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十二经别的分布特点是"离、入、出、合"。其中"离"是指十二经别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入"是指十二经别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此处的"入"与下文《灵枢·根结第五篇》提到的"入"所指不同);"出"是指十二经别在颈项部浅出体表;"合"是指十二经别在颈项部合于相应的阳经,其中阴经经别合于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阳经经别合于其本经的经脉,十二经别按  相似文献   

2.
十二经别的内容首见于《灵枢·经别》篇,它是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别,意即别行之正经。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的关系分为六合,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每一合都有“离、合、出、入”的关系,在经络系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经别与心的关系心主血脉,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心主神明,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  相似文献   

3.
“经别”,是十二经脉除去构成整体循行通路以外,另行深入体腔的分支,又与一般经脉不同,所以称为“别行之正经”,简称“经别”。现将管氏针灸学术流派临床运用十二经别理论的学术经验整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络学说及其临床应用210000南京中医学院针灸系王启才第三讲:十二经别1、命名含义:十二经别内容首见于《灵枢·经别》篇,篇中称某经脉的经别为某经脉之“正”。《黄帝内经灵枢集注》释云:“所谓别者,言十二经脉之外而有别经……正者,谓经脉之外别有正经,非...  相似文献   

5.
<正> 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支脉,源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是十二经脉别行的通路,所以也称为别行的正经,因而它的命名随十二经脉。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来的斜行支脉,呈网络一样遍布人体各部,主要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任、督二脉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所以通常称为十五络脉。因络脉从其经脉的络穴处别出,故以这个经命其名。经别与络脉均属十二经脉的支别,它们都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为何二者名称不一?  相似文献   

6.
<正> 十二经别简称经别(下同)是由十二经脉分出的,以离、入、出、合为主要循行特点的经脉,是十二经脉别行的支脉。《灵枢·经别篇》记载了经别的循行路线,离、入、出、合的部位和“六合”形成的过程。经别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针灸临床的辨证、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深  相似文献   

7.
《灵枢》十二经别分布规律探讨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侯书伟,胡志强关键词:《灵枢》;十二经别《灵枢》十二经别(以下简称经别)是十二经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别道而行之正经,其分布有独特的规律可循。各家对此的认识不尽一致,笔者在此略陈管见以抛砖引玉。一、起止经...  相似文献   

8.
《灵枢.经别》中有“足太阳之正”等十二正,十二正之别为十二经别。历代医家认为十二正即十二经脉,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笔者经反复研究,认为这种理解有悖于《灵枢》原义,故不揣自陋,简要论述如下。《灵枢.经别》中言“足阳明之正”与“足太阴之正”皆“上至髀”。可见,足阳明之正与足太阴之正为向心性循行,而足阳明经脉从头走足,故言“十二正即十二经脉”于理不通。同理,十二经别也为向心性循行,言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的支脉也于理不通。营气行于脉中,沿十二经脉顺序循环流注,昼夜营五十周;卫气日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  相似文献   

9.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八条经脉的总称。因其不与脏腑直接相通,不受十二正经循行次序的约制,也无表里相配关系,而是“别道奇行”的经脉,所以《难经·二十七难》说:“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奇经八脉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当十二正经的气血满盈之时,就流溢到奇经八脉中贮存起来;当十二正经的气血不足之时,奇经八脉之气血便还流到十二正经中。因而,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说:“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湖泽,正经  相似文献   

10.
“奇经八脉”这一名称最早见于《难经》。它是指十二正经之外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因这八条经脉与十二正经不同,别道奇行,故名奇经。奇有奇异、零余之意,指这八条经脉的分布和作用有异于十二正经,是十二正经之余,如《难经·二十七难》说:“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十四经发挥》云:“脉有奇常,十二经者,常脉也,奇经八脉则不拘于常,故谓之奇经”。又其无脏腑络属的表里配偶关系,故亦可认为“奇”为“奇偶”之“奇”,如《类经图翼》引虞氏之言:“奇者,奇零之奇,木…  相似文献   

11.
经别的特点及其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别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二经脉的具有一定分布特点的别行支脉。经别首见于《灵枢·经别》篇,但篇中语焉不详,仅论述了十二经别“离合出入”的部位及“六合”的形成过程。因此,探讨经别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对学习和全面认识祖国医学经络学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经络包括十二经、奇经八脈、十五别络等部分。十二经主要是内连脏腑,循行表里,通达上下的正经;奇经八脈则担任联系和网维全身之阴阳经络血气,与奇恒之府(如脑、髓、内分泌腺、生殖器官)直接相连;十五别络是十二经别出的踰穴,作为联络阴经和阳经的纽带。十二经各有一络穴,  相似文献   

13.
刘凯 《天津中医药》2005,22(4):310-310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系统也是如此。经别,即“别行之正经”,能行气血,营阴阳,加强体内脏腑间的相互联系。文章论述了经别的循行特点及治疗特点,为临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统编的各种针灸学教材,在经络理论里都提出一个独立的“十二经别”系统概念,且与“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理论相并列,如早期的统编高等中医院校《经络学》教材就指出“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以及外围所连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1],到了新世纪“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则强调“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2].“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则指出:“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3].  相似文献   

15.
Liu B  Zhao JS 《中国针灸》2011,31(6):526-528
基于初始经脉模式与脏腑-经脉模式的构建,梳理、分析经脉表里关系的真正内涵与核心要义,认为两种经脉模式下的经脉表里关系各具不同的特点与意义,主要体现在:①初始经脉模式下,<灵柩·经别>六合理论是其经脉表里关系的核心;络脉(络穴)对经脉表里关系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②脏腑-经脉模式下,脏腑相合促进了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的匹配与沟通;气血的环周运行对经脉表里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跻)、阴跻,因其不与脏腑直接相连接,也无表里关系,循行途径及病变特征均有异于十二正经,故称之为奇经八脉。十二正经虽循环贯注人体内外,其经脉运行首尾相接,但就其相互间纵横交错的整体联系,却有赖于奇经八脉贯串维系其间。从而使脏腑经络发挥其行气血、营阴阳,沟通表里上下的作用。所以,历代医家对奇经理论颇为重视。正如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所说:“医不知此,罔探病机”。叶天士《临  相似文献   

17.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与五输穴向心性循行方向相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瑞  唐玉秀 《中国针灸》1998,18(4):235-238
在经络腧穴理论中,十二正经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十二正经的循行次疗是依《灵枢·逆顺肥瘦》的:“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足经脉依表里经及同名经的顺序依次相传,从而构成气血运行的“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环路。五输穴则是分布于十二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重要部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  相似文献   

18.
张瑛 《河北中医》1987,(5):32-33
经络辨证包括十二经辨证、奇经八脉辨证、经别、经筋和皮部的辨证。辨证方法主要是根据各自的分布及病变时的证候表现来综合分析。兹就经络辨证中的主体,即十二经辨证和奇经八脉辨证分述如下。一十二经辨证经脉和所属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通过经络系统反映到体表,在经脉循行所过的部位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这些病候可以反映疾病的成因、性质及所属的经脉、  相似文献   

19.
经络学说中的几个问题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脉与体表筋肉和皮肤连属部分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则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之分。经络学说的特点是以十二正经为主体,通过十五络脉与奇经八脉的联络和调节作用,把人体脏腑、肢节、筋肉、皮肤联系起来,并以阴阳学说为论理工具,说明脏腑经络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一个机体各部及机体与自然环境密切联系的有机  相似文献   

20.
1 手按摩与足按摩的作用机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实四肢”。《灵枢·动输篇》曰:“夫四肢末阴阳之会也,此气之大络也。”《素问·手足阴阳流注论》亦载:“凡人两手足各有三阴脉、三阳脉以合十二经也。”经络标本根结理论也认为,经脉之根始于四末,经脉之本在四肢。以上论述均强调说明了四肢的末端是阳气之根、阴气之本所在,而且与十二正经密切联系。由于位于手足部位的经穴(多为特定穴)在临床治疗中不仅具有近治作用,而且具有治疗循经远端的头面、躯干、脏腑病的远治作用,并可作为疾病的反应点用于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