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分析含有中医经典药对人参-附子的中医方剂组方规律。方法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建立数据库,分析其主治疾病频次和用药频次,并分析治疗4种高频疾病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纳入含有人参-附子药对的方剂1067首,高频主治疾病为厥脱、虚劳、脾虚伤食、中风(脑卒中)等14种(频次≥20),常配伍药物21味(频次≥80),核心配伍药物为当归、肉桂、白术、茯苓、甘草、干姜6味,常用药物组合12组。治疗厥脱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白术、茯苓、甘草3味,常用药物组合6种;治疗虚劳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甘草、牛膝、白术、五味子、干姜、防风8味,常用药物组合52种;治疗中风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肉桂、当归、白术、甘草、干姜、防风、麻黄8味,常用药物组合34种,治疗脾虚伤食方剂中,核心配伍药物为茯苓、当归、白术、陈皮、干姜、肉桂、甘草、木香、厚朴9味,常用药物组合25种。结论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含人参-附子药对方剂的组方规律,对其临床运用具有一定指导价值,为开展相关药物研发提供依据,也可为药对的组方规律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复杂网络等方法的十九畏人参-五灵脂同方配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十九畏中人参-五灵脂同方配伍应用特点以及古今配伍的差异,整理1949—2016年现代文献中人参-五灵脂同方配伍的应用,运用无尺度复杂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并与历代人参-五灵脂同方方剂对照。结果表明十九畏中人参-五灵脂这一组药物不是绝对的配伍禁忌。1949—2016年人参-五灵脂同方应用报道中人参-五灵脂同方主要应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恶性肿瘤、冠心病等;方中常配伍益气补血、活血止痛功效的药物,复杂网络关系显示与人参-五灵脂联系最为密切的药物为甘草、当归、黄芪、蒲黄、丹参,其次是白芍、白术、桃仁、茯苓等,外围还有红花、三七、香附、柴胡等;核心药对为人参-甘草、五灵脂-甘草、人参-当归、五灵脂-当归、人参-黄芪、五灵脂-黄芪等,人参-五灵脂-甘草,人参-五灵脂-当归,人参-五灵脂-黄芪,人参-五灵脂-蒲黄等药组支持度较高。古今人参-五灵脂同方方剂中的主要药物配伍存在差异,现代方剂中频繁使用三七、蒲黄、丹参、黄芪等,古代应用较少,古今比较显示现代更为注重配伍活血益气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附子、半夏反药同方配伍的应用情况和配伍特点。方法收集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万方医学期刊全文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附子、半夏同方配伍应用的文献,建立数据库,提取纳入文献中病例数、治疗疾病、药物等信息,采用描述性分析对附子、半夏反药同方应用的疾病系统、主要病症进行统计,并对其同方配伍药对及核心药组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共1295篇,涉及患者30042例。纳入文献中附子、半夏同方配伍临床主要应用于咳喘(176篇,占13.59%)、胸痹(86篇,占6.64%)、胃炎胃痛(77篇,占5.95%),所治疗病症主要归属于消化系统(290篇,占22.39%)、心血管疾病(260篇,占20.07%)、呼吸系统(208篇,占16.06%);附子、半夏同方应用治疗疾病的以咳喘、慢性胃炎、胸痹为多见。关联分析显示,附子、半夏同方配伍的核心药物为甘草、茯苓、干姜、白术、桂枝、陈皮、党参、细辛等,核心药对为附子-半夏、附子-甘草、半夏-甘草、附子-干姜、半夏-干姜、半夏-白术等。3篇文献报道附子、半夏同方配伍有不良反应。结论附子、半夏反药同方配伍多治疗咳喘、慢性胃炎、胸痹等呼吸、消化系统及心血管疾病,其同方应用时多与补气、健脾、温中等药物配伍;二者配伍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中医方剂大辞典》中胸痹防治用药规律。方法: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164首治疗胸痹的方剂进行数据挖掘,得出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统计,提取出治疗胸痹的核心组合。将分析结果与《中药成方制剂》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肉桂、陈皮、茯苓、半夏、当归、白术等应用较多,常用药对组合有"甘草-茯苓""人参-甘草""人参-茯苓"等,置信度为0.7的关联规则为"半夏,茯苓→甘草""前胡,甘草→茯苓""厚朴,茯苓→白术"等。结论:《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胸痹方剂的组方以理气健脾、祛湿化痰药和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药居多,治病求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华东、华中不同地区3家医院"十八反"中乌头组反药应用情况进行临床调研和对比分析,探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在临床应用的现状及特点。方法:从不同地区的临床应用处方中收集含乌头组"十八反"药对的处方,采用关联规则的方法分析药物的配伍特点。结果:"十八反"同方配伍分析显示,在两地区的临床处方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药对是附子-半夏的配伍,支持度为44.45%,占有较大的比重,达到所有调研处方的一半;两地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是半夏,支持度达到76.24%;取支持度前10的药物比较,核心药物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温中补气类药物,如干姜、白术、党参等,而华东地区前10的药物多是活血养血类药物,如当归、川芎、丹参等;取支持度前10的药对比较,除附子-半夏外,华中地区临床应用的核心药对主要为化痰温中类药物配伍,如半夏-甘草、半夏-干姜等;而华东地区则主要是以活血补气类药物配伍,如白术-半夏、当归-半夏等;在两地区处方中出现的核心药组频率最高的为附子-甘草-半夏三药的配伍,支持度高达59.73%,在所有药组的应用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结论:临床存在"十八反"乌头组反药同方配伍应用情况,其中以附子与半夏的配伍应用为多,但是"十八反"同方配伍药物在两地区临床上的应用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研究肉桂与赤石脂同方配伍规律,为其能否在临床安全、合理运用提供依据。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及公开发表的临床报道及医案为方剂数据资源,共查找出546首方剂。运用计算机挖掘技术建立相关数据库,对其用药、主治及配伍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肉桂与赤石脂同用时多配伍甘草、白术、当归、附子、干姜,肉桂与赤石脂同用方剂常用于治疗腹泻、腹痛、纳呆、疲乏等病症,肉桂与赤石脂同用方剂药症关联分析中以白术-腹泻、白术-腹痛、干姜-腹泻等支持度较高。结论:肉桂与赤石脂同用并非绝对的配伍禁忌,在一定的配伍条件下可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古籍医案内风病证药物应用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探讨药物配伍规律及内风病证的病机特点。方法以《中华医典》为来源,系统收集古籍医案中记载的内风病证医案777份,对药物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药物信息数据库,对用药情况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内风病证常用药对配伍:当归与柴胡,茯苓与柴胡,茯苓与泽泻,茯苓与山药,当归与黄芪等;三味药常用配伍:当归、柴胡、茯苓,半夏、竹沥、生姜,茯苓、人参、陈皮,半夏、陈皮、钩藤,当归、黄芪、人参等;四味药常用配伍:茯苓、陈皮、半夏、甘草,人参、白术、茯苓、当归,茯苓、白术、白芍、甘草,当归、白术、白芍、甘草等;五味药常用配伍:白芍、白术、甘草、当归、茯苓,当归、白术、人参、甘草、茯苓等。结论关联规则分析在古籍医案中有较好的应用,可以反映病证药物配伍情况以及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8.
基于方剂组成统计分析的附子减毒配伍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基于附子在古今方剂中的组成统计分析,探讨抑减附子毒性的配伍方法,为探索附子等有毒中药配伍减毒的合理性与规律性、揭示其减毒控毒机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构建附子方药数据库分析平台,应用频数分析观察附子配伍的药物总体分布态势;利用SAS8.1统计软件,运用多元统计方法中的因子分析,探察附子与各药物(组)间的相互配伍关系。结果参与统计分析的3188首含附子方剂中,涉药524味。频数分析显示,各类药物与附子配伍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温里药、补气药、理气药、辛温解表药、补血药、活血药、补阳药、收涩药、化痰药、利水药、清热药、风湿药等;单味药与附子配伍所占比例居前者依次为肉桂、干姜、甘草、人参、白术、当归、茯苓等;因子分析共得到81个公因子,以得分大于0.4为标准,提取出80个对附子功效或毒性影响较大的药物(组)。结论通过以寒制热、以甘缓毒、以柔克刚、以守约行、调正制毒等配伍方法,可达控减附子毒性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FP-Growth算法的四物汤类方配伍规律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挖掘单味药、药对之间的关联关系,分析类方和药对内部的组成关系,探讨四物汤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四物汤类方3487首,针对四物汤药物配伍和药对特征,对单味药、药对之间的关联关系,分别采用频繁模式、FP-Growth算法。结果:获得置信度>0.15的四物汤配伍常用药有甘草、人参、肉桂、茯苓,常用药对有当归-甘草、川芎-甘草、地黄-甘草、芍药-甘草、人参-甘草、茯苓-甘草。结论:四物汤常用配伍主要有补益药、行气药、温里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并由此形成常用药对,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6,(7):1367-1370
目的:挖掘在滋补肝肾、补益气血方剂中并具有养发育发功效的单味药及药物组配,便于临床指导用药和配伍。方法:基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建中国方剂数据库,检索具有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和养发育发功效方剂共计370首。利用Excel 2010对方剂药物进行数据整理、频次统计、药对数据挖掘。结果:养发育发方剂单味药统计频次前10名,分别是生地黄、茯苓、熟地黄、何首乌、当归、牛膝、枸杞、人参、菟丝子、补骨脂。养发育发药物组前10名药对,分别为茯苓-生地黄、人参-茯苓、熟地黄-茯苓、熟地黄-生地黄、枸杞-茯苓、熟地黄-当归、牛膝-茯苓、当归-茯苓、当归-生地黄、菟丝子-牛膝。结论:具有滋补肝肾、补益气血功效治疗头发疾病方面的方剂,多以补阴药、补血药、补气药、补阳药之间配伍较多,兼以健脾祛湿和活血药物配伍。  相似文献   

11.
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配伍减毒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平行比较附子及附子与甘草不同配伍比例对附子毒性的影响,观察甘草对附子的解毒作用,并对减毒机制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平行比较了附子和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对附子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平行比较附子和附子配伍甘草对大鼠的心脏毒性,测定其半数中毒剂量TD50;以无血清DMEM将附子、附子-甘草3∶1、附子-甘草1∶1、附子-甘草1∶3的含药血清分别按5%,10%,20%稀释成3个浓度,观察各给药组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对原代乳大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细胞存活率以及细胞内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影响。结果:附子配伍甘草后能够提高附子的LD50和TD50。同空白血清对照组比较附子含药血清能够明显增加心肌细胞搏动节律和LDH的含量(P<0.05),附子配伍不同比例甘草含药血清能够明显降低附子导致心机搏动节律的加快,降低LDH含量。随着甘草比例的增加,作用加强。但不同浓度的附子以及附子配伍甘草含药血清对细胞存活没有明显影响。结论:甘草能够通过提高附子中毒剂量,从而达到减毒作用。甘草对于附子减毒作用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节律的增加,保护心肌细胞从而达到减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十八反”藜芦类反药配伍方剂年代、剂型和用药特点.从96 429张方剂中搜集到藜芦类方剂100首,采用关联规则、对应分析的方法分析药物配伍、年代和剂型之间的关联关系.藜芦类方剂在在配伍药物方面,与细辛、附子、雄黄、苦参、川芎、人参、肉桂、桔梗、干姜、当归等配伍较多.用法以外用散剂居多.藜芦类反药配伍方剂以宋代运用频率最高,剂型以外用散剂为主,该类方剂较为重视与温阳益气、燥湿化痰、行气活血等药物的配合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四逆汤中干姜与其他药味配伍后,姜辣素成分6-姜辣素,8-姜辣素和6-姜烯酚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四逆汤、干姜单煎液、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甘草合煎液为供试品,采用HPLC测定供试品中3种姜辣素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冰乙酸(A)-乙腈(B)梯度洗脱(0~30 min,60%~10%A;30~35 min,10%~60%A),检测波长275 nm。结果:干姜配伍不同药味后,3种姜辣素成分含量均升高,依次为干姜-甘草合煎液四逆汤干姜-附子合煎液干姜单煎液。结论:干姜配伍附子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升高,可为干姜可助附子回阳救逆提供参考;干姜配伍甘草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大幅度升高,为甘草配伍干姜提升温补阳气之力提供了一定实验数据;干姜与附子、甘草共同配伍后干姜中姜辣素成分含量明显升高,说明四逆汤方中3味药相互依托、相互制约以共奏回阳救逆之效,体现了四逆汤组方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唐宗海《血证论》中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将唐宗海《血证论》中明确记载的内服方药信息录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的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唐宗海《血证论》明确记载的内服用方共989首,涉及药物231味,涵盖各类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前六味药物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核心组方为甘草、当归、人参、茯苓、生地黄、白芍、黄芩、白术、半夏、柴胡、生姜、大枣、川芎。结论:唐宗海《血证论》内服用药灵活,重视辨证论治,非纯用止血药物,处方用药以补益气血、疏肝和解为主的应用最广,用药规律印证了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5.
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为一味多功效中药。"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中药配伍中的最小单位,桂枝在不同的配伍环境下,发挥不同的功效。桂枝常用的四类药对分别为辛温解表类桂枝-麻黄、桂枝-柴胡药对;活血通络类桂枝-茯苓、桂枝-桃仁药对;调和气血类桂枝-白芍药对;温达通阳类桂枝-附子、桂枝-黄芪、桂枝-甘草药对。配伍后,药对中的化学成分产生了一些变化,如桂枝-麻黄配伍后,两者有效成分含量均降低,且产生了单味药中没有的化学成分;桂枝-柴胡配伍后,有效成分溶出量与配伍比例有关;桂枝-茯苓药对、桂枝-白芍药对、桂枝-附子药对中的有效成分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而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桂枝-黄芪、桂枝-甘草配伍后,黄芪及甘草中有效成分含量均增加。不同药对具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其中桂枝-麻黄药对可发汗解热;桂枝-柴胡药对可镇痛;桂枝-茯苓药对具有利尿、改善心肌缺血等作用;桂枝-桃仁药对可抗凝血;桂枝-白芍药对可抗炎镇痛等;桂枝-附子药对具有镇痛抗炎作用;桂枝-黄芪药对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心肌缺血等作用;桂枝-甘草药对具有抗心律失常、抗血栓等作用。本文对桂枝四类药对的化学成分及药理进行综述,为更好的开发利用桂枝药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四逆汤组方不同配伍毒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从药效和毒性两个方面对于四逆汤处方配伍进行研究,为四逆汤复方配伍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平行比较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对小鼠急性毒性,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LD50)。开展了附子、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对阿霉素导致大鼠心衰模型影响研究,观察了受试物对心衰大鼠颈总动脉血流量、心率(HR)、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力上升的最大速率(+dp/dtmax) 及左室内压力下降的最大速率(-dp/dtmax)的影响。 结果: 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四逆汤处方配伍中附子配伍甘草对附子的减毒作用要优于附子配伍干姜,在减毒方面甘草起主要作用。四逆汤对阿霉素导致大鼠心衰模型试验结果显示,四逆汤全方、附子配伍甘草、附子配伍干姜和单用附子药效作用相似,均是通过增加心率、提高LVSP、增加+dp/dtmax,提高颈动脉血液流量起到治疗作用。附子配伍干姜对于附子的药效促进作用优于甘草,在增加处方药效方面干姜起主要作用。 结论: 四逆汤组方中甘草在减低处方的毒性方面起主要作用,干姜在增强附子药效方面起主要作用,从药效和毒性两方面阐明四逆汤处方配伍规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黄元御认为咳喘之发病责之肺胃,肺胃不降是其病机关键,扶中气、降肺气是治疗咳喘的最基本方法。黄元御重视以温阳补土为大法,"泻水补火,抑阴扶阳,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力倡温中补土,多用温阳燥湿,忌用清凉滋润。对于内伤杂病,立法重在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疏肝理气,用药多选茯苓、甘草、半夏、芍药、桂枝、人参、附子、干姜等,通过调整脾胃,维持人体阴阳平和。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对附子作用基因"效-毒网络"交集调控的机制。方法:应用Cytoscape软件和插件Agilent Literature Search,进行文本挖掘并建立附子、甘草、干姜作用的基因相互关系网络;根据附子抗心衰、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应用插件Clusterviz进行靶标基因聚类,从DAVID数据库中对甘草、干姜调控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可能通路进行预测。结果:与附子神经毒性、心脏毒性和抗心衰作用同时相关的基因有5个,AKT1,BAX,HCC,IL6,IL8,形成附子"效-毒网络"交集有47个节点基因;甘草、干姜与附子"效-毒网络"交集的重合基因分别有29个和27个,可能调控通路有23条和17条。结论:在四逆汤配伍环境下,甘草、干姜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炎症反应信号通路、细胞凋亡-自噬信号通路、神经细胞与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保护信号通路等途径调控附子的效/毒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