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固定非融合技术治疗单一椎体、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对本院67例单一椎体、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35例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钉固定非融合技术(微创组),32例患者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照组),记录两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测量两组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后凸Cobb角和椎间隙高度。【结果】微创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前、术后影像学观察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均有明显的恢复,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而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上,微创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且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是治疗单节段无神经损伤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与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中青年单节段胸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腰椎压缩骨折行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与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的70例中青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5例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经皮组),35例采用后路切开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开放组)。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治疗后6周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Cobb角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均复位满意,术后6周和12周Cobb角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组手术时间[(30±10.31)min vs.(95.2±12.1)min]、术中出血量[(20±22.36)ml vs.(200.3±13.4)ml]、平均住院时间[(5±2.1)d vs.(9±3.2)d]明显优于开放组(P<0.05),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创伤小,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椎后路侧块内固定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和内固定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其中23例采用侧块内固定(A组),13例采用椎弓根内固定(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颈椎病颈椎功能评分及改善率(术前,术后一周,术后半年)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均优于B组,有显著差异( P <0.05)。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所有颈椎病患者颈椎功能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较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术后相互比较颈椎病颈椎功能改善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侧块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较椎弓根内固定术具有疗效满意,手术过程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非融合技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98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后路短节段内固定手术治疗,未行椎体间融合,其中试验组84例为伤椎单侧置钉加伤椎内植骨,对照组114例伤椎未植入椎弓根钉未行伤椎内植骨,术后随访,比较两组间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断钉率、疼痛VAS评分。【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术后椎体高度及Cobb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末次随访时试验组Cobb角和椎体高度、VAS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内固定失败均为断钉发生,试验组断钉发生率(3.6%)低于对照组(1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植骨内固定的非融合技术可降低胸腰椎爆裂骨折内固定失败发生率,有助于改善术后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225例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微创组(n=115)和开放组(n=110)。微创组给予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开放组给予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术前及术后5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伤椎前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微创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放组,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个月,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评分及伤椎后凸Cobb角均降低,伤椎前缘高度比均升高(P<0.05);微创组术后5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低于开放组(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性单节段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优势明显,可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伤椎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3):518-519
选取我院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治疗效果(椎体高度复位率、Cobb角、骨折愈合时间及愈合率)、并发症(神经根损伤、钉棒松动与断裂、椎体高度丢失、伤口感染)。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伤椎前缘高度恢复更好,骨折愈合更快。两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未出现术中神经根硬膜囊损伤、术后伤口感染和钉棒断裂。经皮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联合经皮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内固定效果持久,复位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广泛应用以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椎间隙高度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某院2015-01—2017-01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观察组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对两组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失血量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两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P0.05,术后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0%,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与开放椎弓根钉内固定均可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但经皮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安全性更高,可有效降低术中失血和术后并发症,更有助于患者的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8.
背景:虽然保守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通常是可靠和令人满意的,但其也存在诸多不足。微创经皮椎弓根系统为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目的:观察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55例患者,均因单个椎体的单纯压缩性骨折于2011年2月至2013年1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分别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25例)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30例)。结果与结论:除开放复位内固定组2例患者出院后失访外,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14个月。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P〈0.05);行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和传统开放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内固定后矢状位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内固定前(P〈0.05),而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内固定前(P〈0.05);两组患者内固定后8个月随访时的矫正丢失量和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Sexta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单节段椎体骨折矫正效果满意,但临床应用时需掌握其准确适应证。  相似文献   

9.
宁建  李飞  徐爱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4040-4041
目的 探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使用长尾椎弓根固定系统,在骨折节段相邻椎体椎弓根电视透视定位后,皮肤处作4个长约1.5 cm纵形切口,电视透视监视下,置人椎弓根螺钉,置棒,手法复位后,锁紧螺钉.结果 手术时间(60.2±8.7) min,住院时间(11.5±3.1)d,手术出血量平均(73.2±15.8) ml.术中未发生椎弓根钉误人椎管、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可使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获得较满意复位及较坚强内固定,手术操作过程简单,患者创伤及痛苦小,恢复迅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嫉椎单节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第三医院在2008—02-2011—02期间应用经伤椎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30例,收集的病例均为单节段椎体爆裂性骨折,伤椎仅一侧椎弓根置钉,即五钉固定法。比较术前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椎管正中矢状径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较好复位,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脊柱后凸角(矢状面Cobb’s角)、椎管正中矢状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明显减轻。结论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椎体爆裂性骨折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刘璞  裴世深 《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176-217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行椎体楔形截骨术(PSO )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疗效。[方法]选择经椎弓根行椎体楔形接骨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19例,比较术前、术后Cobb角度变化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矫正后术后3个月胸腰椎后凸Cobb角为10.3&#176;&#177;2.6&#176;,与术前46&#176;&#177;11.3&#17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t =3.886, P <0.01),矫正率为77.6%(36/46);术后24个月随访胸腰椎后凸Cobb角为12.6&#176;&#177;1.8&#176;,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t =3.742,P <0.01),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t =0.576,P >0.05),矫正丢失率5.0%(2/36)。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显示:3例A级2例改善到C级,5例B级中1例改善到C级,1例改善到D级,4例C级中1例改善E级,5例D级中1例改善到E级。[结论]经椎弓根行椎体楔形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扩张通道管(QUADRANT)系统下经伤椎置钉单节段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采用C臂 X线机透视定位,在后路 QUADRANT系统下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神经功能 ASIA分级、伤椎椎体的高度及 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手术平均切口长度3.5 cm,平均手术时间53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5 mL,1例切口皮缘有坏死,经过对症治疗后愈合。术后所有患者均骨性融合,2例ASIA C级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X线检查术后伤椎高度恢复到95.9%,随访椎体高度丢失0.4 mm,丢失率为1.4%;Cobb角由术前19.5°(12.6°~26.4°)恢复到术后4.1°(1.5°~6.3°),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断裂。【结论】在后路QUADRANT系统下伤椎置钉单节段治疗胸腰段骨折,是一种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疗效好、操作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椎间及横突间植骨治疗2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从滑脱复位结果,融合成功率,术前术后疼痛改善情况,腰部功能改善以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28例患者平均随访13个月,滑脱完全复位25例,占89.3%,不完全复位3例,占10.7%。全部患者都获得植骨融合,融合率100%。27例术后腰腿痛即消失。1例术后疼痛改善,1个月后疼痛消失。所有患者3个月后腰部活动良好。伸0°~20°,屈0°~40°,左侧弯0°~25°,右侧弯0°~25°。本组患者无钉棒松动或断裂,无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后路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具有复位良好,融合可靠,疗效确切的特点,且减少了腰椎术后并发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刘清华  童杰  陈晟民  熊波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3):372-374,378
【目的】探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椎体A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脊柱外科诊治的40例胸腰椎单椎体A3型骨折患者,按照患者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对照组采用后路开放手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及术前、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渗出量和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术后1个月和术后1年Cobb's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单椎体A3型骨折,切口小、住院时间短、出血量少、疼痛轻,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自本院于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6.11%)高于对照组(63.89%)(P<0.05);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快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VAS评分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下降(P<0.05);观察组VAS评分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JOA评分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增加(P<0.05);观察组JOA评分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侧后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术式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期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颈椎OPLL患者93例,其中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患者27例(A组),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前路椎管减压术的患者34例(B组),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的患者32例(C组).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术后1个月三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颈椎总活动度(ROM)百分比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的差异.[结果]A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优4例(14.8%)、良7例(25.9%)、可12例(44.4%)、差4例(14.8%),B组患者优6例(17.6%)、良12例(35.2%)、可11例(32.4%)、差5例(14.7%),C组患者优7例(21.9%)、良10例(31.3%)、可11例(34.4%)、差4例(12.5%),三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相当,C组水平略高.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发现:B组与C组水平相当,A组处于较低水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轴性症状发生率、ROM百分比以及VAS评分比较发现,C组轴性症状发生率较低、ROM百分比较高、VAS评分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OPLL患者宜采用颈后路手术,其中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能够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焦虑情绪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入住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柱外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拟行手术患者,在术前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筛选出有焦虑的患者(H AMA≥17分),将其纳入观察组(30例),无焦虑的患者(HAMA<7分)纳入对照组(30例)。在术前术后分别用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改善情况,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对患者腰痛、腿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间疗效的差异。结果有焦虑情绪的观察组患者术后 ODI评分、腰痛 VAS评分、腿痛 VA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焦虑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效有相关性,术前评定患者的焦虑情绪以指导实施针对性干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内固定系统固定腰椎失稳模型的生物力学特性进行评价,为此动态内固定系统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预先获取的健康成年中国男性志愿者的腰椎CT数据建立腰椎正常模型及L4,5失稳模型.根据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系统和坚强椎弓根钉棒系统的材料参数计算和构建有限元模型,并将其导入已通过验证的腰椎失稳模型,分别构建L4,5单节段动态固定模型和坚强固定模型.约束L5椎体下终板,在轴向500N载荷和10N·m力矩下分别模拟人体腰椎正常生理轴向载荷、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五种工况,分别记录4种模型轴向载荷工况下L4,5轴向位移及后四种工况下L4,5固定节段及L3,4邻近节段活动度、椎间盘应力、邻近节段小关节的应力和器械应力,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失稳腰椎可让固定节段椎间关节留有大于坚强固定组、小于完整脊柱组运动范围的适当活动度,对邻近节段腰椎活动度的影响也小于坚强固定组,同时固定节段椎间盘应力较坚强固定组大,器械应力却小于坚强椎弓根钉棒系统,邻近节段腰椎间盘及椎间小关节应力也小于坚强固定组.[结论]应用矢向轴动态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失稳腰椎,既保留了腰椎固定节段适当活动性,又能提供即刻的稳定性;同时该系统与脊柱合力承担载荷,能有效避免因术后应力遮挡及器械应力集中引起的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它也能降低邻近节段椎间盘及椎间关节的应力,对邻近节段腰椎活动度影响也较坚强固定小,理论上有利于减少和预防邻近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入路椎弓根钉不同节段固定治疗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67例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 =36)和对照组(n =31),对照组行短节段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长节段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神经功能、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58.7±33.9)min,明显长于(113.6±24.2)min(P<0.05);术中出血量为(386.4±122.9)mL,明显多于对照组(183.7±57.8)mL(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提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椎体前缘压缩度、Cobb角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观察组术后Cobb角、Cobb角矫正率、Cobb角矫正丢失度、椎体前缘矫正丢失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椎体前缘压缩度、椎体前缘压缩矫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长节段后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有效矫正重度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并有效预防远期矫正丢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测量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在手术前、后骨折椎体内因骨质缺遗留的空隙大小在CT影像上的变化,探讨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的程度与手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的程度对骨折椎体内空隙大小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4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资料.40例患者均采用后路开放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在术前和术后均行胸腰椎CT扫描,选取正中矢状位或旁正中矢状位CT片用来测量出手术前骨折椎体残留的最小高度与下位邻椎高度的百分比(Pre-VBH)、手术复位后骨折椎体恢复的最大高度与下位邻椎高度的百分比(Po-VBH)以及骨折复位后椎体内垂直方向上空隙的高度与下位邻椎高度的百分比(GH).分析GH与Pre-VBH、Po-VBH的关系.同时对15例椎体骨折不愈合而导致的内固定断裂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因为复位后椎体内空隙过大导致骨折不愈合的椎体压缩百分比的临界值.[结果]手术前骨折椎体残留的最小高度(Pre VBH)为20.8%~60%,平均为48.2%;手术后骨折椎体恢复的最大高度(Po-VBH)为71.5%~127.3%,平均为93.3%;Po-VBH与Pre-VBH的差值为21.4%~79.1%,平均为45.7%;手术后骨折椎体内实测的空隙高度(GH)为19.3%~76.7%,平均为45.3%.经统计学分析Po-VBH与Pre-VBH的差值数值与GH数值无显著性差异.15例骨折不愈合导致内固定失败病例测算出的骨折椎体复位后椎体内GH为44.5%~67.5%.[结论]伴随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骨折椎体内在垂直方向会出现骨缺损空隙,空隙高度的实测数值近似于“术后骨折椎体恢复的最大高度减去术前骨折椎体残留的最小高度”,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GH≌“Po VBH”-“Pre-VBH”.如果复位后椎体内空隙的百分比大于骨折椎体复位后高度的44.5%,很可能会导致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后不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