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咪达普利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非梗死区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及短暂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咪达普利对陈旧性心肌梗死非梗死区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以及短暂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方法24只兔随机分为3组,两组结扎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制成心肌梗死模型,手术后1周1组给予咪达普利 0.625mg·kg-1·d-1口服(咪达普利组),另1组则给予安慰剂口服(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第3组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也给予安慰剂口服(假手术组)。3个月后酶解分离得到左心室壁远离梗死中心区的3层心肌单细胞(心外膜下心肌细胞、中层心肌细胞和心内膜下心肌细胞),用膜片钳技术研究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以及3层心肌细胞的短暂外向钾电流(Ito)的改变。结果 心肌梗死后3个月,非梗死区的心肌细胞发生了肥厚和重构,3层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限(APD)明显延长,其中心内膜下心肌细胞的APD明显短于心外膜下心肌细胞和中层心肌细胞(P<0.01),与假手术组对比呈相反的跨室壁离散。陈旧性心肌梗死TDR也明显增加,但TDR在咪达普利组和假手术组间差异不明显。陈旧性心肌梗死3层心肌细胞的Ito密度均降低,以心外膜下心肌细胞和中层心肌细胞较明显(P<0.05),咪达普利组和假手术组相比,Ito密度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陈旧性心肌梗死远离梗死中心区的左心室心肌细胞发生代偿性肥厚,APD延长,TDR增加,3层心肌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咪达普利对陈旧性心肌梗死家兔非梗死区心室肌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结扎家兔左前降支8周后,记录单相动作电位;采用二步消化法分离左室游离壁3层心肌细胞。用膜片钳全细胞模式记录单细胞动作电位。结果在体和单细胞研究结果均显示,与手术组相比,陈旧性心肌梗死家兔非心梗区心室肌中层的动作电位时程(MAPD90)明显延长(292±28msvs250±26ms,p<0.05),而内膜下和外膜下心肌细胞延长不明显,3层心肌的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增加。实验结果还显示在体单相动作电位的离散度较单细胞动作电位小。应用咪达普利后其复极不均一性得到改善,室颤阈值上升(13.9±1.3Vvs9.3±1.0V,p<0.05)。应用咪达普利后心肌的组织重构得到改善,复极异质性得到改善,早后除极发生率也明显降低。结论咪达普利可降低家兔非心梗区心室肌复极离散度,这可能是其减少陈旧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从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角度研究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的电生理作用。采用自制电极同步记录在体犬左室三层心肌细胞的单向动作电位(MAP),观察静脉注射L-THP前后动作电位时程(APD)、振幅(APA)、TDR及各层心肌有效不应期(ERP)的变化。结果:应用L-THP后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复极90%的时程均延长(内、中、外层心肌分别为189.67±23.29msvs182.83±23.70ms、194.67±24.12msvs192.17±24.49ms和185.08±24.53msvs173.42±22.06ms,P均<0.01),内、外层心肌ERP显著增加(分别为164.54±20.53msvs159.08±20.08ms、161.60±21.28msvs150.99±18.93ms,P<0.01)、TDR降低(9.58±2.94msvs18.75±3.77ms,P<0.01),对APA无明显影响。结论:L-THP降低心室肌的TDR,延长心室内、外膜心肌细胞的ERP。 相似文献
4.
自主神经对急性缺血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犬急性缺血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犬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2只开胸犬急性缺血的左心室游离壁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中层心肌 (midmyocardium ,Mid)和心内膜心肌 (endocardium ,Endo)的MAP。对自主神经刺激前和刺激过程中 ,3层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早期后除极 (earlyafterdepolarization ,EAD)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缺血 10min后 ,起搏周长为 10 0 0ms ,在未刺激自主神经的情况下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为 (5 5± 8)ms ;刺激交感神经的过程中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到 (86± 15 )ms (P <0 0 1) ;迷走神经刺激过程中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为 (5 3± 9)ms,与刺激前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5 5± 8)ms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交感神经刺激前 ,2只 (17% )犬的中层心肌出现EAD ;交感神经刺激过程中 ,7只 (5 8% )犬的中层心肌出现EAD (P <0 0 1)。结论 (1)交感神经刺激可增加缺血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且易在中层心肌细胞诱发EAD ,两者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2 )迷走神经刺激对缺血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胺碘酮对家兔急性缺血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电生理特性和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及其抗缺血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建立冠状小动脉灌注家兔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和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急性无灌流心肌缺血时,胺碘酮对内外层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TDR和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 ①左心室楔形组织块停止灌注后,胺碘酮组内、外膜心肌细胞的APD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28±19) ms vs.(212±6) ms,P<0.05],且外膜APD的延长更明显[(203±15) ms vs.(180±5) ms,P<0.05]。②急性缺血各时间段,APD较缺血前均缩短,以外膜APD缩短更明显,导致TDR增大。用药后TDR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胺碘酮可延长内、外膜心肌细胞的APD,且外膜APD的延长明显,并可减小急性缺血心肌的TDR,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机制的细胞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7.
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在体犬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用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2只开胸犬左心室游离壁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中层心肌(midmyocardium ,Mid)和心内膜心肌 (endocardium ,Endo)的MAP。对自主神经刺激前和刺激过程中 ,三层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早期后除极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起搏周长为 10 0 0ms时 ,在未刺激自主神经的情况下 ,Epi、Mid和Endo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MAPD)复极 90 %的时限 (MAPD90 )分别是 (2 78± 11)ms、(316± 16 )ms和 (2 70± 12 )ms;其中Mid的MAPD90 明显长于Epi和Endo的MAPD90 (P<0 0 1)。刺激交感神经时 ,Epi、Mid和Endo细胞的MAPD90 分别缩短 (19± 4 )ms、(45± 6 )ms、(18± 3)ms。与刺激前相比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由 (44± 4 )ms减少到 (15± 3)ms(P <0 0 1) ;但是交感神经刺激时 ,有 5只犬 (41% )的中层心肌出现了早期后除极。迷走神经刺激对三层心肌的MAPD90 值无明显影响。结论 (1)在体犬心室肌存在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 ;(2 )交感神经刺激可减少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但易在Mid诱发早期后除极 ;(3)迷走神经刺激对跨室壁复极离散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9.
急性缺血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以经冠状动脉灌注的兔左心室楔形心肌组织块为对象,着重探讨了急性无灌注缺血过程中兔左心室内外膜心肌动作电位、跨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TDR)演变规律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霉素诱导的兔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时跨室壁离散度和缝隙连接蛋白43的变化。方法:将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及模型组(n=8)。采用阿霉素诱导建立兔HF模型。采用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记录技术,分别记录HF组和对照组左室心肌内、中、外膜的MAP,分别测量获得20列三层心室肌的90%动作电位时程(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MAPD90),计算并分析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ransmural dispersity of repolarization,TDR)的变化,TDR为每列中MAPD90 max与MAPD90 min的差值。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缝隙连接蛋白43(gap junction connexin43,CX43)在心肌细胞间分布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HF组的MAPD90缩短,TDR则明显增大(P<0.05)。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显示,HF组CX43分布与对照组有所差别。结论:HF组心脏TDR增加,CX43分布发生改变,其可能与HF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美西律、索他洛尔、索他洛尔十美西律口服后对家兔左心室楔形心肌组织块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建立冠状动脉灌注的家兔左心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和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美西律、索他洛尔、索他洛尔+美西律口服后对家兔内外层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跨壁复极离散(TDR)的影响。结果美西律组内、外膜心肌细胞的APD、Q—T间期及TDR在不同刺激周长下均较对照组缩短,索他洛尔组均较对照组延长,且以内膜延长为主(均P〈0.05),索他洛尔+美西律组较对照组仅轻微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较索他洛尔组缩短(P〈005)。美西律组、索他洛尔+美西律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索他洛尔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较对照组升高(P〈005)。,结论美西律可明显缩短内、外膜心肌细胞的APD、Q—T问期,并可减小心肌细胞的TDR。索他洛尔相反,抗心律失常同时容易导致心律失常,联合应用美西律可逆转索他洛尔对兔心肌电生理的不利作用,从而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心室M层起搏对犬跨室壁复极离散(TDR)的影响,探讨采用心室M层起搏技术防治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 制作犬左心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观察心内、外膜及M层起搏时,各层心肌动作电位时限(APD)及TDR的变化.结果 分别行心室肌内、外膜和M层起搏,心肌各层A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层起搏时,TDR较外膜起搏明显减小[(34.9±5.4)ns对(71.5±6.1)ms,P<0.01];与内膜起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9±5.4)ms对(35.9±5.4)ms,P>0.05].结论 与心外膜起搏相比,M层起搏可有效减小TDR;但与心内膜起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起搏部位对正常犬和长QT间期犬模型在体跨心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正常犬和长QT间期(LQT)犬模型的在体3层心肌单向动作电位时限(MAPD)和跨室壁复极离散(TDR)、体表心电图上QT间期和Tp-Te间期等为指标,研究不同部位起搏,尤其是左心室外膜参与起搏后心肌复极特性的变化.通过这种模拟临床上心室再同步治疗的方法,旨在观察左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是否会增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方法 8只健康成年犬经导管射频消融希氏束制备三度房室阻滞模型.开胸手术后分别在左心室外膜、右心室内膜和双心室起搏时同步记录体表心电图和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单相动作电位(MAP),测定QT间期、Tp-Te间期和3层心肌的MAPD、TDR.然后以氯化铯(CsCl)制备LQT犬模型并重复上述实验.结果在正常犬,左心室外膜与双心室起搏后,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MAPD均有延长,并有TDR的增大(左心室外膜起搏47.16 ms、双心室起搏37.54 ms、右心室内膜起搏26.75 ms,P<0.001),体表心电图Tp-Te间期的变化与之平行.在LQT犬,在CsCl使3层心肌MAPD延长的基础上,左心室外膜参与起搏进一步明显增大TDR,而CsCl增大TDR的作用被掩盖.结论左心室心外膜与双心室起搏后使心内膜下、中层、心外膜下3层心肌的MAPD均延长并使TDR增大,可能成为导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基础.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心室再同步技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时,这一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体情况下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变化对心电图 T波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运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4只开胸兔的左室心肌心外膜层 (Epi) ,中层 (Mid) ,内膜层 (Endo)的 MAP,分别予以静脉注射索他洛尔 (dl- sotalol) ,海葵毒素 (ATX- II)后 ,观察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变化及同时心电图 T波的相应改变。结果 :1dl- sotalol导致 Mid层细胞 MAP的复极时间 (RT)显著的延长 (从 2 0 2± 19m s到 395± 34ms) ,TDR增大 (从 11± 4 m s到 75± 2 5 ms) ,QT间期延长 (从 2 0 8± 16 ms到 397± 33m s) ,3层心肌 MAP的 3相复极不同程度的延长 ,使复极电位梯度变化 ,产生增宽、低幅有切迹的 T波。 2 ATX- II导致 Mid层细胞 MAP的 RT显著的延长 (从 370± 34m s到 4 73± 35 m s) ,TDR增大 (从 4 0± 2 1ms到 6 2± 19m s) ,QT间期延长 (从 372± 33ms到 4 79± 33ms) ,3层心肌 MAP的 2相平台期不同程度延长 ,使复极电位梯度变化 ,产生晚现 T波 ,波幅增大。结论 :在体兔心肌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对心电图 T波的形态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缺血犬心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和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致心律失常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缺血对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瞬时外向钾电流(Ito)、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建立冠状小动脉灌注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和心电图同步记录技术,观察急性无灌流心肌缺血对内、中、外3层心肌细胞Ito、动作电位时程(APD)、TDR和心律失常的影响。结果:急性心肌缺血早期犬左室内、中、外3层心肌细胞的Ito增大,APD缩短,均以外膜心肌细胞最明显,TDR增加,诱发早期后除极、R-on-T期前收缩和室性心动过速。结论:急性心肌缺血时Ito增大,TDR增加,产生2相位折返,是多型性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咪达普利 (IMI)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 )心室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影响及其与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32只家兔 ,随机分为DCM加IMI组、DCM组、IMI组及正常对照组 ,每组 8只。然后测定其心室颤动阈值 (VFT)以及心外膜、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细胞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 90 %时程 (APD90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DR)。结果 :DCM加IMI组与DCM组相比 ,前组VFT升高 ,三层心肌APD90 均缩短 ,以中层心肌APD90 缩短更为明显 ,TDR减小。IMI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VFT、三层心肌的APD90 、TDR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IMI能抑制DCM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间接地减小三层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是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心肌梗死 (MI)后心室肌神经过度增生对梗死心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 :30只兔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0只 ,神经生长因子 (NGF)组结扎左回旋支 ,并通过皮下置管于左侧星状神经节 ,给予NGF 4 0 0U× 30d ;陈旧性MI(OMI)组结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 ,无皮下置管 ;假手术 (Sham)组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和皮下置管。 3个月后进行心室颤动 (室颤 )阈值测定和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记录。结果 :NGF组的室颤阈值为 (7.0 0±1.0 4 )V ,较MI组和Sham组 [(9.16± 1.2 3)和 (13.31± 2 .12 )V]明显降低 (P <0 .0 5 ) ,OMI组和Sham组的室颤阈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NGF组的非梗死区的单相动作电位复极 90 %的时程 (MAPD90 )和非梗死区与梗死边缘区间的复极离散度较OMI组显著增加 (P <0 .0 5 )。结论 :MI后心室肌中神经纤维过度增生可进一步促进心肌电生理的不稳定性 ,而NGF组复极离散度的增加可能是NGF组室颤阈值进一步降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变化及缬沙坦的影响。方法:30只兔均分为3组,分别为肥厚组(以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心肌肥厚模型);治疗组(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给予缬沙坦口服);对照组(仅分离腹主动脉而不予缩窄)。采用自制复合式电极在兔左心室前壁同步记录心内膜、心肌中层、心外膜在体三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MAP)。结果:肥厚组平均动脉压、心脏重量及其与体重比率、左心室游离壁厚度均显著大于治疗组和对照组。肥厚组3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100)(内膜:191±19 ms,中层:244±24 ms,外膜:196±15ms)较对照组(内膜:170±18 ms,中层:172±15 ms,外膜:168±16 ms)均显著延长(中层P<0.01,内膜、外膜P<0.05,n=10),且以中层心肌MAPD100延长最为明显。而治疗组与对照组3层心肌MAPD100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缬沙坦可阻止兔在体左心室肥厚心肌跨室壁复极不均一性的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