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以1、2级高血压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设21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对照,对所有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结果发现,高血压病患者24h脉压平均值、白天脉压平均值、夜间脉压平均值及颈动脉僵硬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级高血压组脉压大于1级高血压组;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增厚,僵硬度增加,颈动脉可扩张性降低,以2级高血压组明显;直线相关分析发现,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内膜中膜厚度、可扩张性、僵硬度及内径均密切相关。该研究证实动态脉压在评估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和功能改变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2级高血压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设21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对照,对所有患者所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其24小时脉压均值、白天脉压均值、夜间脉压均值及颈动脉僵硬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级高血压组脉压大1级高血压组;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僵硬度增加,颈动脉可扩张性降低,以2级高血压组明显;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内膜中层厚度、可扩张性、僵硬度及内径均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可扩张性降低,僵硬度增加;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可扩张性、僵硬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梁凌  庞振瑶 《内科》2009,4(4):515-517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24h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方法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120例、高血压2—3级患者100例、糖尿病患者100例以及健康对照者5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颈总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内径;计算颈动脉扩张性和僵硬度。结果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组的24h脉压均值、白天脉压均值、夜间脉压均值及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及斑块积分)、僵硬度均较高血压组、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IMT及斑块积分)、僵硬度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脉压增大和颈动脉重构,当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时,颈动脉重构更明显;脉压与颈动脉重构呈正相关,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应重视脉压的监测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人肱动脉脉压与颈动脉重构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肱动脉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是否相关.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54例(EH组),健康自愿者47例(NC组)作为观察对象.应用二维超声测定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结果 EH组与NC组间年龄、体重指数、性别构成无差异(P>0.05).EH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僵硬度较NC组显著升高(P均<0.05),EH组的颈动脉扩张性较NC组显著降低(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脉压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内径密切相关,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扩张性、僵硬度密切相关,而且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径、扩张性、僵硬度各参数间也密切相关.结论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扩张性降低、僵硬度增加,扩张性与僵硬度与肱动脉脉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病人肱动脉脉压与颈动脉重构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探讨肱动脉压与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是否相关。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54例(EH组),健康自愿者47例(NC组)作为观察对象。应用二维超声测定颈动脉结构与功能。结果 EH组与NC组间年龄,体重指数,性别构成无差异(P>0.05)。EH组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僵硬度较NC组显著升高(P均<0.05),EH组的颈动脉扩张性较NC组显著降低(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脉压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内径密切相关,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与高血压病人颈动脉扩张性,僵硬度密切相关;而且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径,扩张性,僵硬度各参数间也密切相关。结论 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扩张性降低,僵硬度增加,扩张性与僵硬度与肱动脉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2级高血压病患者57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与2l例年龄、性别与之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者作对照,对所有患者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的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3mm定义为斑块.结果高血压病患者其24h脉压均值、白天脉压均值、夜间脉压均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级高血压病组脉压大于1级高血压病组;高血压病患者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内膜-中层厚度逐渐增厚;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明显正相关,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在评估早期动脉硬化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24h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级和2级高血压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32位健康人做对照。对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做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总动脉内径,局限性的内膜-中层厚度≥1.3mm定为斑块。结果高血压患者24h脉压值、白昼脉压均值、夜间脉压均值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2级高血压患者脉压大于1级高血压病组,高血压患者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厚度逐渐增厚;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与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呈明显正相关,内膜-中层厚度与斑块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是反应早期动脉硬化一个简便而实用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动态血压包括脉压(PP)的变化,以及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10例老年高血压病病人24h动态脉压,计算昼夜PP的水平及PP的变化幅度,根据24hPP的水平分为24hPP〈60mmHg组和24hPP-60mmHg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膜厚度的差异,分析IMT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24hPP≥60mmHg组与24hPP〈60mmHg组的颈动脉IM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24h脉压、白天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与颈动脉IMT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427、0.352、0.576,P〈0.05或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病人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对颈动脉IMT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为了探讨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将 172名高血压病人分为两组 ,2 4h平均脉压在 40~ 5 5mmHg者为一组 ,2 4h平均脉压 >5 5mmHg者为一组。所有病人同时经超声检测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及斑块发生率 ,并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观察到 ,在同一平均动脉压水平下 ,脉压 >5 5mmHg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大于脉压为 40~ 5 5mmHg者 (P <0 .0 0 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平均脉压、年龄、平均收缩压、高血压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 (r =0 .5 40 ,r=0 .470 ,r =0 .44 3 ,r =0 .2 31,P <0 .0 0 1) ,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 (r=- 0 .2 8,P <0 .0 5 )。逐步回归分析表明 ,夜间脉压、年龄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相关。研究结果提示 ,动态脉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重要参数 ,可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动态全天平均脉压将17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脉压40~60mmHg组和〉60mmHg组,采用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管内径及斑块发生率,以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作为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指标。结果脉压〉60mmHg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脉压为40—60mmHg组(P〈0.01)。患者平均脉压、年龄、平均收缩压、高血压病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而平均舒张压与颈总动脉最大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P〈0.05)。认为脉压增加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患病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通过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40~60mmHg(1 mmHg=0.133kPa)组45例和脉压>60mmHg组51例.对入选患者做以下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血压、头颅计算机断层摄影术、颈动脉超声,并查血肌酐、尿白蛋白.结果脉压>60mmHg组左心室重量指数、颈动脉内膜厚度、尿白蛋白定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颈动脉斑块指数均高于脉压40~60mmHg组(P<0.05~0.01),靶器官损害发生率高于脉压40~60mmHg组(P均<0.05);直线相关分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与收缩压、脉压、脉压变异相关.左心室重量指数与收缩压、收缩压变异、舒张压、脉压、脉压变异相关;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得到逐步回归方程,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与脉压呈正相关,左心室重量指数与脉压及脉压变异成正相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脉压是颈动脉内膜增厚和左心室肥厚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其与动态血压参数特点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将205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为非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IMT<1.0 mm),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0 mm<IMT<1.2 mm),斑块组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合并斑块(IMT≥1.2 mm),应用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及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值,记录其中杓型高血压和非杓型高血压的比例和合并冠心病比例.用各组IMT均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及冠心病发生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斑块组和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非杓型高血压在对照组中占54.3%,在硬化组占62.9%,斑块组占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冠心病发生率对照组为42.1%,硬化组为53.1%,斑块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MT均值与冠心病发生率及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0.878,r=0.487,r=0.514,r=0.469,=0.448,r=0.492,r=0.435,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升高、平均脉压增大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结构、功能、收缩期血流峰值改变及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方法 :选取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原发性高血压组 ) 80例 ,正常对照组 2 5例。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颈动脉结构、功能及收缩期血流峰值。  结果 :2级、 3级高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厚 (P <0 0 5 ) ,有显著性差异 ,1级高血压IMT与正常对照组间无显著差异 ,原发性高血压组颈动脉内径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 ,颈动脉IMT与内径显著正相关(γ =0 418,P <0 0 1)。原发性高血压组较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扩张性显著降低 (P <0 0 5 ) ,僵硬度显著增高 (P <0 0 5 ) ,颈动脉扩张性、僵硬度与颈动脉IMT、内径显著相关 (P <0 0 1) ,均有显著性差异。 1级、 2级高血压与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无显著差异 ,3级高血压收缩期血流峰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5 ) ,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与颈动脉IMT、内径显著相关 (P <0 0 5 ) ,而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与扩张性、僵硬度无关。  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IMT增厚 ,并与高血压分级有关。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颈动脉弹性降低 ,并与颈动脉IMT增厚、内径扩大显著相关。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高 ,颈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降低 ,并与颈动脉结构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 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包括脉压的变化,以及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测量10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昼夜之PP的水平及PP的变化幅度,根据PP的水平分为两组:PP≤60mmHg组和PP≥60mmHg组;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两组血压参数与内膜中层厚度的差异,分析内膜中层厚度和脉压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脉压组与低脉压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脉压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尤其是夜间脉压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动态脉压对心脏、血肌酐及颈动脉的影响.方法 对EH患者183例进行24 h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60 mmHg(1 mmHg=0.133 kPa)组61例,60~80 mmHg组75例,>80 mmHg组47例.所有入选患者行以下检查:血肌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24 h动态血压.结果 脉压>80 mmHg组颈动脉斑块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径及血肌酐均高于其他两组;脉压60~80 mmHg次之;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左心室肥厚及血肌酐与脉压显著相关.结论 EH患者心脏、肾脏及颈动脉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脉压是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预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 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 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对103例老年 EH 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PPI=24 h 脉压(PP)均值/24 h 收缩压(SBP)均值,按 PPI 值分为 A组(PPI<0.40,n=15)、B 组(PPI:0.40~0.49,n=48)、C 组(PPI≥0.50,n=40)3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水平。结果 B 组IMT[(0.15±0.07)mm]水平高于 A 组[(0.12±0.04)mm,P<0.05],C 组 IMT[(0.16±0.05)mm]水平高于 B 组(P<0.05),并显著高于 A 组(P%0.01),随着 PPI 逐渐增大,IMT 明显增加(P<0.05);老年 EH 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与 PP 及 PPI 相关(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SBP、DBP 与 PP 后,PPI 仍然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主要决定因素(P=0.009)。结论老年 EH 患者 PPI 和 PP 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动态脉压对心脏、血肌酐及颈动脉的影响。方法对 EH 患者183例进行24 h 无创动态血压监测,按动态脉压分为脉压<60 mmHg(1 mmHg=0.133 kPa)组61例,60~80 mmHg 组75例,>80 mmHg 组47例。所有人选患者行以下检查:血肌酐、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24 h 动态血压。结果脉压>80 mmHg 组颈动脉斑块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左心室舒张末径及血肌酐均高于其他两组;脉压60~80 mmHg 次之;提示颈动脉内膜厚度、左心窒肥厚及血肌酐与脉压显著相关。结论 EH 患者心脏、肾脏及颈动脉损害与增大的脉压有关,脉压是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预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脉压反映动脉血压的波动情况,受左心室射血、大动脉僵硬度、早期脉搏反射以及心率的影响。本文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IMT及内径和斑块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凌晨血压增高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MBPS)及动态血压监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高血压患者226例,分为MBPS组(51例)与非MBPS组(175例),并根据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非IMT增厚组132例,分别检查血脂、动态血压监测、颈动脉超声等,比较两组之间年龄、动态血压参数以及颈动脉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的差别。结果1)MBPS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颈动脉IMT、斑块积分显著高于非MBPS组(P<0.05);2)颈动脉IMT增厚组MBPS值、凌晨平均动脉压、凌晨脉压、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显著高于颈动脉非IMT增厚组(P<0.05)。结论MBPS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高,MBPS可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