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的水凝胶弹簧圈(MicroPlex&HydroCoil)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运用水凝胶弹簧圈HydroCoil栓塞动脉瘤10例,包括前交通动脉瘤6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瘤各1例,其中急性破裂动脉瘤8例,未破裂动脉瘤2例。结果8例动脉瘤致密栓塞,2例动脉瘤大部填塞,填塞率56%~78%,平均填塞率68%。1例在使用HydroCoil—18弹簧圈时未能在5min内完成填塞而撤出微导管,其余HydroCoil均顺利填塞和解脱。随访3例,6个月后行DSA复查,均未见复发。结论水凝胶弹簧圈HydroCoi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脉瘤栓塞材料,能显著提高动脉瘤的填塞率,但远期效果有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2.
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栓塞的致密程度。方法对26例30个动脉瘤进行了栓塞治疗,其中27个动脉瘤使用水凝胶弹簧圈栓塞。23例为破裂出血动脉瘤,其中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1例。动脉瘤最大径3.7~18mm,平均(8.6±3.6)mm。结果完全致密栓塞21个,瘤颈残瘤5个,部分栓塞1个。栓塞密度为19%~154%,平均(67.6±32.3)%。暂时性对侧肢体轻偏瘫2例,脑室引流术致严重血管痉挛及颅内感染死亡1例。结论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显著提高栓塞的致密程度,但是否可减少栓塞后动脉瘤复发仍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影响动脉瘤致密栓塞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对107例破裂动脉瘤采取弹簧圈栓塞治疗,DSA随访78例。分析破裂动脉瘤临床特点,对影响动脉瘤致密栓塞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完全栓塞89例(83.2%),>90%栓塞12例(11.2%),<90%栓塞6例(5.6%)。随访78例动脉瘤,致密填塞的61例弹簧圈均稳定,部分填塞的17例:7例稳定,4例缩小;6例扩大,再次栓塞。无再出血。死亡1例(0.93%),重残2例(1.9%),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3例(2.8%)。动脉瘤部位与性别关系经过线性相关性分析,P=0.103,>0.05。影响动脉瘤致密栓塞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部位、形态、Fisher分级、血管痉挛情况对决定能否致密栓塞的OR值分别为0.392(P=0.005)、0.310(P=0.030)、0.501(P=0.039)、0.566(P=0.095)。结论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关键是致密栓塞;动脉瘤部位、形态、Fisher分级、脑血管痉挛评分与动脉瘤致密栓塞与否相关,评分越低,致密栓塞的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的微弹簧圈栓塞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末,动脉瘤的微弹簧圈栓塞技术问世,由于该方法具有适应证广,操作简单,疗效好,并发症少和病人易接受等诸多优点,其应用 日益广泛,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中一个十分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型颅内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型自膨式闭环颅内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3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2例,破裂动脉瘤21例。行单纯支架治疗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1例。结果 23例共使用24枚支架,23枚支架均成功定位、释放,1枚解脱后移位;栓塞后即刻造影示动脉瘤致密栓塞16例,瘤颈残留4例,瘤体显影3例。术后发生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2例。出院时按改良Rankin评分0分19例,1分2例,2分1例。死亡1例。结论 Solitaire支架输送简单,顺应性好,定位准确,完全释放后仍可以完全回收,安全性高,即刻栓塞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目的 观察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后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 对41例用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的颅内动脉瘤(45个)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采用脑血管造影、CT脑血管成像、磁共振脑血管成像方法,了解颅内动脉瘤复发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1例中复发1例,死亡1例.术后并发脑梗死3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脑积水2例.改良Rankin评分量表评为0级8例,1级19例,2级7例,3级3例,4级2例,5级和6级各1例.结论 可膨胀水凝胶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对闭塞载瘤动脉有独特优势.处理小动脉瘤(<5mm)时会有较高的并发症,栓塞时要谨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5a来采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1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18例破裂动脉瘤均顺利栓塞,无破裂出血发生,动脉瘤腔达到完全致密填塞14例,非完全致密栓塞4个;术后发生脑梗死2例,脑积水1例,经相应治疗后本组患者均顺利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患者创伤小,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及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21例颅内动脉瘤的远期疗效。方法 用MDS或GDC栓塞22例23个动脉瘤,有21例术后临床随访,其中13例脑血造影随访。结果 栓塞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闭塞14个,次全闭塞8个,部分闭塞1个,术后6~36个月脑血管造影复查1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4个,次全闭塞5个,部分闭塞4个,其中3例再次栓塞,术后21例临床随访17~4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0分16例,1分5例。6例术前有动脉流压迫症状,术后3~5个月缓解或部分缓解。1例次全闭塞动脉瘤术后6个月复发、再出血,结论 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远期结果良好,但仍有可能复发,瘤颈处疏松填塞以及血流冲击导致弹簧圈压缩是动脉瘤再通或再生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邹建军辛守强杜谦韩景信王明骧一、临床资料1993年8月至1995年1月,我们采用国产微弹簧圈成功地栓塞治疗20例颅内动脉瘤。20例病人共行22次治疗,男14例,女6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42.4岁。14例有蛛网膜下腔出...  相似文献   

10.
微弹簧圈急诊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动脉瘤破裂后早期合理治疗是预后的关键。我院自2002年9月至2005年7月用电解可脱弹簧圈(electrolysis detachable coil,EDC)急诊栓塞破裂动脉瘤25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可膨胀水凝胶弹簧线圈与裸铂弹簧线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18年11月收录的关于使用水凝胶弹簧圈及裸铂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文献。制定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4篇文献,均为英文文献,样本量为1526例。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水凝胶线圈和裸铂线圈在术中完全栓塞动脉瘤(OR=0.89,95%CI:0.67~1.17,P=0.39)、术后18个月患者恢复情况(OR=1.35,95%CI:0.99~1.84,P=0.06)、所有并发症发生比例(OR=0.87,95%CI:0.69~1.10,P=0.25)方面差异均并无统计学意义,异质性较小(I2<50%,P>0.05)。 结论同传统裸铂弹簧线圈相比,水凝胶弹簧线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铂金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在全脑数字减影造血管影确诊后,经微导管放置GDC栓塞颅内动脉瘤66例,其中50例择期栓塞,16例72h内急诊栓塞治疗。结果 66例颅内动脉瘤均成功栓塞,63例100%栓塞,3例95%栓塞。死亡6例;余60例随访3个月至3年,按GOS,恢复良好51例,轻残7例,重残2例(经康复治疗2年后生活能自理)。6例术后脑积水经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后好转。结论 GDC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可靠,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总结101管内芰架结合电解可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6例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植入Neuroform支架掇盖动脉瘤颈,再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超选入动脉瘤腔填塞电解可脱弹簧圈,结果 5例动脉瘤达到致密填塞,1例大部填塞,载瘤动脉通畅,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微弹簧陶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手术治疗栓塞失败的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用开颅手术方法治疗栓塞失败的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1999年2月至2002年4月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栓塞失败的颅内动脉瘤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1例.动脉瘤的直径平均为12 mm.结果 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脑血管造影复查,动脉瘤均完全消失,无动脉瘤残留.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无手术合并症和术后死亡.结论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有动脉瘤残留或再通者建议行显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机械可脱性螺旋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总结使用机械可脱性钨丝微螺旋圈(MDS-N)栓塞治疗16例颅内动脉瘤的体会。方法 经股动脉Seldinger's法穿刺,用MDS-N系统送入合适大小的微螺旋圈到达动脉瘤腔内填塞动脉瘤。结果 16例动脉瘤完全栓塞14例,次全栓塞2例,载瘤动脉保持通畅,无死亡或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使用MDS-N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种辅助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多种辅助技术(球囊重塑形、支架辅助、导丝辅助、双微导管技术)栓塞治疗2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结果动脉瘤完全栓塞20个,大部栓塞动脉瘤3个,5例患者于术后出现缺血性脑卒中,2例遗留肢体活动障碍或感觉障碍,死亡1例。18例患者获随访3~32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球囊重塑形、支架辅助、导丝辅助、双微导管技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地探讨应用高顺应性球囊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方法回顾分析33例颅内宽颈动脉瘤,颈/体≥0.7或瘤颈宽≥4mm,6例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应用高顺应性HyperForm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其他27例宽颈动脉瘤应用HyperGlide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结果33例应用高顺应性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病例,25例完全填塞,5例次全填塞(≥90%),3例不全填塞(<90%);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术中血管痉挛,23例影像随访6-12个月,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保持通畅其他10例临床随访,9例症状好转,1例死亡。结论在填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时选择合适的高顺应性球囊,可使部分颅内宽颈动脉瘤得到致密稳定的填塞。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测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时术中破裂的发生确认Matrix弹簧圈的特性,评价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应用单纯基质电解脱弹簧圈(Matrix)和1999年10月至2003年9月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两组病例,观察并对比两组病例术中破裂的发生率。结果 102例应用Matrix弹簧圈栓塞的颅内动脉瘤9例发生术中破裂,253例应用GDC栓塞的颅内动脉瘤7例发生术中破裂,两组病例术中破裂发生率分别为8.8%和2.8%,差异显著(P<0.01)。Matrix栓塞组发生术中破裂的病例中动脉瘤直径小于5 mm和前交通动脉瘤的比例明显高于GDC。结论和GDC相比,Matrix弹簧圈的硬度高,柔顺性低,在应用Matrix栓塞远段动脉瘤、小动脉瘤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动脉瘤时,其术中破裂的风险性高于裸金属弹簧圈,应慎重。  相似文献   

19.
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介入栓塞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介入治疗颅内大脑中动脉动脉瘤62例患者,共计64个动脉瘤,进行致残率和致死率的统计并行6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 经6个月以上的随访,62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有1例再出血,经开颅血肿清除动脉瘤夹闭后转当地医院治疗,出院时意识不清;12例患者在治疗后一过性出现神经定位体征,肢体瘫痪,感觉障碍,失语等,经抗凝,扩容治疗后恢复;1例出现上肢永久性活动障碍6个月后肌力Ⅲ级.这组病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病例中实施介入栓塞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Matrix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稳定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共80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Matrix栓塞治疗。根据治疗结果分析栓塞程度、瘤颈宽度、动脉瘤直径、支架辅助与动脉瘤再生长率的关系。结果动脉瘤致密栓塞47个(58.8%),瘤颈残留24个(30.0%),瘤体残留9个(11.3%)。手术相关并发症7例(9.7%),死亡2例。64例随访6~48个月,无再出血及新增神经功能缺损。38例42个动脉瘤术后6~24个月接受血管造影随访,动脉瘤稳定26个(61.9%),进一步栓塞5个(11.9%),再生长11个(26.2%);2个(4.8%)瘤体残留者复发需再次治疗。统计学分析显示:动脉瘤栓塞越致密,再生长率越低(P<0.05),术后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瘤颈宽度、体颈比、是否使用支架辅助栓塞与再生长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随访显示Matrix栓塞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和稳定,有必要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