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尿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在诊断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或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431例,均行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及/或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62例(CIN组),未发生造影剂肾病369例,从369例中随机选择62例为对照组,2组均于术前及术后12、24、48h采用酶底物直接显色法检测血清肌酐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水平,于术前和术后12h采用ELISA法检测尿IL-18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术前CIN组尿IL-18[(12.17±3.52)ng/L]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1.22±0.53)mg/L]与对照组[(11.56±3.48)ng/L、(1.15±0.48)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CIN组尿IL-18[(31.21±7.36)ng/L]和血清胱抑素C[(3.32±0.78)mg/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4.25±4.45)ng/L、(1.32±0.51)mg/L]和术前(P0.05);术后24hCIN组血清肌酐水平[(252.15±68.73)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124.12±31.26)μmol/L](P0.05);CIN组尿IL-18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与血清肌酐水平呈正相关(r=0.893,P=0.011;r=0.653,P=0.015)。结论联合检测尿IL-18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可早期诊断造影剂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对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造影剂肾病(CIN)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420例,其中CIN患者41例(CIN组),非CIN患者379例(Non-CIN组)。所有患者均应用低渗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采用Judkins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状动脉介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24、48h检测血清肌酐(SCr)、Cys C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Cys C和SCr预测CIN的诊断价值。结果 CIN组与Non-CIN组年龄、造影剂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IN组中,Cys C水平在术后12、24、48h均显著高于基线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 C水平在术后24h达到最高。SCr在术后48h显著高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Cr水平在术后48h达到最高。eGFR在术后24、48h显著低于基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Cys C术后24h的曲线下面积为0.931(95%CI:0.791~0.975,P0.001),最佳临界值为1.55mg/L,灵敏度为83.43%,特异度为96.91%。结论血清Cys C可以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诊断CIN的生物学指标之一,诊断价值优于血清SCr。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尿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肌酐(UCr)、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与糖尿病肾病早期肾损伤的关系。方法收集179例2型DM患者晨尿,检测尿mAlb、UCr、GGT,同时测定空腹血糖(FPG)、血清肌酐(SCr)、Cys C、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餐后2 h血糖(Glu2h)。以尿mAlb水平将2型DM患者分为尿mAlb阴性组、mAlb尿组及尿蛋白(UP)阳性组。分析27例2型DM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尿GGT浓度变化。结果以mAlb水平分组:72例尿mAlb阴性组、68例mAlb尿组与39例UP阳性组的尿GGT浓度分别为33.3、47.3、26.0 U/L(P=0.000),Cys C分别为0.85、1.04、2.16 mg/L。以UCr校正尿mAlb(以mAlb/UCr比值)后分组:mAlb尿组的尿GGT水平(37.1 U/L)与尿mAlb阴性组(34.65 U/L)比较无差异,UP阳性组的尿GGT水平(19.8 U/L)明显低于尿mAlb阴性组(P<0.01)。尿GGT与Cys C、SCr呈显著负相关(r=-0.723、P=0....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选取接受冠脉内支架术的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79例,根据介入术前后48 h血清肌酐变化情况分为两组,即造影剂肾病组(CIN组)16例,肾功能正常组(非CIN组)63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造影剂肾病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造影剂肾病组年龄≥70岁、术前血清肌酐(SCr)≥1.5 mg/L、心功能≥3级、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大、围手术期未进行水化治疗、右冠状动脉和三支血管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5)。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0岁、术前血清肌酐≥1.5 mg/L、心功能≥3级、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大、围手术期未进行水化治疗(P<0.05,OR>1)。结论年龄≥70岁、术前血清肌酐(SCr)≥1.5 mg/L、心功能≥3级、术中造影剂用量过大、围手术期未进行水化治疗是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点尿法及24 h尿收集法估算高血压病患者24 h尿钠钾排泄量的应用价值。 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2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科的高血压病患者,共264例。收集患者24 h尿及相应的清晨空腹点尿,分别测定所有尿样的钠、钾、肌酐水平。采用Tanaka、Kawasaki和INTERSALT公式分别估算点尿法24 h尿钠钾排泄量,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公式估算值与实际测量值的差异;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各公式估算的24 h尿钠钾排泄量与实测24 h尿钠钾排泄量的相关关系。 结果Tanaka法公式估算的24 h尿钠值(167.99 mmol/d)高于实际24 h尿钠值(157.73 mmol/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3,P>0.05);Kawasaki法公式估算的24 h尿钠值(217.66 mmol/d)亦高于实际24 h尿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81,P<0.01);INTERSALT法公式估算的24 h尿钠值(154.71 mmol/d)低于实际24 h尿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3,P<0.01)。Tanaka、Kawasaki和INTERSALT公式估算的24 h尿钠值与实际24 h尿钠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8,0.55,0.58(均P<0.01);Tanaka公式估算的24 h尿钾值(39.51 mmol/d)低于实际测量值(42.90 mmol/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P<0.05),相关系数为0.50(P<0.01)。 结论在高血压病患者中,公式法估算的24 h尿钠钾排泄量与实际测量值,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与高估,且相关性差。利用点尿法公式估算高血压病患者24 h尿钠钾排泄量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造影剂对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具有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患者 12 0例 ,其中术前肾功能不全 (氮质血症 )患者 13例 ,术后有肾功能不全 2 6例。对患者造影术前术后血肾功能生化和肝功能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2 0例冠状动脉造影术前术后血肾功能生化BUN、Cr、阴离子间隙 (AG )术后较术前升高 ,分别为 ( 5 .43± 2 .35 )mmol/L与 ( 6 .2 7± 3.96 )mmol/L ,( 10 5 .0 3± 30 .92 ) μmol/L与 ( 12 1.33± 6 5 .5 4) μmol/L ,( 13.18± 5 .36 )mmol/L与 ( 14 .95± 5 .30 )mmol/L ,均P <0 .0 1。CO2 CP术后较术前下降 ,P <0 .0 1。结论 :非离子水溶性造影剂 (欧乃派克 )对肾功能有明显的影响 ,CO2 CP降低 ,AG升高也应作为一项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血流超声参数——肾动脉阻力指数(RRI)对冠心病患者经非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造影剂肾病(CIN)的风险预测价值。方法入选行非急诊PCI的126例患者,按术后是否患CIN分成CIN组和非CIN组。测定术前12h、术后24、48h血肌酐(SCr),同时在PCI术前0.5h、术后1、24h测量RRI,比较CIN组和非CIN组RRI的差别,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RRI预测CIN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1)术前0.5h、术后1、24h测量的RRI,CIN组均显著高于非CIN组(P0.01)。(2)CIN组中,术后1hRRI显著高于术前0.5hRRI (P0.05),而术后24hRRI却显低于术前0.5hRRI (P0.05)。(3)ROC分析:术后1hRRI界值设定为0.705时,预测CIN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是0.758和0.742。结论 RRI对经非急诊PCI患者术后发生CIN风险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尿Ⅳ型胶原(IVC)、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比值(UmAlb/UCr)两种指标用于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糖尿病(DM)无DN期[24 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30 mg/24 h]病例52例(A组),DM合并DN早期(UAE为30~300 mg/24 h)病例35例(B组),健康对照组50例,比较A、B 2组尿IVC、UmAlb/UCr检测结果及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异,并利用ROC曲线评价尿IVC、UmAlb/UCr 2种指标在DN早期中的诊断效能,以及对尿IVC、UmAlb/UCr与UAE作相关性分析和显著性检验.检测方法:尿IVC采用化学发光法,尿UmAlb采用免疫比浊法,UCr检测采用酶法,统计工具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结果 A组、B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尿IVC检测结果分别为(2.64±0.91)、(3.91±1.93)、(10.08±6.50)μg/L,UmAlb/UCr检测结果分别为(1.50±0.40)、(2.58±2.10)、(17.95±13.38)mg/mmol,A组与B组的尿IVC、UmAlb/UCr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尿IVC、UmAlb/UC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BOC)分别为0.724、0.945,2种指标用于DN早期诊断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尿IVC、UmAlb/UCr与UAE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529、0.919(P均<0.01),根据相关系数,UmAlb/UCr与UAE的相关性好于尿IVC.结论 尿IVC、UmAlb/UCr用于DN早期诊断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作为DN早期的敏感诊断指标,UmAlb/UCr与UAE的相关性好于尿IVC.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水化治疗能否降低高龄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方法 105例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高龄患者(年龄(75岁),随机分为水化组(n=53)和对照组(n=52)。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第3天检测血肌酐水平,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血肌酐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术前肌酐血水平、肌酐清除率及术中造影剂用量无明显差异,术后水化组CIN的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CIN的发生率(23.0%,P=0.03)。结论水化治疗能够有效降低高龄患者CIN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吴卫华 《检验医学》2012,27(4):318-320
目的探讨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检测在造影剂肾病(CIN)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奉城分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351例,检测患者空腹血糖、血脂等,记录其基本临床资料。留取受检患者造影前及造影后第1、2、6天的血、尿样本,检测患者各时间点的血肌酐(Cr)和尿NAG水平。以造影后24~48 h血Cr水平升高44μmol/L或较基础值上升25%以上患者为CIN,分析尿NAG检测在不同时间点的变化趋势。结果 351例受检患者中,共发生CIN 26例,发病率为7.40%。其中患有糖尿病患者中CIN发病率为10.12%(8/79),无糖尿病患者发病率为6.62%(18/272)。CIN患者血Cr在造影后2 d时较造影前明显升高,第6天恢复到造影前水平;而尿NAG在造影后1 d就明显升高,较造影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6天恢复到造影前水平。结论尿NAG水平在造影剂使用后1 d就可识别CIN,可用于CIN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进水化方案预防对比剂肾病(CIN)的效果.方法 选择住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和(或)介入术中属CIN中高危风险患者160例,采用Richard Doll随机分配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改进组,各80例.术前8h行简化盐负荷试验,术后对照组持续24h按1.5ml·kg-1·h-1速度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改进组持续24 h静脉输注0.9%氯化钠溶液,期间根据患者尿量、隐性失水量、血压、心率和外周静脉压反馈调整补液量和速度,维持患者血容量动态平衡.比较两种水化方法预防CIN的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输液量、术后24 h饮水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输液量及尿量对照组分别为(2 314.21±295.03),(1 918.25±297.58) ml,改进组分别为(2 781.69±254.72),(2245.50±278.31)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0.727,7.184;P<0.01);对照组术前NT-ProBNP与改进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NT-ProBNP(2 882.16±2 724.24) ng/ml明显高于改进组(1 507.16±1 473.84)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975,P<0.05);改进组CIN发生率2.5%,对照组发生率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66,P=0.016);CIN患者术后24,48,72 h的血肌酐(Scr)浓度高于非CIN患者;CIN患者尿NGAL浓度在术后各时间点均高于术前,并在24~48 h达到峰值,较血Scr升高提前24h;两组患者术后发生急性肺水肿、尿潴留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液透析及死亡病例.结论 量出为入的改进水化方案能在减少CIN发生的同时有效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等渗与低渗造影剂时不同程度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脏损害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住院疑诊冠心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例350例,将350例患者按血清肌酐清除率分为CKD(慢性肾脏疾病)3期组、CKD 4期组及CKD 5期组,各组按所使用造影剂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比较手术前后各亚组间肌酐(SCr)浓度升高值、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以及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酶和β2微球蛋白浓度升高值的差异.结果:(1)CKD 3期组患者等渗与低渗造影剂亚组术后SCr浓度升高值、术后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术后尿NAG酶和β2微球蛋白浓度升高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2)CKD4、5期组患者中低渗造影剂亚组术后SCr浓度升高值、术后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术后尿NAG酶和β2微球蛋白浓度升高值均显著高于等渗造影剂亚组.结论: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等渗性造影剂比低渗性造影剂对血清肌酐清除率<29%(CKD4-5期)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有更低的肾脏毒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能否更有效地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方法将住院治疗拟行PCI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63例,随机分为前列地尔组(治疗组,n=82)和基础治疗组(基础治疗组,n=81)。基础治疗组常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扩张冠状动脉、调脂及水化等治疗。治疗组PCI开始前30 min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5μg经2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推注,后以5 ng.kg-1.min-1剂量经静脉持续泵入2 h。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2 h、24 h及48 h测定血清肌酐(Scr);留取尿液标本检测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运载蛋白(NGAL)。并根据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比较两组患者CIN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共发生CIN 12例(7.4%),其中基础治疗组9例(11.1%),治疗组3例(3.7%),两组CIN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造影剂引发的急性肾损伤,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可以更有效地预防CI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血管造影剂对肾功能影响,引起造影剂肾病(CIN)的易患因素及其防治。方法选择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136例,检测术前、术后24h、72h的血尿素氮、血肌酐(Cr)。对造影后24~72h血肌酐较原来增高25%或者44umol/L以上定义为CIN。结果肾功能不全组CIN发生率30.0%(3/10),明显高于术前肾功能正常组的6.7%(9/126),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非CIN患者,术中造影剂用量少,而术前补液量明显多于CIN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造影剂可引起一过性肾功能改变,CIN与造影剂剂量、补液量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对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造影剂对老年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40例,年龄(70.5±8.2)岁,全部选用低渗非离子造影剂,接受水化治疗(静脉水化)。测定造影前、造影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肾功能指标。结果尿α1微球蛋白术后第1天、第3天分别为(14.74±14.58)mg/L和(13.86±18.09)mg/L,与造影前(6.71±5.11)mg/L比较,显著增高(P<0.05),第7天恢复到术前水平;血清尿素氮、肌酐、尿微量白蛋白、尿转铁蛋白、尿IgG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造影剂肾病诊断标准,仅1例诊断造影剂肾病(2.5%)。结论选用肾毒性小的造影剂、水化能显著降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即使出现肾功能损害,1周后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6.
多中心住院心内科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生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住院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前瞻性收集在上海浦东地区六家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病例,分析入选病例的疾病构成和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在不同情况下的发病率,比较CIN组与非CIN组患者的各项资料,分析CIN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入选患者197例,CIN发病率8.63%(17例),高龄患者(年龄≥70岁)、女性、合并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功能Ⅱ级以上、使用较高剂量造影剂(≥180ml)的患者CIN发病率较高,分别为18.1%(13/72)、14.9%(10/67)、14.1%(10/71)、17.4%(4/23)、22.7%(5/22)、22.2%(8/36)(P0.05)。发生CIN患者与非CIN患者在年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血总胆固醇、餐后2h血糖、术前肌酐清除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年龄≥70岁,RR=7.02,P=0.003)、心肌梗死(RR=4.67,P=0.042)、造影剂剂量≥180ml(RR=4.17,P=0.022)是CIN的危险因素。结论在心内科住院行CAG的患者中CIN的发病率不容忽视;高龄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高血压、贫血、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所占比例大。临床工作中应对高龄患者和合并糖尿病、心肌梗死、造影剂剂量较高的患者足够重视,采取合适的措施预防CIN发生。  相似文献   

17.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于2008-08-2010-08收治应用造影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诊治冠状动脉病变术后台并造影剂肾病(CIN)患者5例,经过床旁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与相关护理,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67~79(平均74.3)岁.均因冠心病接受造影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诊治冠状动脉病变.使用造影剂为低渗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注射用量100~300ml.5例患者于注射造影剂48~72 h分别出现不同程度少尿、血清肌酐(Scr)绝对值≥5 mg/L或相对值≥25%,即诊断医源性造影剂肾病[1].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放射技术和介入技术的深入开展,造影剂在临床的广泛使用,由造影剂导致的急性肾损伤——造影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注射造影剂后48 h内血清肌酐(SCr)绝对值大于等于5 mg/L或相对值大于等于25%,即可诊断CIN.其病死率为34%,已成为院内获得性肾损害的第三大常见病因[1].目前对CIN尚无肯定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重视CIN的早期预防和护理,进行术前评估、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降低其发病率,改善预后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造影剂相关性肾病(RCIN)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将2007年9月至2009年5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CS患者213例完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NAC组。对照组107例常规水化。NAC组10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造影前24h和造影后24h予NAC600mg,每日2次口服。比较两组造影后48h及5d时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肾损伤因子(KIM-1)、自由水清除率(CH2O)以及RCIN发生率。结果两组在应用造影剂48h后血BUN、Cr、尿β2-MG、NAG、KIM-1、CH2O[对照组分别为(12.5±3.6)mmol/L、(133.1±36.5)μmol/L、(313.8±96.9)μg/L、(26.1±6.9)U/L、(4.29±0.73)μg/L、(-7.2±16.1)ml/h;NAC组分别为(8.5±3.6)mmol/L、(102.7±29.5)μmol/L、(253.7±87.8...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辛伐他汀及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对比剂肾病(CIN)的预防作用。方法本研究为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1至12月间就诊于心血管内科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糖尿病住院患者,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同时对患者进行1个月的随访。研究的主要终点为两组CIN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1个月内患者的再住院率(包括因心脑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再血管化的住院率)以及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监测。结果共纳入211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83例患者入选观察组(辛伐他汀40 mg),128例患者入选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 mg)。对照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以及总胆固醇水平相较于观察组高[(1.99±0.96)mmol/L vs.(1.79±0.74)mmol/L,P=0.039;(3.81±1.10)mmol/L vs.(3.58±0.79)mmol/L,P=0.009]。有21例患者发生了CIN(9.95%),肌酐均升高基础值的25%以上,其中观察组为11例(13.2%),而对照组为10例(7.8%),两组患者CIN的发生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97)。对于中高危患者,两组CIN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再住院率(15.6%vs.15.6%,P=0.994)和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83.7±62.8)U/L vs.(81.6±59.0)U/L,P=0.581]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辛伐他汀(40 mg)相较于阿托伐他汀(20 mg)未能有效降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CI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