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正常鼠肝移植及及肝硬化鼠肝移植术早期全身和内脏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鼠(NL,10只)、肝硬化鼠(IHPH,10只)、正常鼠肝移植(NL-OLT,9只)、肝硬化鼠肝移植(IHPH-OLT,16只)组。分别采用放射性微球法行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 NLOLT鼠绝大多数血流动力学参数与NL鼠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IHPH及IHPH-OLT 3d,7d组心输量和内脏血流量和内脏血流量增加,平均动脉压、周围血管总阻力和内脏血管阻力降低。内脏血流动力学紊乱较全身明显。结论 肝硬化鼠肝移植后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可能与移植前已存在的病理生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PBOLT)术后 1年内内脏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15例因肝硬化行PBOLT患者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 1~ 3d ,7~ 15d ,3~ 6个月 ,1年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 (CDFI)测定门静脉血流平均流速 (PBV)、门静脉血流量 (PBF)、肝动脉搏动指数 (HA PI)、脾动脉阻力指数 (SA RI)、脾脏纵向直径 (LDS)、肠系膜上动脉搏动指数 (SMA 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 ,并与 10例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 PBV ,HA PI ,SA R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在肝移植术后 1年内基本恢复正常 ( P >0 .0 5 ) ;LDS明显缩小 ,但仍高于正常值 ;PBF于术后 1年仍较正常对照值高 ( P<0 .0 5 ) ;SMA PI于术后 1年较术前有所恢复 ,但仍低于正常对照值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患者的内脏循环血流动力学紊乱在原位肝移植 1年内绝大部分得到恢复。说明肝移植术本身并不导致术后高血流动力学的发生 ,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的早期内脏血流动力学紊乱可能与移植前已存在的病理生理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自由门静脉压(FPP)之间的公式转换。方法我科自1998年6月~2004年6月对4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用彩色多普勒测量门静脉直径(PD)和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PVa)并术中测量FPP。利用流体动力学和高等数学的知识建立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模型。推导出血流动力学指标转换为FPP的数学公式(简称:朱氏转换公式)。利用朱氏转换公式计算的FPP与术中测量FPP相比较。结果术前彩色多普勒测定的PD、PVa代人朱氏转换公式计算出FPP与术中测量FPP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朱氏转换公式利用彩色多普勒测量的PD、PVa计算FPP是一个快速、可靠、便捷的方法,对临床动态监测FPP有非常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进展期肝硬化病人行原位肝移植术后 ,病人特有的内脏高动力血流动力学状况非但不能立即恢复正常 ,且可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移植肝本身因素、术前导致高动力循环的因素、术后高心输出量、侧枝循环及脾脏肿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35例肝硬化患者21例扩张的胃冠状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研究,对其中18例进行了术中冠状静脉及门静脉测压。结果发现:肝硬化冠状静脉压力比正常明显升高,并约有三分之一的冠状静脉压力明显高于门脉主干压力,冠状静脉压力与其扩张的程度、血流速度及血流是均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在由胆总管结扎3-4周建立的家兔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模型体内应用人工合成心房肽-Ⅲ,观察AP-Ⅲ对家兔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发现AP-Ⅲ具有降低门静脉压力,减少门静脉血流量的作用而对平均动脉压力影响不明显,对家兔肝脏功能无不良影响。而且AP-Ⅲ能够显著提高家兔内脏血管阻力和门脉侧枝阻力,对减少侧枝循环血管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家兔血浆内皮素含量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特异性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肝硬脉高压症和正常对照组家兔血浆内皮素含量,并研究血浆内皮素含量与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关系。结果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家兔血浆皮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0.564±0.192pg/Lvs1.170±0.342pg/L,P<0.01),且与自由门静肪压,门静脉血流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进展期肝硬化病人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病人特有的内脏高动力血流动力学状况非但不能立即恢复正常,且可持续存在数月至数年.其发生机制可能与移植肝本身因素、术前导致高动力循环的因素、术后高心输出量、侧枝循环及脾脏肿大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自1991年1月至1996年9月,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流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大出血病人14例。肝功能Child A级4例,B级9例,C级1例。急症手术4例,择期手术10例。13例治愈出院,1例ChildC级病人,术后死于肝昏迷。11例随访8个月~5年,无再出血,无肝性脑病,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食管钡餐及胃镜检查证实静脉曲张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作者认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血流阻断术这种联合断流术式,能增加肝血流灌注量,有助于肝功能的恢复,手术操作也不复杂,对病人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断流完全彻底,止血效果确切,远期疗效满意,可作为基层医院处理门脉高压症并发大出血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肝硬化性门肺高压患者肝移植术中体、肺循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方法8例肝硬化性门肺高压患者[平均肺动脉压(MPAP)大于25mmHg]为门肺高压组,年龄50.63岁,体重45—80kg,8例肝硬化未合并门肺高压患者为对照组,年龄32.65岁,体重52—78kg。两组心功能Ⅰ或Ⅱ级,ASAⅡ-Ⅳ级,均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观察术中体、肺循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门肺高压组术前MPAP、肺循环阻力指数(PVm)升高(P〈0.05)。与术前相比,无肝期两组心脏指数(CI)、MPAP、肺动脉楔压(PAWP)和中心静脉压(CVP)降低,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升高;新肝期MPAP、CI、CVP升高。门肺高压组新肝期PVRI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硬化性门肺高压患者新肝期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增加更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小型猪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动物模型建立远端脾静脉-肝总动脉分流术(脾肝分流术)后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影响.方法 15头动物模型建立脾肝分流术,肝外门脉分割成胃脾静脉区和肠系膜上下静脉区,各自独立不相通.实验猪术后饲养30 d.结果 (1)脾肝分流术后门脉主干压为(23.49±1.10) cmH2O(1 cmH2O=0.098 kPa),术后30 d为(21.53±1.26) cm H2O(P>0.05);脾静脉压为(35.45 ±2.88) cmH2O,术后30 d为(23.09 ±1.36) cmH2O(P<0.05);压力差为(17.90±3.31) cm H2O,术后30 d为(9.55 ±1.32) cm H2O(P <0.05).(2)胃脾区静脉血经脾肝分流通道人肝,脾静脉注射亚甲蓝肝染色良好.结论 脾肝分流术后肝外门脉血流通道发生了变更,但门脉血流动力学整体没有受到影响,反而建立了一种新的平衡机制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压力差是维护这种新平衡机制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高压的血流动力学在外科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门静脉高压,(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指门静脉系统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导致门静脉及其数支静脉血管压力增高。门静脉高压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脾肿大、腹水、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病死率较高,对社会和家庭造成严重负担。由于我国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发病率较高.因而门静脉高压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因此,在我国,对此病的研究更具有深远意义。在现代肝脏外科研究中.人们认识到门脉系统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并且,在功能上有分区现象,而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门脉高压的重要的发病机制。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手段的不断提高,检测门脉血流的改变也变得便捷、精确、无创,这就为临床诊断、治疗、评价、及预后该病提供比较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患者胃电图的变化及胃电起搏对其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的胃电图变化及胃电起搏对肝硬化胃动力紊乱治疗的有效性。方法50例肝硬化胃动力紊乱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30例行胃肠起搏治疗,20例为对照组,治疗前后进行胃电图检查和症状评估。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0%、4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电图餐前、餐后平均频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趋向正常;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肝硬化患者胃蠕动和胃排空功能下降;胃肠起搏治疗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胃电生理的频率。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拟通过人工合成的生长抑素 14肽静脉注射继而连续静滴的方法 ,观察门静脉高压症 (PHT)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对象和方法1.对象 :收集 1998年 3月~ 1999年 1月我院PHT患者 8例 ,男 5例 ,女 3例 ;年龄 40~ 5 8岁。本组乙肝表面抗原均阳性 ,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肝硬变 ,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均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伴有反复上消化道大出血史 5例。肝功能ChildA级 5例、B级 3例。2 .方法 :于门奇联合断流术中对 8例患者进行血液动力学测定 ,麻醉方式为全麻 ,测定过程中静脉补液量及种类均相同。经颈内静脉置入Arrow…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脾切除前后血液流变学的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患者围手术期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彩超监测术后门静脉血栓变化情况.结果 共纳入30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2...  相似文献   

16.
17.
生长抑素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生长抑素对门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和外周静脉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血管内皮素(ET1)、胰高血糖素(GLU)、一氧化氮(NO)浓度变化。方法通过对14例门脉高压症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术后患者经颈内静脉留置于门静脉内支架下方的导管,以美国REDMOND,WA太空检测仪直接测压,动态观察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改变,同时抽血检测IGF1、NO、ET1、GLU浓度。施他宁(6mg/24h)于TIPS术后24h采用微量泵持续24h经周围静脉输入。分别对患者用药前、用药后8、24h进行检测,结果行交叉自身对照。结果施他宁用药前后门静脉压力最大差值为(9.4±1.0)cmH2O(1cmH2O=0.098kPa),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NO、ET1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IGF1、GLU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生长抑素施他宁(6mg/24h)能显著降低门静脉压力和血中GLU、IGF1水平。其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GLU、IGF1等激素的分泌和释放,降低肝脏的代谢,减少肝脏的血流量,从而降低门静脉压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 (PHT)时脐静脉或附脐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开创一种新的分流手术途径。方法 对 12例门静脉高压症脐静脉或附脐静脉开放扩张的病人 ,测量其自由门脉压 (FPP)、脏侧门脉阻断压 (SOPP)、肝侧门脉阻断压 (HOPP)、脐静脉或附脐静脉压 (PU VP)、脐周皮下曲张静脉压 (PU SVP)及脐静脉或附脐静脉肝门阻断压(PUVOPP)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U VP与 FPP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PU VP明显于 PUSVP,存在显著性差异 (P<0 .0 1) ;HOPP与 PU VOPP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MPP(SOPP- HOPP)与 (SOPP- PU VOPP)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结论  (1) PHT时 ,PU VP与 FPP结果基本一致 ;(2 )门脉最大灌注压 (MPP)可大约用 SOPP与 PU VPP的差表示 ;(3) PHT时 ,PU VP明显高于 PUSVP,说明脐静脉或附脐静脉开放后自我分流的有效性不大 ;(4 )脐静脉或附脐静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开辟一种全新的有效的分流手术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求健康犬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后肝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插管连续测量犬的远端脾肾静脉吻合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力、脏侧闭塞门静脉压力、平均动脉压 ,并应用公式通过上述三个压力参数计算出肝外门体分流率。结果 自由门静脉压术前为 10 .15± 1.6 5 mm Hg,术后为 10 .0 0± 2 .4 1m m Hg,仅下降 0 .0 7± 2 .4 1mm Hg,(t=0 .10、0 .4>P>0 .2 )无显著差异 ,脏侧闭塞压术前 6 5 .71± 5 .11m m Hg,术后为 4 6 .6 2± 8.35 mm Hg,下降 19.10± 10 .4 5 mm Hg(t=6 .35 ,p <0 .0 0 1) ;平均动脉压术前为 133.76± 17.0 7m m Hg,术后为 10 2 .4 1± 2 0 .0 0 mm Hg,下降 31.35± 2 2 .18m m Hg(t=4 .89,P<0 .0 0 1) ;门体分流率术前为 8.5 0 %± 2 .13% ,术后为 13.16 %± 4 .18% ,增加了 4 .5 3%± 4 .0 9% (t=3.83,P<0 .0 0 5 ) ;脏侧闭塞压与门静脉自由压之差术前为 5 5 .6 4± 6 .2 4 m m Hg,术后为 36 .6 2± 8.35 mm Hg,下降 19.0 2± 10 .38mm Hg(t=6 .37,P<0 .0 0 1)。结论 门静脉系统中存在功能分区 ,即门脉肠系膜区和胃脾区 ,且二者之间存在功能屏障力 ;Warren's手术具有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基因第7外显子G894T点突变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106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108名健康对照者eNOS基因第7外显子G894T点突变频率和外周血NO-2/NO-3含量,比较各组间基因型频率与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中国汉族正常人eNOS基因G894T突变GG、GT和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6.1%、11.1%和2.8%;G、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91.7%和8.3%.②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GT+TT基因型频率高于对照组(24.5%比3.9%),差异有显著性.③门脉高压症组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7.7%比8.3,P&lt;0.05),相关分析呈正相关(r=0.2).携带T等位基因者发生门脉高压症的危险性高于非T等位基因携带者1.76倍(OR=2.76).结论 eNOS基因第7外显子G894T突变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形成相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中国人群门脉高压症的遗传易感基因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