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
小儿肝母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母细胞瘤(HB)是小儿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肿瘤多较巨大,术前定位有一定困难.其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对于诊断有较大帮助.本文收集我院1992年4月~2004年5月经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HB 10例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对HB的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肝癌(SHCC)在螺旋CT扫描中的不典型表现。【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螺旋CT扫描中呈不典型表现的小肝癌16例共17个病灶的CT征象。【结果】16例共发现17个病灶为不典型表现,其中7个病灶在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2个病灶动脉期病灶边缘有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仍有持续强化;8个病灶在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均呈低密度。【结论】小肝癌在螺旋CT扫描中有多种不典型表现,病灶的血供情况、病理学基础等是产生不典型表现的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4.
CT导引介入治疗心包积液(附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导引下经皮心包穿刺治疗心包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年4月~2006年4月因多种病因所致的15例心包积液患者行CT导引下穿刺抽吸引流并对其中12例行中心静脉引流管引流术。诊断明确后,开展针对性注药物治疗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5例心包积液病人中原发性心包恶性肿瘤2例,继发性肿瘤8例,结核性5例。介入治疗后病人短期内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2例,稳定1例。有效率100%。结论:CT导引下心包积液介入治疗疗效确切、操作精确、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兔VX2肝癌模型无水乙醇介入治疗后复发的早期CT灌注参数改变。方法 将20只日本长耳大白兔分两组,每组10只,进行肝移植瘤种植。第1组接种VX2移植瘤后2周进行CT灌注成像后处死,进行组织学检查;第2组接种2周后进行无水乙醇介入治疗,且CT灌注扫描动态监测2个月。将采集的灌注参数 与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对照。统计学处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HBF、PS、HAP、HAF与微血管密度(MVD)均呈正相关(P均<0.05),HBV、MTT与MVD无相关性。介入治疗后第3天,肿瘤边缘PS、HAP增高(P均<0.01),4周时HBF、HBV、PS、HAF、HAP较前及治疗后3天减低(P均<0.01),6周时HBF、HBV、PS、HAF、HAP较4周时增高(P均<0.01),8周较6周时HBF、HBV、PS、HAP增高(P均<0.05)。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够在显示VX2肝癌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同时提供精细的解剖图像,对灌注过程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从而评价肝肿瘤生长及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6.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非干酪样肉芽肿,约90%的病例出现肺部改变[1],最后可被吸收或转变为纤维组织,是一种趋向于自限性的疾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肝癌边缘CT征象与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肝移植手术标本探讨肝细胞肝癌(HCC)边缘部CT征象的组织病理学基础.方法 42例经肝移植手术证实的HCC,术前全肝平扫后,分别于开始注射造影剂后25 s、60 s行全肝螺旋CT动、门脉双期扫描.观察新鲜手术标本后,常规HE染色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边缘部的CT表现及各种病理改变.结果 CT平扫病灶边缘清楚,病理上肿瘤多有包膜;而边缘不清的病理上肿瘤浸润性生长多见;动态增强后肿瘤边缘不清或呈高密度者,边缘多可见丰富的新生血管,肿瘤分化较低,而呈低密度者新生血管较少,分化程度较高;肿瘤边缘微血管密度(MVD)>30时,发生肝内子灶的几率要高.结论 HCC边缘部的CT形态分类,能较好地反映肿瘤包膜的完整程度,有助于术前评估肿瘤的浸润范围及评价癌细胞的分级;CT动、门脉双期扫描,癌灶边缘强化特征可反映其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早期子宫颈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典型和不典型CT征象。方法:收集125例早期子宫颈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病例,所有病例均接受螺旋CT增强扫描,对其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局部复发23例,其中病变位于阴道残端9例,位于手术床区8例,位于盆壁5例,位于前腹壁1例,均表现为不规则形肿物,有明确坏死12例;淋巴结转移79例,其中只有淋巴结转移54例,同时合并有局部复发者6例,同时合并有远处转移10例,三者同时并存9例。远处器官转移23例,其中肝脏转移11例,肺转移6例,肾上腺转移3例,骨转移2例,腹膜复发1例。结论: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子宫颈癌术后复发或转移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CT可检出复发或转移病灶,并能显示病灶形态和范围,对于诊断和确定肿瘤范围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螺旋CT及血管造影在肝癌(HCC)破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确诊HCC破裂的10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螺旋CT检查42例,血管造影检查94例次,21例患者先后行螺旋CT及血管造影检查.94例次血管造影病例均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及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由两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放射科医师共同诊断,对其阳性征象进行分类、总结,比较两种检查方法 对HCC破裂诊断的检出率以及不同肝动脉水平血管造影的检出率.结果 螺旋CT诊断HCC破裂的阳性征象包括被膜下及腹腔内积血、肿瘤包膜中断伴瘤周血肿、活动性对比剂外溢及"去核征",共检出40例HCC破裂(40/42),诊断阳性率为95.2%.血管造影诊断HCC破裂的阳性征象包括小动脉喷血、微动脉洒血及毛细血管渗血,共检出37例(37/94),诊断阳性率为39.4%.螺旋CT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同时行螺旋CT及血管造影检查,CT检出全部病例(100%),血管造影检出6例(28.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例血管造影检查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出15例(16.0%),行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检出35例(37.2%),二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螺旋CT对肝癌破裂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超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较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的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建立肝细胞癌(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CT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175例经病理证实的HCC的治疗前多期增强CT资料,随机分为建模样本(n=115)和验证样本(n=60)。建模样本用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以寻找与HCC早期肝内复发转移相关的CT影响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及其权重系数,对各因素赋值计分,建立HCC肝内早期复发CT预测评分系统,确定诊断界值。验证样本用于计算CT评分系统预测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根据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对病灶≥6.0cm、有子灶、伴有血管侵犯、包膜不完整或无包膜4项与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相关的CT指标分别赋值,各计1分,建立CT评分系统。预测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ROC曲线下面积为0.808,CT评分≥2分为CT预测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诊断界值。验证样本预测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的准确率为78.26%(90/115),敏感度为89.39%(59/66),特异度为63.27%(31/49)。结论 此CT评分系统可用于预测HCC肝内早期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1.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小肝癌的CT表现。方法 分析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115例共122个病灶的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结果 ①平扫瘤内密度均匀者有93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29个病灶;增强后瘤内密度均匀者只有54个病灶,瘤内密度不均匀者有68个病灶。②平扫病灶边界清楚者有42个病灶,边界模糊者有80个病灶;增强后病灶边界清楚者有8S个病灶,边界模糊者只有37个病灶。③双期增强扫描瘤灶的强化形式有:①76个病灶动脉期呈全瘤均匀性或不均匀性强化,门脉期病灶的强化密度迅速下降至低于或等于肝实质;②19个病灶动脉期病灶呈边缘性环形强化,强化环不完整,环壁厚薄不一并有壁结节,门脉期强化环的密度降至低于或等于肝实质;③27个病灶动脉期和门脉期强化密度都低于肝实质。结论 小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根据此特点可以与肝脏其他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多排螺旋CT三期增强及3.0T 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肝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 60例临床疑似HCC患者接受CT及MR检查,39例确诊为HCC,共59个病灶.CT采用平扫加三期增强,MR采用LAVA技术双动脉期、双门脉期、双静脉期及延迟期共7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观测数据行Alternative-free-response ROC(AFROC)曲线分析,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z),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CT增强扫描的Az平均值为0.8120±0.0118,MR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的Az平均值为0.9093±0.00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 cm的HCC病灶组,CT和MR增强扫描的平均灵敏度分别为63.89%和80.55%.在1~3 cm组和>3 cm组,CT和MR增强扫描诊断的灵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病灶中,CT多期增强扫描的灵敏度低于MR动态增强扫描(83.62% vs 88.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阳性预测值(PPV)也低于MR扫描(93.07% vs 96.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诊断HCC病灶方面,MR动态增强扫描与CT增强扫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小于1 cm病灶,MR动态增强扫描诊断的灵敏度显著高于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根治术前增强CT影像学征象与其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接受根治切除术的原发性HCC患者术前临床及双期增强CT影像学资料,分析CT征象及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时序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依次引入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全组1、3、5年术后生存率分别为80.18%、65.48%和42.09%.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部位(单段病灶与多段病灶)、子灶、血管侵犯、动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对预后有影响(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血管侵犯、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0.85)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37、0.007). 结论原发性HCC患者根治术后预后不良的主要CT征象包括血管侵犯和门静脉期肿瘤与肝实质CT值比值<0.85.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的CT灌注成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CT灌注参数的改变和临床价值。方法本组78例行肝血流的CT灌注扫描,其中原发性肝癌组70例、正常组8例。应用去卷积算法模式计算相应病变区域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S)、肝动脉指数(HAF),来评价肝癌的血流动力学状态。结果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HAF、BF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而MTT明显降低;BV和PS值与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结论肝癌CT灌注参数(HAF、BF和MTT)可有效的评价原发性肝癌的血流状态,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患者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病情况及HCC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7月-2018年5月收治的224例的BC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99例无其他HCC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分析。连续型变量以平均数和标准差的形式表达,分类型变量以绝对值和相对比例的形式表达。累积发病率用Kaplan-Meier法,两组之间比较用Log-rank检验法。对于HCC发病的危险因素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总共199例患者中167例患者成功介入治疗,32例患者行抗凝及对症治疗。2例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6 h及48 h死于弥漫性血管内溶血和多器官脏器衰竭)及17例治疗后失访患者未纳入本研究,余下的180例患者最终进行分析。随访过程中,11例发生了HCC,发病率为6.1%。根据Kaplan-Meier法,5-,10-,20-,30-年肝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6%,4.2%,7.0%,18.4%。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经介入治疗后的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再狭窄的发生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发生再狭窄的BCS患者与未发生再狭窄的患者相比,HCC的累积发病率更高(P<0.05)。结论:对于BCS患者,HCC是一个远期并发症,而且肝静脉回流道的再次狭窄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应重视长期随访,及时发现早期HCC,同时对于发生再狭窄的患者应积极处理,方可获得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射频消融(RFA)后兔肝VX2肿瘤炎性带及局部肿瘤进展(LTP)的增强CT表现及病理特征。方法 建立兔肝VX2肿瘤RFA动物模型,于RFA后1(A组)、3(B组)、7(C组)、14天(D组)行增强CT及病理检查,观察不同时期炎性带及LTP的CT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 炎性带强化于RFA后第3、7天达到高峰,第14天明显减低;动脉期LTP表现为消融灶旁新月状、结节状异常强化影;延迟期D组炎性带CT值较LTP减低(P<0.05)。结论 兔肝VX2肿瘤RFA术后增强CT表现与病理表现一致,能准确反映RFA术后不同时期炎性带和LTP的血供特点及变化;RFA术后早期炎性带与LTP的增强CT表现存在重叠,RFA术后CT增强随访宜在炎症消退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多层螺旋双期CT血管造影表现及后处理技术.方法所有42例于MX8000 4层螺旋CT机上进行增强扫描,有效层厚3.2 mm,重建间隔1.6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体重,注射速率3 ml/s,延迟时间分别为25 s、50~55 s.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处理.结果动脉期显示肿瘤染色者18例,肿瘤血管23例.12例进行了DSA检查,MSCT所显示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及供血动脉的来源与分布与DSA检查一致.门静脉期,检出门静脉瘤栓12例,门静脉闭塞14例,动-静脉分流8例.MIP、MPR及VR有利于检出肝癌的肿瘤染色、肿瘤血管、供血动脉、门静脉闭塞及动-静脉分流.结论 MSCT肝脏双期血管造影可以提供有关肝癌本身、供血动脉及门静脉改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OEC)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OEC患者的CT或MRI及临床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和临床特点。结果 21例OEC患者共26个病灶,其中单侧16例,双侧5例,伴子宫内膜癌9例。26个病灶均呈囊实性,其中9个(9/26,34.62%)呈囊内结节型,17个(17/26,65.38%)呈囊壁增厚型,实性部分平扫CT值24~50 HU,MR平扫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ADC图呈低信号;13个病灶囊内液呈水样改变,4个呈巧克力囊肿样改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其中11个(11/17,64.71%)病灶呈“梳状”强化。伴和不伴子宫内膜癌OEC的病灶大小、形态及影像表现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OEC在CT、MR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有助于术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