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利用64层螺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观察国人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 对92例成年患者行64层螺螺旋CT头部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 采用容积再现,取冠状位观测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测量三孔中心至正中线的距离;在眶上孔(切迹)中心至颏孔中心作一连线(称此连线为S-M线),观察眶下孔中心与S-M线的位置关系.结果 眶上孔(切迹)、眶下孔及颏孔中心距颅正中线的距离右侧为:(25.51±2.95)mm、(28.18±2.71)mm、(24.49±2.45)mm;左侧为:(23.33±2.90)mm、(28.20±2.51)mm、(24.96±2.02)mm.眶上孔中心距正中线左右两侧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眶下孔中心位于S-M线外侧者164侧例,占89.13%、位于S-M线内侧者12侧例,占6.52%,位于S-M线上的8侧例,占4.35%.结论 64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用于观察眶上孔(切迹)、眶下孔、颏孔的位置关系,其结果 与颅骨标本观察结果 基本一致,且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2.
眶下神经管多层螺旋CT图像重组和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计算机断层成像(CT)薄层扫描和多平面重组技术显示并测量眶下神经管,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对105例成年人头部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以显示眶下神经管;测量眶下神经孔至眶下缘距离、眶下神经至正中平面距离、眶下神经管长度和中段直径;观察眶下神经管的CT表现.结果 眶下神经孔至眼眶下缘垂直距离平均(8.3±2.7)mm;眶下神经管长度和中段平均直径分别为(24.6±3.0)mm、(2.1±1.0)mm;眶下神经孔至正中线距离平均为(27.0±1.7)mm;双侧眶下神经孔基本对称.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三维重组技术可多方位显示眶下神经管,并可进行形态学测量,熟悉其正常影像学表现对疾病诊断和术前评价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利用眼眶骨性径线CT测量结果,推导眶容积的回归方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4-01/03怀疑眼内病变而在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影像中心行眼部CT扫描患者26例,均为正常汉族成人,眶壁完整,无眼眶发育异常.按性别分成两组,男性15例(30只眼眶),女性11例(22只眼眶).所有受试者进行CT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分别在神经–眼平面及过眶外缘点的冠状面图像上测量眶前后径,眶左右径及上下径;在TPS工作站上重建后测得眼眶容积,利用SPLM 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逐步回归法推导出眼眶容积的回归方程.结果:①眶容积男性平均(24.70±1.21)mL,女性平均(22.36±0.50)mL,平均相对误差为4.27%.②男性眼眶容积一般回归方程为:Y = 2.678 170 579 566 15X2(眼眶上下径) 2.885 631 028 878 08X3(眼眶前后径) 2.727 155 908 318 3X1(眼眶左右径)–8.053 242 884 229 06;女性眼眶容积一般回归方程为:Y = 3.799 079 355 193 91 X2 2.660 909 087 793 59 X1 1.553 250 669 853 41X3–6.388 006 447 283 01.方程预测值与影像测量值平均误差为3.42%.结论:利用眼眶径线推导的三元回归方程可以估算眶容积,对诊断眼眶畸形、指导眶内手术、眼眶重建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眼眶容积的螺旋CT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螺旋CT测量眼眶容积,探讨正常眼眶容积的发育规律.方法应用CT扫描及重建技术测量123例正常眼眶容积,分析其与年龄、性别、眼球体积、颧骨间距及眶深的关系.结果眼眶容积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P<0.01),14岁以下男女眼眶容积差异无显著性(r=0.817,P>0.05),14岁后男性眶容积大于女性(P<0.05).眼眶容积与外眶距正相关(P<0.05).眼球/眼眶比率随年龄增长由0.4降至0.26.结论眼眶发育呈线性增长,球/眶比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建立国人正常股骨远端计算机三维模型并行骨形态测量研究,探讨此方法对国产假体设计的指导意义。方法:对2001-06/2002-07正常成人自愿者120位(主要来自北京及周边地区)正常成人膝关节CT扫描输出的股骨远端原始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相关参数;同时对6例尸体膝关节CT扫描并用前述方法三维重建测量,对所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比,了解三维重建后的误差,分析误差原因。结果:股骨髁宽度平均为70.46mm,股骨内、外侧髁倾角分别为(82.57±3.36)°,(79.86±4.33)°,股骨髁宽相对于股骨髁前后径比值在1.12~1.23;膝关节三维重建后测量的参数较手工测量偏小,其中半径参数平均误差在1.33~2.64mm,长度线性参数平均误差在0.73~1.31mm。结论:建立了国人股骨远端相关参数指标正常参考值,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为股骨远端复杂表面几何大体形态学研究提供一种良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正常成人胸锁关节结构的显示与测量价值. 方法 对115例受检者分别进行正常解剖位和双侧上肢上举位胸锁关节CT扫描,对其中符合测量条件的100例扫描所得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并进行三维、二维多平面重组(MPR)处理,测量两侧胸锁关节间距和胸骨关节面角度.采用t检验评价双侧关节的变化,并得出正常参考值范围. 结果 双侧胸锁关节上举位下胸骨关节面冠状位及横轴位关节面角度分别为:冠状位左侧(133.77±6.19)°、右侧(133.58±6.14)°;横轴位左侧(128.48±5.77)°、右侧(128.38±5.99)°.其关节间距分别为:冠状位左侧(7.19±1.23) mm、右侧(7.23±1.24)mm;横轴位左侧(7.44±1.20) mm、右侧(7.43±1.23) mm.双侧胸锁关节解剖位关节间距分别为:冠状位左侧(6.19±1.13) mm、右侧(6.20± 1.13) mm;横轴位左侧(6.83±1.05) mm、右侧(6.83±1.04) mm.比较相同体位下两侧胸锁关节间距及角度正常参考值,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体位下,两侧胸锁关节间距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 结论 16层螺旋CT可重组显示与测量胸锁关节结构,其正常测量值的建立对胸锁关节变异与疾病的诊疗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距骨作为踝关节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形态直接影响着踝关节的稳定性和发病率。目的:建立距骨数字化计算机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60例,男30例,女3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1.25mm,扫描间距1.25mm,重建层厚0.625mm,重建间距0.625mm,Fov30×30mm,矩阵512×512dpi,球管电压150kV,电流260mA,将扫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PC计算机,利用三维重建软件(比利时产MaterrialiseMimics13.01测试版)行后处理并测量。并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重建的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平面进行观察及测量,距骨长、距骨宽、距骨高,滑车前宽、滑车后宽、滑车高、滑车长,内踝面长,外踝面长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测量获取的距骨解剖学数据对距骨疾患、手术器械的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等均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测量肱骨头偏心距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测量肱骨头偏心距的方法。方法收集51根干肱骨标本、50根肩关节防腐湿标本,行16层螺旋CT扫描,用厚层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测量肱骨头偏心距,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肱骨头向内侧偏心距MPR测量值(4.42±1.27)mm(1.00~8.50mm),VRT测量值(4.36±1.43)mm(0.50~8.80mm);向后偏心距MPR测量值(3.32±1.38)mm(-1.00~7.50mm),VRT测量值(3.59±1.42)mm(0.00~7.20mm)。经统计学处理两种测量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容积再现(VRT)测量肱骨头偏心距是更简单、更快捷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眼眶位于颅面中央垂直正中线两侧,在颅面骨骼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对形成外貌起着重要作用。眼眶内存有眼球和眼外肌,眶尖部有眶上裂和视神经孔与颅内相通,眼眶对眼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眼眶外伤性骨折不但造成严重的颅面畸形和容貌改变,而且还可造成视功能障碍,甚至失明。了解眼眶骨折的影像学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是至关重要的。CT扫描是目前诊断眼眶骨折的最好影像技术。随着螺旋CT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CT在眼眶骨折方面的应用价值达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
成人正常心包的CT观察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正常心包的CT表现及其厚度测量值以提高对心包病变的认识.方法对40例胸部螺旋CT扫描心包正常者及20例心包病变者,在4个不同部位进行心包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①不同部位心包厚度不同,平均值(1.28±0.25)~(1.55±0.38) mm,最大值≤3 mm.②20例心包病变者其心包厚度均>3 mm.结论 CT对成人正常心包及心包病变的观察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