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运用中医整脊调曲法治疗软组织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腰椎椎曲的相关性。方法以理筋、调曲、练功为治疗原则,采用药熨、骨空针刺加普通针刺、推拿调曲、牵引调曲等整脊综合疗法,配合功能锻炼,以恢复患者腰椎的生理曲度为主要治疗目标,观察402例患者的疗效与腰椎椎曲恢复情况的相关性。结果总有效率98.75%,其中治愈+显效率89.55%,椎曲恢复优良(Ⅱ级以上)率73.63%,平均14个月随访优良率91.1%。结论软组织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与腰椎椎曲密切相关,坚持功能锻炼能维持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颈椎管扩大术疗效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56例颈椎管扩大术,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术50例,双开门颈椎管扩大术6例。治疗多发性椎间隙颈椎病19例,后纵韧带骨化症(简称OPLL)18例,OPLL合并颈椎外伤3例,颈椎管狭窄合并OPLL2例,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14例,术后一个月和一年分别评估疗效,均明显优于以往的椎板减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腰椎间盘病的特点和诊断。方法 对近 6年中的颈腰椎盘突出症伴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和颈椎病并施行手术的 5 6例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颈椎MRI和腰椎CT检查 ,是防范混淆和误诊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颈椎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颈椎手术并发症及其预防江毅1张学利1田成瑞1江汉1杨超1手术治疗颈椎病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有两种: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后路椎板切除或椎管成形术,简称前、后路手术。这些手术对颈椎病、颈间盘突出症、OPLL,颈椎管狭窄症及颈椎外伤等疾病的治疗均收到较好...  相似文献   

5.
颈腰椎间盘病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探讨颈腰椎间盘病的特点和诊断。方法: 对近4 年中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椎管狭窄和颈椎病并施行手术的19 例进行了分析。结果: 发现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 颈椎 M R I和腰椎 C T 检查, 是防范混淆和误诊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颈脊髓压迫患者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观察其疗效。方法:46例颈脊髓压迫症患者,23例采用锚定法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包括男19例,女4例;年龄32~71岁,平均48.4岁,其中12例为脊髓型颈椎病,11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23例采用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开门的椎板悬吊于门轴侧小关节囊韧带上)进行治疗,包括男16例,女7例;年龄33~70岁,平均47.3岁,其中14例为脊髓型颈椎病,9例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观察术前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情况及颈椎总活动度的变化。结果:锚定法组中术前有颈部轴性症状的6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10例,12个月减少到4例。改良Harabayashi组术前有轴性症状的5例,术后3个月增加到20例,12个月为18例。锚定法组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低(P<0.001)。与术前相比,锚定法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增加4例,8例无变化,减少11例;12个月增加6例,10例无变化,减少7例。改良Harabayashi组中术后3个月颈椎总活动度无增加例数,2例无变化,减少21例;12个月3例无变化,减少20例。锚定法组对颈椎总活动度的影响较改良Harabayashi单开门法小(P<0.001)。结论:锚定术式能明显减少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颈椎总活动度影响小,是治疗颈脊髓压迫症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认识颈腰椎间盘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腰椎间盘病的特点和诊断。方法:对近6年中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迟变性椎管狭窄症和颈椎病并施行手术的56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结论: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颈椎MRI和腰椎CT检查,是防范混淆和误诊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认识颈腰椎间盘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颈腰椎间盘病的特点和诊断。方法 对近6年中的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和颈椎病并施行手术的56例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结论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颈椎MRI和腰椎CT检查,是防范混淆和误诊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开门Arch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将41例颈椎管狭窄症随机分为2组,21例实施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单开门Arch钢板内固定(A组),20例实施椎管扩大成形术(B组)。结果两组出血量、手术时间、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明显轴性发生率、颈曲角度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管扩大成形术联合Arch钢板内固定可有效改善颈椎管狭窄症的神经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脊髓型颈椎病与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8例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00例确诊为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经复查原始X线颈椎侧位片,并按照颈椎管矢状中径与颈椎体矢状中径比值法进行重新测量。其中手术患者24例,前路手术8例,后路手术16例。结果 10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有38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前路手术随访3例中,有2例加重,再行后路手术后明显改善,后路手术随访6例中,有4例完全恢复,1例因前方巨大间盘突出并骨化,再行前路手术后明显改善。另1例术后部分改善。结论 颈椎管发育性狭窄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正确认识可以对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预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颈椎前路椎体撑开椎管扩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索颈椎管狭窄症以及伴有颈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新鲜尸体颈椎标本5具,于C5、C6椎体开骨槽,分别撑开前缘3、5、7、10mm后行CT横断面扫描,测量C5、C6同一平面的骨性椎管的各相关径线及面积,统计后比较分析,并将CT扫描图像行三维表面重建,运用图像处理功能将重建图像切割处理,动态多角度观察椎管各个剖面形态变化。结果:颈椎体撑开后椎管可扩大,且扩大的部分主要为椎管的前方和侧前方。椎管面积和横径明显增加,椎管矢径亦有增加,椎体前线撑开3—10mm,椎管面积增加约为10—40mm^2。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撑开可扩大颈椎管的有效容积,在解决局部压迫的同时可减低脊髓受压应力。  相似文献   

12.
颈椎外科手术入路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上,颈椎疾病种类很多,如: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不稳、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退变等因素继发性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后纵韧带钙化症(()PLL)、颈椎黄韧带肥厚或钙化、颈椎骨折、脱位或骨折并脱位、无骨折脱位放射学征象的颈髓损伤等,严重者常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窄合并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发育性颈椎椎管狭管合并颈椎病并经手术治疗45例.研究发现,颈椎病病变过程是颈椎椎管狭窄临床发病的常见原因.测量结果,颈_3~颈_7椎管矢状径均在10mm以下并有节段性椎体后缘增生和骨赘形成.根据临床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征象,分别选择颈椎前路和后路施行减压和植骨.平均随访18个月,椎间融合率100%,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2.2%(37/45).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 (Kurokawa法 )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分析近 6年来在上海中山医院采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治疗的 67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 10个月~ 6年 10个月。患者手术时平均年龄为 55.2岁。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 1、 3、 5年的 JOA评分及恢复率。结果 JOA评分从术前的平均 7.1分增加到术后 1年的 12.5分、 3年的 12.9分和 5年的 12.8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01)。颈椎矢状径术后平均增加 4.9 m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001)。术后恢复率达到 60%,但颈椎的伸屈活动度却减小。结论双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手术后随访 5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正>目前对于颈椎管狭窄症、多节段颈椎病、连续和混合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患者的治疗应用颈椎后路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已基本达成临床共识[1]。我们自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应用瑞典Spineart公司的LA椎板夹行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手术29例,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男21例,女8例,年龄59.8±14.8岁(45~76岁)。退行性颈椎管狭窄患者21例,多个颈椎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全椎板切除后椎管重建在颈椎管狭窄症中的效果.方法 20005年2月至2007年12月对48例椎管狭窄症的患者.后路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后应用植骨法行椎管扩大成行.所有患者做术前、术后的JOA评分,并术前、术后行X线、三维CT,MRI检查观察颈椎管容积、脊髓信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所有的患者行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5个月.临床评分:手术前平均JOA评分6.85分,手术后平均9.6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13.50分,术后三维CT提示植骨成活,椎管管径扩大;MRI检查显示:脊髓后移,脊髓受压解除.结论 应用全椎板切除后椎管重建在颈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疗效满意,是一种新的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钛网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19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椎板钛网成形术 ,对结果进行临床和X线片评定。结果 平均随访 2 1 7个月 ,所有病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 ,无局部和全身异常反应。颈椎板成形术后椎管矢状径平均增加 4 7mm ,钛网位置无变化 ,已被再生的自体骨固定。结论 钛网椎板成形术在颈椎管狭窄症的治疗中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报告11例创伤性颈椎病,发病前均有外伤史,年龄42~64岁,病程进展快,多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作者强调外伤在该病中的临床意义,提出应尽早地进行彻底的减压手术,认为颈椎管成形术有安全、简单、减压效果明显及对颈椎稳定性影响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刘海军  王欢  付松  孙秀琛 《骨科》2012,3(1):18-20
目的探讨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管狭窄症的外科手术方法。方法对我院诊治的56例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管狭窄症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颈后路手术治疗组(31例)、颈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组(25例),比较两组间治疗前后的JOA评分改变。结果所有病例未发生神经功能进一步损伤,56例均获得10.0~20.0个月随访,脊髓神经功能按JOA评分,颈后路手术治疗组优良率74.2%,颈前后联合入路治疗组优良率76.0%。结论治疗伴有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管狭窄症,单纯颈后路手术的治疗效果与颈前后联合入路手术区别不大,无需进一步行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20.
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采用改良颈椎管成形术(即门轴侧不植骨,术后颈围固定时间缩短为4~6周)治疗6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中38例资料完整者根据术前、术后随访的X线平片,计算机辅助下测量颈椎的活动度与稳定性。结果38例获得随访,时间6~51(26.8±3.0)个月。按JOA评分:术后改善率为54.6%,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明显下降;术前平均颈椎活动度为(37.1±10.6)°,术后颈椎活动度较术前活动度平均减少(27±5)%,稳定性良好。结论改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脊髓性颈椎病合并颈椎管狭窄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