功能调气机、泄郁火、化瘀滞 ,祛风胜湿、宣畅郁热、涤邪解毒 ,不仅能统治各种温热大证 ,因其“一升一降 ,内外通和 ,而杂气之流毒顿消” ,故被广泛应用于外感、内伤的多种郁热杂证之中。笔者“升降散的临床应用”(《光明中医》2 0 0 1年第 4期 )曾就升降散治疗热郁少阳、寒热不已 ,痰热壅滞、咽喉肿痛 ,湿热浸淫、斑疹疮疡 ,湿热弥漫三焦、…  相似文献   

9.
针对阳热郁结是小儿外感热病的病理特点之一,欲使热清郁散,宜寒温合用,使寒凉泻热,辛温开通。但温病毕竟是感受温邪为患,为避免助火劫津,可采用疏邪清化,宜肃清化,泄湿透热,清泄开达之法治之。  相似文献   

10.
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以清热、用温热以散寒。寒热并用之法为证候之复杂多变而设,但因病情复杂,单用寒热往往难附合病情而需寒热并用,以达"欲寒先热、欲热先寒"之功。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欲补先泻",对于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等造成的脏腑实证,应祛邪扶正,但不可滥用攻伐耗气之品,应泻中有补,"欲泻先补"。"欲散先收、欲收先散",制其标而复其本,去其邪而不伤其正。在药物配伍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于阴阳矛盾中达到实质上的有机结合。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中医学之"欲阳先阴、欲阴先阳"即组方配伍能正确把握药势,在具体应用中能达到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散收相使之功,在服药中可以防止药证格拒。  相似文献   

11.
黄淑芬教授寒温并用治疗外感发热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淑芬教授认为阳气郁遏是火热病机中的重要环节,治疗外感发热善于寒温并用,以辛温解表之品,配合寒凉药疏表达邪,开郁透热,并防寒凉冰伏,收效甚捷。本文介绍黄教授寒温并用治疗风热郁表、邪热闭肺、太阳少阳合病、暑湿郁滞病案4则。  相似文献   

12.
寒、热、温、凉为药物的“四气”(四性 ) ,是前人通过药物作用于人体发生的反应归纳出来的。寒凉与温热是对立的两种药性。临床上 ,由于疾病性质的复杂性、矛盾性 ,所以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 ,通过一定的配伍法则 ,共用药性对立的寒凉药和温热药 ,使之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性能 ,减少其副作用 ,从而获得更好的疗效。1 辛凉辛温合解表邪表证有风寒、风热之分 ,故解表剂有辛温与辛凉之别。然而外感初起、寒热常不十分清楚 ,很难截然划分为风寒或风热 (风温 )。且六淫之邪本有“兼并同化”的特性 ;所以临床上常多见“寒包…  相似文献   

13.
本文提出寒热燕用,补通并举是治疗风湿病的两大法则,燕对寒热并用湿热配寒凉,寒凉配温热以及温通并举中,健脾养胃,活血通络,补益肝肾,通经活络的理论依据。药物的具体运用等进行了阐述,从而指出掌握的这两大法则,将有助于提高风湿病临床之疗效。  相似文献   

14.
“透热转气”,首见于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是温病热入营分证的治疗大法。由于后世医家对此认识颇不一致,影响对该法的正确理解。笔者认为,“透热转气”法的含义与用药,体现在清透营热、清泄气热、清利小肠三方面。一、清透营热。热入营分,首以清透营热为要。因营分介于气分、血分之间,营分邪热的出路在于外透气分而解,若清营过于苦寒凉遏,不仅有伤阴之  相似文献   

15.
<正> 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共记载方剂三百余首,其中大部分用药精炼,配伍谨严,疗效卓著,本文就张仲景药物配伍法则作初步探讨。寒凉药与温热药的相互结合疗寒以热、疗热以寒,这是一般的用药规律。张仲景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常把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伍于一方。1.针对寒热错杂的病情:如治上热下寒的黄连汤,既用黄连泄胸中之热,又用干姜、桂枝祛胃中之寒。治寒热互结成痞的半夏泻心汤,既用黄芩、黄连以泄热,又用干姜、半夏以散寒。它如乌梅丸之用黄连、黄柏配川椒、  相似文献   

16.
杨栗山为清代湿病临床大家,其临证治疗温热病注重解表清里,以僵蚕、蝉蜕透表,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大黄、石膏等清泄里热。其创制了以升降散为首方的湿病"十五方",治疗热病,"随手辄应,四年中全活甚众"(《伤寒温疫条辨》)。笔者临床,每以杨氏解表清热思想指导治疗外感热病,多有效应。敌对此作一初践探讨,以飨读者。1解表注重轻清宜透邪热杨氏治疗外感热病,强调"轻者清之",以轻清之品宜透郁热,解除表证。其选用蝉蜕、僵蚕等类,认为蝉蜕气寒无毒,味成且甘,清虚上浮,能祛风胜湿,涤热解毒;侵蚕味辛苦气薄,得天地清化之…  相似文献   

17.
寒温并用法源于《内经》,仲景加以发挥,成为其遣方用药的独特风格。寒温并用法,即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应用,使其既相反又相成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方法。其不仅是寒热错杂一类病证的主要治则,同时也是临证用药时不可或缺的配伍技巧。仲景寒温并用法,方药组成严谨,临床效果显著,为后世制定和应用寒温并用的药方提供了理论基础。寒温并用法在外感热病中的运用较为广泛,尤多用于病在卫表,或半表半里,或寒热夹杂,或风温郁热、温遏热伏等证。笔者现就寒温并用法治疗外感急性发热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郭玮  曾智辉 《山西中医》2009,25(1):37-38
寒热并用法始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据此理论并加以发挥,将寒热并用法广泛地用于辨证论治和指导方药配伍,使之成为中医临床用药重要的法则之一。所谓寒热并用,是指针对某些病因所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的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  相似文献   

19.
论寒温合用在岭南外感热病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伦荣  刘仁昌 《新中医》1994,26(10):7-8
本文根据临床实际,认为岭南虽地处亚热带,但阳气怫郁仍是其外感热病的基本病机,因而主张在外感热病治疗中,应用辛凉寒凉药物的同时宜配伍具有宣通作用的辛温之品,寒温合用,既可疏通开达,透泄邪热,又可防寒凉冰伏之弊。  相似文献   

20.
赵虎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9):53-54
辛散药物,味辛气薄,质轻而浮,具有开奏发汗,解表透邪之功效;历来被众多医家用来治疗外感六淫,邪在肺卫之证。笔者在临床上将其用于外感温热病的各个阶段,不仅用其解表、更取其透邪、泄毒之功而常获显效。现赘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