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是一种表面角膜切削术,适合于大部分行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的患者,尤其对特殊的患者更有优势,其手术疗效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类似.它可以避免角膜瓣相关的并发症和减少术后发生角膜扩张的危险,但是会引起术后疼痛和角膜上皮下混浊等并发症.为了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的相关问题,现对该手术患者的术前评估、适应证、疗效和并发症等相关情况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cimer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再近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1例(36眼)LASIK后再近视患者施行LASEK。LASEK术前的平均屈光度为(-1.98±0.65)D,平均角膜瓣下剩余基质厚度为(256±18.46)μm,LASEK平均切削深度为(36.58±11.24)μm。结果术后第6个月时裸眼视力为1.0以上者22眼(占61.1%),0.8以上者31眼(占86.1%),0.5以上者36眼(占100%),平均屈光度为(-0.18±0.53)D,未见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角膜瓣haze 0级者29眼(占80.6%),0.5级者5眼(占13.9%),1级者2眼(占5.6%)。结论LASEK治疗LASIK后再近视安全有效,但更长期的效果有待继续随访。  相似文献   

3.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后角膜厚度及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近视眼行LASIK手术157例(306只眼),按术前是否配戴角膜接触镜(CL)分为A、B两组:A组未配戴CL,共98例(190只眼);B组配戴CL并于停戴2周后接受手术,共59例(116只眼)。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5.00 D~1500D,平均为(~8.24±1.23)D,切削深度平均为(123±20.37)μm。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并分析切削深度与内皮细胞的相关性。结果A组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为(3006.35±345.11)个/mm^2,术后3个月为(3056.75±357.36)个/mm^2,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较术前增加(260.7±102.4)个/mm^2,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术后平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267,P〉0.05)。结论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是一种矫正近视眼安全的角膜屈光手术,但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4.
赵向阳  伊琼  刘军 《眼科》2004,13(5):273-275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地形图的变化。方法:采用Orbscan Ⅱ角膜地形图仪对31例(62只眼)近视患者LASEK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时切削形态中平滑型占95.2%,其他各型占4.8%,随着时间的延长,切削形态逐步规则。Irreg值也逐渐减小,而模拟角膜镜读数(SimK)却表现一定的回退。结论:LASEK后角膜及切削形态较规则,但仍然存在屈光回退的问题,角膜地形图对分析LASEK后角膜的变化是一种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 ,LASIK)是矫治中、高度近视的新技术 ,其疗效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获得广泛认可[1 ,2 ] ,但该手术的潜在危险性 ,尤其是其光毒作用对人类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尚需深入研究。我院自 1 996年 1 0月至 1 998年 7月采用LASIK治疗近视患者2 52 3例 (2 90 8只眼 ) ,现收集相关资料研究LASIK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的改变。一、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收集 1 997年 1 0月至 1 998年 5月在我院门诊行LASIK治疗的近视患者 92例 (1 76只眼 ) ,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磨镶术(LASEK)对中高度近视眼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高度近视行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的连续病例27例(41眼),其中LASIK14例(23眼)、LASEK13例(18眼)。使用Zeiss-WASCA客观像差仪在术前和术后6月测量患眼暗室自然瞳孔下的波前像差。结果 术后6月两组总高阶像差均方根(RMSh)以及3~5阶高阶像差均方根(RMS3~5)均明显高于术前,以RMS4最明显。LASIK组术后RMSh的增幅高于LASEIK组(P=0.042)。LASIK组术后Y轴彗差(Z8)与球差(Z12)明显增高(均P〈0.01)。LASEK组术后Z12明显增高(P〈0.01)。LASIK组术后Z8大于LASEK组(P=0.021)。结论 对于中高度近视矫正,LASEK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比LASIK小。  相似文献   

7.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 (lasersubepithelialkeratomileusis ,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近期疗效。方法 LASEK治疗 18例 3 1眼高度近视 ,屈光度 -6 0D~ -10 0D ,随访 3~ 10月。结果 术后第 3月 (共 3 1眼 )角膜haze≤ 1级 2 7眼 (87 1% ) ,>1级 4眼 (12 9% ) ;裸眼视力 2 9眼 (93 5% )≥ 0 8,2 4眼 (77 4% )≥ 1 0。术后第 6月 (共 2 6眼 )角膜haze≤ 1级 2 4眼 (92 3 % ) ,>1级 2眼 (7 7% ) ;裸眼视力 2 3眼 (88 5% )≥ 0 8,2 0眼 (76 9% )≥ 1 0。结论 LASEK为治疗高度近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但是其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和预测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下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高度近视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37例74眼术前近视屈光度为-6D~ -15D,平均为(-10.5±0.7)D。采用美国博士伦公司Technolas217型准分子激光系统进行手术。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0.8者1月时为47%,3月时52%,6月时97.5%。结论 LASEK治疗高度近视角膜偏薄患者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保留角膜上皮的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 0例 3 7眼术前近视屈光度平均 -2 48± 1 14D (-1 2 5~ -8 0D) ,采用 2 3 %酒精浸泡 3 0秒制作角膜上皮瓣 ,激光切削采用Chiron117准分子激光系统。结果 :术后平均视力 :1周 0 92± 0 14 ,1月 1 2 8± 0 2 0 ,3月 1 2 5± 0 18。术后 3月角膜Haze 0级 2 8眼 ,0 5级 9眼。术后第 1天疼痛分级 :0级 12眼 (3 2 4% ) ,Ⅰ级 18眼 (4 8 2 % )、 >Ⅰ级 7眼 (19 4% )。结论 :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术后疼痛症状、角膜Haze明显减轻 ,但是疗效还需要长期观察及与PRK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自制角膜上皮瓣成形器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LASEK)治疗近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不能采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方法治疗的近视眼患者 15 6例 310眼 ,用LASEK进行治疗 ,随访 6个月。结果 :术后刺激症状较LASIK明显 ,术后 6个月 30 5眼 (占 98.39% )的患者裸眼视力达到其最佳矫正视力 ,5眼出现 2级haze ,影响视力。结论 :该方法安全性高 ,治疗范围广 ,手术设备成本低 ,术后视觉质量明显优于LASIK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ASEK治疗近视的效果及手术中角膜上皮的活性与术后发生haze的关系。方法对LASEK手术105例(210眼)进行随诊观察,手术中根据不同年龄及术前配戴角膜接触镜时间决定酒精浸泡的时间,尽可能缩短酒精浸泡的时间,以保证角膜上皮细胞的活性,减少术后反应及haze的形成。结果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97眼,占93.81%;术后裸眼视力低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13眼,占6.19%。发生haze者8眼,占3.8%,均为1级,其中5眼为摘除角膜接触镜后出现角膜上皮缺损,3眼术前为高度近视。结论LASEK手术安全、有效,不断地提高手术技巧,制作完整的角膜上皮瓣,最大限度地保护角膜上皮细胞活性,可以减少haze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AIM: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 (SMILE) surgery on the corneal endothelium at 1d to 1mo postoperativel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on 47 patients (47 eyes) who received SMILE surgery. Patients were grouped according to contact lens wear condition. The corneal endothelium was examined preoperatively and at 1d, 1wk and 1mo postoperatively. The corneal endothelium was analyzed for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 (ECD), percentage of hexagonal cells,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of cell size.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ECD, percentage of hexagonal cells or increase in CV at 1d, 1wk and 1mo postoperatively (P>0.05). However, there was a small increase of ECD by 2.88% in contact lens wearers (78.26±113.62 cell/mm2, P<0.05). CONCLUSION: SMILE has no significant adverse effects on the corneal ECD and morphology during 1mo follow-up time.  相似文献   

13.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水肿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水肿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其防治原则。方法选取不同硬度白内障314眼,记录术中平均相对超声功率和平均超声乳化时间。对术中的相对能量复合参数(RECP)和术后角膜内皮水肿的发生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平均相对超声功率和平均超声(乳化)时间随晶状体核硬度的增加而增加。术中RECP与术后角膜内皮水肿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r=0.392,P<0.01)。结论术中累积超声能量和时间与术后角膜内皮水肿的发生密切相关。术中应用劈核技术、提高超声乳化效率、保持前房稳定等,是降低角膜内皮水肿发生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4.
薛丽霞  万艳丽  张渡 《眼科》2010,19(4):279-282
目的比较LASEK术中去除与保留角膜上皮瓣矫治近视的临床效果。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LASEK手术患者50例(100眼)。方法对接受LASEK手术的50例(100眼)患者,术中随机去除一只眼上皮瓣为试验组,而对侧眼保留上皮瓣为对照组。术后随访6个月。主要指标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术后刺激症状、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及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结果术后去瓣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平均(3.54±0.54)天,对照组为(4.74±0.75)天(t=9.161,P=-0.000);术后无痛反应去瓣组36眼(72%),对照组34眼(68%)(X2=0.190,P=0.663);术后1周视力≥0.8者去瓣组16眼(32%),对照组5眼(10%),(x2=7.294,P=-0.007)。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去瓣组47眼(94%),对照组48眼(96%)(X^2=0.211,P=0.646)。术后0级haze去瓣组44眼(88%),对照组45眼(90%)(x^2=0.102,P=-0.749)。结论LASEK术中去除上皮瓣治疗近视安全、有效,术后角膜上皮愈合较快、视力易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非接触式自动角膜内皮计定量分析中老年高度近视眼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内皮细胞形态.方法:对56例(64眼)高度近视眼患者及65例(77眼)对照组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和>60岁两组,高度近视组再按眼轴长度分为≤29mm和>29mm两组,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组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面积(AVE)、平均密度(CD)、变异系数(CV)、六角型细胞比率(6A)及中央角膜厚度(CCT)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将内皮细胞各参数与组内中央角膜厚度做pearson检验.结果:高度近视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增大、密度减低、变异系数增大、六角形细胞比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眼轴长度≤29mm和>29mm两组间各内皮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央角膜厚度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高度近视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面积与其中央角膜厚度成正相关(r=0.340,P<0.01,y=0.64x 46.99),细胞密度与其中央角膜厚度呈负相关(r=-0.338,P<0.01,y=-4.2x 4862.5),细胞变异系数与眼轴呈正相关(r=0.247,P<0.05,y=0.98x 11.84).对照组内皮细胞各参数与其中央角膜厚度均无相关性.结论:高度近视对中老年角膜内皮细胞各形态参数均产生较大影响,且中央角膜越厚、眼轴越长,可能预示其"愈合储备"能力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72例(72眼)行巩膜外垫压联合环扎术,分别在术前、术后1,3,5,15d测量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d和3d的眼压及角膜内皮细胞变异系数都显著性增加(P<0.05),之后降低,与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者之间也无明显相关性(P>0.05)。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在术前和术后各时间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巩膜扣带术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较小,仅使变异系数发生一过性改变,可能与细胞代谢过程受影响有关,术后0.5mo左右恢复。  相似文献   

17.
陈雅琼  张敏  明玥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1):2059-2061
目的:分析增龄性高度近视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
  方法:将189例197眼年龄≥65岁的患者按屈光度数分为高度近视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其中高度近视眼组98例103眼,正常对照组91例94眼。应用非接触式自动角膜内皮计测量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六角形细胞比率(6A)、变异系数( CV)、平均面积( AVE)、平均密度( CD)及中央角膜厚度( CCT ), SPSS 14.0统计分析软件对两组所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 Z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高度近视眼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减小,但密度>3000个/mm2者14眼,对照组为0眼;密度<2000个/mm2者11眼,对照组为3眼,2000~3000个/mm2者78眼,对照组为91眼,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分布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19.11,P<0.05)。同时高度近视眼患者角膜内皮六角形细胞比率降低、细胞变异系数增大,平均面积增大,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央角膜厚度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根据角膜内皮的细胞参数和形态学的变化,可以了解内皮的功能储备,预测愈后,借以决定某种手术的设计和取舍,对临床手术医师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近视眼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变化的差异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近视眼准分子激光患者72例143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LASIK组(简称IK组)和LASEK组(简称EK组),根据术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前角膜厚度(residual corneal stroma thickness/cornea thickness,RCST/CT)的不同将IK组患者分为IK-I组(RCST/CT<55%;15例30眼)、IK-II组(55%≤RCST/CT<60%;17例34眼)和IK-III组(RCST/CT≥60%;19例38眼),EK组(21例41眼)RCST/CT均≥60%。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应用Oculyzer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高度差异(difference posterior elevation,Diff)值的变化。结果 IK组与EK组术后角膜后表面均向前膨隆。IK-I组术后1个月时Diff值为34.15±24.73,3个月、6个月时分别为28.15±24.82和29.19±23.54,术后1个月与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个月和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K-II组和K-III组术后各时间点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22.59±11.00、22.63±14.08、22.36±14.96和18.72±10.37、18.72±11.93、17.22±10.47,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组和IK-III组比较角膜后表面Diff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K-I组和IK-II组、IK-II组和IK-III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K组术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角膜后表面Diff值分别为14.41±10.44,13.73±10.41和14.72±12.31,同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IK-III组和EK组Diff值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LASIK及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均有膨隆,术后RCST/CT越大,对角膜后表面膨隆的影响越小。RCST/CT可以作为临床评估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