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特点,作者对1992年5月-2001年9月的29例鞍结节脑膜瘤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例,女23例,年龄27-68岁,平均46岁,肿瘤直径2.0-8.5cm,平均3.4cm。首发症状为力障碍21例(72.4%)头痛7例(24.1%)、癫痫1例(3.4%)。13例采用翼点或扩大的翼点入路,11例采用额下入路;3例采用额下眶上联合入路,2例采用双侧额下入路。全切26例(89.7%)(Simpsons grade D,大部切除3例(10.3%)(Simpsons grade Ⅱ)。本组无手术死亡。作者认为对于鞍结点脑膜瘤的手术,除了要熟悉鞍区的解剖之外,还要有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手术中要注意区分正常的结构和肿瘤的包膜,以保护周围的重要血管、视神经和下丘脑等结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视觉障碍持续时间、肿瘤质地、肿瘤与视神经关系、肿瘤血供、肿瘤与邻近血管关系、视交叉受压与否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患者中,14例(63.6%)术后视力好转,3例(13.6%)术后视力不变,5例(22.8%)术后视力恶化;术前双眼视力损害评分为(70.25±10.67)分,术后为(60.95±16.51)分,术后评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觉障碍持续时间、肿瘤与视神经关系、肿瘤与邻近血管关系是鞍结节脑膜瘤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鞍结节脑膜瘤患者术后疗效较好,可改善视力;视觉障碍持续时间、肿瘤与视神经关系、肿瘤与邻近血管关系是鞍结节脑膜瘤术后视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鞍区部位深,结构复杂,功能重要,脑膜瘤常为颅内外供血,手术止血困难,难度较大。回顾收治24例病人,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鞍隔脑膜瘤11例报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临床资料1.1病例本组11例,男3例,女8例;年龄20~55岁,平均36.64岁。发病率占同期入院颅内肿瘤的0.25%(11/4375例);占鞍区肿瘤的1.71%(11/642例);占脑膜瘤总数的1.15%(11/956例)。病程1个月~10年,平...  相似文献   

5.
6.
患者,女性,55岁。头痛、头晕5年,进行性视力下降1年,间断性恶心、呕吐,病情加重,卧床五个月,于1990年3月14日入院。检查:神志恍惚,生活不能自理,拒食,一般情况很差。视力:左侧眼前20cm指数,右侧眼前1m指数。眼底:双侧视乳头苍白,边缘整齐,为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皮肤细腻,腋毛无,阴毛稀少。头颅侧位相示:蝶鞍前后径16.5mm,深径16mm,鞍背骨质稀疏。头颅CT扫描示:鞍上池有3×3×2cm大小高密度阴影。脑血管造影正位相示:虹吸部C_1段向外倾倒,侧位相示A_1向后上弧形移位,眼动脉稍粗,无明显肿瘤染色。诊断:垂体腺瘤。术中见肿瘤起源于鞍隔,向鞍上生长,呈杏红色,瘤体约3×3×2.5cm大小,略偏左侧。左侧视神经受压明显,瘤体光滑,边界清楚,供血丰富。在显微镜下采用双极电凝止血,分块切除瘤体。病理报告:脑膜瘤。术后出现尿崩症状,持续一周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以对我院2001-01~2009-12期间收治的小脑幕脑膜瘤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法,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手术结果和术后处理.结果:患者肿瘤部位分类统计中,局限于幕下较多(占41.29%),全麻后,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入路采用幕下小脑上入路14例,乙状窦后入路10例,枕部幕上入路11例,幕上下联合入路2例,颞下入路2例.39例中全切32例(82.05%),次全切7例(17.95%).临床症状治愈或缓解共36例,占92.31%,随访3个月~4年,38例患者中复发4例,均行再次手术.结论:小脑幕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总体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鞍区脑膜瘤的MR影像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鞍区脑膜瘤50例,对其临床和MR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位于鞍区的病灶数为52个,22个病灶中心位于鞍上,30个位于鞍旁。肿瘤多呈椭圆形或圆形,边界清晰,包膜完整,T1WI为等信号,T2WI为等、略高或低信号,41例行Gd-DTPA增强呈明显强化。结论MR对鞍区脑膜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巨大鞍上脑膜瘤位置深在 ,与颈内动脉及其分支、视神经等关系密切 ,手术切除难度较大。近年来 ,我们对巨大前床突脑膜瘤 1 1例和偏侧生长的鞍结节脑膜瘤 1 0例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 ,经眶 额 翼联合入路进行切除 ,其中全切除 1 4例 ,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1 1例 ,女 1 0例 ;年龄 2 3~ 67岁 ,平均 4 4 5岁。病程 3个月~ 5年 ,均经病理证实。其中单眼视力进行性下降 1 4例 ,头痛 1 2例 ,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 6例 ,精神运动性发作 3例。查体 :Forster Kennedy征阳性 (均为前床突脑膜瘤 ) 3例。本组均有视…  相似文献   

11.
MRI对鞍上区脑膜瘤的诊断及临床意义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及影像学将起源于鞍结节、鞍隔、蝶骨平台解剖范围,直径不超过3.0cm范围内的脑膜瘤统称为鞍上区脑膜瘤[1,2].由于CT难于显示颅内细微解剖结构,能否指导临床手术治疗肿瘤是关键性问题.而MRI能清楚显示颅内肿瘤的位置及毗邻关系,故鞍上区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应首选磁共振成像,为提高对鞍上区脑膜瘤的认识,对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鞍上区脑膜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窦玉明  郑广文 《人民军医》1997,40(6):320-321
起源于小脑幕,同时向幕上、幕下两侧生长的骑跨型小脑幕脑膜瘤,与静脉窦、脑干关系密切,手术切除有一定困难。现报告6例并对手术方法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6例均为女性;年龄31~60岁;病程6个月~8年。病理分型:纤维细胞型1例,纤维母细胞型3例,内皮细胞型2例。1·2;临床症状及体征6例均以慢性头痛起病,均有颅内压增高和小脑体征。其中有上机受限、肢体轻瘫、偏盲,第'、W对颅神经受损及强迫头位各1例。l·3CT扫描普通扫描可见幕上下相连续、边界清楚、密度较脑组织稍高的团块状影,注射对比剂后呈均匀一致的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3.
CO2激光显微手术全切除侧脑室内脑膜瘤(附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侧脑室内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用激光显微手术全切除3例侧脑室内脑膜瘤。侧脑室内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应以肿瘤位置、形状、大小以及肿瘤血循环丰富与否为准;尽力避开功能区,以既能切除肿瘤又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为主要原则。提出了用不同功率激光的手术程序和手术方法。激光显微手术可在较小的术野下精细准确地切割、汽化肿瘤,明显提高手术疗效,是目前理想的手术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MRI在鉴别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的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鞍旁肿瘤MRI影像表现,观察MR影像特征.结果 鞍旁海绵状血管瘤与脑膜瘤均可同时侵犯鞍内及鞍旁,但两者MRI信号有特征性,海绵状血管瘤T1WI呈等或稍低于脑灰质信号,T2WI信号强度类似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强化显著,可见延迟强化.脑膜瘤呈等T1、T2信号,T2WI信号强度与脑灰质信号近似,增强扫描病变呈中等度弥漫性强化,相应部位可见脑膜线样强化.结论 MRI平扫加增强能明确显示鞍旁海绵状血管瘤及脑膜瘤的不同信号改变、强化特点及内部结构特点,其MRI信号特点对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5.
鞍隔脑膜瘤的CT、MRI诊断(附1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对鞍隔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鞍隔脑膜瘤 18例 ,17例经CT检查 ,其中 6例同时行MRI检查 ,1例单纯行MRI检查。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将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8例肿瘤位于鞍上及鞍内 ,17例CT平扫表现为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15例、不均匀高密度 2例 ,明显均匀增强 14例、环形增强 3例 ;MRI(7例 )T1WI为均匀等信号 6例 ,略低信号 1例 ;T2 WI略高信号 6例 ,等信号 1例 ;肿瘤位于垂体腺之上 ,境界清楚。病理诊断 :上皮型 11例 ,合体细胞型 4例 ,微囊型、非典型型、混合型各 1例。结论 鞍隔脑膜瘤的影像诊断对临床确定正确的手术入路 ,提高肿瘤手术治愈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鞍区Rathke囊肿(颅颊裂囊肿)发病率约为颅内肿瘤的1%以下。我科自2003年5月~2008年5月行显微手术治疗症状性Rathke囊肿患者6例。  相似文献   

17.
鞍隔胺膜瘤的CT,MRI诊断(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对鞍隔脑膜瘤的影像学诊断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鞍隔脑膜瘤18例,17例经CT检查,其中6例同时行MRI检查,1例单纯行MRI检查。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将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8例例肿瘤位于鞍上及鞍内,17例CT平扫表现为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15例、不均匀高密度2例,明显均匀增强14例、环形增强3例;MRI(7例)T1WI为均匀等信号6例,略低信号1例;T2WI略高信号6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4例罕见的鞍内脑膜瘤,分析其临床及CT 扫描的主要特点。认为鞍内肿瘤多为垂体瘤,脑膜瘤与垂体瘤的鉴别比较困难,应用高分辨率CT 扫描仪行冠状位增强扫描对定性有一定帮助。脑膜瘤与垂体瘤的临床症状有重要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显微手术联合伽玛刀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35例,疗效较好。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显微外科切除颅底脑膜瘤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长生  张蕴增 《武警医学》1999,10(11):650-651
颅底脑膜瘤解剖关系较复杂,手术暴露困难,全切率较低。我院自1992年以来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颅底脑膜瘤36例,全切率达86-3%,死亡率3-4%。通过几年的手术体会,颅底脑膜瘤可以全切达到治愈的目的。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18~65岁,平均48-3岁,病程1月~2a。分布在蝶骨嵴10例,鞍结节12例,嗅沟7例,斜坡4例,桥小脑角2例,枕大孔区1例。手术全切31例,大部切除5例,蝶骨嵴内侧2例(侵犯海绵窦),鞍结节1例,斜坡2例。死亡1例。1-2 临床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