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咽管瘤中BCL-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颅咽管瘤中凋亡抑制基因BCL - 2在蛋白水平的表达 ,探讨其在颅咽管瘤生长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颅咽管瘤 4 9例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BCL 2蛋白的表达。结果 BCL 2的阳性表达程度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颅咽管瘤上有显著差异 ,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 (P <0 0 1)。结论 BCL 2在不同病理类型的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呈现明显的区别 ,提示 :凋亡调控机制的失控可能是造釉型颅咽管瘤生长的重要机制之一 ;胚胎残余组织的继续增殖学说更能解释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起源可能。  相似文献   

2.
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在颅咽管瘤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发生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凋亡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0例颅咽管瘤肿瘤组织中bcl-2、Bax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计算bcl-2/Bax比值。结果①bcl-2在颅咽管瘤肿瘤组织中过度表达,但在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中的bcl-2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弱于釉质上皮型颅咽管瘤(P〈0.05);Bax在颅咽管瘤肿瘤组织中不表达或弱阳性表达。②釉质上皮型颅咽管瘤中bcl-2/Bax比值明显高于鳞状乳头型颅咽管瘤(P〈0.05)。结论 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过度表达及凋亡促进基因Bax的表达减少导致的bcl-2/Bax比值增大,凋亡减少,细胞生存期延长可能是釉质上皮型颅咽管瘤发生发展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3.
颅咽管瘤一般认为以蝶鞍上部为多见,国内尚无发生于小脑桥脑角(CPA)的报告。本文报道1例小脑桥脑角(CPA)颅咽管瘤。 病例 男,9岁,左侧听力日益减退,口角歪斜,走路不稳半年,近三月伴有间歇性头痛与呕吐入院。检查:神志清楚,发育正常,营养中等,心肺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双侧视神经乳头明显水  相似文献   

4.
三脑室内颅咽管瘤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生学上讲,颅咽管瘤可以起源于胚胎颅咽管发生路径的任何部位(即从鞍内沿垂体柄长径到漏斗隐窝这一狭长区域),因此文献中将颅咽管瘤根据生长部位分为鞍内、鞍内鞍上、鞍上脑室外、脑室内外、脑室旁、脑室内等类型,脑室内型颅咽管瘤相对较少,占颅咽管瘤病人的0.7%-11%。与鞍上池内生长并侵入三脑室内的假性脑室内颅咽管瘤相比,完全位于三脑室内颅咽管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治疗方面均  相似文献   

5.
颅咽管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局部侵袭性生长的生物学机制。方法使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在14例颅咽管瘤细胞中的表达。结果2例乳头型、9例造釉细胞型及1例混合型颅咽管瘤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MMP-2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肿瘤细胞的胞质中,尤其以鳞状上皮的棘细胞和造釉上皮的近基底层细胞的表达最为明显。1例囊状复发及1例γ-刀术后造釉细胞瘤型未见表达。结论3种类型颅咽管瘤细胞均能产生MMP-2,提示MMP-2可能是颅咽管瘤局部侵袭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miR-200家族及侵袭相关基因ZEB1、ZEB2和CTNNB1在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并初步探讨其在颅咽管瘤侵袭性生长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自2017年6月-2018年12月经手术切除的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ACP)30例和鳞状上皮乳头型颅咽管瘤(PCP)30例的新鲜标本,手术切除的失活脑组织作为...  相似文献   

7.
颅咽管瘤手术前后的内分泌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颅咽管瘤是多发生于鞍上区并常累及下丘脑的良性肿瘤。颅咽管瘤的发病率国内尚无系统报道,北美报告0.13/10万,占北美人颅内肿瘤的4.7%~7.9%,在澳大利亚占颅内肿瘤的1.5%,在日本占颅内肿瘤的3.9%犤1犦;国内报道儿童颅咽管瘤约占儿童颅内肿瘤的5%,成人为3.5%犤2,3犦。颅咽管瘤生长于下丘脑的垂体柄、漏斗和正中隆起部位,向上生长可进入第三脑室,堵塞脑室系统,病人主要以头痛为主要表现;当肿瘤在鞍上生长时,肿瘤将第三脑室底抬起并向上压迫,垂体柄和漏斗向前或侧方移位,视交叉和视神经被压向前下方,病人主要表现为视力障碍、多饮、多尿和发育…  相似文献   

8.
正颅咽管瘤是鞍区常见肿瘤,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痛、视力缺损和内分泌功能障碍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颅咽管瘤属于Ⅰ级良性肿瘤,其组织病理亚型为成釉质细胞型和鳞状乳头型两种。恶性颅咽管瘤非常罕见,鲜有报道,我院神经外科治疗手术及放疗后发生恶性转化的颅咽管瘤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30岁。因渐进性左眼视力下降1个月余于2011年3月8日入院。头颅CT和MRI提示鞍内鞍上囊实性占位伴钙化,环状强化(图1A、1B),诊断颅咽管瘤。3月15  相似文献   

9.
Frazier和Alpers于1931年首先使用颅咽管瘤这一名称,Cushing于1932年对颅咽管瘤进行了描述,认为这一囊状病变在部分切除和抽吸囊液后将很快复发。随着显微外科技术和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及激素替代治疗的应用,颅咽管瘤的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颅咽管瘤患者的预后仍不十分理想,有一定的死亡率、并发症,尤其是少部分颅咽管瘤反复复发以致难以治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咽管瘤不同炎性反应等级与临床病理、肿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临近肿瘤正常组织交界处的炎性反应细胞数量对颅咽管瘤进行炎性反应评估,结合临床资料,对49例经手术治疗的颅咽管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和肿瘤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颅咽管瘤组织炎性反应与肿瘤病理类型(x2=6.603,P =0.037)、全切率(x2=8.188,P=0.017)、钙化(γ=0.326,P=0.022)、术后患者下丘脑功能评分(γ=0.376,P=0.008)和手术难易度(γ =0.515,P<0.001)相关.结论 颅咽管瘤起源、生长方式及组织炎性反应程度可能是决定颅咽管瘤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按颅咽管瘤发生位置来分型方法,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5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术中发现将颅咽管瘤划分为4种类型,即:Ⅰ型,鞍内颅咽管瘤;Ⅱ型,鞍上颅咽管瘤;Ⅲ型,室下颅咽管瘤;Ⅳ型,室前颅咽管瘤。结果59例Ⅰ型颅咽管瘤全部采用翼点入路切除肿瘤,全切除率为83.1%(49/59);75例Ⅱ型颅咽管瘤中,74例采用翼点入路,1例采用翼点联合胼胝体入路,全切率为82.7%(62/75);49例Ⅲ型颅咽管瘤,全部采用翼点入路,全切除率为93.9%(46/49);32例Ⅳ型颅咽管瘤,全部采用胼胝体入路,全切除率为93.8%(30/32)。结论按发生位置来分型颅咽管瘤是可行的,并使其各自成为相对独立的疾病,更有利于在制定诊疗方案和疗效评价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2.
局麻下立体定向手术致反应性精神障碍1例常建波近来我们遇到1例颅咽管瘤定向穿刺术后,出现严重精神障碍的病人,现报告如下。患者男,19岁,学生。头痛、呕吐20天伴视力下降,诊断为颅咽管瘤,于1997年1月2日在局麻下行MRI导向立体定向颅咽管瘤穿刺冲洗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总结5 a来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46例颅咽管瘤。其中采用翼点入路41例,经胼胝体前入路3例,经胼胝体-翼点入路2例,应用显微技术从鞍区解剖间隙分块切除肿瘤。结果 46例颅咽管瘤,全切除41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34例出现一过性尿崩,中枢性高热4例,癫发作2例,出现电解质紊乱31例,均为高钠血症;死亡1例,为严重的下丘脑反应。随访3个月~5 a,能参加工作或学习者38例,需生活照顾者7例,病理显示均为颅咽管瘤。结论根据颅咽管瘤生长范围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充分利用鞍区解剖间隙是切除颅咽管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咽管瘤的显微手术切除方法。方法总结5 a来我院神经外科治疗的46例颅咽管瘤。其中采用翼点入路41例,经胼胝体前入路3例,经胼胝体-翼点入路2例,应用显微技术从鞍区解剖间隙分块切除肿瘤。结果 46例颅咽管瘤,全切除41例,次全切除4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34例出现一过性尿崩,中枢性高热4例,癫发作2例,出现电解质紊乱31例,均为高钠血症;死亡1例,为严重的下丘脑反应。随访3个月~5 a,能参加工作或学习者38例,需生活照顾者7例,病理显示均为颅咽管瘤。结论根据颅咽管瘤生长范围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充分利用鞍区解剖间隙是切除颅咽管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立体定向间质内放疗治疗囊性颅咽管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咽管瘤常呈囊变且进行性扩大,手术全切除较为困难,易于复发。我们采用CT引导BRW立体定向仪,颅咽管瘤囊腔内定期注入32P治疗19例囊性颅咽管瘤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本组男11例,女8例。年龄7~76岁。全部病例均经CT病理检查确诊为颅咽管瘤,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有效的实体性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颅咽管瘤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胰酶消化法建立实体性颅咽管瘤细胞株,并通过滤膜过滤纯化细胞;倒置显微镜、HE染色观察生长情况及细胞形态,免疫组化证实其细胞来源,噻唑蓝比色(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结果 肿瘤呈典型上皮样形态,免疫细胞鉴定颅咽管瘤细胞原代培养成功,肿瘤细胞增殖速度缓慢,且均为二倍体细胞.结论 造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细胞通过酶消化及改良的血清培养基法成功建立,且滤膜过滤可以提高所培养细胞的纯度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颅咽管瘤的分型与显微外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影像学的进步、激素替代疗法的完善,使颅咽管瘤的疗效有了很大提高,但其远期预后、对并发症和死亡率的控制仍不令人满意,尤其在肿瘤的切除原则、手术入路的选择、术后放疗与否、垂体柄的保留等问题上存在着较大分歧。1 颅咽管瘤的外科学分型 根据肿瘤的位置和生长方式,Rougerie于1962年首先提出了颅咽管瘤的外科学分型,将颅咽管瘤分为5型:鞍内型、鞍内-鞍上向前扩展型、视交叉后型、巨大型、不典型型。1980年,Ciric将颅咽管瘤分为脑室内型、软脑膜下型、软脑膜外蛛网膜下型、蛛网膜内外型(哑铃型)、蛛网膜外型(单纯鞍内型)。1983年,Konovalov将颅咽管瘤分为鞍内型、鞍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剂( CD147,EMMPRIN)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釉质型颅咽管瘤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40例釉质型颅咽管瘤标本(原发组24例,复发组16例)中CD147和MMP-9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CD147在复发组釉质型颅咽管瘤中的总阳性表达率87.5%,明显高于原发组总阳性率37.5% (P<0.05);MMP-9在复发组釉质型颅咽管瘤中的总阳性表达率93.7%,明显高于原发组总阳性率41.7% (P <0.05)。复发组釉质型颅咽管瘤中CD147与MMP-9表达呈正相关(P<0.01),原发组釉质型颅咽管瘤中CD147与MMP-9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D147与MMP-9可能在釉质型颅咽管瘤侵袭生长和肿瘤复发过程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CD147与MMP-9可能成为评价釉质型颅咽管瘤侵袭性生长和复发倾向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颅咽管瘤骨桥蛋白免疫组化及免疫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研究颅咽管瘤的超微结构及其与钙化的关系,探讨颅咽管瘤钙化形成的分子基础进一步明确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在其钙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OPN在54例颅咽管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分析钙化程度与OPN表达强度的关系。对颅咽管瘤组织超微结构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并从超微定位水平检测OPN在颅咽管瘤中的表达。结果透射电镜明确颅咽管瘤的超微结构。经Spearman相关分析,在成釉细胞型中随着钙化程度的增加,OPN表达程度显著增强(rs=0.533,P<0.01)。经Mann-WhitneyU检验分析,OPN表达程度在成釉细胞型与鳞状细胞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13,P<0.001),成釉细胞型颅咽管瘤的表达显著高于鳞状细胞型颅咽管瘤。OPN免疫电镜显示OPN主要定位于肿瘤细胞胞浆的内质网上。结论OPN可能是颅咽管瘤的钙化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颅咽管瘤是起源于垂体胚胎发育过程中残存鳞状上皮细胞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其主要发生部位为鞍上区,少数位于鞍内。由于其生长方式及特点,开颅手术一直是颅咽管瘤的主要治疗方式。但近年来,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对颅咽管瘤分型认识的不断深入,经蝶窦入路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采用,并且体现出开颅手术所不具有的各种优点。本文就经蝶窦入路手术切除颅咽管瘤的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