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临床观察发现体外循环术后血清中许多酶活性有明显变化。AST、LDH术后1天升高3倍以上(P<0.01),术后7天LDH仍维持在此水平。ALT、GGT术后呈持续性轻度升高。ALP术后1天略下降,术后7天恢复至术前水平。STLT术后1天明显升高(P<0.01),以后渐下降。提示:体外循环后早期血清酶活性改变可能与心肌损伤有关,而体外循环对肝肾等脏器的影响,也增加了血清酶活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体外循环术后的患儿早期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压变动大,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由于血管活性药物效应强,其不良反应也强.护理工作中一旦出现差错,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病情甚至导致死亡[1].笔者所在科室对患儿使用血管活性药(如多巴胺、硝酸甘油等)时,采用了标签标注,方便了护士工作,也提高了工作的严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患者Th1/Th2和Th17/Treg平衡的变化。方法 以4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麻醉前(T0)、切皮即刻(T1)、给肝素后5 min(T2)、给鱼精蛋白后5 min(T3)、手术结束时(T4)、术后1天(T5)、术后2天(T6)采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调节性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17(IL-17) 水平。结果 与T0相比,IFN-γ仅在T2时升高(P<0.01),而IL-2从T1持续升高至T4,TNF-α持续升高至T5。IL-4、IL-6、IL-10为Th2细胞因子,与T0相比,IL-6从T3开始升高,在T5时达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均P<0.01);IL-10和IL-4在T5时均显著升高(P<0.01),IL-4在T6时恢复正常,而IL-10在T6时仍升高。与T0相比,IL-17从T1开始升高,T4时达到高峰,IL-17水平在T6时仍未恢复到正常水平。TGF -β水平从T1开始下降,T2达到最低值,然后开始升高,但在T5和T6时仍低于T0。结论 手术破坏了机体的免疫平衡,导致Th1/Th2细胞向Th2细胞偏移,Th17/Treg细胞向Treg细胞偏移。  相似文献   

4.
体外循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对机体免疫 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体外循环组与非体外循环组术前、术后第1天、第4天、第7天血中IgA、IgM、IgG以及NK活性、IL-2、IFN-r 的变化。结果:体外循环术后上述各项指标水平降低,降低程度与体外循环时间长短有关。结论:体外循环降低了机体免疫力,体外循环时间越长免疫损害越重。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 (CPB)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降低体外循环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综合分析近 5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 CPB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红细胞免疫功能以及抗炎性细胞因子和补体等降低。降低免疫损伤的方法有 :选择常温方法 ,避免低温损伤 ;应用FDP保护红细胞免疫功能 ,增强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 ;围手术期应用外源性磷酸肌酸减轻体外循环对补体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应用PGE2、抑肽酶及西咪替丁等 ;提高体外循环技术 ,改良体外循环设备 ,缩短体外循环时间 ,可减轻CPB的免疫损伤 ,预防感染。结论 多途径、多环节采取预防措施可减少CPB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方法:本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共51例.行体外循环心脏畸形矫治手术回到恢复室后,输入充足的有效循环血量情况下,为维持循环功能稳定而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的种类及维持时间等进行分析总结,并对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种类、术前心功能等级、射血分数、术...  相似文献   

7.
了解体外循环中氧耗的变化规律,有利于纠正术中低氧耗、低组织灌注状态,有利于减轻术后低心排及动脉血管高阻力程度,是提高心脏手术后生存率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对1998年9月至10月间行心脏手术病人术中的氧耗变化进行研究。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心脏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不少于15min的病人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4~54岁(平均16岁),体重13~55kg(平均30kg),其中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修补术6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修补术2例,法乐四联症成形术1例,法乐三联症成形术1例,风湿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可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免疫抑制,导致术后感染率增高。我们观察了30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病人术前、术后1、3、7、14天的IgG、IgM、IgA、C3体液免疫四项指标的变化,为临床预防感染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30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男18例,女12例;年龄2~35岁,平均12.5岁;体重11~55kg,平均35kg。未用过免疫抑制药物和其它影响免疫系统的药物,术前无风湿活动和感染,无免疫性疾病。应用Sarns8000型体外循环机和西京90型微泡鼓泡式氧合器,手术时采用中低温中度稀释体外循环。转流时间55~214分钟,平均133.5分钟,阻断主动脉时间16~134分钟,平均45.8分钟。分别于术前、术后1、3、7、14天静脉抽血送检,进行体液免疫指标检测。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围体外循环期(PCPB)血浆内皮素(PET)与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变化及关系,研究了三组肺循环压力不同(以右室流出道压代表循环压力,分为轻、中度肺循环压力升高组,压力分别为4 ̄7kPa,8 ̄12kPa,记为mPP及MPP组及肺循环压力降低组,记为DPP组)。结果表明:PET在CPB期间均降低,以mPP组最著;术后均升高,以MPP为,著组间差异均有显著  相似文献   

10.
黄健辉 《广西医学》2001,23(3):514-517
体外循环 ( CPB)心脏手术是一种创伤大、生理干扰大的手术 ,由于术中强烈的创伤刺激 ,可引起严重的应激反应 ,使机体的内分泌和代谢发生紊乱 ,特别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比较明显 ,机体的多种激素浓度发生改变 ,不利于病人的恢复。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 CPB期间机体激素改变的研究状况作一综述。1 CPB期间机体甲状腺激素变化的研究  甲状腺激素广泛作用于全身的各个系统和器官 ,作为生物活性物质 ,在参与调节机体的基础代谢 ,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对心血管活动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作用 ,可通过对…  相似文献   

11.
王碧炯  方强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4):458-459,475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异丙酚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外循环心肺转流术后进行镇静的患者分为电针联合异丙酚镇静组(E组)和单用异丙酚镇静组(P组)。分别于镇静前(T1)、镇静12h结束时(T2)和镇静结束后24h(T3)时采集静脉血,测定CD56、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I、L-2及IL-10。结果两组CD56在T2、T3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E组不同时点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两组HLA-DR在T1、T3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T2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组不同时点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0.01)。两组IL-2在T1、T3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T2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P、E组不同时点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0.01)。两组IL-10在T1、T2及T3时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0.05)。E组不同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电针联合异丙酚镇静可以改善体外循环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12.
高福民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8,18(4):447-447,413
应用酶联免疫测定法观察20例体外循环(CPB)手术病人血清心肌钙蛋白T(cTnT)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动态变化,血清cTnT于术后3~6小时开始升高,与CK-MB无显著差异(P〉0.05);cTnT升高持续时间和升高峰值浓度与正常值上限之比,均显著长于和高于CK-MB(P〈0.01),血清峰值浓度与正常值上限之比≥5和〈5两组患者,术后在心功能级,左房内径,EF值,心指数和使用洋地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中温度变化对机体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志勇 《广东医学》1995,16(4):222-224
对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体外循环下(CPB)行心内直视术,通过观察其在鼻咽温降温30℃(T1)、18℃(T2)以及复温30℃(T3)时体内氧供(DO2)、氧耗(VO2)以及氧摄取率(O2ext)的变化,探讨不同阶段的温度变化对机体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T2与T1相比,CO、CO2、VO2及MAP显著降低,SvO2与O2ext无显著差异(P〉0.05)。T3与T1相比,T3时VO2、O2ext、M  相似文献   

14.
检测实验组(3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照组(10例非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第3、8天外周血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淋巴细胞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结果显示:实验组红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淋巴细胞数量、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1,P<0.05),持续至术后3~8d。提示体外循环的非搏动性血流、气血界面、泵管挤压、心内吸引及人工管道系统均可导致血液有形成分破坏、血浆蛋白变性、补体激活和消耗,损害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邵丽丽  刘萍  王明荣 《重庆医学》2006,35(18):1645-1646
目的观察心脏和胸科术后48h内心肌标志物的变化.探讨以心肌标志物判断术后心脏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在心脏外科和胸外科手术后48h内对不同时相点采集静脉血,在自动分析仪上测定心肌肌钙蛋白T(cTnT),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结果两组患者术后Myo浓度及CKMB活性均明显升高,心脏手术组CKMB增高更显著:cTnT在心脏术后组各时相点均显著增高,胸科术后组无明显变化。结论cTnT时判断体外循环条件下心脏术后的心肌损伤程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程翔 《医学综述》2012,18(7):1052-1054
高血糖是心脏大血管术后常见的不良因子,目前研究可知机体内外许多因素参与了其发生过程。大量研究显示体外循环术后高血糖与术后患者心、脑、肺等多脏器并发症的发生以及不良预后存在密切关系。及时监测血糖水平并合理应用胰岛素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围术期患者病死率,对术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停跳心脏术后患者乳酸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监测72例心脏术后入住ICU患者0.5、6、24、48h乳酸的变化,并分析监测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心脏术后死亡组较存活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高。术后6h乳酸水平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动脉血乳酸是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动脉血乳酸可作为心脏术后评价患者危重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1952年,Gibbon发明了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技术,开创了心内自直视手术的时代,使心脏外科在此后短短几十年飞速发展。CPB作为心脏外科的支持技术,同时因为其存在低温、低血压、低血容量、血液稀释、非生物气血界面、  相似文献   

19.
20.
王晓鸣  金立地 《吉林医学》1995,16(4):206-207
体外循环术后缺氧性脑病王晓鸣,金立地,李年发,邵和安,牛新华,陈金江,孔艳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5医院132000)自1984年1月至1993年8月,我院共进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620例,术后并发缺氧性脑病44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