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横韧带对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参照作用,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我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术中将髋臼横韧带作为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解剖参照物,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测量髋臼假体前倾角度,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切口均达到Ⅰ期愈合效果,Ⅰ期愈合率为100.00%;术后未发生一例切口感染、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0.00%。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度为(15.20±3.96)°,与正常前倾角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髋臼横韧带作为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前倾定位的解剖参照物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髋臼横韧带及髋臼切迹在髋臼假体定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下行THA术,观察组使用髋臼横韧带及髋臼切迹作为标志辅助参考髋臼假体定位。对照组使用常规目测定位。术后2周观察患者髋臼外展角与髋臼前倾角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前倾角与外展角与标准值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均明显高于标准值。结论:髋臼横韧带与髋臼切迹在THA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对髋臼假体更为准确定位,以避免术后假体脱位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和分析髋臼横韧带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方法自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对32例41髋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重建髋臼和股骨近,所有病人均在真臼位置行全髋置换术,应用髋臼横韧带作为髋臼假体前倾的解剖参考标志,术后测量假体的前倾角。结果所有病例均于随访至6个月,均未发生脱位,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与正常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确放置臼杯的位置,是减少术后脱位的关键,而在放置过程中出现臼杯放置错误也是常见的。髋臼横韧带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是确定臼杯前倾角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杯假体的理想位置、正确放置方法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3例(39髋)1989年9月~2003年1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进行随访,A组:1998年前按Harris常规手术方法16例(20髋);B组:1998年后采用髋臼中心化手术技术17例(19髋).两组术前、术后随访时均行Harris临床评分,测量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了解髋臼发育情况.结果术后A、B两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2.3±8.4)和(88.9±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B组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37.3±3.4)mm明显低于A组(46.4±4.3)mm(P<0.05);两组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差异无显著性;术后随访除2例偏外位置者出现移植骨吸收及髋臼杯位置不良外,其余患者无假体松动和下沉.结论术中应正确鉴别真性髋臼位置,加深髋臼使髋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将髋旋转中心内移和下移,以便术后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医学三维重建软件和逆向工程技术为异常髋臼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髋臼选择提供精确的方法。方法筛选2008年2月~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40例存在异常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法完成术中髋臼假体定位的手术方案。对观察组患者的骨盆及髋臼进行连续64层CT扫描,将数据导入Mimics 10.0软件重建患侧髋臼,明确髋臼假体的大小及位置;采用逆向工程技术重建髋臼假体模板;术中将髋臼假体模板与髋臼表面相匹配进行置入方向定位,术后对髋臼前倾角、外展角进行测量,并与对照组结果比较。结果观察组的髋臼假体外展角、前倾角、Harr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医学三维重建软件及逆向工程技术构建的髋臼假体模板可为存在异常髋臼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大小及定位提供有利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R)中,人工髋关节的稳定性取决于髋臼假体的精确安置。适当的髋臼角度,能够避免发生髋关节脱位以及撞击征和关节过度磨损,进而维持人工关节的活动度和稳定性。方法应用术中C臂X光机移位测量髋臼的前倾角、外展角来确定术中髋臼假体的置入角度,并与手术前后测定的髋臼位相参数和传统髋臼假体定位器置入假体的患者全髋术后的髋臼位相参数对比,探讨这种测定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髋臼杯的精确安置可以使髋关节的生物力学得以优化,减少髋关节的脱位率和避免撞击。结论术中准确的纠正骨盆的前后倾斜、内外旋转和外展内收,以及髋臼杯的精确安放,可以提高假体置换术手术质量,减少术后脱位、假体撞击、关节活动受限以及聚乙烯磨损等并发症,促使人工关节的保存率得以延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重建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加深髋臼、植骨、凿除硬化骨等方法来完成重建;结果:髋臼重建为髋臼假体创造了良好的植入环境,保证髋臼假体具有良好的位置和牢固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肥胖因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人工髋臼准确置人的影响.方法:选取来本院采用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的55例患者,按体质量指数分为3组:正常体质量组(19例)、超重组(23例)及肥胖组(13例).每例患者术后均拍摄骨盆正位片,测量髋臼杯前倾角、外展角.结果:术后正常体质量组、超重组和肥胖组患者的髋臼杯前倾角分别为11.0°±5.2°,11.6°±5.4°和10.4°±5.3°(F=0.368,P=0.665);外展角分别为43.4°±6.5°,45.3°±6.4°和43.1°±6.7°(F=1.274,P=0.33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因素并不影响全髋关刎节置换术中人工髋臼的准确置入.  相似文献   

9.
《中华医学杂志》2022,(1):43-48
目的分析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使用机器人辅助技术对术后髋臼假体位置和下肢长度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机器人辅助下单侧、初次THA(rTHA)的患者共113例, 并连续性纳入在同一时间段内使用传统器械进行THA(cTHA)的患者共133例。rTHA组男37例, 女76例, 年龄(62±9)岁;cTHA组男59例, 女74例, 年龄(60±12)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外展角, 计算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和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测量并比较对侧髋关节正常或已接受过置换手术的患者双下肢长度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髋臼假体的外展角为39.0°±5.5°, 前倾角为14.1°±5.1°。rTHA和cTHA组假体外展角(39.3°±2.9°比38.7°±7.0°, P=0.383)和前倾角(13.4°±4.3°比14.7°±5.6°, P=0.054)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Lewinnek安全区作为标准, rTHA组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是97.3%(110/113), cTHA组是75.9%(101/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仿真的方法,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时3种不同髋臼假体位置与髋臼假体初始稳定的相关性,为临床手术操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专门的生物力学有限元网格划分器,从髋关节发育不良的CT扫描数据中,建立高度仿真的个性化髋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在真臼位置安放髋臼假体的解剖位重建、将髋臼内壁打磨穿透内移的中心化重建、和在真性髋臼上方假臼高位重建3种常见的临床手术方案,模拟不同臼杯假体位置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稳定的影响。结果髋臼假体在真臼位置安放的解剖重建,出现应力集中和大剪切应力的可能性最小,穿透内移安放的模拟应力分布略高于真臼重建,而在假体上移高位安放的模拟则出现预测应力大幅增加。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应尽可能在真臼位置重建和安放臼杯假体,以达到最优的应力分布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关节脱位是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而髋臼假体定位不准确是导致关节脱位的主要因素.提高髋臼假体定位准确性可降低THA术后早期髋关节脱位率,减轻假体内衬磨损,延长髋臼假体使用寿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本文就髋臼假体定位方法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的可靠方案,术中能否有效地重建髋臼侧旋转中心对于术后假体的使用率和髋关节功能的改善都起着重要作用。目前,3D打印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优势逐渐获得临床医生的认可,现将3D打印技术在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于髋臼假体植入位置的精确性和假体的个体化设计以及髋臼骨缺损修复方案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髋臼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严重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1例全髋关节翻修术中髋臼严重骨缺损患者行髋臼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至7.5a,根据临床症状及X线进行评估。结果 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未见感染、假体四周骨折等并发症,X线显示髋臼骨床与植入骨完全愈合,髋臼钛板与植入骨、假体之间无完全性透亮带,无骨溶解和髋臼内衬位移病例。Harris评分75~93分,平均(85.46±8.26)分;优15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5%。结论髋臼钛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可有效修复髋臼骨缺损,为假体提供坚强的初始固定,具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且操作简单,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支架辅助下DAA与传统后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后假体位置的影像学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同一位手术医师进行手术,其中左髋40例、右髋40例,DAA支架辅助下直接DAA 40例(DAA组)、传统后侧入路40例(后路组),分析其术后双髋正位及患髋侧位X线摄片,计算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前倾角、双侧髋臼旋转轴差值(患髋-健髋)、股骨假体的柄-髓腔轴线夹角、柄-髓腔比以及双侧下肢长度差值(患髋-健髋)。[结果]DAA组前倾角(13.62±4.37)°、后路组(17.67±5.89)°,DAA组小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DAA组柄-髓腔轴线夹角(-0.40±1.77)°、后路组(-2.28±1.59)°,DAA组小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AA组正位柄尖端近侧1cm处的柄-髓腔比(73.20±11.22)%、后路组(63.57±8.52)%,DAA组大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此外,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双侧髋臼旋转轴差值,股骨假体其他位置柄-髓腔比及双侧下肢长度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后影像学评价方面,DAA支架辅助下直接DA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较传统后侧入路更具优势,尤其在髋臼杯、股骨假体精准置入方面。  相似文献   

15.
导航模板在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快速成形技术为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置换髋臼假体的置入提供一种个性化、精确定位的方法。方法:22例成人单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被随机分为两组,模板组(11例11髋)和对照组(11例11髋),分别采用导航模板辅助和标准常规技术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以及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的偏移度。模板组11例术前行骨盆连续螺旋CT扫描,将原始Dicom格式数据导入Amira3.1(TGS)软件,三维重建双侧髋关节模型,以STL格式保存,导入Imageware12.0软件,对重建髋臼进行形态学的测量,确定健侧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通过镜像确定患侧髋关节解剖旋转中心,设计髋臼侧假体最佳置入方向,提取髋臼表面解剖学形态,建立与髋臼解剖学形态一致的导航模板模型,通过快速成形技术生成模板实体,手术时将导航模板与髋臼相吻合,通过导航孔行髋臼的打磨以及髋臼假体的定位,术后根据X线片评价髋臼侧假体的位置。结果: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模板组与照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髋臼杯外展角偏移度(5.8°±2.9°)大于模板组(1.6°±0.4°)(P<0.05),对照组髋臼杯前倾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度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软组织松解及髋臼重建术的应用对改善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8例股骨头重度坏死(Ficat III,IV期)患者术中应用软组织松解及髋臼重建术。全髋关节置换术均采用的后外侧入路。通过清除瘢痕组织和增生骨赘,充分松解外展肌群腱性止点、内收肌群腱性止点及髋臼周围软组织,在解剖位置上重建髋臼并延长患肢长度。术后1年行Harris评分、患侧髋关节X线正侧位片检查及双下肢全长X线片检查。结果:术后随访1.0~5.5年。68例患者股骨头均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患肢长度延长1.5~3.5 cm,无坐骨神经损伤发生,术后1年Harris评分从术前的38.6±7.5上升至78.2±5.7(P=0.029)。结论:在股骨头重度坏死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可以应用软组织松解及髋臼重建术来保证髋臼窝达到解剖重建,从而改善外展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倪志强  张春芬   《中国医学工程》2011,(8):107-107,109
目的评价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因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 ental dysp lasia of the hips,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3例(29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根据Crowe分期,I型16髋,II型7髋,III型4髋,Ⅳ型2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8.16±7.13分。结果 23例均获随访,时间6个月~11年,平均随访时间4.2年。术后Harris评分平均83±5.33分。结论全髋置换术能解除患者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髋臼的重建与假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高航  杨治  张铭  胡守业 《广西医学》2023,(12):1393-1396+1401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髋臼骨折术后并发创伤性关节炎(TA)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髋臼骨折术后并发TA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HA治疗。记录患者随访2年内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变化情况、THA后1年内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前倾角、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HS)]和生活质量评定简表(SF-12)评分,以及术后1年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25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提示髋臼假体位置良好,1例患者发生髋臼侧假体无菌性松动合并髋臼钢板断裂,1例患者发生髋臼陶瓷内衬碎裂。术后1年,患者的髋臼假体外展角为(40.49±4.07)°,髋臼前倾角为(13.70±4.94)°,伤口均愈合良好,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关节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且患者的HHS,以及SF-12评分中的生理评分和心理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5)。结论 THA是髋臼骨折术后并发TA的有效治疗手段,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髋臼CT三维重建图像对中国人髋臼形态进行相关测量,为髋关节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应的依据.方法:对96例(192侧)成年髋关节CT扫描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图像上测量髋臼指数(AA)、CE角、ACE角、前倾角(AVA)、外展角(ABA)和髋臼上下径(SID)参数.结果:总AA为(8.78±5.34)°,其中男性...  相似文献   

20.
吴龙  赵鑫  刘莉  陆志东  李鹏 《宁夏医学杂志》2023,(5):420-423+384
目的 分析AI术前三维规划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预测假体型号及髋臼假体位置精准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术前使用AIHIP软件辅助完成初次THA的患者共148例,列为AI规划组;术前采用传统X线二维规划辅助完成THA的患者共87例,列为传统规划组。比较2组术前规划预测假体型号准确率,髋臼假体的外展角、前倾角及位于Lewinnek安全区、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结果 AI规划组预测假体型号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规划组(P<0.05);AI规划组与传统规划组术后髋臼杯假体的外展角、前倾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I规划组术后髋臼假体位于Lewinnek安全区及Callanan安全区的比例均高于传统规划组(P<0.05)。结论 AI术前三维规划在预测假体型号方面明显优于传统X线胶片模板二维规划,提高了髋臼假体植入的准确性及髋臼假体位于安全区内的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