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Rotarex旋切导管在治疗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经Rotarex旋切导管治疗的7例下肢PAD ISR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59.0 ~ 76.0岁,平均(70.0±7.6)岁.患者上次术后下肢缺血症状复发在术后的1.0 ~72.0个月,中位复发时间6.0个月,自出现缺血症状至本次腔内治疗时间间隔为3d至2年,中位间隔时间62 d,均行择期再次腔内治疗.再次治疗采用Rotarex机械减容术及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必要时再次行支架植入术.术后肝素抗凝24 h,后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定期彩色超声复查随访.结果:7例ISR患者下肢动脉再通成功,其中3例因原有支架扭曲、断裂再次植入支架,其余4例患者未再植入新的支架.患者术前平均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为0.31 ±0.08,术后为0.86±0.08,t=-12.84,P<0.001.住院期间1例因术后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行急诊股动脉切开取栓,术后恢复良好.无其他并发症发生,随访5.0~2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4.0个月,无死亡及截肢病例.随访期间1例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停用抗血小板药物,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3例患者再次出现ISR.结论:使用Rotarex旋切导管减容,可有效减少再次支架植入,但是对于增生内膜及陈旧血栓的减容效果欠佳,且不能解决支架断裂及术后内膜增生等问题,因此还需与药物涂层球囊及支架等手段结合使用.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支架植入术是PAD腔内治疗的一种基本方式,随之而来的支架植入后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问题也日趋显著.PAD术后ISR是指腔内治疗后血管管腔直径的减小,即植入下肢...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ASO)后血管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疗效.方法 临床纳入94例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铁中心医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期间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LAS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12个月,观察各指标水平情况、出血事件发生率(BR)、再狭窄发生率(RR)、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踝动脉收缩压/肱动脉收缩压(ABI)以及预后血管支架通畅情况等.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以及D-二聚体(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LDL-C水平比较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D-D水平为(0.56±0.11)m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4±0.09)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BR分别为8.51%、10.64%,RR分别为12.77%、31.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MT、MLD及AB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MLD以及ABI分别为(1.08±0.23)mm、(4.78±0.76)mm及(0.77±0.2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6±0.25)mm、(4.12±0.33)mm及(80.49±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12个月血管支架通畅率为65.96%,低于观察组的8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对LASO患者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减少出血事件和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行血管重建术后,肢体血供恢复,症状消失或减轻,但外周动脉疾病并不是从此销声匿迹了,手术并不能彻底治愈这一疾患.为降低术后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发生率,仍需继续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5.
外周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指除冠状动脉以外,供应大脑、内脏及四肢的血管发生结构和功能改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最常见的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1891年由von Mantenfel首次报告,是全身性动脉硬化在下肢动脉的具体表现,是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病变广泛,主要累及腹主动脉、双髂动脉、双股动脉、双胭动脉及其远端三个分支,其中累及腹主动脉、髂总动脉的病变占5%~10%,累及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的病变占25%,广泛累及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胭动脉的病变占65%。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40例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经介入治疗后随访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的患者作为发生组纳入,另将同期随访未发生再狭窄的46例患者作为未发生组纳入。在此基础上充分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病变部位、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吸烟、高脂血症以及Rutherford分级等。将两组患者的相关信息进行同质对比并分析影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出现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在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吸烟、高脂血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对比分析其他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经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吸烟、高脂血症是影响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介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复发率受糖尿病、高血压、长期吸烟、高脂血症影响,故可针对性制定出完善的干预方案以降低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选择行血管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患者20例,比较术前和术后1、6、24 h及2周患者静脉血浆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患者术后的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在血管腔内治疗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激活,术后监测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腔内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隋守光  张伟  孙鹏 《当代医学》2009,15(23):503-504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老年常见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疾病。本文就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原则、适应证和不同病变部位治疗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从)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SR)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并行PCI术的患者12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Gensini积分标准对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分,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并根据是否存在支架血管直径狭窄≥50%分为再狭窄组(ISR组)34例和非再狭窄组(NISR组)87例,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分析IS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合并症等)、冠状动脉病变部位、数量和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术后hs-CRP、SAA升高明显高于NISR组(t=3.825、3.723,P<0.05),其余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水平的hs-CRP、SAA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1、1.058,P<0.05)。结论 PCI术后hsCRP、SAA水平越高,发生再狭窄的风险越大,高水平的hs-CRP、SAA可能是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再狭窄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笔者医院接受介入治疗成功的133例LEAD患者,对患者进行持续1年的跟踪随访,根据是否发生再狭窄情况进行分组,即分为再狭窄组25例与未狭窄组108例。检测记录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炎性因子水平、血脂4项以及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lc),并分离狭窄组和未狭窄组患者外周血裂红后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采用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术后再狭窄的血管内皮功能独立风险因子。结果 狭窄组的血清内皮素(endothelin-1,ET-1)、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血栓素 B2(thromboxane B2,TXB2)、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protein 1,VCAM-1)及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均显著高于未狭窄组,而内皮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均显著低于未狭窄组(P<0.01)。两组患者的血脂4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狭窄组的HbAlc显著高于未狭窄组(P<0.01)。狭窄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狭窄组(P<0.05)。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与检测结果一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ET-1、vWF 均是导致LEAD血管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血管内皮功能指标(ET-1、vWF)与炎性因子(TNF-、IL-6)为LEAD患者介入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冠脉支架术前、术后血清sCD40L水平与再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相sCD40L水平变化,以探讨sCD40L与再狭窄的可能关系。方法选择接受普通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1例(研究组),健康正常对照组1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5,15,180d取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sCD40L。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结果冠心病患者术前血清sCD40L为(6.54±1.55)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1±0.68)ng/ml(P<0.05)。支架内再狭窄率24.4%(10/41)。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前sCD40L水平为(7.34±1.25)ng/ml,明显高于无再狭窄患者的(4.36±0.98)ng/ml;术后血清sCD40L水亦显著高于无再狭窄患者(P均<0.01);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后高水平sCD40L持续至术后6月,而无再狭窄患者术后5d则恢复至正常。结论再狭窄患者支架术前、术后血清sCD40L水平增加提示sCD40L可能与支架内再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并发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2例,按入院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3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围术期细节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前后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和血流量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90%较对照组35.48%显著较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全血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内径及血流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股浅动脉、胫后动脉血流量较对照组显著较快(P0.05)。结论加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工作,是提高介入术手术成功率的关键,能有效预防并减少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TA治疗的97例慢性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时间踝肱指数(ABI)、血流动力学指标[足背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峰值、血流量]、血清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单蛋白(hs-CRP)]变化,1年后随访再狭窄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慢性下肢ASO患者术后7 d、6个月、1年ABI、足背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均高于术前(P<0.05),血流速度峰值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年,ABI均低于术后7 d和6个月(P<0.05),足背动脉内径低于术后7 d(P<0.05),血流速度峰值高于术后7 d(P<0.05);血管再狭窄者31例(31.96%),未狭窄者66例(68.04%);再狭窄组术前ABI、术后1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低于未狭窄组(P<0.05);植入支架≥2个比率、术前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前瞻性的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36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随机分为股浅动脉重建组(20 条患肢)和非重建组(16 条患肢), 重建组均采用腔内治疗重建股浅动脉血运,非重建组均不重建股浅动脉,仅处理同时存在的髂动脉及股深动脉病变,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治疗费用。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治疗前踝肱指数、TASC(trans atlantic inter sociery consensus)分级及Rutherford分级均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1周内重建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优于非重建组[75.0% vs.12.5%(P<0.001); 90.0% vs. 37.5%(P=0.001)],两组均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死亡病例。3个月随访时重建组显效率优于非重建组[65.0% vs. 25.0%(P=0.017)],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0% vs.68.8%(P=0.422)];6个月和12个月随访时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显效率60.0% vs.37.5% (P=0.180),80.0% vs.87.5%(P=0.672);总有效率60.0% vs.43.8%(P=0.332),85.0% vs.87.5%(P=1.000)],重建组治疗费用高于非重建组[(53 367.4±24 518.3)元 vs.(30 397.5±15 354.4)元(P=0.011)]。重建组随访期间发现股浅动脉再狭窄/闭塞者8例,其中3例再次介入治疗,再次腔内治疗率为15.0%。结论: 忽略股浅动脉重建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经济,可以作为部分外周动脉疾病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系统评价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NLR)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检索PubMed、Scopus、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截止至2021/12/31。收集第一作者、发表年份、国家、研究类型、样本量、性别、年龄、吸烟、合并疾病、NLR均数、NLR截断值、结局指标、随访时间;运用纽卡斯尔-沃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使用Stata 16.0软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PAD患者高、低NLR组间不同结局的效应量。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n=4554),NOS评分均≥6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高NLR与全因死亡、截肢和介入后再狭窄的关系密切,合并后效应量分别为HR=1.93(95%CI:1.21~3.10),HR=1.92(95%CI:1.43~2.59),OR=1.76(95%CI:1.1~2.75)。进一步的亚组分析结果提示,高NLR对1年内PAD患者全因死亡和截肢的发生具有预测价值,合并后HR分别为3.37(95%CI:2.32~4.90),2.64(95%CI:2.10~3.31),而对介入后再狭窄的预测作用不确切[OR=1.68,95%CI(0.75,3.75)]。结论:高NLR与全因死亡、截肢、介入后再狭窄的关系密切,可作为PAD患者1年内发生截肢和全因死亡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何玉超 《吉林医学》2003,24(5):469-469
<正> 动脉硬化闭塞症(SAO)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发生在全身大中动脉,但以腹主动脉远侧及髂一股一帼动脉最常见。由于动脉腔狭窄或闭塞,引起下肢动脉慢性缺血的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高血脂症,高血压,吸烟,肥胖等是易患因素。1 临床资料1.1 病例:患者,男性,50岁,于2001年5月30日以“右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收入院,于1年前无诱因出现右下肢持续性发凉疼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在预防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应用.方法 选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植入术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西洛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西洛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西洛他唑治疗.结果 西洛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再狭窄发生率及3、6个月支架处最小腔内直径水平明显低于术毕,但西洛组患者总支架处最小腔内直径下降值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基本相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洛他唑可进一步改善患者支架处最小腔内直径水平,有利于预防再狭窄发生,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