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喻氏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气有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联系,“唯气以成形、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所以他对气的论述颇多,贯穿于各篇著作之中,并能结合临床辨证用药,有其独特见解,大致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气为诸气之主:喻氏认为:“身形之中有营气,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其所以统摄营卫腑脏经络,而令充周无间、环流不息,通体节节皆灵者,全赖胸中大气为之主持。”如“大气一衰”“则出入废,升降息,神机化灭,气立孤危”因此他根据《内经·五运行大论》“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凭乎?大气举之也”以  相似文献   

2.
营卫理论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对睡眠的生理病理认识多与营卫有关,这种思想对后世医家诊治睡眠障碍有深远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1内经营卫理论的基本思想营卫皆为水谷精气所化生,《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灌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但它们存在的形式和作用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认为营气直接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循行在经脉内输送全身,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而卫气常转化为能量的形式扩散,有温煦肌肤组织和体腔内脏腑器官的作用。营卫的正常循行是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3.
张锡纯,字寿甫(1860—1933),其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于后世颇有影响。今就张氏的大气下陷证略作议论。“大气下陷证”,见于张氏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大气”一词出于《内经》。《灵枢·五味》篇说:“谷始入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其大  相似文献   

4.
<正>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分部依线厘定了349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其以四肢分经、躯干分部法排列穴位,今人很少应用,而以全部归经代之。本文将从头面躯干经脉循行特点,讨论《甲乙经》以部列穴的合理性。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直接归属经络。《素问·九针十二原》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者也……”“灵枢·小针解》云:“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素问·气府论》更明确指出了腧穴与经脉的关系.即为“脉  相似文献   

5.
周发祥  张书云 《中医学报》2011,(9):1043-1044
目的:探讨《黄帝内经》营卫的运行.方法:解读内经中营卫循行途径原文.结果:营卫周流一身上下,循行于五脏六腑;营卫随天地运转、阴阳盛衰而昼夜循行;营卫随经络,内外上下相贯循行.结论:营卫二气运行于人体经络、脏腑,循环往复,绵绵不绝,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大环,共同调节着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6.
正《内经》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1]《景岳全书》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五虑。"[2]《临证指南医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  相似文献   

7.
经络理论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理论基础《灵枢·海论》曰 :“夫十二经脉者 ,内属于腑脏 ,外络于支节” ,说明人体的经络是沟通脏腑和体表的通路。《素问·调经论》也说 :“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 ,以行其气血 ,血气不和 ,百病乃变化而成。”强调了经脉与五脏的联系及经脉的重要性。《灵枢·经脉》中则更加详细地论述了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脏腑络属关系及经脉是动病、所生病 ,这不仅强调了脏腑经络的相关性 ,也为脏腑表里相关理论打下了理论基础 ,为诊断疾病提供了依据。《灵枢·九针十二原》又云 :“五脏有疾也 ,应出十二原”。以上这些都说明了经络及经络上的腧穴与五…  相似文献   

8.
正气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气属中医学的气学范围,是一身之气或人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以其运动而发挥防御、调节、修复等作用,具有物质运动的自然科学属性。正气分布到腑腑经络,则为脏腑经络之气;分布到脉之内外,则为营气和卫气。脏腑经络之气和营卫之气的防御、修复和调节作用,可因其构成成分和所在部位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都是正气的功能体现。  相似文献   

9.
《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 :“诸气者 ,皆属于肺”。肺主气 ,是指肺有化生、调节人体宗气、营卫之气、清阳之气等后天之气的功能 ,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谓 :“肺主气 ,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类经·藏象类》)。《内经》对此论述颇多 ,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1 主宗气《灵枢·邪客》:“宗气者 ,积于胸中 ,出于喉咙 ,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肺主宗气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1 主宗气的生成宗气由清气和谷气汇聚而成 ,肺在其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一方面 ,自然界清气进入肺脏 ,通过肺肃降透肺进胸 ,正如《医学衷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着重论述了喻氏重视调气的学术思想。气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各种致病因素皆可损伤气机。故治疗疾病应重视调气。大气是诸气之主持,脏腑、经络、营卫之气的活动有赖于大气的统摄,而肺气、胃气、膀胱之气的调和又是气机升降有序的重要保证。故调理气机,既要重视大气,又要使肺气清肃,胃气和降、膀胱之气旺盛。而调气的方法又不仅限于行气,驱除病邪、调理脏腑、滋阴润燥、或补或泻,皆可调气。喻氏重视调气的思想很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1.
"气”之一字,<内经>中使用颇多,如天气、地气、阳气、阴气、寒气、营卫之气、脏腑经络之气等,各自有着不同的含义,现笔者随文寻义,将其分析归纳为以下数种:  相似文献   

12.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脏腑、经络、营卫、气血各方面新陈代谢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之中 ,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形神合一理论具有博大精深的科学内涵 ,研究形神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1 形神的概念  形即指物质、形体。《说文》 :“形 ,象也”。形的本义是指形象、形体。《内经》对“形”的论述有两方面 :一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切有形实体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 :“阳化气 ,阴成形”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曰 :“在天为气 ,在地成形” ,《素问·六节脏象论篇》曰 :“气和而有形 ,因变以正名…  相似文献   

13.
《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由于六经病证是在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的基础上发生的,不但以相应的经络脏腑为病变场所,而且往往表现为相应经络脏腑的气机升降出入障碍,因此,恢复其正常秩序,亦属《伤寒论》重要治疗法则之一。本文从脾胃为清浊升降之枢,少阳为表里出入之枢、厥阴为阴阳交接之枢立论,对原著中的调理气机法略陈管见。谬误之处,恳  相似文献   

14.
肖娴 《开卷有益》2005,(8):14-15
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经络系统,在人体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它的沟通联系作用、运输渗灌作用、感应传导作用、以及调节作用。经络的联系沟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十二经脉中,各自与体内的脏腑发生相应的络属关系,在外则与筋肉、关节和皮肤相沟通。《内经》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这种联系有两个特点,即体表的一定部位与不同脏腑的相应联系,以及周身体表肢节与内脏的整体联系。第二,是脏腑与官窍的联系。人体的五官九窍与内脏的联系,也是通过经络的沟通而实现的,《内经》说…  相似文献   

15.
软组织挫伤临床以活血化瘀为不二法门,然清代名医赵廷海在其<救伤秘旨>中开篇明义,提出"凡跌打损伤,先用发散为主",可惜其立法未能引起后世医家的重视.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软组织损伤多为营卫气血涩滞,而营卫涩滞与脏腑瘀滞不同,脏腑瘀滞可以理气活血之药通之,而营卫之瘀滞,实者,非辛温、辛凉解散透表之药不能使其通;虚者,非益卫养营之品不能使其充.且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故只要营卫充足,卫气宣通,营血自可无滞,营卫有常,则自能固卫护表,外邪无以入,伏邪得以出,而疼痛自愈.  相似文献   

16.
针灸的实质在于疏通经络、平衡阴阳、防治疾病。而经络自身的生命活动 ,名为经络之气 ,简称经气。针刺过程中“得气”的“气” ,就指经气而言。《素问·离合真邪论》为之解释道 :“真气者 ,经气也” ,明确地指出真气即经气。真气的组成 ,在《灵枢·刺节真邪论》中曰 :“真气者 ,所受于天 ,与谷气并而充身也。”“天”即指先天之元气 ;“谷气”即指后天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此处所说的真气包含了中焦的谷气和下焦的元气。笔者根据《内经》旨意和读书体会 ,认为真气(经气 )还应包括上焦之宗气 ,用简式示之 :经气上焦之宗气—贯通心脉 ,…  相似文献   

17.
<正>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少阳病的主方、和解剂的代表方,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正如唐容川所言:"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其灵妙有如此者~([1])。"因此,无论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少阳病的主方、和解剂的代表方,既可用于外感热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正如唐容川所言:"此方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人身之表,腠理实营卫之枢机;人身之里,三焦实脏腑之总管。惟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其灵妙有如此者[1]。"因此,无论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认为,耳与全身经络、脏腑有密切的关系。《灵枢·邪气脏腑清形篇》即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的记载,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道路,耳和全身各部一样,都是通过经络中气血的不断运行而联系的。经络有“外络肢节”的分布特点,构成了耳与四肢百骸的统一关系,经络有‘’内属脏腑”的对内循环特点,,从而更加密切了耳部和五脏六腑的相互影响。刺激耳穴具有调整营卫、气血、脏腑的作用,能达到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目的。笔者在临床中使用耳针治疗急痛症获得…  相似文献   

20.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其中,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体.《灵枢·海论篇》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本脏篇》亦云:“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说明经脉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那么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是从何而来的呢?它是怎样运行的?其运行是否有一定的次序呢?这就牵涉到十二经脉的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