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7)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室性期前收缩(PVC)患者期前收缩负荷、血尿酸及心功能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51例PVC患者的临床特点,根据是否合并MS分2组,PVC合并MS为合并组60例,PVC未合并MS为未合并组91例,分析2组PVC负荷和心功能参数等。结果与未合并组比较,合并组PVC频次、PVC负荷、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15808.5±10202.9)次vs(12151.8±7215.9)次、(15.7±9.5)%vs(12.2±6.9)%、(339.27±101.95)μmol/Lvs(307.85±83.56)μmol/L,P<0.05];合并组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升高,LVEF明显降低(P<0.05)。结论MS可能促进血尿酸升高及PVC的发展,引起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应早期给予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分析其对冠状动脉风险预测能力。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120例,均行急诊或者择期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临床终点事件分为心血管事件组400例和无心血管事件组2720例。记录患者入院时基本临床信息、心电图采集等。全部患者随访,记录临床终点事件及发生时间。通过Cox回归分析观察GDF-15对心血管事件的预测能力。结果 心血管事件组年龄、收缩压、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心肌梗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空腹血糖和GDF-15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血管事件组,体质量指数、舒张压、吸烟、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LVEF、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他汀类药物和TG水平明显低于无心血管事件组(P<0.05,P<0.01)。所有患者中位随访2.9(1.2,4.8)年,共400例患者发生其中至少一项临床终点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心血管死亡、脑卒中、心力衰竭、全因死亡。GDF-15与心力衰竭相关(HR=1.84,95%CI:1.72~2.00,P<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口服中成药稳心颗粒治疗功能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功能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3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停用目前服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给予稳心颗粒治疗。每次1包,3次/d,温开水冲服,4周1个疗程。结果34例患者服用稳心颗粒4周后症状改善和动态心电图期前收缩减少明显,总有效率94%,1例出现轻度消化道反应,1例轻度头昏面红,均无需停药。结论稳心颗粒在控制室性期前收缩特别是控制功能性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效果肯定,用药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冠心病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24h)及口服维持,同时口服倍他乐克治疗;对照组静脉注射利多卡因(24h),同时口服倍他乐克治疗,疗程均为4周。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中国心血管杂志》2015,(3)
目的研究起源于主动脉窦与二尖瓣交界区(AMC)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以及射频消融治疗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起源于AMC位置室性期前收缩的心律失常患者,收集心电图以及三维标测图,总结射频消融治疗的经验。结果 3例患者X射线下左前斜体位,经三维标测系统标测后确定AMC为激动最早处,3例成功消融,冷盐水灌注大头消融有效,安全,术后即刻室早消失,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病例。心电图特点:V1~V6导联呈R或Rs形,胸导联无移行;电轴右偏;Ⅱ,Ⅲ,a VF导联呈高R波。三维标测AMC室性期前收缩起源位置均位于主动脉瓣下,X线与三维标测图左前斜位能明确显示靶点与二尖瓣毗邻关系,且10 ms激动区域为长轴横向。结论起源于AMC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Ⅱ,Ⅲ,a VF导联呈高R波,胸导也呈R或Rs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CAD)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择58例冠状动脉造影(CAG)证明的CAD患者为CAD组,另50例CAG阴性的正常人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检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彩超检查,比较各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指标等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AD组震荡初始(TO)值明显升高[(-1.34±1.09)%比(2.32±0.60)%],震荡斜率(TS)值明显降低[(11.14±2.27)ms/RR比(3.44±0.60)ms/RR],P均0.01;在CAD组中随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加重(单支、双支、多支病变),TO值显著升高[(1.35±0.52)%比(2.56±0.83)%比(3.01±1.62)%],TS值[(6.49±1.79)ms/RR比(3.33±1.02)ms/RR比(1.66±0.30)ms/RR]显著降低,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与无心脏事件CAD组比较,合并心脏事件CAD组TO值[(1.68±0.61)%比(2.24±0.24)%]明显升高、TS[(5.87±1.22)ms/RR比(1.65±0.23)ms/RR]、LVEF[(66.18±2.64)%比(56.36±3.34)%]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CAD患者存在HRT减弱现象,HRT可作为评估CAD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及预测CAD患者发生再发心脏事件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不同血运重建程度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PCI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1055例,根据血运重建程度分为完全性血运重建(CR)组261例[SYNTAX血运重建指数(SRI)100%],非CR1组385例(SRI 50%~99%)及非CR2组409例(SRI50%)。观察3组随访2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根据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找到临床最佳血运重建程度截点。结果 3组随访2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绞痛、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非计划血运重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RI是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PCI术后2年MACE的保护因素,其中合理的SRI可以使2年MACE发生风险降低64%(P=0.010)。SRI对MACE有很高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65,最大约登指数为0.291,血运重建程度最佳截点为65%。结论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CR随访2年心血管事件更低。对不能进行CR患者应尽可能使血运重建程度达到65%以上,以降低长期随访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0)
正心室异位搏动或起搏时,激动沿正常房室通道或旁道从心室传到心房时所表现的心电现象称为室房传导现象[1]。室房传导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起搏介导性心动过速等心电现象的电生理基础,也是引发起搏器综合征的主要原因[1-2]。当心脏传导系及各腔室处于静息状态时,心房激动可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并激动心室,同样,心室激动也可通过房室通道逆传心房。在有房室旁道解剖结构的基础上,心 相似文献
9.
多种大动脉僵硬度指标的联合应用对冠心病预测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种大动脉僵硬度无创检测指标对冠心病发病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5例具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36例)和对照组(69例)。完成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大小动脉弹性指数、脉搏波分析和颈总动脉超声4项检测。并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关系;ROC曲线评估无创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平均年龄、男性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血清肌酐、受试当天左侧肱动脉收缩压和肱动脉脉压均增高(P0.05),PWV、增强压(AP)、中心动脉脉压(CPP)、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颈总动脉内径均值明显升高(P0.05),两组大小动脉弹性指数、反射波增强指数、CPP/外周脉压(PP)均值无显著差异。在校正了年龄、性别、身高和受试时心率后,两组AP、CPP、CPP/PP、C-IMT均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多种大动脉僵硬度指标与冠心病发病独立相关。logistic回归模型是较为理想的冠心病筛查工具,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老年的青年冠心病患者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老年与青年冠心病有不同特点 ,两组冠状动脉病变差别也较大。作者分析了 40岁以下青年冠心病患者和 6 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 ,以此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参考。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收集 1995 - 0 6~ 1997- 0 7我院住院病例 ,年龄小于或等于 40岁 ,均以急性心肌梗死或典型心绞痛入院并做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 48例 (青年组 )。同期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典型心绞痛住院的年龄大于或等于 6 0岁并做冠状动脉造影的男性患者 132例 (老年组 ) ,排除了非典型心绞痛、心肌病及心脏瓣膜病。1.2 方法 入院后详细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入选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359例,NAFLD组172例,非NAFLD组187例,住院期间经腹部超声检查和采集病史,观察2组患病率、肝脏酶学异常比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NAFLD组糖尿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NAFLD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χ2=16.182,P<0.01)。NAFLD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斑块数目明显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7%vs 78.3%,(2.27±1.20)个vs(1.81±1.32)个,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与NAFLD的发生相关。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NAFLD的患病率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微量蛋白尿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按照微量蛋白尿分组,对184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与微量蛋白尿阴性组相比,微量蛋白尿阳性组患者具有高龄、高血压、高体重指数、高血糖、高甘油三酯、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且CAG单支血管病变少,多支血管及弥漫性病变多,血管狭窄程度重,左室射血分数低,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结论微量蛋白尿检测可作为早期预测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指标之一。微量蛋白尿阳性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广泛、弥漫且严重。 相似文献
13.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造影特点。方法对18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有糖尿病组(DM)和无糖尿病组(NDM),分析比较了两组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的造影特点。结果(1)两组间年龄、吸烟、高血压及心肌梗死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甘油三酯(TG)水平DM组较NDM组高(P<0.05)。(2)两组病变血管数量及侧支循环形成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的病变血管分布状况相似。(3)两组冠脉狭窄支数、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DM组的冠脉狭窄范围较NDM组广泛(3.17vs2.44,P<0.05),DM组冠状动脉狭窄<50%的血管片段数高于NDM组。结论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更倾向于弥漫性病变,高TG可加重DM的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患者窦性心率震荡与心率变异性和室性早搏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及其与心率变异性(HRV)和室性早搏之间的关系。方法86例冠心病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计算机自动测定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HRV时域和频域指标及室性早搏数目。结果冠心病患者的HRT减弱,HRV降低,且TO与时域指标SDNN和SDANN及频域指标LF和LF/HF明显相关(p<0.05),TS与时域指标SDNN和RMSSD及频域指标HF和LF/HF及室性早搏数目明显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HRT现象减弱,且HRT与HRV及室性早搏数目明显相关。HRT应当是一种较HRV更好预测高危冠心病患者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踝臂指数与老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老年冠心病患者踝臂指数(ABI)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评价ABI对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入选78例冠状动脉造影的老老年患者(年龄≥80岁)进行研究,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无病变者(8例)、单支病变患者(10例)、2支病变患者(14例)、3支或左主干病变患者(4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ABI测量、病史采集及血液生化检测。结果 ABI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冠状动脉3支或左主干病变患者ABI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无病变、单支病变、2支病变患者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I对3支或左主干病变预测价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0.04,95% CI:0.69~0.85,P0.001);ABI≤0.9作为截断值预测3支或左主干病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89.5%)和敏感性(53.6%)。结论老老年冠心病患者ABI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ARI≤0.9对预测冠状动脉3支和左主干病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 型糖尿病 (DM)并发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 :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伴有 DM(35 4例 )和不伴有 DM(12 2 2例 )的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和造影结果。结果 :与非 DM的冠心病患者相比 ,DM并发冠心病存在有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 :高血压、血清甘油三酯异常、女性吸烟 ,且无症状心肌缺血者比例高。在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面 ,DM并发冠脉血管三支、C型病变发生率高 (35 .9% vs 2 7.6 % ;6 0 .6 % vs 4 8.7% ,均 P<0 .0 1) ,小血管病变及弥漫性血管病变较多见 (2 6 .3% vs 18.0 % ;32 .0 % vs 2 5 .1% ,均 P<0 .0 1) ,而单支、A型病变少 (34.5 % vs 4 1.8% ;7.3% vs 19.0 % ,均 P<0 .0 1)。结论 :并发 DM与不并发 DM的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脉病变有显著差异 ,前者多支冠状动脉病变、C型病变发生率高 ,冠脉病变分布于小血管多且病变复杂。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室性早搏发生频次的昼夜节奏变化与心率变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监测下心率变异分析,研究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在冠心病室性早搏发生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冠心病室性早搏频发组、无室性早搏组20例,正常组20例。进行24小时心率变异时域指标与室性早博发作频次对比分析。结果:连续RR间期标准差(SDNN),平均5分钟RR间期标准差(SDANN)、RR间期标准差均值(MDS)、标准关的差(SDSD),四项指标在冠心病组明显正常组;SDNN、SDAN居冠心 相似文献
18.
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造影特点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将 2 0 0 0年以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 6 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 15 2例 ,分为两组 ,高龄老年组 (≥ 75岁 )与普通老年组 (<75岁 )。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室壁运动情况 ,并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结果 高龄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左主干病变为主 ,而且侧支循环较丰富 ,与普通老年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多元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及心肌梗死病程和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高龄老年组患者以左主干病变为主 ,且侧支循环较丰富。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及心肌梗死病程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冠脉造影24h内记录50例疑冠心病患者和15例对照者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借助超声心动图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室节段面积变化率(△A%)。结果表明:①△A%定性、定位、定支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分别为100%、84.85%及87.88%,特异性均为80.77%。②与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整体舒张功能比较,发现冠心病患者△A%改变最敏感(100%),左室整体舒张功能次之(65.62%),左室射血分数最差(43.21%).③侧支循环的存在、冠脉左旋支和右冠脉供血的重叠及冠脉狭窄程度较轻是△A%定位和定支诊断失误的主要原因。对各部位△A%存在差别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