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毛才生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9,(5)
作者报告以低温保存的幼虫建立的感染,能使小鼠产生对再感染的抵抗力,还发现了接种大剂量照射过的和低温保存的童虫疫苗也能激发有效的保护作用。 15只CAB/Lac小鼠各肌肉注射1,700条未经照射、低温保存的曼氏血吸虫童虫,同时用10只未处理的对照鼠,8周后,用200条未经照射的同种尾蚴进行皮肤攻击感染。攻击感染后21天,在解剖回收时,最初经低温 相似文献
2.
黄美玉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7,(6)
一般认为辅助T细胞对血吸虫表面的反应是血吸虫病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必要条件。为此,本文以辅助T细胞接触抗原对血吸虫童虫表面成分的反应,分析了11种曼氏血吸虫抗原性控剂的载体效应。小鼠静脉注射抗原制剂3周后,再注射涂以三硝基苯酚(TNP)的血吸虫童虫,4天以后用小鼠的脾脏作对TNP空斑形成细胞(PFC)的分析。本文比较了静脉注射经福尔马林固定的童虫和尾蚴、活的毛蚴和虫卵后的反应,结果 相似文献
3.
刘娟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3,30(6)
人感染血吸虫时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如何时接触疫水、接触时间的长短以及机体的免疫状况等 ,但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尾蚴密度。因此 ,尾蚴的逸出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天之中何时感染血吸虫的危险性最高。另外 ,了解尾蚴的逸出方式对制定长期防治血吸虫病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场对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尾蚴逸出方式进行了研究。实验一 :分别在雨季 ( 1~ 4月 )、冷旱季( 5~ 8月 )和暖旱季 ( 9~ 1 2月 )上午 7点以前收集水泡螺和光滑双脐螺 ,将其放置在盛有1 0ml过滤后的居民用水的试管中 ,每隔 2h收集逸出的尾蚴 ,记数。按逸… 相似文献
4.
5.
萧树华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6,(5)
作者用体外培养方法观察了一些包括已知有效的及有关化合物对曼氏血吸虫童虫、虫龄3周的血吸虫和成虫的作用。培养液系用Earle的乳白蛋白/新生牛犊血清(1∶1)。将上述血吸虫置于2毫升培养液中培养。所试药物皆溶于二甲基亚砜,加至培养液的溶媒最大量为10微升。血吸虫于用加药的培养液培养24、48及72小时后,用显微镜观察其活动,并根据虫体活动或死亡情况评价药效。结果,血吸虫童虫对药物的敏感性较虫龄为3周的血吸虫及成虫的为大。在所筛选的400个化合物中,当药物浓度为1ppm时,有杀童虫作用的为80个(20%)。用20ppm浓度分别观察200个及125个化合物对虫龄为3周 相似文献
6.
蒋守富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4,(6)
曼氏血吸虫是具有复杂生活周期的复殖目吸虫,体外培养特别困难,目前组织和细胞繁殖的研究已指向系统发育,旨在建立无限增殖的细胞系,为曼氏血吸虫的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工具。血吸虫毛蚴经体外培养转变成母胞蚴,作为细胞和组织碎片的来源,于含胎牛血清(FBS)的复合培养基中进行初期的培养。活力可维持数月,在此期间,它们分化成各型活的细胞,其中,以加5%FBS的培养基维持时间较长,细胞DNA的合成也以含10%FBS以上的培养基中为多,细胞超微结构类似生发细胞者,存活时间最长。焰细胞不论是游离态的还是在组织碎片内的,纤毛运动至少维持30天。粘附培养表面的组织碎片,可观察到肌状收 相似文献
7.
陈祐鑫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8,(3)
目前已公认保护性免疫的主要作用机理在于特异性抗体与未致敏细胞的协同作用。参予此种免疫过程的抗体成分(IgG或IgE)、细胞成分(嗜酸粒细胞或巨噬细胞)及协同作用的特殊机理尚待阐明。以往的实验结果说明攻击感染后的血吸虫童虫可以在免疫猴体的皮肤或肺内被杀死;从免疫小鼠及大鼠肺部取得的(攻击感染后的)童虫,一般都可作为宿主免疫袭击的靶子。因为童虫的表皮是浆膜所组成,故易为免疫袭击所损伤。 相似文献
8.
王显红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5,32(1):40-41
已有研究发现曼氏血吸虫埃及株能区分适宜螺宿主亚历山大双脐螺 (Biomphalariaalexandrina)与其他不适宜螺种 ,而巴西株对其宿主光滑双脐螺(Biomphalariaglabrata)没有特别的倾向性。为确定血吸虫是否存在高特异性向低特异性的转变、对特定螺种识别的遗传基础 ,Kalbe等进行了如下两个实验。实验一 ,用非自然宿主光滑双脐螺传代曼氏血吸虫埃及株 (ET) ,用适宜螺宿主亚历山大双脐螺传代埃及株 ,用适宜螺宿主光滑双脐螺传代巴西株 (BR) ,观察并比较这 3种虫株分别对亚历山大双脐螺、光滑双脐螺和非宿主静水椎实螺 (Lymnaeastagnalis)的反应… 相似文献
9.
任敏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0,(5)
实验分5批进行。每批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为6只体重18~20g的雌性CBA/Ca小鼠。实验组先经腹部皮肤感染曼氏血吸虫波多黎各株的正常尾蚴20条,12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采用~(75)[Se]硒蛋氨酸标记的同株尾蚴100条进行攻击感染。分别于攻击后1、3、6、8、10、14天分离局部皮肤,在3、6、8、10、14天取出肺和肝,用放射自显影术示踪标记的虫体。在攻击后4周或5周应用门 相似文献
10.
刘献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1,(1)
作者应用显微镜观察曼氏血吸虫童虫和虫卵在体内移行的动态,试图阐明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给雌性小鼠皮下注射270、2,000、3,000或4,500条尾蚴,观察童虫的移行;用感染50或200条尾蚴的小鼠观察成虫或虫卵的移行。先将小鼠麻醉,气管插管给氧使肺充气,打开胸腔,置于显微镜台,暴露脏器,以37.5℃等渗液灌洗,覆以透明塑料薄膜,用380~710毫微米波长的单色光透照器官,放大65~625倍,用高分辨能力的光导摄象管电视系统控制亮度和对比度,用电视监控电影摄片记录图象。显微镜检前先肉眼检查。 相似文献
11.
温慧初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8,(6)
曾经报告曼氏血吸虫具有能引起未经处理的鼠和小鼠等啮齿类红细胞凝集的一种成分。为了解此种凝集素与红细胞的相互作用,本文应用来源及化学结构不同的复合物作了抑制血凝反应的观察,并对凝集素在宿主-寄生虫关系中可能起的作用进行了讨论。材料和方法:作者把取自人工感染小鼠的委内瑞拉株曼氏血吸虫成虫(-70 C保存)按略加改变的Cesari(1974)方法制成几种虫组分:去皂素上清液(SFS)、皮膜(TM)、皮膜上清液(TS)及脱膜虫体匀浆(DBH)。匀 相似文献
12.
李宛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5,(4)
本文报道在用新鲜虫卵进行环卵沉淀试验(COP)诊断曼氏血吸虫病时观察到的卵内沉淀反应(IOP),典型的反应是虫卵内小泡形成。作者对经寄生虫学证实为曼氏血吸虫病的8例患者的混合阳性血清与10例混合阴性对照血清进行比较。在阳性混合血清进行的10个试验中,显示COP反应的虫卵为37.0±12.7%,而呈IOP反应的虫卵为8.7±4.2%,用阴性混合血清进行的10个试验均 相似文献
13.
李全贞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7,(4)
作者观察了正常小鼠和经尾蚴疫苗免疫的小鼠感染曼氏血吸虫后童虫所引起的肺组织学和超微结构变化,发现免疫小鼠对血吸虫再感染的抗性与童虫所致肺脏炎症反应有关。C57BL/6小鼠分两组:正常对照组和免疫组。免疫组用300条灭活尾蚴(20 000radγ射线照射)腹部皮下接种。9周后两组鼠同时 相似文献
14.
胡筱宝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7,(3)
本文报道了曼氏血吸虫对多种氨基酸的吸收情况。小白鼠感染曼氏血吸虫尾蚴5~6周后处死,由左心室灌注pH7,35的Krebs-Ringer-Tris(KRT)缓冲液,自肝静脉收抗成虫,保存于37.5℃含有20%牛胚血清及抗 相似文献
15.
缪军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96,(1)
自然获得性免疫是指居住于高疟区和全疟区的成年人与儿童相比,恶性疟原虫(P.f.)血症频度和密度的下降。在本文,它专指“抗虫”免疫,并不涉及“抗病”免疫。RobertKoch首先发现爪哇高疟区的居民,随年龄的增长,疟原虫血症的频度和密度不断下降,而低疟区居民无此现象;由此Koch认为暴露 相似文献
16.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6,(6)
本文作者为了检查敌百虫对埃及血吸虫感染的效果,在苏丹中部吉齐拉灌溉区的海见卡村,将156例混合感染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的病人(6~13岁)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敌百虫(2次用10mg/kg的剂量)、羟氨喹(60mg/kg)、吡喹酮(40mg/kg)进行治疗,并随访了5个月。 相似文献
17.
18.
孙克雄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78,(1)
本文旨在研究患曼氏血吸虫病的母亲所生健康儿童对曼氏血吸虫成虫抗原的皮内试验的敏感性。作者等选择了67例巴西儿童,无临床症,社会经济条件、民族和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研究前未接受过血吸虫抗原皮内试验。分为2组。第1组27例系患曼氏吸虫病的母亲所生,年龄7~34月,大便及血清学检查包括荧光抗体试验、血球凝集反应、补体结合试验、免疫电泳分析等 相似文献
19.
姚万红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2002,(1)
近年来曼氏血吸虫病在塞内加尔Richard-Toll地区爆发流行。该地区中间宿主浦氏双脐螺(Biomphalaria pfeifferi)的感染增多,啮齿类动物中亦有该病的广泛传播。因此,有必要对该地区野生啮齿类动物在曼氏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20.
林矫矫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1984,(3)
本文报道的实验结果证实了用紫外线辐照的曼氏血吸虫尾蚴免疫的小鼠,能对同种尾蚴攻击感染产生部份抵抗力,并可以和丙种射线辐照尾蚴引起的抵抗力相比拟。作者以8至9周的雌性NMRI小鼠为实验动物,用浸尾法,将小鼠置于紫外线或丙种射线辐照过的尾蚴中暴露1小时,34天或31天后用正常尾蚴作攻击感染。于攻击感染后6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