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血液感染性标志物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本院2144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 21440例标本中2252例(10.50%)患者感染性标志物阳性,其中HBs Ag、抗-HCV、抗-TP及抗-HIV分别为1866例(8.70%)、254例(1.18%)、176例(0.82%)和10例(0.05%),HBs Ag阳性率高于其他三项检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不同年度感染性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进行血液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
李晖  陈艳华  陆一平 《医学文选》2004,23(6):708-710
目的 探讨对肿瘤患者输血前相关检测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意义。方法 对 2 1 0 3 2例肿瘤患者输血前血液进行 HBs Ag、HCV抗体、HIV抗体及 RPR检测。结果 肿瘤患者 HBs Ag阳性率为 2 2 .0 0 % ,抗 -HCV阳性率为1 .48% ,抗 -HIV阳性率为 0 .1 0 % ,RPR阳性率为 0 .98%。除肝内胆管癌及肝癌外 ,其他肿瘤患者 HBs Ag阳性率为1 3 .70 % ,不同肿瘤患者病种群体检出阳性率统计学差异极具显著性 ( P<0 .0 0 5 )。结论 输血前肿瘤患者病毒标志物的检测可为血源性感染诊断提供依据 ,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保证输血安全监控 ,减少医疗纠纷 ,对患者、医院及血液中心均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手术及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及艾滋病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感染情况。方法:对8 260例需手术及输血治疗的患者治疗前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 260例手术及输血患者感染性指标共检出986例(11.94%)阳性,HBsAg阳性率高于其他3项检测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a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及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可减少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测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性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 713例患者输血前血清中乙型肝炎(HBs Ag)、丙型肝炎(抗-HCV)、梅毒(抗-TP)以及艾滋病病毒(抗-HIV)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其分布情况。结果:12 713例患者中上述4种感染性标志物阳性表达者275例,阳性表达率10.14%,其中HBs Ag阳性表达共计262例,阳性表达率9.66%,明显高于其他3种感染性标志物阳性表达率,且4种标志物均单独表达,未见联合表达者。2在妇产科患者中HBs Ag的阳性表达率(13.65%)明显高于外科(7.92%)及综合内科(6.60%)阳性表达率。3女性患者HBs Ag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男性。4抗-HCV、抗-TP及抗-HIV在不同科别、不同性别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握不同科室、不同性别患者输血前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性标志物表达情况,可预防血液传播性疾病的医源性感染,对减少或解决医疗纠纷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输血前、术前、产前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结果,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同时还可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方法:对本院2012年1~6月输血前、术前、产前2560例患者进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检测,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阳性患者210例,阳性率为8.20%;其中以HBSAg阳性率最高,170例,构成比例为80.95%;与其它三项感染性指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而感染者中以男性居多,男性患者阳性率为13.22%;女性患者为5.38%;两性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前、术前、产前抗-TP、抗-HIV1/2、HBSAg、抗-HCV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可以确定患者在进行相关治疗前是否患有以上四种与输血相关的传染性疾病,同时在进行相关治疗前进行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对感染源采取必要的预防隔离措施,对避免医患纠纷,降低医院感染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血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拟输血的10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输血前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研究乙肝表面抗原(HBs Ag)、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阳性率,并进行分析。结果:1026例患者中输血前Hbs Ag检测验性率最高,达9.94%,抗-HCV、抗-HIV、抗-TP分别为1.75%、0.19%、2.24%,不同指标阳性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278.14,P0.05)。对不同指标阳性率的科室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和比较,病理产科的阳性率最高,达29.66%,不同科室的相关指标阳性率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字2=73.52,P0.05)。结论:输血前各种疾病存在一定的感染率,其中乙肝感染率较高,且在不同科室的分布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ELISA法进行输血前HBs 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十分有必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输血患者相关传染性疾病感染情况。方法:对2012-2014年住院输血患者共6386例,常规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4项血清感染标志物检测并统计分析。结果:4项感染标志物检测结果总阳性率为9.02%,其中HBsAg、抗-HCV、抗-TP和抗-HIV阳性率分别为4.56%、2.82%、1.55%和0.09%;抗-TP阳性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HBsAg阳性率呈逐年递减趋势;抗-TP和抗-HIV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应加强输血前血清感染标志物的监测,控制医院感染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患者输血前、产前、术前抗-HIV、抗-HCV、梅毒抗体等指标进行检测及分析,探讨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765例患者进行输血前、产前、术前艾滋病(HIV)抗体、丙型肝炎(HCV)抗体检测,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RPR)对梅毒进行检测。结果检测阳性率为:抗-HIV3.35%,抗-HCV3.88%,RPR6.38%。结论进行输血前、产前、术前血源性指标检测,对减少医患纠纷,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输血前患者进行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和分析,了解感染性指标检测对患者感染情况的影响,为控制医院感染,减少医疗纠纷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4 844例输血患者,采用化学发光法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苍白密螺旋体(抗-TP)的检测,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4 844例患者中有972例感染阳性,其中HBsAg阳性率最高为13.46%;随年份输血患者HBsAg和抗-HCV的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输血患者HBsAg和抗-HIV和总体阳性率显著同于女性输血患者(P<0.05);内科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医院总阳性率(P<0.05);输血感染性指标阳性患者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其中40~69岁人群占多数,占总数的80%以上;共有6种输血前交叉感染模式,其中溶血性黄杆菌(sg)+TP交叉感染模式最多有17例,占34%,sg+HCV交叉感染模式有16例,占32%。结论对输血患者进行感染性指标的检测,有助于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治,对减少医院感染,预防医疗纠纷,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输血前手术前产前血源性感染疾病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进行输血前、手术前和产前患者1800例。均抽取静脉血3ml送入检验科进行检验,血液标本经高速离心后取上层血清置于无内毒素试管中。标本收集后按一次使用量分装,避免反复低温冷冻。检测方法为酶标法。结果:1800例患者经血液检测结果显示HBs Ag、抗-TP、抗-HIV、抗-HCV总阳性率为8.89%(160/1800),其中以HBs Ag阳性率最高达8.06%(145/1800),抗-TP阳性率为0.44%(8/1800),抗-HIV阳性率为0.05%(1/1800),抗-HCV阳性率为0.33%(6/1800)。结论:输血前、手术前和产前对患者进行血源性感染疾病的检测,可有效地控制疾病经血液途径的传播,有效地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1.
杜荣  贾波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10):964-964
目的通过对输血前、术前、产前住院病人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减少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降低母婴传播性疾病的发生,从而杜绝院内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输血、手术或产前的病人进行输血前、术前及产前检测共9项,即: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 IgM)、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 Ig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 IV)、梅毒螺旋体抗体进行统计。结果 HBsAg阳性率为4.78%,抗-HAVIgM阳性率为0.26%,抗-HCVgG阳性率为0.19%,梅毒感染率为0.13%,抗-H IV抗体阳性率为0。结论预防患者发生院内感染,减少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对患者进行手术前、输血前、产前的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检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住院患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苍白密螺旋体抗体(抗-TP)血液感染性指标进行检测,为预防和避免医院交叉感染及医疗纠纷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41 298例住院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检测,以了解患者的感染状况。结果在41 298例患者中ELISA法检出HBsAg、抗-HCV、抗-TP、抗-HIV阳性样本3 862例(9.35%),各年度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高于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HBsAg、抗-HCV、抗-TP、抗-HIV各单项指标阳性率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3组年龄段患者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呈增加趋势,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合并多项感染患者中,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最多。结论住院患者治疗前感染性指标存在一定比例的阳性率,HBsAg阳性率最高,抗-HCV、抗-HIV及抗-TP较低,男性感染性指标总阳性率高于女性,年龄≥60岁患者感染指标阳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陈宇辉 《海南医学》2010,21(18):102-103
目的了解临高地区产前、术前及输血前患者乙肝表面抗原、丙肝肝炎病毒抗体、艾滋病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感染情况,为确保母婴安全与健康,预防和避免医院感染,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本院3323例产前、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血清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肝炎病毒抗体(HCV-Ab)、艾滋病抗体(HIV-Ab)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检测分析。结果 HBsAg阳性407例,阳性率为12.25%;HCV-Ab阳性34例,阳性率1.02%;HIV-Ab阳性未检出;梅毒抗体阳性42例,阳性率为1.26%。结论对产前、术前和输血前患者进行血清学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对于血液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减少因分娩、手术及输血后感染引起的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医院输血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探讨控制输血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各科室收治的5215例需要输血的患者为受血组,选择同期40 380例无偿献血者为献血组。比较两组人员血液中抗-丙型肝炎病毒(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以及梅毒抗体情况以及各科室的感染情况。结果受血组HBs Ag、抗-HCV及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献血组(χ2=1365.06,47.09,29.76,P<0.05);受血组感染的总阳性率显著高于献血组(χ2=1182.82,P<0.05),其中内科、外科、肿瘤科、血液科的感染率较高。结论临床应制订严格的输血管理规范,加大医护人员培训力度,推行科学的用血措施,建立和健全输血保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检查前进行感染性疾病检测。分析传染原因,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9001例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前患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梅毒螺旋抗体(抗-TP)、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原抗体(HIV-Ag/Ab)四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对9001例患者进行检测,阳性患者为714例(7.93%)。其中HBsAg阳性457例(5.08%),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165例(1.83%),丙肝抗体阳性86例(0.96%),艾滋病抗原抗体初筛试验阳性6例(0.07%)。结论:通过对输血前、术前、产前、血透前及腔镜检查前进行感染性指标检测,可明确患者健康状况,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杜绝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的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就医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感染状况,预防医疗纠纷。方法:对9 706例门诊或住院患者输血前、术前、产前等创伤性诊疗前进行血液乙肝两对半、丙肝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 IV)及梅毒抗体(TRUST)检测分析。结果:乙肝感染率8.52%、单独HBsAb阳性率34.13%、抗-HCV阳性率0.53%、抗-H IV阳性率0.01%、梅毒抗体阳性率0.81%。结论:对住院患者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有助于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减少因输血后感染、院内感染等引起的医源性感染,防范因非医源性感染引发的医疗纠纷的发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患者、医院及供血单位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10208例输血前、术前、产前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生吉 《海南医学》2008,19(9):135-136
目的 分析近年我院输血前、产前、术前4项血液检测结果,为防止发生医疗纠纷,避免和预防患者皖内感染和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3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所有输血前、术前和产前的10208例患者血液进行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并分析.结果 本院输血前、术前、产前4项血液传染性指标检测总阳性率16.10%,其中HbsAg阳性率12.57%,抗-HCV阳性率0.71%,抗-HIV阳性率0.09%,抗-TP阳性率2.74%;二项以上不合格率0.48%;HBV阳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HIV和梅毒阳性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 近年来我院的非输血血液传染性疾病比例较高,为防止医疗纠纷,对受血者输血前检测很有必要,同时也可让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及检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尽量避免职业性感染及减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另外,HIV和梅毒的阳性比例上升也应引起有关部门的警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液传播疾病在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分析其对于医疗安全、预防输血感染、院内感染及优生优育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所有门诊及住院的输血前、手术前、产前的患者血液11 675例,进行HBsAg(乙肝表面抗原)、抗HCV(丙肝)抗体、抗HI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TP(梅毒螺旋体)抗体的血液学检测。结果:血液传染性疾病阳性率为7.52%,其中HBsAg阳性率3.06%,抗-HCV抗体阳性率1.32%,抗-HIV抗体阳性率0.09%,抗-TP抗体阳性率3.05%。结论:通过对输血前、手术前、产前患者进行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可了解患者入院前状况,为保证输血安全,杜绝院内感染、职业暴露,避免医疗纠纷,保证孕妇优生优育,提供了保障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东瑶族无偿献血者人细小病毒B19(HPV B19)感染现状,探讨HPV B19与输血相关肝炎病毒HBV和HCV及HGV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血液中HPV B19 Ig G、HBs Ag、抗-HCV和抗-HGVIg G,并用fast real time PCR法检测部分样本中的HPV B19 DNA。结果 376例瑶族无偿献血者检出HPV B19 Ig G抗体阳性110例,阳性率29.26%,在抗-HGV-Ig G、抗-HCV及HBs Ag阳性血液中HPV B19 Ig G阳性检出率分别36.36%、33.33%和28.57%,重叠感染达到34.88%,以抗-HGV-Ig G阳性检出率最高,与HBs Ag及抗-H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8,P0.05)。阴性血液HPV B19 Ig G阳性率为28.53%,与标志物阳性血液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3,P0.05)。HPV B19 DNA阳性率6.80%,在HBs Ag、HPV B19 Ig G、抗-HGV-Ig G、抗-HCV及阴性血液中阳性率分别为14.29%、11.63%、7.69%、0.00%及3.7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60,P0.05)。结论广东瑶族无偿献血者存在HPV B19感染,HPV B19可以单独感染也可与HBV、HCV、HGV重叠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了解产前、术前、输血前血液传染病指标的阳性率,探讨其检测的必要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结果:该院产前、术前、输血前患者血液传染性指标阳性率为17.38%,其中HBsAg阳性率为6.88%,抗-HCV阳性率0.099%,抗-HIV阳性率,梅毒抗体阳性率10.4%.结论:对产前、术前、输血前患者进行传染病指标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加强操作隔离防护,同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为举证倒置留下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