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2002年芝加哥每年报道一、二期梅毒338~353例(发病率为11.8-12.2/100000)。女性发病率下降68%,男性增加50%。在1528例一、二期梅毒中,948例(60%)为异性恋者,524例(33%)为男性同性恋者(MSM)。估计54%MSM为非西班牙白人,26%为非西班牙黑人,13%为西班牙人。梅毒患者HIV感染率在性别和性取向方面也有变化:2001~2002年不足10%异性恋者和大约半数MSM感染了HIV。  相似文献   

2.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2002年先天梅毒()的CS资料,指出CS发病率在所有的少数种族/民族中及除东北以外的所有地区均有下降。CDC分析了全国CS报告病例,在2000~2002年间CS下降21.1%(从14.2/10万~11.2/10万活产);在妇女中一、二期梅毒发病率下降35.3%(从1.7%/10万~1.1%/10万);从2000年的578例减少至2002年的CS451例。婴儿CS和妇女的一、二期梅毒发病率持续下降是20世纪90年代的特点(从1991年起每年都在下降)。CS发病率在美国印第安/阿拉斯加婴儿中下降了50.6%,在西班牙婴儿中下降了22.4%,在亚洲/太平洋岛婴儿中下降了21.4%,在非…  相似文献   

3.
北京市密云县2005—2009年性传播疾病流行形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北京市密云县2005—2009年性传播疾病(STD)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密云县2005—2009年性传播疾病(STD)的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 5年累计报告STD 931例,其中男性522例(56.07%),女性409例(43.93%);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主要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62.41%);职业主要为农民(36.84%)、家务及待业(18.69%)及其他(10.31%)。年平均发病率为39.02/10万,各种STD发病率依次为:尖锐湿疣(17.77/10万)、淋病(8.80/10万))、梅毒(7.33/10万))、非淋菌性尿道炎(非淋)(3.86/10万))、艾滋病病毒(H IV)感染者(0.80/10万)、生殖器疱疹(0.46/10万)。结论 2005—2009年,密云县性病平均报告发病率虽然呈逐年下降趋势,尤以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病下降趋势明显,但H IV感染者、梅毒报告发病率升高明显。建议根据STD发病趋势制定密云县性病防治措施,合理分配资源,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HIV流行和发病趋势中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静脉注射吸毒者和异性恋者进行队列研究,以检测HIV发病和持续流行趋势中的性别差异。持续流行情况和发病率分别用Logistic和Poisson回归建模计算。研究对象包括5948名静脉注射毒品者和13343名异性恋者。女性静脉注射吸毒者和女性异性恋者HIV流行情况更严重。静脉注射吸毒者的男女发病率每年下降11%,但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HIV年发病率女性异性恋者高于男性异性恋者,年下降率为21%。HIV流行和发病趋势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郭璐  张敏  吴苏姝  濮志清  王琛琛  徐斐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02-5403,5406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南京市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南京市梅毒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南京市13个区(县)上报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南京市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在上报的病例中,以早期显性(一、二期)梅毒为主,占73.40%;年龄分布均集中在20~49岁,占总病例的72.20%;一期、二期、三期和胎传梅毒均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而隐性梅毒则是女性病例多于男性.结论 南京市梅毒疫情处于上升阶段,应进一步加强高危人群的梅毒筛查和干预工作,从而控制梅毒的蔓延.  相似文献   

6.
1997~2002年嘉兴市梅毒患者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嘉兴市1997~2002年共报告1046例梅毒病例,年均发病率为5.25/10万。发病以早期梅毒为主,男性发病高于女性,职业以工人、农民和商业服务为主,发病年龄为性活跃年龄段(20~39岁)。  相似文献   

7.
戴斯琦  马璐    杨敬源  周健  佘敏  黄斌  李劲  祝继  张欐  黄燕瑶 《现代预防医学》2022,(15):2708-2712
目的 了解贵阳市2016—2020年一期、二期和胎传梅毒的流行特征,为进一步防控梅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系统和贵阳市卫生统计年鉴,描述2016—2020年贵阳市三种梅毒报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用x2检验和趋势x2检验分析其变化趋势,并使用SaTScan 9.7进行时空分析。结果 2016—2020年贵阳市共报告一期、二期、胎传梅毒1 513例,年均发病率为6.55/10万,二期梅毒发病率在上升,一期梅毒和胎传梅毒在下降,总体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x2趋势=49.731,P<0.001),年均下降率为11.82%,发病类型以一期梅毒为主(54.79%)。男性794例(52.48%),女性719例(47.52%),男女性别比为1.10[DK]∶1,>15~40岁占总人数的61.86%,男性、女性的发病高峰均在>20~25岁;家务及待业、农民和散居儿童共777例(51.35%)。2016—2020年,除2019年外,其余年份均探测到时空聚集区域(P均< 0.05),且聚集时间不固定,一、二期梅毒与胎传梅毒的时空聚集区域吻合,都缩小或转移至乌当区。 结论 贵阳市梅毒新发趋势下降,但存在明显的时空聚集,应在高聚集区加强梅毒防控。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性病门诊患者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性病门诊就诊的892例进行血清学TRUST筛查及TPPA确诊实验.[结果]892份血清样本中检出梅毒128例.男性以一期梅毒为主,占75.0%,潜伏梅毒占2.7%;女性二期梅毒占44.6%,潜伏梅毒占8.9%.梅毒感染年龄以18~35岁占70%,显示梅毒感染者年轻化趋势.[结论]男性患者以一期梅毒为主,女性以二期及潜伏梅毒为主.对性病门诊就诊者应加强梅毒血清学监测.  相似文献   

9.
王成科 《预防医学论坛》2011,(11):1032-1034
[目的]了解绵阳市涪城区2005~2010年淋病和梅毒的流行情况,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0年涪城区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淋病和梅毒报告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10年,淋病累计发病752例,梅毒累计发病939例,年均发病率分别为19.10/10万和23.85/10万。淋病年均发病率,男性为29.93/10万、女性为7.56/10万(P<0.01);梅毒年均发病率,男性为23.97/10万、女性为23.72/10万(P>0.05)。淋病病例中15~59岁人群占94.95%,农民占19.28%,工人占18.62%。梅毒病例中15~59岁人群占87.33%,农民占15.44%,工人占13.10%。[结论]涪城区2005~2010年淋病发病率呈快速下降趋势,梅毒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山东省滨州市的梅毒流行特征,为提出对梅毒的科学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下载中国疫情信息网报告的2011-2020年山东省滨州市梅毒病例疫情资料,描述梅毒的三间分布。结果 滨州市2011-2020年报告梅毒7 387例,梅毒报告发病率呈“快速增长-下降-稳定增长”趋势:2011-2013年快速增长,年均增长30.67%;2014-2016年下降;2018-2020年稳定增长,年均增长5.28%。2011-2020年年均发病率为19.20/105,年均增长11.97%。一期和二期梅毒男女比为1.41;隐性梅毒男女比为0.90,隐性梅毒病例占总发病数的71.22%,且构成比随发病人群年龄的上升不断增长(P<0.01);2018-2020年,60岁及以上人群年均发病率最高,男性为65.04/105、女性为55.33/105;20~39岁女性年均发病率为45.79/105,高于同组男性(P<0.01);15~19岁组病例数增长快速。滨州市滨城区年均发病率高于其他县市区(P<0.01...  相似文献   

11.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2002年先天梅毒(CS)的资料,指出CS发病率在所有的少数种族/民族中及除东北以外的所有地区均有下降。CDC分析了全国CS报告病例,在2000~2002年间CS下降21.1%(从14.2/10万~11.2/10万活产);在妇女中一、二期梅毒发病率下降35.30k,(从1.7%/10万~1.1%/10万);CS从2000年的578例减少至2002年的451例。婴儿CS和妇女的一、二期梅毒发病率持续下降是20世纪90年代的特点(从1991年起每年都在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梅毒流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为制订和调整梅毒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福田区2007-2011年梅毒疫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2007-2011年深圳市福田区共报告梅毒5542例,发病率为88.84/10万,年均上升速度为1.93%,其中隐性梅毒发病率年均上升9.66%,非隐性梅毒(指一期、二期、三期和胎传梅毒)年均下降7.87%;梅毒总的发病率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各期梅毒中,隐性梅毒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P〈0.001),非隐性梅毒发病率则男性高于女性(P〈0.001)。结论深圳市福田区梅毒处于高发病率水平,建议在加强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提高人群梅毒主动筛查意识的前提下,建立梅毒病人归口管制和随访管理的防控模式,以控制梅毒疫情发展。。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宝安区1999—2009年HIV/AIDS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H IV/AIDS的流行情况,为制定H IV/AIDS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宝安区1999—2009年H IV/AIDS流行特征。结果 1999—2009年全区H IV/AIDS发生数呈上升趋势,2002年开始显著增加。宝安区共报告H IV感染者876例(其中死亡20例);AIDS患者180例,H IV感染者696例;男性680例,女性196例,男女性别比为3.5:1;21~30岁占29.11%,31~40岁占52.40%;家政、家务及待业占30.37%,民工、工人、农民占26.83%;小学文化占27.51%,初中文化占48.40%;流动人口占89.5%,该地人口占7.42%;经性、注射传播分别占37.56%、51.59%;样本来源中,强制或劳教戒毒人员检测占4.45%,其他羁押人员体检占37.67%,性病门诊占9.82%,检测咨询占8.22%,孕产期检查发现占6.62%。结论宝安区H IV/AIDS流行情况愈趋严重和复杂,须加大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扩大H IV自愿检测咨询服务,认真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切实加强对H IV感染者和患者的救治、关怀。  相似文献   

14.
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十几年,梅毒发病率迅速上升,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计:1993年每10万人的全部梅毒发病数不足0·2例,而2005年每10万人中仅一期和二期梅毒发病数就达到了5·7例。梅毒感染可使H IV的感染风险增加4~5倍[1],控制梅毒发病率的工作刻不容缓。为了更多了解梅毒的发病情况,统计了最近三年半的时间里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就诊的、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阳性患者资料,结果如下: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7年6月期间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就诊的、经本医院检验科化验TPHA项目的所有患者,共计2736例,其中TPHA阳性的655例,阴性的2081…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郑州市2017年梅毒流行病学特点,为进一步做好梅毒的防控工作提供经验和依据。方法对2017年郑州市梅毒上报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郑州市梅毒发病率自2013年逐年下降,2017年郑州市梅毒发病率为26.33/10万,较去年下降1.90%;病死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隐性梅毒、Ⅱ期梅毒男女性别人群发病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隐性梅毒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Ⅱ期梅毒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I期梅毒、III期梅毒和胎传梅毒男女性别人群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女患者比例为1.05:1,其中20~35岁各年龄组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P<0.05);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家务及待业,农民,离退人员,商业服务,占84.90%;我市梅毒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结论梅毒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不断提升我市医务人员梅毒诊断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自我保护能力,进一步控制梅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测在住院患者中的应用,以了解住院患者梅毒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状况及流行特征.方法 对无锡市人民医院2008年3月-2009年12月8630例住院患者,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TRUST)、苍白密螺旋体(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PA)、苍白密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ELISA法HIV(1+2)抗体检测;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对梅毒与HIV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检出梅毒共162例,显性梅毒18~50岁,男性18例,阳性率0.4%,女性31例,阳性率0.8%(U=2.35,P<0.05),男女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比男性高;50~80岁,男性27例,阳性率0.6%,女性11例,阳性率0.3%(U=2.14,P<0.05),男女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比女性高;潜伏梅毒18~50岁,男性10例,阳性率0.2%,女性15例,阳性率0.4%(U=1.43,P>0.05),男女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80岁,男性21例,阳性率0.4%,女性16例,阳性率0.4%(U=0),男女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先天梅毒产后8 h~5月龄13例,阳性率0.15%,其中2个新生儿是孪生弟兄,经检查其父母均显性梅毒;HIV(1+2)抗体初筛阳性14例,省艾滋病确认中心确诊阳性14例.结论 患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转化,为预防和避免医院感染,掌握住院患者感染情况和流行特征,有助于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发展,对住院患者进行梅毒与HIV抗体检测是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上海预防医学》2021,33(9):785-790
【目的】分析杭州市拱墅区5种性传播疾病的流行特征及趋势,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2019年拱墅区5种性传播疾病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2—2019年拱墅区累计报告5种性传播疾病9 767例,年均发病率为218.35/10万,呈现下降趋势(χ~2_(趋势)=82.60,P0.001)。高发地区为祥符、上塘和大关街道,共报告发病4 136例,占总发病数的42.34%。职业构成比例较高的依次为商业服务(35.89%)、工人(19.03%)和家务及待业(15.94%)。梅毒分期构成以隐性梅毒为主,其构成比年均增长率为14.08%,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所占构成比逐年减少,年均减少率依次为36.86%和18.77%。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年均发病率(100.03/10万)高于男性年均发病率(31.88/10万)。男性尖锐湿疣年均发病率(24.68/10万)高于女性年均发病率(16.80/10万)。男性淋病年均发病率(75.41/10万)高于女性年均发病率(13.06/10万)。【结论】拱墅区5种性传播疾病发病得到有效控制。有必要对高发地区的高风险人群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性病筛查和提供规范诊疗服务,控制性传播疾病流行。通过强化门诊健康教育和优化实验室检测项目,减小尖锐湿疣、淋病和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宜宾市老年人口梅毒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性传播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宜宾市近2007-2016年60岁及以上人群梅毒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7-2016年宜宾市60岁及以上人口累计报告梅毒病例1 10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3.17/10万, 梅毒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275.23,P=0.000),其中2015年发病率最高,发病率达到25.35/10万;男女性别比为2.38:1,男性年平均发病率18.92/10万,女性年平均发病率7.64/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86,P=0.000);各期梅毒患者性别构成比、各年龄组各期梅毒患者性别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占68.87%)为主,其次是Ⅰ期梅毒(22.69%)、Ⅱ期梅毒(6.26%)和Ⅲ期梅毒(2.18%),各期梅毒的发病人数随年龄增长呈递减趋势。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837例,占75.95%),其次为家务及待业人员(224例,占20.33%)。 结论 2007-2016年间宜宾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梅毒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梅毒患者以隐性梅毒为主,农民居多,因此,需重视对老年人梅毒的检测,加强对老年人特别是农民的宣传干预力度,控制梅毒的传播和蔓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掌握广州市越秀区近几年梅毒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方法]对2006~2010年越秀区梅毒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0年累计报告梅毒3 908例,年均发病率为67.31/10万;合计死亡3例,病死率为0.08%。3 908例梅毒患者中,一期梅毒占12.36%,二期梅毒占12.56%,三期梅毒占2.71%,胎传梅毒占1.87%,隐性梅毒占70.50%。2006~2010年梅毒发病率分别为52.31/10万、60.67/10万、76.04/10万、74.01/10万、73.30/10万。2006~2010年梅毒年均发病率,较高的为城中村的矿泉街道(131.24/10万)、北京街道(107.50/10万)和登峰街道(102.90/10万);男性为71.09/10万,女性为62.63/10万;最高的为25~34岁(115.55/10万)、≥65岁(112.78/10万)。3 908例病人中,离(退)休人员占18.24%,家务待业者占15.35%,商业服务人员占12.38%,工人占9.11%,农民占0.84%,干部职员占6.06%,其他人员占20.93%,不详占10.02%。[结论]广州市越秀区梅毒疫情较为严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凤翔县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对2002-2011年凤翔县梅毒疫情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2002-2011年凤翔县共报告梅毒320例,报告发病率由2002年的0.59/10万上升至2011年的16.75/10万,年均增幅为39.00%;以Ⅰ期梅毒和隐形梅毒为主;女性患者高于男性,男女之比为0.9:1;发病主要集中在20岁~39岁,占66.30%;重点人群是农民、离退休人员及工人;非婚性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结论梅毒疫情呈现持续性上升趋势,应加强梅毒防治知识宣传,疫情监测,行为干预等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