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上海市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与HBV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5年2月至2006年2月上海华山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中HBV DNA阳性(荧光定量PCR法)的HBV感染者45例,采用S基因序列分析法检测HBV基因型,并分析相应的前-C/C基因序列特点.根据患者的HBV标志物和HBV DNA水平判断不同基因型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 45例HBV感染者中基因型B共15例,C型30例,无A、D、E、F、G、H基因型.15例HBV/B均为Ba亚型,其中2例的前-C/C基因与HBV/C在nt 1975~nt 2293之间发生重组.HBV/C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V/B(分别为83.3%,33.3%;P<0.05),抗-HBe阳性率则显著低(分别为53.3%,73.3%;P=0.02).2种基因型的HBV DNA水平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次抽样检查结果中HBV基因型为B型和C型,以C型为主,未发现A、D、E、F、G、H型.HBV/C型与B型相比有较高的HBeAg阳性率和较低的抗-HBe阳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湖南省怀化市少数民族及汉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基因型分布特点及不同基因型与临床肝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S基因序列分析法对湖南省怀化市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并分析相关流行病学、病例构成、HBV DNA载量、HBeAg阳性率及肝功能情况.结果 该地区11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检测到B型及C型,其中B型90例(81.08%),C型19例(17.12%),2例(1.80%)无法分型. B、C基因型分布情况:33例少数民族组患者B基因型31例(93.93%),C型2例(6.07%);76例汉族组患者B基因型59例(77.63%),C基因型17例(22.37%).C基因型患者肝硬化及肝癌构成比高于B基因型患者,HBV DNA载量、HBeAg阳性率及球蛋白水平高于B基因型,而白蛋白水平低于B基因型.结论 该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以B型为优势基因型,少数民族与汉族患者HBV基因型构成有显著差异,C基因型患者HBeAg血清转换率低,可能较易发生肝病进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常州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特征,探讨基因型与肝功能损害、病毒复制水平及其与拉米夫定疗效关系.方法 7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每天口服拉米夫定100mg治疗,并于治疗4~6周时测定不同基因型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和HBV DNA,治疗48周后测定HBV DNA反跳和YMDD变异.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 PCR)法扩增HBV S基因区,以4色荧光标记PCR产物末端,在以毛细管高压电泳为核心技术的核酸序列分析仪上自动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基因库中登录的标准基因型序列相比较.结果 7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基因分型示:B型株感染26例(34.2%),C型株感染50例(65.8%).B和C基因型患者ALT值分别为(246.3±138.8)U和(283.7±125.6)U,(t=0.335,P>0.05),HBV DNA含量分别为107.124±101.49和107.189±101.56拷贝/ml(t=0.138, P>0.05),HBeAg阳性数分别为20例和41例(χ2=0.159,P>0.05).拉米夫定治疗4~6周后,B基因型和C基因型患者ALT、HBV-DNA(阴转)、HBV DNA(拷贝/ml)均呈良好恢复状态,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治疗48周后,HBV DNA反跳者B基因型20例,C基因型16例(χ2=13.49,P<0.001).结论常州地区HBV DNA基因型以单一B或C型为主;不同基因型患者ALT水平、病毒复制水平以及HBeAg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拉米夫定对C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优于B基因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学模式,分析病毒Pre-S/S区基因序列变异或缺失情况对其进行基因分型,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筛选出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共100例,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确认,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其HBV DNA含量,其中HBV DNA阳性者60例, HBV DNA阴性者40例。将60例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作为实验组,并选取60例HBsAg(+)HBsAb(-)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PCR法体外扩增两组患者HBV Pre-S/S基因序列并测序分析,根据测序结果对患者的基因型进行分型,比较两组Pre-S/S基因变异情况,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实验组患者中B基因型19例、C基因型41例,对照组患者中B基因型18例、C基因型42例。实验组B基因型患者的年龄[(50.0±16.3)岁]大于C基因型[(34.0±13.4)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1.6,P=0.0432)。实验组B基因型和C基因型的S区氨基酸突变率分别为10.8%和2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4.31,P=0.046)。同样为C基因型的两组患者,实验组S区氨基酸突变为41.6%,显著大于对照组的氨基酸突变率(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85.68,P=0.006)。结论 HBsAg(+)且HBsAb(+)并伴有HBeAg(+)的患者血清中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增高。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的现象与pre-S/S区基因突变具有显著关性,且C基因型的突变率高于B基因型患者的突变率。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与核苷(酸)类似物耐药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耐药变异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DNA测序方法,进行HBV基因分型,同时检测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特异耐药变异位点.结果 在湖南128例拉米夫定治疗患者中,HBV基因型B为107例,占83.6%;基因型C为21例,占16.4%,未发现基因型A、D、E、F、G、H型.总的耐药变异发生率48.4%(62/128),发生在12、24和36个月者分别为4.7%(6/128)、16.4%(21/128)、42.9%(55/128),随治疗时间延长,变异发生率增加(P<0.01).基因型B、C感染发生YMDD突变率分别为49.5%和42.9%,无显著差异(P>0.05),但YMDD变异类型在两基因型中不同,基因型B、C发生YVDD变异分别为64.2%(34/53)和0.0%(P<0.01),YIDD变异分别为22.6%(12/53)和88.9%(8/9),P<0.01.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治疗一年尚未检测到耐药变异,45例经阿德福韦酯治疗24月时变异发生率为4.4%(2/45),变异率在B、C基因型患者中分别为0% (0/38)和28.6% (2/7),变异型均为N236T.结论 基因型B为湖南省的优势基因型,HBV基因型对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反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福建部分地区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基因型、亚型的分布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其基因启动子区-238、-308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福建部分地区203例HBeAg阳性CHB患者,采用HBV基因分型(B、C基因型)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基因型或HBVS基因为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基因型、亚型;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的方法检测TNF-α-238及-308位点基因多态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TNF-α水平,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BV基因型B、C分别占58.6%、41.4%,其中150例HBVS基因为直接测序,Ba亚型81例,Ce亚型69例;B基因型患者平均年龄和体重指数(BMI)小于C型(P=0.020)。HBV基因型B、C的TNF-α水平、TNF-α-238和-308位点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福建部分地区HBeAg阳性CHB患者HBV基因型以B型为主,其次是C型,仅见Ba和Ce亚型;B基因型患者较年轻,BMI小于C型;但HBV基因型B、C与TNF-α水平、TNF-α-238和-308位点基因多态性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S、P基因变异与肝移植术后HBV再感染的关系.方法 因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术后随访1.5~3年,发生HBV再感染者14例(再感染组),移植前服用拉米夫定,移植后采用拉米夫定和抗乙型肝炎球蛋白(HBIG)预防HBV再感染.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血清中HBV DNA水平,基因测序法分析HBV基因型、S基因及P基因变异,微粒子捕捉酶免法检测血清HBIG浓度.随机选取同期因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接受肝移植而未发生HBV再感染者20例为对照.结果 再感染组移植前血清HBV DNA≥103拷贝/ml者占7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P<0.05).再感染组移植前HBV基因型有B型(2例)和C型(12例),移植后基因型不变;对照组B型11例,C型9例.再感染组3例术前发生拉米夫定耐药位点变异者,9例C型者在P区拉米夫定耐药位点变异以外发生多位点氨基酸变异,且变异位点差异较大.再感染组50%的患者HBIG浓度为0,其S区"a-决定簇"的基因均发生变异.结论 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后的HBV再感染与HBV基因型有关,C基因型者更易发生HBV再感染;再感染可能与P基因区存在多位点变异及S区的"a-决定簇"基因变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B、C与肝癌临床病理方面的关联性.方法 对58名手术切除肝癌病人的血清样本进行基因型检测.结果 HBV基因型B、C的感染率分别为31%(18/58)、69%(40/58),基因型B病人肝硬化的发病率低于基因型C(33% vs 70%,P=0.01).基因型B、C多发肿瘤的发病率为28%、7.5%(P=0.04),伴有血管侵犯的发病率为33%、10%(p=0.03).结论 HBV基因型B相关性肝癌与HBV基因型C相关性肝癌相比,肝硬化发生率低,多发肿瘤及血管侵犯发病率高.造成了肝癌病人的复发及预后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张家口地区汉族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耐药变异。方法:分别采用巢式荧光实时定量PCR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张家口地区98例汉族乙肝病毒感染患者基因型及耐药变异,所有患者接受多拉米定抗病毒治疗。结果:张家口地区98例汉族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主要以B型,C型,B+C混合型为主,其中B型29例(29.59%),C型30例(30.61%),B+C混合型39例(39.80%);发生YMDD变异总变异率为58.16%(57/98)。在发生YMDD变异者中,YVDD变异占61.40%(35/57),YIDD变异占38.60%(22/57)。基因型为B型者YMDD变异率为21.43%(21/98),C型者为33.67%(33/98),B+C混合型者为44.90%(44/98),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张家口地区汉族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主要为B型,C型与B+C混合型;B+C混合型患者使用拉米夫定后发生YMDD变异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HBV基因型与HBV传播方式、临床疾病谱、疾病进展、病情预后、以及抗病毒疗效均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HBV感染者基因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162例HBV感染者进行HBV基因型分析,并对其肝功能、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包括前-S1抗原)、HBVDNA定量和T细胞亚群等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HBV基因型存在地域分布,北方人基因型以C型为主,南方人基因型以B型为主.在无症状携带者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进展顺序中,基因型B的比例逐渐减少,而基因型C的比例则逐渐增多.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前白蛋白水平(前-A)、白蛋白水平(ALB)以及白蛋白/球蛋白比例(A/G)较基因型B显著降低(分别为P=0.03、P=0.03、P=0.01和P=0.005、P=0.001、P<0.001),基因型C的胆碱酯酶(CHE)水平较基因型B降显著低,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球蛋白水平(GLO)较基因型B显著增加(分别为P<0.001和P=0.013);而在ALT、AST、TBil、GGT、ALP和TBA水平则差异不显著(P>0.05).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HBV感染者中,前-S1抗原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1.3%和66.7%),而基因型B的则低(阳性率30%);相反,基因型B的HBV感染者前-S1抗原阴性率高(66.7%),而基因型C和BC混合型的前-S1抗原阴性率低(分别为26.6%和25.9%).结论 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存在地域分布,基因型C较基因型B的肝功能损害严重,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比例高.基因型C的前-S1抗原阳性率较高,基因型B的前-S1抗原阴性率高,它们的相关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