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中国临床医生》2010,(4):80-80
《实用内科学》第13版第十六篇循环系统疾病新增了“与心律失常有关的综合征”一节,将12版的“长QT间期综合征”放在本节,并增加了“短QT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短QT综合征(SQTS)是一种先天性或者获得性心肌离子通道异常,以短QT间期为特点,并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支架植入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杰锋  丁嘉宝  崔腾斌  刘一鸣 《临床荟萃》2006,21(15):1092-1093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因不稳定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激发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ACS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QTd)密切相关,我们采用12导联心电图测定最长QT间期(QTmax)、校正最长QT间期(QTcmax)、最短QT间期(QTmin)、校正最短QT间期(QTcmin)、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观察支架植入术对ACS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刚 《新医学》2010,41(11):765-767
短QT间期综合征(SQTS)是一种新发现的、具有遗传性的心电失调临床综合征,以短QT间期、阵发性心房颤动和(或)室性心动过速及心源性猝死为特征的离子通道疾病.按有无确切原因,可分为继发性SQTS和特发性SQTS.前者指QT间期暂时短于正常范围,常为一过性或可逆因素所致,如发热、低氧血症、低钾血症、高钙血症、交感神经兴奋、洋地黄类药物作用等.后者指通过临床检查手段未能发现原因者,QT间期持续短于正常范围,提示其原因多为固定因素或器质性病变所致.该文就特发性SQT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回顾在遗传性心律失常领域最新发表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与儿童心源性猝死关系密切的离子通道病,包括长QT综合征(LQTS)、短QT综合征(SQTS)、Brugada综合征(BrS)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总结它们在发病机制及诊治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正长QT间期综合征(LQTS),是指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伴T波和(或)u波形态异常,临床表现为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其病因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个方面,获得性LQTS主要由各种药物引起。QT间期延长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律失常如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继而发展为室颤甚至猝死。现代麻醉中不同麻醉用药可能诱发心脏复极时间延长,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本文主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短P—R间期综合征原因。方法:对25例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短P—R间期综合征患者,进行食管心房调搏(TEAP)检查,然后统计检查结果。结果:房室结增强(加速)传导(EAVNC)检出率56.00%(14/25),房室结双径路(DAVNP)检出率40.00%(10/25),潜在性预激综合征检出率4.00%(1/25),L-G-L综合征检出率0(0/25)。结论: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短P—R间期综合征最常见原因是房室结增强(加速)传导,其次是房室结双径路。  相似文献   

7.
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结华 《临床荟萃》1997,12(19):874-876
早已发现不同导联的QT间期存在差异,但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重视。直至1985年Campbell等发现这些差异存在一定的规律性,从而提出了QT离散度(QTdisperson, QTd)这一概念。它的应用已涉及到QT延长综合征、缺血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等心脏病领域。 1 概念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间期(QTmax)与最短QT间期(QTmin)的差异程度,它克服了单导联测量QT间期的局限,反映了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8.
王英  廉姜芳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0):1386-1388
先天性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是因编码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导致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ST-T易变、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及发作性眩晕。目前已发现十个与LQTS相关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0岁。6年前因腹部手术后致短肠综合征。术后6年来反复腹泻,因腹泻加重伴极度衰弱于1988年10月10日急诊入院。入院后即出现极度烦躁不安,气促。心电图示QT问期0.50秒,化验血钾1.8毫摩/升。半小时后呼吸、心跳停止,昏迷。在心电监护、心脏按摩下给予1%氯化钾溶液静脉推注,2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心电图T波顶点到T波终点时限(Tp-Te)、Tp-Te与QT间期的比值(Tp-Te/QT)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室性心律失常(VA)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医院收治的50例AMI伴VA患者为AMI伴VA组,另选取同期50例单纯AMI患者为单纯AMI组。记录并比较两组心功能[每搏输出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Ⅰ(cTnⅠ)]、急性恢复期及恢复期心电图指标[Tp-Te、Tp-Te/QT、校正后Tp-Te间期(Tp-Tec)、校正的QT间期(QTc)];采用双相关变量Pearson分析心功能与心电图指标的关系;采用接受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心电图Tp-Te,Tp-Te/QT在诊断AMI伴VA中的价值。结果:AMI伴VA组SV、LVEF比单纯AMI组低,NT-proBNP、cTnⅠ比单纯AMI组高(P<0.05);AMI伴VA组急性期Tp-Te、Tp-Te/QT、Tp-Tec、QTc比单纯AMI组高(P<0.05);两组恢复期Tp-Te、Tp-Te/QT、Tp-Tec、Q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双相关变量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SV、LVEF与Tp-Te、Tp-Te/QT、Tp-Tec呈负相关(r<0,P<0.05),NT-proBNP与Tp-Te、Tp-Tec、QTc,cTnⅠ与Tp-Te、Tp-Tec呈正相关(r>0,P<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Tp-Te、Tp-Te/QT、Tp-Tec、QTc及联合检测诊断AMI伴VA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6、0.775、0.784、0.671、0.885。结论:心电图Tp-Te、Tp-Te/QT与AMI患者心功能呈负相关,各指标联合可有效诊断AMI伴VA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