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Ponseti法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两院就诊的100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应用Ilizarov技术逐渐牵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观察组应用Ponseti法联合Ilizarov技术治疗。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国际马蹄足畸形研究学评分系统(ICFSG)评分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P<0.05);观察组治疗后ICFSG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6.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00%(P<0.05)。【结论】Ponseti法和Ilizarov技术联合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疗效佳,能有效改善ICFSG评分,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力平衡术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CF)的远期疗效。【方法】将胫骨前肌附丽点外移于第三楔骨或骰骨内侧,跟腱延长,畸形严重者跖筋膜切断,足后内侧软组织松解,术后石膏固定矫形。【结果】用吉士俊百分制标准评定,82例患儿116只足随访时间5至21年,优良率达94.8%。【结论】肌力平衡术治疗CCF手术操作简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方科  刘宏  李欣  文捷 《医学临床研究》2012,29(2):249-251
【目的】评价Ponseti方法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疗效。【方法】应用Ponseti方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28例213足。其中男92例158足,女36例55足;治疗时年龄平均2.3个月(5d~12个月)。【结果】经过平均18.6个月的随访,128例213足中123例206足畸形获得满意矫正,优良率达96.7%。【结论】应用Ponseti方法早期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
荆艳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558-8559
目的探讨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护理方法。方法我院自2008-06-2010-12采用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21例,经过观察趾端血液循环、石膏滑脱的处理、石膏护理、异常情况的处理等护理方法。结果所有病例经ponseti法治愈20例,占95%(20/21),1例经开放跟腱延长术再加ponseti法和系列石膏矫形固定,后期佩带改良丹尼夜间固定器治愈,平均治疗时间8.5周。外观畸形消失,踝关节背伸跖屈功能正常。X线表现正常,17例已会行走,跟腱有力,足发育良好,步态正常。无护理并发症。结论 Ponseti法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取得满意的疗效,护理方法简单,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创伤小,预后好,不留瘢痕,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约1‰。男孩居多,双侧发病居多。我院自2004—08/2008-08以来对于陈旧性先天性马蹄足先行潘塞缇法治疗,再行跟腱切断、胫前肌腱转位手术等,术后效果显著,现将手术配合的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和分析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诊治现状及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49—01/2005—10有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方面的文献,检索词“congenital clubfoot,tendon transfer”,限定文献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49-01/2005—12有关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方面的文献,检索词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肌腱转移术”,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对资料进行初审,查找全文,排除重复文章。共纳入30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果: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包括保守及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者宜早期治疗行肌腱移植及软组织松解,建立早期动态肌力平衡。随着时代的发展,微创技术的应用,外固定架将起重要作用。结论:早期行肌腱移植及软组织松解建立动态肌力平衡,结合外固定架的应用是一项新的突破,使中重度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治疗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7.
背景既往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骨骼及神经,肌肉病理改变的研究较多,而对畸形足周围软组织变化的研究正在探索中.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对象实验于1997-11/2003-08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实验组深筋膜标本来自于15例手术矫正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男11例,女4例,均年龄9个月.对照组选择5例非神经肌肉性疾病及非胶原病死亡患儿.年龄4~21个月,平均11个月.方法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及非神经肌肉病变死亡小儿的足部及小腿前外侧深筋膜进行免疫组化,切片应用LeticaQ,570c彩色图像分析仪处理系统进行量化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深筋膜的Ⅰ,Ⅱ,Ⅲ型胶原阳性表达及相对含量.结果实验组足内侧Ⅰ,Ⅱ,Ⅲ型胶原含量分别为116.43±11.80,132.91±8.88,184.40±1182;对照组分别为169.28±8.17,176.33±9.47,194.38±5.87.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挛缩组织Ⅰ,Ⅱ,Ⅲ型胶原含量均有增加,Ⅰ型胶原增加最显著,Ⅲ型次之,Ⅱ型增加最少.且Ⅰ,Ⅲ型胶原呈负相关.Ⅱ型胶原的阳性表达可能为伴随现象.它与Ⅰ,Ⅲ型胶原无相关性.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细胞外基质的改变符合组织器官纤维化及一般瘢痕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故认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能为足内侧的纤维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东风  岳勇  杨柏  葛杰  汤志宏  时佳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230-231,i008
背景:既往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骨骼及神经,肌肉病理改变的研究较多,而对畸形足周围软组织变化的研究正在探索中。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病理及发病机制与细胞外基质的关系。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对象:实验于1997—11/2003—08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所完成,实验组深筋膜标本来自于15例手术矫正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男11例,女4例,均年龄9个月。对照组选择5例非神经肌肉性疾病及非胶原病死亡患儿。年龄4~21个月,平均11个月。方法:对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及非神经肌肉病变死亡小儿的足部及小腿前外侧深筋膜进行免疫组化,切片应用LeticaQ,570c彩色图像分析仪处理系统进行量化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深筋膜的Ⅰ,Ⅱ,Ⅲ型胶原阳性表达及相对含量。结果:实验组足内侧Ⅰ,Ⅱ,Ⅲ型胶原含量分别为116.43&;#177;11.80,132.91&;#177;8.88,184.40&;#177;11.82;对照组分别为169.28&;#177;8.17,176.33&;#177;9.47,194.38&;#177;5.87。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挛缩组织Ⅰ,Ⅱ,Ⅲ型胶原含量均有增加。Ⅰ型胶原增加最显著,Ⅲ型次之,Ⅱ型增加最少。且Ⅰ,Ⅲ型胶原呈负相关。Ⅱ型胶原的阳性表达可能为伴随现象。它与Ⅰ,Ⅲ型胶原无相关性。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细胞外基质的改变符合组织器官纤维化及一般瘢痕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故认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能为足内侧的纤维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输注过程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3年12月剖宫产手术患者24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126例,静脉留置针穿刺前40 min将利多卡因软膏局部涂抹于患者穿刺皮肤处。对照组患者120例,不给患者局部涂抹利多卡因乳膏。两组患者均常规输入羟乙基淀粉注射液。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字评分法对两组患者在羟乙基淀粉注射液输注过程中穿刺部位疼痛的评分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患者0级疼痛评分占39.7%,1级疼痛评分占60.3%;实验组患者0级疼痛评分占16.7%,1级疼痛评分占83.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穿刺部位局部涂抹利多卡因软膏能减轻患者术中输注羟乙基淀粉引起的疼痛,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应用于小儿术前静脉留置针穿刺的镇痛效果.方法 随机将92例手术患儿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6例,实验组于术前1h在穿刺部位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常规消毒穿刺,采用FLACC评分法和观察患儿心率的变化评估小儿疼痛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儿行留置针穿刺时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随访结膜切除联合巩膜固定术治疗结膜松弛症的手术效果,探讨手术治疗结膜松弛症的新方法。【方法】结膜切除联合巩膜固定术治疗有异物感、泪溢症状的中、重度结膜松弛症26例48眼,术后进行症状评估、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球结膜变化。【结果】术后系统随访8周,异物感48眼中44眼(91.66%)、泪溢32眼中29眼(90.62%)明显改善;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松弛结膜完全消失45眼(93.75%)。【结论】结膜切除联合巩膜固定这一新的手术方式对治疗中、重度结膜松弛症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腮腺部分切除术在治疗肿瘤直径小于3.0cm的腮腺多形性腺瘤(PAG)的可行性。[方法]36例PAG随机分为三组,其中16例采用腮腺部分切除术(A组),12例行腮腺浅叶切除术(B组),8例行腮腺全切除术(C组),随访时间3-5年。【结果】A组术后瘢痕和面部凹陷畸形、味觉出汗综合征(Frey综合征)、暂时性面瘫发生及腮腺功能等方面均优于B、C组,肿瘤的复发无明显差异。【结论】腮腺部分切除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还可以保存腮腺一定的功能,是PAG临床治疗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垂体腺瘤患者内镜经鼻蝶术后相关激素水平变化,分析影响垂体功能低下的因素,指导其激素替代治疗.[方法]总结本院神经外科2008年至2013年内镜下经鼻蝶手术82例垂体腺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方法,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d3甲状腺轴、肾上腺轴及性腺轴相关激素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术后d3甲状腺轴及肾上腺轴激素水平较术前有所降低,发生腺垂体功能低下者共34例,占41.5%(34/82).高龄、术前存在垂体功能低下、无功能型、大型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垂体功能低下比例较高,其中微腺瘤发生率为16.7%(2/12),大腺瘤45.7%(32/70),45例无功能腺瘤发生腺垂体功能减低者16例,占35.5%.而术后腺垂体功能低下发生与患者性别无关.[结论]垂体腺瘤术后垂体相关各项激素水平较术前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术前高龄、垂体功能低下、无功能性垂体腺瘤及肿瘤体积较大的患者,术后发生腺垂体功能低下可能性较高,合理的激素替代疗法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颈,胸,腹三切口结肠代食管手术护理配合过程与要点.[方法]对2000~2011年本院25例颈、胸、腹三切口结肠代食管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发生喉返神经损伤,2例发生颈部吻合口漏,21例手术效果满意,患者生存率高.[结论]根据手术特点认真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术中熟练配合手术,做好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确保手术患者安全,避免各种并发症和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程卫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3):440-441,444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途径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以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92例,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41例,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78的临床资料,比较各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三组比较手术时间腹腔镜组最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式组和阴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腹腔镜组多于阴式组和腹式组(P〈0.05),腹式组和阴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腹式组最长,术后病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和阴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和阴式组间剔除的肌瘤单个平均重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轻于腹式组(P〈0.05).[结论]不同途径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各有优劣,且不能完全替代,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手术医生技能经验、医院的设备条件而定,选择最合适的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隧道埋藏尿道法重建阴茎部尿道治疗尿道下裂术后复杂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对46例尿道下裂术后复杂并发症行阴茎部尿道重建手术病例分两组:新术式组采用阴囊中缝皮瓣成形尿道,阴茎部皮下隧道埋藏尿道法治疗29例.传统术式组按文献方法重建及修复尿道下裂术后阴茎部尿道17例.[结果]随访3个月至4年,传统术式组,一次手术成功率58.9%,并发症较多.新术式组,一次手术成功率93.1%,并发症较少.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一次手术成功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阴囊中缝皮瓣成形尿道,阴茎部皮下隧道埋藏尿道法是尿道下裂术后阴茎部尿道重建的有效术式,优于传统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颈胸段脊柱病变的疗效。[方法]1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36例颈胸段脊柱病变患者,采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肿瘤13例,结核20例,椎间盘病变3例。术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8例,C级15例,D级3例,E级8例。[结果]随访3~47个月,术后3~8个月所有患者植骨部位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2例,C级2例,D级15例,E级16例,平均改善1.1级。2例肿瘤转移的患者分别于术后11个月、17个月死亡。[结论]颈胸交界区域脊柱解剖结构复杂,应根据病变的性质、位置、范围、影像学改变等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球囊在胸腰椎压缩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对58例共64个椎体骨折患者,应用球囊扩张系统进行经皮穿刺、塌陷椎体扩张后注入骨水泥.随访观察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64个椎体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穿刺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30~120 min,骨水泥注入量每个椎体3.0~7.0 mL,骨水泥返流入椎旁静脉3个椎体,无椎管内漏及椎间隙漏等并发症,均无临床症状.随访5~21个月.所有患者疼痛缓解,VAS术前平均为(7.5±0.7)分,术后d1为(3.6±0.4)分,d7为(2.7±0.5)分,术后1个月为(2.5±0.5)分.手术前后VAS差异显著( P <0.05).[结论]球囊扩张应用于胸腰椎压缩骨折(PKP)能达到消除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的目的,是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