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x线交叉互补基因1(XRCCl)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遗传易感性的相关性。方法采用SNaPshotSNP分型技术方法,对136例结直肠癌病例(病例组)和214例成组匹配的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外周血中的XRCCl基因的rs25487、rs25489和rs1799782等3个SNP位点进行分型,针对每个位点分析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和叠加作用5种不同的遗传模型。分析XRCCl不同基因型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的相关性。结果XRCCl基因3个SNP位点25487G/A、25489C/T及1799782C/T变异等位基因在病例组的频率分别为0.20、0.11和0.32。对照组分别为0.23、0.13和0.34。单倍型分析显示。GCT、GCC、ACC和GTC为最常见的4种单倍型,其OR值分别为1、1.35、0.90和0.84,病例组与对照组单倍型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点分析结果显示,在5种不同的遗传模型中,3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均与结直肠癌发生风险无相关性(P〉0.05)。结论XRCCl基因的3个SNP位点(rs25487、rs25489、rsl799782)均与结直肠癌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中hMLHl和hMSH2蛋白的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山东省沂南县人民医院2007年2月-2010年2月间符合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的15例结直肠癌患者及同时期4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结直肠癌组织标本进行hMLH1和hMSH2蛋白检测,并对其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HNPCC患者发病年龄〈50岁的4人。在结直肠癌发生的部位上,10发生在右半结肠,5例发生在左半结肠。病理类型上管状腺癌3例、黏液腺癌7例、混合癌5例。分化程度上高分化3例、中分化4例、低分化癌8例。HNPCC组中hMLH1/hMSH2蛋白阴性表达共9例,其中有8例癌灶位于右半结肠,7例病理为低分化。散发组中hMLH1/hMSH2蛋白阴性表达共6例。尚未发现hMLH1和hMSH2两种蛋白在同一病例中均为阴性表达者。结论:hMLH1和hMSH2的阴性表达与癌灶部位与病理分化高度相关;可作为HNPCC的临床初步筛查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结直肠癌是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疾病,对结直肠癌的研究应该从多基因水平考虑,单核苷酸多态性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肿瘤基因改变的方法,在结直肠癌的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寻找结直肠癌特异性单核苷酸多态性,对筛选高危人群,预估发病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人乳腺癌中hMLH1的表达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60例乳腺癌及癌旁乳腺组织中hMLH1的表达情况。hMLH1在乳腺癌表达下调,在癌旁乳腺组织表达较强;hMLH1的表达情况与患者年龄、乳腺癌的临床分期以及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均无关(P〈0.05)。hMLH1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机制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MDRl和ABCG2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结直肠癌患者伊立替康(CPT-11)化疗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1996年1月至2011年12月行以CPT.11为基础化疗药物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及血液样本,提取血液DNA,用直接测序法检测MDRl和ABCG2基因SNP.分析基因多态性与CPT-11疗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结果MDR12677G〉T/A及ABCG2421C〉A、34G〉A和376C〉T的血标本及肿瘤组织检测SNP结果一致率高,分别为94.4%(34/36)、94.6%(35/37)、95.0%(38/40)和97.2%(35/36)。MDR12677G〉T/A中,野生型(G/G)患者较突变型患者临床获益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二线化疗的患者中,野生型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明显优于突变型患者(P=0.012)。未观察到ABCG2421C〉A、34G〉A和376C〉T多态性与化疗疗效有相关性(均P〉0.05)。同时,未观察到MDR12677G〉T/A、ABCG2421C〉A、ABCG234G〉A和ABCG2376C〉T多态性与患者3度以上粒细胞减少及腹泻相关。结论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MDR12677G〉T/A可能作为分子标记物来预测伊寺替康方案化疗疗效。 相似文献
7.
X射线损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散发性结直肠癌易感性相关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Arg399Gln在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和非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散发性结直肠癌及其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从178例肿瘤组织和非癌对照组的180例血样中提取DNA,采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Arg399Gln多态性表型,并用统计软件计算各基因型的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 肿瘤组与对照组就XRCC1Arg399Gln多态性的基因表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不超过60岁的患者和超过60岁的患者在该位点的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399Arg/Arg基因型为参照,在年龄超过50岁的人群中(OR=0.64,95%C10.50~0.83,P〈0.05)和男性人群中(OR=0.64,95%C10.51~0.79,P〈0.05)携带至少一个Gin等位基因可致罹患散发性结直肠癌的风险显著降低;XRCC1399SNP与患者性别及散发性结直肠癌的发生部位、Dukes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以及病理分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均〉0.05)。结论 XRCC1399SNP可能通过改变DNA的损伤修复功能,成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在胃癌、结直肠癌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胃癌、结直肠癌发生、组织分化、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42例胃癌、45例结直肠癌组织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结直肠癌旁正常组织hMLH1的表达阳性率为86.7%,明显高于癌组织hMLH1的表达阳性率44.4%.高、中、低分化腺癌组织中hMLH1的表达率分别为60.0%、45.5%、21.4%,存在明显差异(P<0.05).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hMLH1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6%、100%,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hMLH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的发生、组织分化、淋巴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与胃癌的发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308G/A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生成及发展的关系。方法研究病例为德国曼海姆医院普通外科2000年10月至2003年3月间收治的157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为结直肠癌的患者(病例组),对照组为117例查体的健康人,病例与对照人群均为欧洲高加索人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及正常对照组的TNF-α-308G/A基因型。结果病例组患者TNF-α-308G/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663;等位基因χ^2=0.404,P=0.525)。Ⅲ、Ⅳ期病理分期患者A等位基因(22.6%)和A/A基因型(8.1%)的比例明显大于Ⅰ、Ⅱ期(12.9%和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因型:P=0.048,OR=7.368,95%CI=0.839~64.743;等位基因:χ^2=4.720,P=0.03,OR=1.962,95%CI=1.061~3.628)。结论TNF-α-308G/A基因功能多态性与结直肠癌生成无关.TNF-α-308A/A基因型或A等位基因与结直肠癌的进展相关。 相似文献
10.
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变异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hMLH1及hMSH2基因启动子变异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PCR法扩增25例HNPCC患、20例散发性结直肠癌和10例非肿瘤患的hMLH1及hMSH2基因启动子序列,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对发现携带突变患的肿瘤标本进行hMLH1及hMSH2基因表达研究和微卫星不稳定(MSI)检测,同时用测序方法检测该患hMLH1及hMSH2基因编码序列的改变。结果55例检测样本中,C3.1及C3.2发现hMLH1启动子在-342位和-337位2处A插入变异,免疫组化检测该患hMLH1表达阴性,肿瘤MSI检测为MSI—H,而编码序列的检测未发现异常。结论 hMLH1/hMSH2基因启动子种系突变可能导致该基因的不表达,从而导致HNPCC结直肠癌的发生。错配修复基因编码序列正常的HNPCC患中可能存在该基因启动子突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X线交错互补修复基因1(XRCCI)、核苷酸剪切修复基因(XPD)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方法 以358例前列腺癌患者和312例健康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技术检测XRCC1 C26304T、G28152A和XPD A35931C位点基因型,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评估不同基因型与前列腺癌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前列腺癌组XRCC1 28152位点AA基因型者47例(13.1%),对照组24例(7.1%),携带此基因型者患前列腺癌风险显著增加(OR 1.924,95%CI=1.126~3.288,P=0.017).2组间XRCC1 C26304T和XPD A35931C位点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基因位点联合分析结果 显示,个体携带XRCCI 28152AA型及XPD 35931AC+CC型者发生前列腺癌风险显著增加(OR=3.087,95%CI 1.081~8.813;OR=3.376,95%CI 1.067~10.683,OR 3.216,95%CI=1.439~7.188,P=0.004).以患者年龄、PSA值、Gleason评分以及临床分期分层分析结果 显示,携带XRCC1 28152AA及XPD 35931AC+CC基因型者发病年龄明显低于携带野生基因型者(P<0.05). 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XRCCl和XPD基因多态与前列腺癌发病有关,尤其是较年轻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上海地区汉族人群中DNA修复基因多态性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检测94例病理证实原发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和304例非肿瘤对照者的3个DNA修复基因(XPC,XPG,XRCC1)中的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各基因型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发生的关系以及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结果 膀胱癌组的XPC 939 Lys/Gln和XPC 939Gln/Gln基因型频率(70.0%,63/90)显著高于对照组(60.9%,185/304),XPG 1104 Asp/His和XPG 1104 His/His基因型频率(79.2%,57/72)亦高于对照组(73.0%,203/278).调整性别、年龄、吸烟等因素后,XPC 939 Lys/Gln和XPC939Gln/Gln基因型频率在膀胱癌患者中明显增高(校正OR为1.89,95%CI 1.14~3.23,P=0.02);XPG 1104 Asp/His和XPG 1104 His/His基因型频率在膀胱癌患者中轻度增高(校正OR为1.07,95%CI 0.86~1.87,P=0.048).XRCC1 Arg399Gln多态性与膀胱癌无关性(校正OR为1.15,95%CI 0.55~2.40,p=0.27).XPC和XPG多态性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XPC Lys939Gln和XPG Asp1104His基因多态性与上海地区汉族人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498C/T、936C/T基因多态性与结直肠腺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对224份结直肠腺瘤及200份正常对照标本进行研究.应用TaqMa。探针法检测VEGF1498C/T、936C/T基因型,搜集相对应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与VEGF936CC基因型相比.CT基因型和CT+TT基因型患者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危险显著增加(DR=2.00,95%CI:1.23—3.25,P=0.006;OR=2.04,95%C1:1.28—3.26,P=0.003);与VEGF936-C等位基因相比,T等位基因携带者结直肠腺瘤的发生危险亦显著增加(DR=1.91,95%CI:1.25—2.91.P=0.003)。结直肠腺瘤患者为VEGF936CT+TT基因型或携带T等位基因,其病理类型倾向于绒毛状腺瘤(OR=2.54,95%CI:1.12—5.75,P:0.040;OR=3.08,95%CI:1.64-5.80,P=0.001)。VEGF1498C/T基因多态性在腺瘤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0.05)。结论VEGF936C/T基凶多态性与结直肠腺瘤易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应用毛细管电泳(CE)联合激光诱导荧光检测(LIF)技术分析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检测人大肠癌hMLH1基因点突变的方法。方法:以PCR法扩增42例散发性大肠癌病人与2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基因组DNAhMLH1基因第12外显子,采用CELIF法进行SSCP分析,对异常片段用CE直接测序鉴定;研究不同筛分介质(线性聚丙烯酰胺LPA)浓度、分离温度和分离电压对CE行为的影响。结果:42例散发性大肠癌hMLH1基因第12外显子经CESSCP分析发现4例(9.52%)有突变,CE测序证实为T1151A的杂合子点突变,20名健康志愿者未发现突变。较高浓度的LPA(4%~6%)、较低分离温度(20℃)和较高分离电压(9kV)有助于单链DNA峰分离。结论:调整适宜的LPA浓度、分离温度和分离电压可提高CE分析SSCP的效率。应用CELIF技术SSCP分析检测hMLH1基因点突变过程快速、高效、重复性好,适合临床大样本筛查,有望成为检测基因突变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血RASSF2和sFRP1启动子区甲基化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血清RASSF2和sFRP1启动子区甲基化情况.从而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提供参考。方法使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59例散发性直结肠癌患者和59例健康对照血清sFRP1和RASSF2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的情况,并分析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59例结直肠癌患者中RASSF2和sFRP1甲基化者分别为16例(27.1%)和18例(30.5%);而59例健康对照无一例发现RASSF2或sFRP1基因甲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9例(49.2%)结直肠癌患者有至少1个基因甲基化,其甲基化率明显高于RASSF2和sFRP1单-基因甲基化率(均P〈0.05)。结直肠癌患者血清RASSF2和sFRP1基因甲基化率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结论血清RASSF2和sFRP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在结直肠癌组织异常升高,联合两基因的血清甲基化检测可为散发性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CYP1A1与GSTM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CYP1A1、GSTM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方法 采用寡核苷酸芯片对 83例前列腺癌患者和 115例正常对照的中国汉族人群基因组DNA进行CYP1A1、GSTM1基因多态性分析。 结果 GSTM1基因缺失型前列腺癌组占 5 7.8% ,对照组 4 1.7%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χ2 =4 .99,P =0 .0 2 5 ) ,GSTM1null基因型使患前列腺癌的危险度增加 1.9倍 ( 95 %CI=1.10~ 1.34)。GSTM1基因缺失型前列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 [( 6 8.1± 8.3)岁 ]低于GSTM1未缺失的患者[( 71.9± 7.4 )岁 ,P =0 .0 31]。前列腺癌组CYP1A1基因的两个多态位点m1、m2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的频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结论 中国汉族人群GSTM1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的发生相关 ,可能是增加前列腺癌危险和发病年龄早的因素之一。CYP1A1基因m1和m2的基因多态与中国汉族人群前列腺癌的发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是否存在IL-6基因启动子-174G→C位点的多态性。方法:采用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判断46例结直肠患者IL-6启动子-174G→C多态性。结果:全组结直肠癌患者IL-6基因启动子-174位点均为GG型。结论:本组结直肠癌患者中未发现IL-6基因启动子-174位点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在大肠腺瘤癌变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 6 3例大肠腺瘤、2 0腺瘤癌变、2 0例大肠癌的hMLH1和hMSH2表达进行了检测。结果 显示错配修复基因hMLH1、hMSH2在大肠腺瘤、腺瘤癌变和大肠癌表达率逐渐降低 ,且随腺瘤不典型增生加重表达率也逐渐降低 ,hMLH1、hMSH2表达缺失率与肿瘤发生部位相关 ,右半结肠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结论 DNA错配修复基因功能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可能系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早期事件 ,且左、右半结肠大肠癌的发生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