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柴胡疏肝散化裁的临床运用赵菊琴,戴祖汀030012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肝属木,赖血以荣,其性喜条达。若郁怒难伸,肝木不能送其条达之性,失其疏泄之用,则为肝郁。肝失疏泄,因而横逆,若脾胃虚,则肝木乘之。朱丹溪指出:“血气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相似文献   

2.
“扶正”疗法在慢性肝炎中的运用,中医古典医籍中有许多记载。《内经》中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及“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金匮要略》记述的“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都说明扶正疗法治慢性肝炎,早已为历代中医用于临床实践。据临床分析,慢性肝炎中属“正虚”及“正虚邪实”者居多。就我们观察治疗的27例患者,属于“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肝脾气虚挟湿”型者,多  相似文献   

3.
慢性结肠炎为临床常见病,每因饮食或情志变化而反复发作,中医认为以“肝脾不和”或“肝胃不和”为主要病机,故治疗多从肝论治,佐以健脾和胃,从而使肝木条达,脾土不病。  相似文献   

4.
焦虑障碍肝证的标准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虑障碍是现代精神疾病分类学以症状命名的一组疾病的总称,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并伴有显著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主要亚型包括广泛性焦虑、惊恐发作、强迫性焦虑、恐怖性焦虑、应激性焦虑等。中医学并无焦虑障碍之名,从临床表现看,本病属于情志病范畴。按照中医理论,肝证与焦虑障碍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王孟英医案》:“肝主身之气,七情之病必由肝起。”因此,近年来中医对以焦虑情绪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情志病,按照现代精神疾病诊断标准进行再诊断,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开展了焦虑障碍的肝证标准化研究,现就其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膨胀病范畴。研成本病的病机首先在于肝功能的彼此失调,肝气郁遏日久,势必木郁克土,即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脾既损,疏泄及运化功能失常,乃至气滞、血瘀、痰凝、湿阻,逐渐在腹腔内结成症积、痞块。肝血瘀阻日甚,脾土更加虚衰,则脉络雍塞,清浊相混,水湿停聚中焦,遂成腹水。久则由脾及肾,肾阳虚损,开阖失司,气化不利,水湿愈聚愈盛。  相似文献   

6.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唐代大医家孙思邈科学地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  相似文献   

7.
1 肾虚血瘀是老年性痴呆的病机 老年性痴呆属中医“呆病”、“痴呆”、“呆傻”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为肾虚血瘀、本虚标实之证。脑为元神之府,精灵之地,神机之源。肾藏精,精生髓,髓通于脑,脑为髓之海,肾精上奉于脑,肾中精气为脑的重要物质基础,肾精化生脑髓以源源不断充养脑神之用。……  相似文献   

8.
《难经·七十七难》提出:“所谓治未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目治未病焉。”《金匮要略》列之卷首作为基本治疗思想之一。这是继《内经》之后对“治未病”的涵义作了突破性的发展,扩大了治未病的应用范围。尤其是对于内伤杂病的早期治疗、防传防变指示了途径。因为内……  相似文献   

9.
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以下简称FD)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属于中医的“痞满”、“胃痛”、“郁证”等范畴,FD的病位在胃,涉及肝脾,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食积、痰、湿等实邪为标。其病机为本虚标实。即脾胃虚弱、肝郁气滞贯穿于始终。治疗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0.
从心肝辨治功能性消化不良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组常见的消化系统症候群,中医多归属于“痞满”“嘈杂”“胃脘痛”等范畴,其病位虽在脾胃,但与心、肝密切相关.故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笔者从脏腑、五行、经络等方面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从心、肝辨治的理论基础,从肝脾、肝胃同治,辅以安神;心脾、心胃同治,辅以调肝四个层面总结和及探析其临床应用,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诊治疗效,扩展临床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11.
1 治未病含义 “治未病”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其含义主要是指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思想。《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莫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如张仲景《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如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耳。”将“治未病”思想提……  相似文献   

12.
逍遥散为临床常用方,功效既补肝体,又助肝用,肝脾并调。临证时之,灵活运用,治疗因肝气不舒,木气横运,女性乳房疾病效果良好。例举“经前乳房胀痛不孕”、“产后哺乳,乳房疼痛”、“未婚女子乳痛”三案均收良效。以上三证皆肝气郁结、气血失和所致,治病求于本,异病同治,临证运用,“师古而不泥于古”,随证灵活变通。“运用之录存于一心”,运用古方取其新意,均收良效。  相似文献   

13.
正甘淳教授是江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经验丰富,他治疗脾胃病从肝论治,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从甘淳教授,获益匪浅。现将甘淳教授诊治脾胃病经验介绍如下:1擅长从肝论治脾胃病中医认为气为百病之首,气之乱为各脏腑乱之先,而肝气疏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气机是否正常。  相似文献   

14.
外感病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风寒、发热、身痛为主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故又称“时行病”。《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指出:“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凉,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说明若四时之气失常,人感此非时之气易引起外感病,再夹时行之病毒侵袭人体,轻者为“伤风”,一般称为“感冒”,其病邪由皮毛而入。凡能引起广泛传染流行者则为“流感”,中医称为“疫”或“温”,其病邪由口鼻而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中医辨治思路杨胜辉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心衰)的中医(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现结合心衰的中医病理特点及治疗研究概况,谈谈中医辨治本病的思路。1益气温阳乃万变之宗肺心病心衰与中医的“肺胀”、“心水”、“支...  相似文献   

16.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是最常见的肝病之一,长期不治疗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日益提高的生活质量及加快的生活节奏使得该病患病率逐年攀升,但现行西医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案。中医认为该病病位在肝,累及脾、肾等脏腑,“肝体用失调”是该病的主要病机,众多医家多从“湿热”角度对其进行诊治。刘华宝教授是第二届全国名中医,长期从事肝病的基础教学和临床研究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理论创新。刘师认为肝脏气机失调是该病进展的中心环节,因而疏肝理气法应贯穿于治疗的始末;文章介绍了基于刘华宝教授“肝为气之制”理论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经验,并附一则医案。  相似文献   

17.
《内经》云:“邪之所奏,其气必虚。”虚则易受外邪侵袭,损伤机体组织器官,脏腑功能失调,久而积聚为患。俗说:“病来如山倒。”确实不假。气势之所至,必是日积月累之果也。故病之所致,治之必棘手。故《内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笔者非圣人,我从事中医工作三十余载,治疗各种疾病过程中,验证此话真医理也!遵循上述的指导思想。结  相似文献   

18.
浅谈“痞满”证候与治疗赵菊琴,戴祖汀,肖汉玺,戴红030012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痞满是指心下痞塞,胸隔满闷,触之无形不痛之证候。病位在胃腑,亦称“胃痞”,但亦可因肝、脾、胆、肠等病证累及而致病。如慢性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均可出现...  相似文献   

19.
黄疸是一古老的症状,典型者突发“目黄、身黄、小便黄”而为人们重视,中医以此为病名,早在《内经》中有详细的记载。西医则以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增高为黄疸诊断之客观指标,通常分为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三类。其中肝细胞性黄疸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前者即体质性黄疸,如Rotor、Gilbert、Crigler-Najjar、Lucey-Drisoll和Dubin-Johnson等综合征:后者主要有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脓肿、肝癌、肝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疟疾、伤寒及布氏杆菌病等。  相似文献   

20.
肝性多郁,宜泻而不宜补;肝性至刚,宜柔而不宜伐;内寓相火,极易变动,亦寒亦热,难事捉摸,所以有“肝为五脏之贼”,“肝病如邪”等说法,临床杂病中,肝病十居六七,而柴胡为治疗肝病要药。自清代叶天士、王孟英等温病家以“柴胡劫肝阴”而不用,以至后世医家产生诸多疑义。对此,笔者根据文献资料作如下探讨。 1 劫肝阴论 叶天士在《幼科要略》中说“大方治疟症,须分十二经。若幼科庸俗,但以小柴胡去参,或香薷、葛根之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