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谈《内经》对疼痛的认识邵河清浙江金华市河上桥河清疼痛诊所(321000)关键词:《内经》疼痛理论《内经·素河·举痛论》中论述脏腑卒然疼痛时说:“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  相似文献   

2.
对《内经》因地制宜理论内涵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表现为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地理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地理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因地制宜的理论基础是地理环境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内经》疼痛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维文 《中医药学刊》2004,22(6):1092-1094
对于疼痛的论述《内经》中所论较多,对疼痛的病因及产生的机制作了较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多的了解《内经》中对人类体质的归纳分类,近两年来潜心研读并收集整理了其中的相关内容,从中发现,早在17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对人类体质的认识、理解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关系,已经有一定的认识深度,乃至对中医学发展到今天都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了解体质的归纳分类,不仅对病因诊断以及内伤杂病诊断的规律性研究,尤其对心身疾病的病因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对《内经》中的有关体质内容进行探讨并归纳分类。  相似文献   

5.
《内经》详尽地论述了气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对气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起奠基作用,通过分析事理归类,《内经》所论述的气大致包括自然界之气、人体生理之气、病邪之气和药物之气,其对研究中医的气学理论将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继红  黎敬波 《新中医》2015,47(4):318-319
<正>《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其记载的养生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医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逐步发生改变,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还有生活节奏以及思想与行为方式,健康意识与医疗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因而对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化,生长壮老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内经》对生命及疾病的认识,体现了一种全方位的"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因此重新审视《内经》养生  相似文献   

7.
戴铭 《广西中医药》1990,13(6):32-34
杨上善分类研究《内经》方法的产生与晋唐医学发展趋势密切相关。其创《太素》分类体系,兼收并蓄,力求保存经文之真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内经》理论的系统性及其组成,揭示了《内经》理论体系的逻辑层次。对后世医家研究中医,以及中医学术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峰 《中医药学报》2010,38(3):140-142
本文阐述三焦一词在《内经》中的论述是指:1六腑之一的实质性器官;2指脊椎骨的第三椎体骨,是取肺俞穴的标志依据。《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三焦之所出"应为"上焦之所出"。《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上焦、中焦、下焦"是水平断面解剖概念,其功能是断面层的部分功能态。在《内经》中没有将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为三焦的原文记载。  相似文献   

9.
眩晕病是临床常见病,但一些患者反复难愈,实属疑难之症。《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其中对眩晕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有了丰富的认识。其中重视外邪致病以及津血耗伤引起眩晕的致病因素,认为髓海不足、上焦气虚、气血逆乱是形成眩晕的病机,治疗有  相似文献   

10.
疫病是由感受疫疠之气引起的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内经》就对疫病的发病机制、针刺治疗、预防措施等有详细论述。这些认识对现代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至今仍有重要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内经》对脑髓学说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内经》对脑病的认识,是后世中医脑病学发展的渊源。关于脑的论述首见于战国时期《管子·水地篇》,至《内经》成篇后,对脑的论述已颇为详尽,如《素问·五藏别论》记载,脑为“地气之所生,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因其满而不能实,形同腑而功同脏,故为奇恒之...  相似文献   

13.
《内经》对耳鸣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鸣是指在无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的情况下耳内或头内有响声的一种感觉.中医对耳鸣的认识源远流长,而<内经>对耳鸣的认识则是后世耳鸣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渊源,对其记载散见于约10篇中,兹将其有关内容整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内经》中痹证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尹洁 《吉林中医药》2007,27(8):59-61
痹作为一种病证,可以泛指一切因邪气痹阻肢体、经络、脏腑所引起的病证。《内经》一书有关痹的论述约几十处,有痹的专篇,如《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等篇,较详尽地论述了痹的含义、病因病机、分类证候、治疗预后等,奠定了中医对痹证认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内经》疼痛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疼痛的论述<内经>中所论较多,对疼痛的病因及产生的机制作了较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秀华  刘锋  张新渝 《河南中医》2009,29(3):232-233
失眠在《内经》中被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内经》在阴阳学说和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创立了卫气循行经络脏腑昼夜各二十五度以主持寤寐生理活动的理论。本文从卫气运行失常、胃气不和、水气上逆、火热扰心、邪气内扰、气血虚衰等方面探讨失眠病机。  相似文献   

17.
18.
李怀之 《中医药学刊》2005,23(9):1690-1692
自晋皇甫谧类编《内经》以来,分类研究《内经》的有10多家。故对《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类经》、《内经知要》等古医籍,从内容归类、编撰体例、结构安排、校勘注释等方面分析研究,对比、归纳其分类特点,探讨其继承与发展、成就与不足,说明其对学习《内经》、对中医基础理论形成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内经》认为,暑邪是常见外感邪气之一,属阳邪,属"上部"病因。暑为夏季的主气,夏伤于暑,热气盛。暑邪致病的证候特点为起病即见炎热燔灼之象,易耗气伤阴,暑热易犯心包,出现神志病证,易伤肺气,且易挟湿。《内经》分别论述了新感类暑病和伏邪类暑病,提出"热者寒之",对暑邪致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峰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8):323-325
穴性 ,即是腧穴的特性 ,包括穴位的性质、功能与作用。《灵枢·本输》曰 :“凡刺之道 ,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 ,络脉之所别处 ,五输之所留 ,六腑之所与合 ,四时之所出入 ,五脏之所溜处 ,阔数之度 ,浅深之状 ,高下所至。”就明确指出了针刺必须了解腧穴穴性的重要性。在《内经》中有大量有关腧穴穴性的论述 ,是研究腧穴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归纳如下。1 以脏腑学说论穴性脏腑学说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组织之间 ,包括与经脉上的经气会聚之处的穴位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内经》中就论述一些穴位与脏腑有着特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