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的T2DM患者239例,根据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比较各组的血清25(OH)D水平。以血清25(OH)D=20μg/L为界进行分组,将上述患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20μg/L)和维生素D不足组(≥20且30μg/L),比较两组白蛋白尿发生率。结果与正常蛋白尿组比较,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25(OH)D水平更低(P0.01),与微量白蛋白尿组比较,大量白蛋白尿组的血清25(OH)D水平更低(P0.01);维生素D缺乏组和维生素D不足组白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68.5%、39.4%(P0.01);相关分析显示血清25(OH)D水平与UACR负相关。结论血清低维生素D水平参与了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胰岛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入选T2DM 患者190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组。根据糖尿病患者血清25‐OH‐D3值是否低于37.5 nmol/L ,分为低25‐OH‐D3亚组(LVD 组,n =80)及非25‐OH‐D3组(NLVD组,n =110)。测定受试者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中LVD组的HOMA‐β显著低于NLVD组( P<0.05),FPG及HbA1c值较后者有上升趋势。相关分析提示25‐OH‐D3与H O M A‐β相关。【结论】糖尿病患者的25‐OH‐D3水平较健康人群低下,且与胰岛分泌功能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类风湿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类风湿患者98例,根据类风湿病情活动性评分(DAS28评分),将所有患者分为稳定组(51例)和活动组(47例),分别进行25OHD和骨密度测定,并进行双手X光片检查.结果 活动组患者25OHD水平较稳定组显著下降(P<0.05),活动组全髋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值较稳定组显著下降(P<0.05),活动组腰椎(L1~L4)虽较稳定组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25OHD与L1~L4骨密度无明显相关性,与全髋及股骨颈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25OHD与骨侵蚀及骨狭窄的Sharp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5).结论 25OHD有助于评估类风湿患者骨质疏松病情且与骨质疏松程度及类风湿病情活动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服用罗格列酮4mg/d。观察3个月,应用高频超声检测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径、血流频谱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患者服用罗格列酮3个月后,各组数值前后对照,其IMT值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指数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明显降低;颈动脉内径及血流频谱于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无明显差异;IMT值与胰岛素抵抗指数IAI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可作为一个良好的体表窗口,对糖尿病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与冠心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及阿法骨化醇治疗是否降低T2DM患者新发冠心病的发病率。方法选取本院门诊及住院的T2DM患者280例,纳入研究前未合并冠心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25(OH)D3的浓度,根据血清25(OH)D3浓度分为低浓度组(T组,<45nmol/L,198例),高浓度组(C组,≥45nmol/L,82例),其中T组患者根据是否接受维生素D治疗分为两亚组(T1组:阿法骨化醇治疗;T2组:不接受维生素D治疗)。随访5年,测定患者初始及5年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C(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25(OH)D3、甲状旁腺素(iPTH)等指标,分析血清25(OH)D3浓度与冠心病的发病相关关系,并计算随访期间累计冠心病发病率。另外选取体检中心健康志愿者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N)组,测定以上指标。结果在T2DM患者中,血清25(OH)D3明显低于N组,C组、T1组、T2组与N组分别为(52.8±7.1)nmol/L、(34.7±8.4)nmol/L、(35.1±9.6)nmol/L vs(72.3±15.5)nmol/L(P<0.01),T1组患者经维生素D治疗后,血清25(OH)D3水平明显升高(34.7±8.4)nmol/L vs(55.7±10.6)nmol/L(P<0.05)。与T1组相比,T2组糖尿病5年新发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升高(39.4%vs 13.1%,P<0.05),与T2组相比,T1组给予阿法骨化醇治疗新发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降低(13.1%vs 39.4%,P<0.05)。结论 T2DM患者血清25(OH)D3低水平是并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活性维生素D治疗可以降低T2DM患者新发冠心病发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男性内脏型肥胖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男性内脏型肥胖患者264例,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分为单纯内脏型肥胖组(VO组)150例及内脏型肥胖合并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组(VO-ECAS组)114例。根据血25(OH)D的四分位数进行维生素D水平分级,将受检者分为Q1组[25(OH)D≥24.70 ng/ml]、Q2组[19.70 ng/ml≤25(OH)D<24.70 ng/ml]、Q3组[16.10 ng/ml≤25(OH)D<19.70 ng/ml],Q4组[25(OH)D<16.10 ng/ml]各66例。收集各受试者年龄、体质指数、血压、血糖、血脂、尿酸、25(OH)D、内脏脂肪面积(VFA)等资料,分析男性内脏型肥胖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 VO-ECAS组血清25(OH)D水平较VO组明显降低(P<0.05),Q1、Q2、Q3和Q4组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分别为24.2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方法选择332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根据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分为无病变组和有病变组对两组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1)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患病率分别为71.63%(202/282)。(2)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病程、纤维蛋白原、高血压患病率、冠心病患病率、脑梗死患病率、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发生率与无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组三酰甘油水平低于无病变组。(3)Logistc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10年,年龄>60岁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SBP升高、并发DPN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极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病程的延长患病率逐年递增,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76例,依照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分别测量UAER和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平均41.16%,单纯糖尿病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平均15.34%,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微量白蛋白尿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警、筛查或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入组老年男性T2DM患者126例,平均年龄56±12.4岁,根据颈动脉彩超测定结果,分为颈动脉内膜中层正常组(IMT1.0mm)47例和IMT增厚组(IMT1.0mm)79例,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及常规生化指标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25-(OH)D3水平。结果 IMT增厚组血清25-OHD3浓度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病程、吸烟率、SBP、2h PG、Hb A1c、TC、LDL-C、CRP呈正相关,与25-OHD3呈负相关。结论低水平血清25-OHD3增加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初发2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瑞鸿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6856-6856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及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初发2型糖尿病196例彩超观察颈动脉,分动脉硬化及非动脉硬化2组,测体重指数(BMI)、血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结果初发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41例,血糖、HbA1c、TG、LDL、血压影响颈动脉硬化发生。结论大血管病变在初发2型糖尿病中常见,血糖、血脂、血压达标,益于预防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2DM )患者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及瘦素/脂联素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 T )的关系。[方法]以B型超声测定58名新诊断T2DM患者及30名正常对照者的CIM T ,以ELISA法测定其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并计算瘦素/脂联素。[结论]①新诊断的 T2DM 组血清瘦素水平、瘦素/脂联素、CIM T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而脂联素水平降低(均 P<0.01);②T2DM组CIM T与年龄、收缩压(SBP)、体质量指数(BMI)、臀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瘦素、瘦素/脂联素呈显著正相关( P<0.01,P <0.05),而与脂联素呈负相关( P <0.01)。③在新诊断的 T2DM 组,瘦素、脂联素、瘦素/脂联素与CIM T独立相关( P <0.05)。[结论]瘦素/脂联素可能是预测T2DM 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更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将来本院门诊、住院的T2DM、高血压患者共171例分为血糖正常的高血压组(n=61)、T2DM组(n=48)、T2DM合并高血压组(n=62),另以健康体检正常者(n=62)为对照组。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血脂等生化指标和 IMT,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糖正常高血压组与T2DM组的IMT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论是否合并T2DM,非高血压者的IMT均显著低于高血压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IMT和 FPG、HBA1c、UA、血浆三酰甘油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无显著相关性,而与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293,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是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 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血清脂联素和抵抗素与初诊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脂联素和抵抗素与2型糖尿病(T2DM)的关系。方法:对39例初诊T2DM患者做研究对象,选37例健康人做对照。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空腹血清脂联素和抵抗素浓度,并测定各组的空腹血糖、胰岛素、尿酸和血脂水平等;用HOMA—IR评价胰岛素抵抗,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DM组血清脂联素浓度(3.66±0.91)ng/ml低于正常对照组(5.26±0.78)n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DM组血清抵抗素浓度(6.10±0.43)μg/ml与正常对照组(6.09±0.47)μg/ml差异无显著性。在DM组,采用相关分析发现,血清脂联素浓度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年龄、病程、空腹胰岛素、体重指数、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OMAIR呈负相关,与脂蛋白A1正相关;血清抵抗素与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呈正相关;与脂蛋白A1呈负相关,与体重指数、HOMAIR等不相关。结论:脂联素水平的下降与DM发病有关,而抵抗素与之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分析30例T2DM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水平.[结果]T2DM组TAFI、vWF、FIB、D-D水平校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P<0.01).[结论]高水平的血浆TAFI、vWF、FIB、D-D与T2DM尤其是大血管病变风险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正常范围内(0~6.89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不同水平与血脂的相关性及血脂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80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DBil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水平,并按照DBil水平分为A组(<2.2 μmol/L,n=92)、B组(2.2~2.9 μmol/L,n=88)、C组(2.9~3.9 μmol/L,n=102)、D组(3.9~6.89 μmol/L,n=98)组,分析不同TBil水平与血脂异常的相关性及血脂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①四组男性、吸烟饮酒、高TC血症、高TG血症、胰岛素治疗比例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TBil)、DBil、TC、TG、LDL-C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血脂异常率低于A组,其血清TC、TG、LDL-C水平低于A组.②T2DM患者DBil水平与TC、TG、LDL-C呈负相关(P<0.05),四组中D组血脂异常风险最低.[结论]T2DM患者正常范围内不同DBil水平与血脂异常存在相关性,高DBil水平可降低血脂异常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不同动脉血管病变中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方法]180例T2DM患者根据踝臂指数(ABI)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分组,单纯ABI ≤0.9组(A组)45例,单纯IM T>0.8 mm组(B组)46例,ABI ≤0.9且IM T>0.8 mm组(C组)39例,正常组(ABI>0.9且IMT≤0.8 mm)50例,比较四组的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PLT、MPV、PDW。[结果]A组、B组和C组的MPV分别为(11.96±0.57)fl;(11.22±1.42)fl;(12.26±0.86)fl ,与正常组 MPV (9.67±1.56)f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24.69,P <0.05),C组M PV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F值分别为0.09和0.12,P>0.05);与正常组比较,各组的PDW和PLT的差异无显著性(F值分别为0.20和0.25,P>0.05)。[结论]T2DM各种动脉血管病变均与MPV相关,与PDW和PLT数量无关。  相似文献   

17.
杨伟  滕林  丁家望  李松  杨简  吴辉  杨俊 《医学临床研究》2016,(11):2116-211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将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无颈动脉粥样硬化(NCAS)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组,检测各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血压、血糖、血脂、血清PCSK-9水平,logistic多元回归性分析患者血清PCSK-9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CAS组血清PCSK-9水平为(366.9±72.3)mg/L显著高于NCAS组的(280.2±61.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PCSK-9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PCSK-9水平与CIMT呈正相关,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 )患者妊娠期血脂水平及其与孕期体质量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159例妊娠24~28周孕妇,根据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其分为GDM 组(n=70)及健康孕妇组(n=89);记录孕前、孕期体质量,测量身高,计算孕前及孕期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增重;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水平;比较两组间血脂水平、体质量变化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GDM 组 TC、LDL‐c显著低于健康孕妇组(均 P <0.05),HDL‐C显著高于健康孕妇组( P <0.05),健康孕妇组TG水平高于GDM 组,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但健康孕妇中,TC与体质量增加( r =0.249,P=0.017)、孕期BMI( r=0.224,P=0.033)及BMI增加( r =0.259,P=0.013)相关;GDM 组中,TC与BMI( P =0.241,P =0.041)相关。【结论】GDM患者存在血脂代谢紊乱,但孕期营养摄入及体质量增加过多可能对血脂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因素强化干预条件下,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对新诊断T2DM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进展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形态多聚酶链式反应(PCR-RFLP)技术检测100例新诊断T2DM患者ACE基因内含子16 I/D多态性,利用B超检测新诊断T2DM患者CCA-IMT,并对其进行多因素强化干预治疗,探讨ACE基因多态性对新诊断T2DM患者CCA-IMT进展的预测作用。结果:携带ACE DD基因型者CCA-IMT、hs-CRP高于携带II及ID基因型者(P〈0.05);强化干预后,携带ACE DD基因型者CCA-IMT、hs-CRP与携带II及ID基因型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前后自身比较CCA-IMT值、hs-CRP水平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CCA-IMT非进展组与进展组患者ACE基因型、等位基因携带者比例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CE DD基因型不是新诊断T2DM患者CCA-IMT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多危险因素强化干预条件ACE DD基因型不能预测CCA-IMT的进展,多危险因素强化干预延缓了携带ACE DD基因型者CCA-IMT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及餐后高脂血症的关系及T2DM早期动脉硬化的机制。【方法】选取确诊T2DM患者201例,按CAIMT分为CAIMT增厚组(CAIMT〉0.9mm)103例及CAIMT正常组(CAIMT〈0.9ram)98例,另选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进行脂负荷餐,采集空腹及餐后4h的血标本,测定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及餐后4h甘油三酯(4hTG)。使用彩色多普勒测定各组受试者的CAIMT。【结果】①T2DM组血清hs—CRP、4h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2DM组中CAIMT增厚组hs—CRP、4hTG显著高于cAIMT正常组(P〈0.01)。②T2DM患者hs—CRP、4hTG与CAIMT均呈正相关(P〈0.01),hs—CRP与4hTG也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及餐后高脂血症与T2DM患者早期动脉硬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