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治疗急诊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最大径≤3mm)中的操作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急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7例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患者资料,分析治疗方法、疗效、并发症、预后及6~12个月随访结果,评价支架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5例,次全栓塞1例,单纯植入支架1例;未发生破裂出血及血栓栓塞事件。术后3个月改良式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显示,6例恢复正常,1例恢复良好。6~12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急诊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宽颈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在宽颈的颅内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中,支架辅助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在某些瘤颈较宽的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治疗中支架完全释放后再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可能遇到支架移位、微弹簧圈填塞不全等问题.我们采用支架半释放技术,以期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1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瘤颈≥4mm或瘤颈与瘤体比≥1/2)患者,采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结合电解脱弹簧圈(GDC)进行栓塞治疗。术后随访0.5~1a。结果 11例宽颈动脉瘤均应用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技术或球囊保护对动脉瘤进行了成功栓塞。7例患者经临床随访行脑血管DSA或CTA复查,无动脉瘤复发。结论球囊辅助瘤颈重塑形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NeuroformⅡ支架植入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诊断为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病人11例,其中大脑前动脉瘤2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2例,椎基底动脉瘤2例。7例先行NeuroformⅡ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4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术后3~6个月随访。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8例,部分致密填塞3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4例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Ⅱ支架联合Matrix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0年2月行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根据mRs评分评估预后,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60例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动脉瘤破裂1例(1.67%),载瘤动脉血栓形成3例(5%)。术后造影检查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52例(86.67%),近全栓塞6例(10%),部分栓塞2例(3.33%),栓塞率为96.67%(58/6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原发性高血压史、入院时Hunt-Hess分级以及动脉瘤分型可能是影响急性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颈动脉瘤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对于入院时Hunt-Hess分级为Ⅲ~Ⅳ级者应提高警惕,在病情允许下尽快实施手术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支架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对颈内动脉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支架或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的47例颈内动脉宽颈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其中31例采用支架辅助治疗,16例采用球囊辅助治疗。治疗后随访6~36个月,分析患者的术后造影、并发症及临床情况。结果 47例中,采用支架或球囊两种辅助治疗方法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8%(3/31)和6.25%(1/16);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完全栓塞率分别为58.06%(18/31)和68.75%(11/16)。31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病例中随访造影18例,均无动脉瘤复发;16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病例中随访造影10例,其中3例复发。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是颈内动脉宽颈后交通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能够显著降低颈内动脉宽颈后交通动脉瘤的复发率,但有增加缺血事件的风险。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的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低,术后完全栓塞率高,但复发率也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
支架植入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对26例30个颅内复杂动脉瘤行支架植入术弹簧圈栓塞术,术后6~24个月进行随访。结果术后即刻疗效:24个复杂动脉瘤完全栓塞,4个次全栓塞(栓塞95%以上),2个不完全栓塞;所有支架位置满意,载瘤动脉通畅。随访2例动脉瘤复发,未见支架移位、塌陷、狭窄,载瘤动脉通畅、光滑。结论颅内支架植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应根据动脉瘤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具体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闭环支架半释放技术在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月采用闭环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共40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21个,未破裂19个。结果 16个动脉瘤使用LVIS支架,24个动脉瘤使用Enterprise或Enterprise2支架。技术成功率100%(40/4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8.1%(3/37)。术后即刻DSA显示RaymondⅠ级32个,Ⅱ级5个,Ⅲ级3个。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0分32例,1分2例,2分3例。37例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9.6月。出院后3个月mRS 0分33例,1分2例,2分2例。末次DSA显示RaymondⅠ级31个,Ⅱ级6个,Ⅲ级3个。31个动脉瘤治愈,7个动脉瘤稳定,2个动脉瘤复发。结论 闭环支架半释放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9月16例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8例,大脑前动脉分叉处4例,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2例,大脑前动脉A2远端分叉处1例,大脑后动脉P2分叉处1例。破裂动脉瘤10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2例),未破裂动脉瘤6例。结果 均在单一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下完成栓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3例,瘤颈残留2例,瘤体残留1例。术中及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出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0~1分11例,2分3例,3分2例。16例随访时间3~14个月,(7.8±3.2)月。mRS评分0~1分14例,2分1例,3分1例。9例术后3~6个月行DSA,动脉瘤完全闭塞8例,瘤颈残留1例,9例均未见载瘤动脉狭窄或支架内闭塞。结论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水解微弹簧圈(microplex coilsystem & hydrocoil embolicsystem.MCS & HES)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均在静脉全麻下股动脉穿刺行全脑血管造影,采用MCS&HES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8例患者动脉瘤完全栓塞,90%栓塞2例,其中1例结合Neuroform支架栓塞,1例予球囊辅助。随访1~16个月,部分栓塞的1例复发。结论 水解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效果确切,手术安全,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87例患者9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技术为首先选择合适的Neuroform支架跨动脉瘤颈释放,长度超出瘤颈近、远端各5mm,微导管通过支架上的网孔进入动脉瘤,一期或分期完成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送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支架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31个,次全填塞(〉90%)3个,大部填塞(70%~90%)1个,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50个,次全填塞4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同时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2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平均随访5.8个月,其中支架辅助栓塞再通率16.7%,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结论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栓塞技术较支架辅助技术具有更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可脱球囊辅助瘤颈成型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应用该技术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2例,其中前循环动脉瘤9例,后循环动脉瘤3例。宽颈型10例,非宽颈型2例。结果本组完全栓塞10例,90%以上栓塞1例,90%以下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血栓形成1例,脑血管痉挛4例。1年后复查,90%以下栓塞的1例宽颈型颅内动脉瘤患者复发。平均随访18个月,除1例Ⅳ级患者轻度智力减退,语言欠流畅外,其余患者均无神经损害症状。结论球囊辅助瘤颈成型技术能明显提高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降低复发率,提高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60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共65个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及随访动脉瘤栓塞程度,评估术后并发症、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中2例(2/60,3.33%)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4/60,6.67%)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为RaymondⅠ级50个(50/65,76.92%)、Ⅱ级12个(12/65,18.46%)、Ⅲ级3个(3/65,4.62%)。术后1个月内3例(3/60,5.00%)动脉瘤再出血,2例致死;1例(1/60,1.67%)死于肺栓塞;4例(4/60,6.67%)并发脑梗死。1例术后6个月瘤颈复发,1例术后25个月出现无症状性血管闭塞;末次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43个(43/51,84.31%)RaymondⅠ级、8个(8/51,15.69%)Ⅱ级。末次随访,49例(49/57,85.96%)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8例(8/57,14.04%)为3~4分。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宜兴市人民医院从2009年6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401例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或者单纯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记录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并发症的发生率、动脉瘤复发率、预后效果等。结果 277例患者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24例患者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栓塞组栓塞后即刻Raymond分级为Ⅰ级、Ⅱ级、Ⅲ级者占比分别为72.6%(90例)、21.8%(27例)、5.6%(7例),而单纯栓塞组为58.1%(161例)、32.9%(91例)、9.0%(25例),支架辅助栓塞组的动脉瘤术后即刻栓塞率较高(P=0.022)。单纯栓塞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6.5%(18/277),而支架辅助栓塞组为8.1%(10/124),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569)。单纯栓塞组和支架辅助栓塞组的死亡率比较无明显差异(3.3%vs. 4.0%,P=0.693),但支架辅助栓塞组术后6个月复查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栓塞组(12.6%vs. 22.2%,P=0.042)。结论 与单纯弹簧圈栓塞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的可能原因及治疗。方法收集2007-01-2012-07间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9例罹患颅内动脉瘤且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对复发颅内动脉瘤病例的分布特征并总结其治疗策略。结果 159例入选对象中,栓塞治疗后颅内动脉瘤复发病例7例(7/159,4.4%),复发病例中,年龄均60岁,均为宽颈动脉瘤者,其中后交通动脉瘤5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所有复发动脉瘤病例均采用支架辅助动脉瘤栓塞治疗,经随访,无再次复发动脉瘤病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一定的复发率,本组为4.4%。其复发因素可能与患者年龄、动脉瘤位置及动脉瘤形状相关。采用支架辅助技术可较好处理复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6.
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及中长期随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VSCAs)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 19例患者(20枚VSCAs)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对其中9枚动脉瘤使用单纯弹簧圈栓塞,9枚使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枚使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根据DSA表现,将栓塞程度分为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部分栓塞。术后进行中长期随访并收集DSA及临床结果。结果所有VSCAs均获成功栓塞。术后即刻DSA显示,20枚VSCAs中5枚为完全栓塞,9枚为次全栓塞,6枚为部分栓塞。1~2年随访DSA示20枚VSCAs均完全栓塞,未发现动脉瘤复发及弹簧圈脱出、移位。临床随访显示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神经系统缺血症状。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VSCAs有效、稳定;中长期随访证实次全及部分栓塞的患者可发展为完全栓塞。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血流导向装置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护理经验。方法对2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流导向装置辅助弹簧圈行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其围术期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药物护理,术中麻醉配合、病情观察,术后并发症预防护理等。结果 24例患者手术经过顺利,支架均完全释放。发生术中并发症8例,术后并发症10例,无死亡病例;24例患者栓塞有效率为92.67%;功能恢复良好21例,轻度残疾但能独立生活3例。结论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患者加强围术期护理,术前细致准备,术中、术后严密观察及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颅内不同部位和类型动脉瘤介入治疗疗效,总结个体化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不同部位和类型共51个动脉瘤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51个动脉瘤完全闭塞43个,闭塞95%以上5个,闭塞90%以上3个,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死亡1例,成功随访30例。312个月无复发。结论对不同部位和类型颅内动脉瘤采用可脱性弹簧圈栓塞及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次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治疗后复发的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行支架辅助栓塞再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介入组收治的初次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治疗后复发并接受支架辅助栓塞再治疗的20例颅内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11例,中位年龄55.5岁(范围:33~71岁);首次治疗行单纯弹簧圈栓塞17例、开颅夹闭术3例;复发后15例行单支架辅助栓塞治疗,5例行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收集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患者初次及再次治疗后的随访时间进行比较;采用t检验对再次治疗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近端载瘤动脉主干与支架侧分支的夹角大小进行比较。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90.0%)患者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示致密栓塞(RaymondⅠ型),2例(10.0%)示瘤颈少许残余(RaymondⅡ型),术后随访[M(QR)]8.5(16.3)个月,与初次治疗后随访时间的15.5(27.0)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157.7,P=0.25)。随访期间2例患者复发,均为术后即刻瘤颈少许残余病例,其中1例为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病例。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缺血6例,其中4例为Y形双支架辅助栓塞病例;未发生围手术期出血等并发症,无手术相关的永久性致残及死亡病例。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载瘤动脉主干与支架所在分支成角分别为(115.4±28.9)°和(132.6±26.8)°,均较术前的(90.1±21.1)°明显增大(t=5.14,P<0.01;t=7.78,P<0.01)。结论初次弹簧圈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后复发的颅内分叉动脉瘤患者再次接受支架辅助栓塞是可行的,动脉瘤再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20.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双微导管技术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10例颈/体比小于1/2的颅内动脉瘤病例,H—H分级3级以下7例,4级以上3例。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10枚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技术均获得成功,动脉瘤内微弹簧圈填塞率26%~42%,复查造影见动脉瘤完全闭塞6例,闭塞90%以上3例,1例见瘤颈有残留。双微导管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手术适应证广的优势。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可以成功地栓塞颈/体比小于1/2宽颈动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