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整合素β3和细胞内粘附分子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与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整合素β3和细胞内粘附分子(ICAM)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收集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15例)、异位病灶组织(15例)及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0例,对照组)的子宫内膜,分3批对这些组织进行整合素β3和ICAM的蛋白免疫印记法测定,并用VDS扫描对实验结果进行半定量。每批结果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统计处理。结果3批结果趋势相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子宫内膜的整合素β3和ICAM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期子宫内膜的表达量。而异位病灶组织整合素β3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ICAM表达却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从子宫内膜到异位病灶,整合素β3和ICAM均有明显的变化,这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和不孕有关。 相似文献
2.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是妇科常见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关AM与不孕相关机制的研究也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虽然没有充分的流行病学数据表明AM与不孕有确切关系,但是随着AM影像水平及治疗水平的提高,间接证明AM与生殖能力低下有关。目前尚无具体诠释引起AM不孕的机制,结合AM发生的病理解剖学基础、病理生理学改变、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以及内分泌免疫学异常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展探讨AM与不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孕患者腹腔液淋巴细胞及其白细胞介素-2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腹腔液中淋巴细胞转化活性及其释放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的关系。方法采集1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异位症组)及13例健康生育妇女(对照组)的腹腔液,用形态学观察法测定腹腔液中淋巴细胞转化活性,以生物活性检测法测定腹腔液、腹腔液中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含量。结果异位症组淋巴细胞转化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01);异位症组腹腔液及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的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01)。异位症组淋巴细胞转化率与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2活性有明显的直线正相关(P<0.001)。结论IL-2的含量增加可能是异位症不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造成女性生育能力降低的一个常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人工助孕过程中胚胎种植的一个独立因素。雌激素过度暴露、慢性炎症刺激或细胞增殖/凋亡失衡等都可能与其发病机制相关。EP导致不孕的机制目前仍不明确,可能与EP在宫腔内形成占位机械性干扰胚胎着床以及造成子宫内膜微环境发生改变有关。EP恶变的概率很低,多数情况下,直径<1 cm的EP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可以选择期待治疗。而对于不孕女性,首选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polyp,TCRP),可以提高不孕患者的自然妊娠率和辅助生殖成功率。对于在控制性超促排卵(controlled ovarian hyperstimulation,COH)过程中新诊断的EP患者,目前尚没有一种特定的推荐治疗方案。相关临床研究表明,TCRP后行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可以提高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子宫内膜的局部良性病变,常发生于育龄期女性。观察性研究表明,EP对生育有不利的影响,但EP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EP的诊断方法通常包括二维阴道超声、三维阴道超声、生理盐水宫腔声学造影(saline infusion sonohysterography,SIS)、子宫输卵管造影(hysterosalpingography,HSG)及宫腔镜检查,宫腔镜联合活组织检查是EP诊断的金标准。在大多数情况下,较小且无症状的息肉可采取期待疗法,然而为了提高自然受孕率或辅助生殖成功率,对于不孕症患者,采取手术切除EP方法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案,而且疗效显著。相关证据表明,在促排卵的过程中,行EP切除术,可提高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人类生殖过程涉及各种复杂因素,其中胚胎能否着床是受孕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顺利的着床需要有正常生命力的胚胎在适当的时间植入具有接受性的子宫内膜,且胚胎与内膜达到同步交流状态。着床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妊娠率,而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可能是导致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着床初期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为后续胚胎的植入做准备,随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发生蜕膜化为胚胎提供良好的发育环境。这提示EMT与蜕膜化是维持子宫内膜容受状态的基本条件,而良好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是胚胎植入并充分发育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良性疾病,主要引起盆腔痛和不孕,目前发病机制不明。近年来关于免疫缺陷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之间的关系有不少研究。这其中,调节性T细胞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是主动免疫抑制反应所必需的。转录因子Foxp3特异性表达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作为调节性T细胞的一个特异性标志。Foxp3在CD4+CD25+调节性T细胞生长发育和发挥作用中起关键的调节作用。就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之间的关系作综述。 相似文献
8.
类器官作为一种新兴的三维细胞模型,能够保留体内原始组织的组织学、生理学及遗传学特征,且具备培养时间短、增殖效率高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近年来,类器官在子宫内膜相关研究中开展应用,突破了传统细胞和动物模型的局限,可更好地模拟子宫内膜周期性生理变化和胚胎着床特征,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和不孕症等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的疾病建模、精准医学、药物筛选及研发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综述类器官在子宫内膜基础及相关疾病转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相关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行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临床妊娠率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4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健康与不孕症专科就诊的75例EMs不孕患者125个IUI周期的资料,按照EFI评分标准计算EFI,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EFI对IUI临床妊娠率的预测价值。结果:EFI评分预测IUI临床妊娠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8±0.059,大于机会参考线下面积(P<0.05);诊断界值点为7分,敏感度为0.737,特异度为0.613;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EMs分期(r-AFS分期)预测IUI临床妊娠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375±0.065(P>0.05),不具有诊断意义。EFI≤6分的周期患者IUI临床妊娠率为3.1%,EFI为7、8、9、10分的周期患者IUI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0.5%、21.1%、27.8%、27.8%,EFI为8、9、10分的周期患者临床妊娠率高于EFI≤6分的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FI可以有效预测EMs相关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IUI的临床妊娠率,EFI≥8分的患者IUI临床妊娠率明显升高,可为EMs相关性不孕患者腹腔镜术后辅助生殖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虽为一种常见的妇科良性疾病,却有侵袭、浸润、远处转移等恶性行为。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程序性细胞死亡,主要特征表现为细胞内游离二价铁(Fe2+)过量介导芬顿反应产生羟基自由基,细胞内抗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受抑制,细胞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导致细胞死亡。EMs病灶表现为铁死亡抵抗,这一特征导致异位内膜清除障碍并促进其增殖与迁移;而部分细胞又可通过铁死亡促进血管生成。铁死亡导致的精子和卵细胞损伤及胚胎毒性则进一步导致EMs相关性不孕。 相似文献
11.
输卵管子宫内膜异位症(tubal endometriosis,TEM)是指子宫内膜异位在输卵管组织上。因其发病率较低,且症状不特异,诊断仅依靠术后病理,相关研究较为欠缺;但TEM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其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及社会影响不可忽视,也引起了更多关注。近年来对TEM的研究,如TEM的临床症状、诊断与治疗方法,及其发病机制,包括对输卵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TEM与不孕症和癌症的关系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TEM的研究既有利于TEM本身发病机制的明确、诊断分期标准的确立和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也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和输卵管性不孕症等疾病的治疗提供思路。结合文献报道,对TEM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较高,较易引起患者生育能力下降乃至不孕.目前这类不孕症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多种辅助生殖技术(ART),包括体外受精(IVF)、促排卵治疗、宫内受精等.传统的药物加外科治疗方式对不孕症的治疗效果相当有限,因此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ART应该作为EMs相关不孕症患者的首选治疗,其中IVF因其相对较高的成功率备受关注.但是诸如IVF前的卵巢调控方式、妊娠后如何防治疾病本身带来的妊娠期并发症等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大型的研究来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较高,较易引起患者生育能力下降乃至不孕。目前这类不孕症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多种辅助生殖技术(ART),包括体外受精(IVF)、促排卵治疗、宫内受精等。传统的药物加外科治疗方式对不孕症的治疗效果相当有限,因此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ART应该作为EMs相关不孕症患者的首选治疗,其中IVF因其相对较高的成功率备受关注。但是诸如IVF前的卵巢调控方式、妊娠后如何防治疾病本身带来的妊娠期并发症等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需要大型的研究来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子宫内膜整合素av、β3表达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否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而造成不孕。方法:前瞻性研究我院2004年1月到2005年6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胚胎种植窗期血清孕激素、雌激素浓度,组织学分期和子宫内膜整合素av、β3的表达,并与同期已育妇女的指标作比较。结果:1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中Ⅰ期和Ⅱ期共8例(研究1组),Ⅲ期和Ⅳ期共7例(研究2组),与16例对照组比较,血清孕激素和雌激素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组织学确诊的黄体功能不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整合素β3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子宫内膜整合素av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仅Ⅲ期和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整合素av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初步证实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标记物-子宫内膜整合素av的表达下降,与其导致不孕和流产相关,值得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穿孔素蛋白及基因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穿孔素蛋白及基因在不同时期子宫内膜中表达的规律,及其在生殖系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技术,观察10例增殖期、68例分泌各期、20例早孕期及4例绝经后子宫内膜中穿孔素蛋白的表达及基因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表型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结果在各期子宫内膜中,产生穿孔素蛋白的细胞位于子宫内膜间质,此细胞表型特征为CD56+淋巴细胞(自然杀伤样细胞)。在各期子宫内膜中表达穿孔素蛋白的阳性细胞数量不同,从增殖期、分泌期至早孕期,此阳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绝经后子宫内膜中无穿孔素蛋白表达。在增殖期,穿孔素基因阳性细胞大多呈局灶状分布,与同期表达穿孔素蛋白的阳性细胞呈少量单细胞不一致分布,分泌期与早孕期子宫内膜中表达穿孔素基因的阳性细胞呈弥散状分布,并且早孕期此阳性细胞数量增多。结论子宫内膜中穿孔素蛋白和基因表达,可能参与月经来潮的调节,利于胚胎着床和妊娠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6.
冒韵东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2,39(5):426-432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妇科的常见病。单纯激素治疗并不能改善EMs合并不孕患者的生育结局。腹腔镜切除/剥除Ⅰ、Ⅱ期EMs病灶可增加不孕妇女的活产率。对于Ⅲ~Ⅳ期EMs合并不孕的首选治疗多数认为应采用手术+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但也有一些异议。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哪一种腹腔镜下的手术技术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荟萃分析发现EMs合并不孕患者与输卵管因素患者比较,助孕的总妊娠率下降约37%。有研究提示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前延长应用GnRHa可能会提高IVF的持续妊娠率和种植率。部分研究者认为,手术剥除卵巢内异囊肿会明显降低卵巢功能,而另一些作者则认为只要积累经验,注意保护卵巢组织,则手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不大。Ⅰ~Ⅱ期EMs术后可给予一定时间试孕,而Ⅲ~Ⅳ期EMs术后则应积极考虑助孕。对于助孕前是否应先行腹腔镜手术处理卵巢内异囊肿,目前存在争论。EMs复发,用药后助孕,特别是2次或以上的IVF,妊娠率明显优于再次手术。鉴于EMs对妊娠许多环节都有不利影响,助孕前先用药抑制EMs的活动无疑有利于助孕结果。 相似文献
17.
HOXA10基因在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不孕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HOXA10基因在正常育龄妇女及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子宫内膜中的表达 ,在着床过程中的作用及与不孕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检测 5 2例正常育龄妇女及 38例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HOXA10基因mRNA的表达。其中 ,正常育龄妇女子宫内膜周期为 10例增殖早期、10例增殖晚期、9例分泌早期、16例分泌中期、7例分泌晚期 ,不明原因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周期为增殖早期 7例、增殖晚期 8例、分泌早期 6例、分泌中期 11例、分泌晚期 6例。结果 (1)HOXA10基因mRNA在正常育龄妇女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中均有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 (以显色区灰度阳性单位表示 )显示 ,分泌中期腺体为 5 6 9± 0 5 7、间质为 7 48± 0 6 7,分泌晚期腺体为 5 99± 0 40、间质为 7 98± 1 0 8,显著高于增殖早期 (腺体 3 0 4± 0 30 ,间质3 2 5± 0 31)、晚期 (腺体 3 35± 0 2 0 ,间质 3 2 0± 0 37)和分泌早期 (腺体 3 0 7± 0 2 6 ,间质 3 18± 0 2 7)(P <0 0 1) ;分泌中、晚期间质表达高于腺体 (P <0 0 1)。RT PCR法检测显示 ,HOXA10基因mRNA表达 ,分泌中期为 (5 7 0± 3 4) %、晚期为 (5 6 2± 2 9) % ,显著高于增殖早期的 (31 8± 2 6 ) %、晚期的(32 2± 2 3) %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 β1 (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1 ,TGFβ1 )及受体Ⅰ、Ⅱ型 (TβRⅠ、TβRⅡ )在子宫内膜及早孕 (孕 3个月以内 )蜕膜组织的表达规律 ,了解其对子宫内膜生物学作用。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 (SP法 )检测 2 5例增生期、 2 9例分泌期子宫内膜及 1 2例早孕蜕膜中TGFβ1及其受体的蛋白表达。结果 TGFβ1、TβRⅠ、TβRⅡ在早、中增生期腺体及间质细胞大多无表达或弱阳性 ,晚增生期三者染色强度明显增加 ,与早、中增生期相比 ,在腺上皮细胞染色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TGFβ1及受体在中分泌期腺体和间质细胞表达丰富 ,与早分泌期比较TGFβ1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 ,TβRⅠ、TβRⅡ仅在腺上皮细胞有统计学意义。晚分泌期三者表达强度较中分泌期相比下降 ,无统计学意义。三者在早孕蜕蟆腺体及蜕膜细胞均有强染色。结论 TGFβ1调节子宫内膜生长、分化 ,可能参与胚胎的着床过程 ,同时调节胚胎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9.
原因不明性原发不孕患者子宫内膜白血病抑制因子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基因在子宫内膜的表达与原因不明性原发不孕的关系。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5例原因不明性原发不孕患者(病例组)和20例继发不孕患者(对组照)的黄体中期子宫内膜行LIFmRNA检测。结果对照组患者黄体中期LIFmRNA表达水平为1.093±0.761(±s,下同),病例组患者为0.448±0.239,两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LIF可能参与了胚泡着床过程。LIF的基因表达缺陷或减弱,可能是导致原因不明性原发不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Ⅰ~Ⅱ期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伴不孕腹腔镜术后应用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对妊娠的影响。方法:对60例在清远市人民医院经腹腔镜确诊为Ⅰ~Ⅱ期EMs并排除其他不孕因素的不孕患者,按患者意愿分为GnRHa组(30例,A组)和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组(30例,B组)。A组于术后第1次月经第1~3天给予GnRHa(达菲林3.75 mg)肌内注射,每28 d 1次,共3次,第3次GnRHa后40 d+HMG 37.5~112.5 IU肌内注射诱发排卵共6周期;B组于术后第1次月经第3~5天给予HMG37.5~112.5 IU肌内注射诱发排卵6周期。观察两组患者治疗1,3,6和12个月时妊娠情况以及两组患者腹腔镜术后3,6和12个月血清CA125水平和痛经情况及复发率。结果:①A组和B组1,3,6及12个月累积临床妊娠率分别为36.6%(11/30)、56.6%(17/30)、66.7%(20/30)、76.7%(23/30)和16.7%(5/30)、30%(9/30)、36.7%(11/30)、50.0%(15/30);两组比较,A组3,6及12个月妊娠率均显著高于B组(P<0.05)。②A组术后3,6个月血清CA125水平明显低于同期B组水平,A组患者术后6,12个月痛经复发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Ⅰ~Ⅱ期EMs伴不孕患者经腹腔镜治疗后应用GnRHa治疗可延缓EMs的复发、提高术后妊娠率;对EMs伴不孕患者的促排卵治疗不宜超过6周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