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维吾尔药材刺糖醇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制备刺糖95%的乙醇提取物,采用试管二倍稀释与琼脂平板法,对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进行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与最低杀菌浓度。结果:刺糖95%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2种菌株均有抑菌作用,而对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念珠菌无抑制作用。结论:刺糖醇提物对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宁夏大蓟提取物的不同极性部位对4种念珠菌体外抑菌活性。方法:大蓟水提取物、大蓟正丁醇提取物、大蓟乙酸乙酯提取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联合琼脂平板法,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结果:大蓟水提取物、大蓟乙酸乙酯提取物对4种念珠菌最小抑菌浓度(MIC)均>1.00 g.L-1;大蓟正丁醇提取物对4种念珠菌有抑菌作用,对白色念珠菌、克柔念珠菌MIC均为0.25 g.L-1;对热带念珠菌、其他念珠菌MIC均为0.5 g.L-1。结论:大蓟水提取物、大蓟乙酸乙酯提取物无抑菌作用,大蓟正丁醇提取物对4种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纯化工艺及方法制得的疮灵液水提取液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体外抑菌试验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采用乙醇沉淀法、壳聚糖沉淀法和离心三种纯化方法制得的疮灵液提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以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综合比较各样品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与最小杀菌浓度MBC值,乙醇沉淀法制得的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壳聚糖沉淀法和离心制得的样品。结论:应选用乙醇沉淀法作为疮灵液水提液的纯化工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牡丹皮等10种中药和土槿皮乙酸体外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10种中药为牡丹皮,黄连,丁香,肉桂,高良姜,桂枝,知母,苦参,蛇床子,白花蛇舌草,用水煎煮后浓缩,提取物用DMSO溶解,培养基稀释,体外微量稀释法检测药物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抑制生物膜50%的浓度(SMIC50)的作用。结果:土槿皮乙酸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为15.6 mg.L-1,对生物膜的SMIC50是31.2 mg.L-1。牡丹皮和高良姜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SMIC50分别125,250 mg.L-1。黄连,丁香,肉桂,桂枝,知母,苦参,蛇床子,白花蛇舌草在2 000 mg.L-1均没有表现出抑菌活性。结论:体外微量稀释法检测到土槿皮乙酸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种中药材中仅牡丹皮和高良姜的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他8种中药材的水煎液对白色念珠菌浮游菌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对中药抗真菌活性的评价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南蛇藤组分对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舰  刘延庆  戴小军 《河南中医》2008,28(12):23-25
目的:研究南蛇藤可能的抑制幽门螺杆菌(H.pylori)组分。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南蛇藤各种提取物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四种南蛇藤提取物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正己烷提取物>10.24 g.L-1、醋酸乙酯提取物为0.64 g.L-1、正丁醇提取物为5.12 g.L-1、乙醇提取物>10.24 g.L-1。结论:南蛇藤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制H.pylori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utyl alcohol extract of Baitouweng decoction,BAEB)在碱性条件下对白念珠菌VVC(vulvovaginal candidiasis)临床分离株酵母-菌丝形态转化的影响。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白头翁汤不同溶剂萃取物对VVC临床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倒置显微镜观察不同p H环境下VVC临床株形态;采用XTT还原法评价在p H 8.0时菌丝活性;扫描电镜观察白念珠菌菌丝形态;荧光显微镜观察菌体代谢活力;固体培养基上观测菌落形态;半固体培养基上观察菌丝侵袭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菌丝特异性基因ALS3,CSH1,SUN41,HWP1和Ca PDE2的表达量。结果: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BAEB)对VVC临床株的MIC为64~128 mg·L-1,低于总提取物、石油醚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水提取物的MIC;p H 8.0时VVC临床株的菌丝形成能力最强;扫描电镜结果显示512,1 024 mg·L-1的BAEB明显抑制VVC临床株的形态转化,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1 024 mg·L-1的BAEB可以降低VVC临床株的代谢活性;512,1 024 mg·L-1BAEB浓度的固体菌落未出现褶皱,1 024 mg·L-1BAEB浓度的半固体培养基内部未见菌丝侵袭;qRT-PCR检测显示1 024 mg·L-1时,ALS3,CSH1,SUN41,HWP1分别下调4.26,3.2,2.74,5.12倍,Ca PDE2上调2.38倍。结论:BAEB在碱性p H条件下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的形态转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宝铎草提取物的体外抗菌作用.方法:运用平板打孔法分析宝铎草提取物对常见病原性细菌和单细胞真菌的敏感性.采用微量液体稀释法检测宝铎草各提取物对常见病原性细菌和单细胞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宝铎草提取物,除水层外,对不同病原性细菌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水洗脱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均有抑菌作用,95%乙醇总提物(1∶40)和95%乙醇洗脱部分(1∶4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杀菌作用.而宝铎草水层提取物对细菌和单细胞真菌均未见明显抑制或杀灭作用,所有提取物对单细胞真菌亦均未见显著性作用.结论:宝铎草的部分提取物对所试细菌株有抑菌作用,而对单细胞真菌均未见明显的抑菌或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8.
黑老虎果皮体外抑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黑老虎果皮及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效果,确定黑老虎果皮对伤寒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最小杀菌浓度和有效部位。方法采用滤纸扩散法观察黑老虎果皮及其乙醇提取液和各相萃取液的抑菌作用;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结果黑老虎果皮及其乙醇提取物对伤寒沙门氏菌有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为31.25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125 mg/ml,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乙醚萃取相中。结论黑老虎果皮对伤寒沙门氏菌有显著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别测定了凤仙透骨草总黄酮提取物对犬小孢子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活性。方法:以达克宁为对照,采用牛津杯法测定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总黄酮提取物对犬小孢子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7813mg/ml、1.563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0.7813mg/ml、3.125mg/ml。结论:凤仙透骨草总黄酮提取物对两种菌株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对白色念珠菌的活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理独蒜和丫蒜的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 25923)、大肠杆菌标准株(ATCC 25922)、白色念珠菌标准株(ATCC 9002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临床分离株(1420)和耐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021606)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乙醇萃取法制备独蒜提取物与丫蒜提取物,采用K-B法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常量稀释法检测MIC。结果:经t检验、Games-Howell检验分析,大理独蒜与大理丫蒜的提取物对实验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效果,不同蒜种对同一菌株的抑菌效果也不相同。丫蒜提取物对实验中耐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021606)的抑菌效果比对大肠杆菌标准株的抑菌效果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独蒜提取物对实验中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比对实验中其他细菌的抑菌效果好,同时独蒜提取物对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比丫蒜提取物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理独蒜和丫蒜提取物对实验中的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效果有一定的差异,为大蒜提取物在临床和食品防腐剂的开发应用方面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半夏提取物对小菜蛾产卵忌避和杀卵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半夏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的产卵忌避作用和杀卵作用。方法:采用3种极性不同的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无水乙醇)利用索式提取法从半夏干粉中制备提取物,测定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及卵孵化的影响。结果:半夏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有很强的产卵忌避作用和杀卵作用,浓度越高,产卵忌避作用越强,卵的存活率越低。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试验处理后24h,质量浓度为100g·L-1乙醇提取物对小菜蛾的产卵忌避率分别为85.13%,73.38%;100g·L-1乙醇提取物处理卵后5d,孵化率为32.75%,卵孵化抑制率可达62.40%。结论:半夏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及卵孵化均具有作用,其中乙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显著优于乙酸乙酯和石油醚提取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黄连解毒汤抗铜绿假单胞菌牛物被膜及与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方法: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棋盘稀释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和阿奇霉素协同抗菌作用,MTT法测定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对生物膜形态的影响.结果: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IC 100 g·L-1,阿奇霉素200 mg·L-1,两药联合后MIC分别为25 g·L-1和25 mg·L-1抑菌分级指数(FIC)0.1875,提示两药协同作用明显.黄连解毒汤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SMIC5.1,3d均为15.6 g·L-1,7 d31.25 g·L-1;SMIC801,3,7d均为250 g·L-1,形态观察提示黄连解毒汤SMIC80浓度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明显.结论:黄连解毒汤具有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作用,与阿奇霉素有协同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线叶菊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研究线叶菊体内、外的抗菌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体外抗菌实验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体内抗菌实验采用小鼠ip细菌的干酵母混悬液,观察7 d内动物的死亡率。利用透射电镜对部分病原菌与线叶菊作用前后的细菌形态学进行考察。结果: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作用,特别是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0.43 g.L-1,MBC为0.86 g.L-1。体内实验高剂量组对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药肺炎克雷伯氏菌导致的感染动物均具有保护作用,呈量效关系,中剂量组对绿脓杆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有作用。电镜结果显示线叶菊能够消融细菌的细胞壁。结论:线叶菊对12种临床常见病原菌的体外抗菌作用均优于双黄连口服液,特别是对头孢阳性对照组无作用的耐药绿脓杆菌仍具有抑菌和杀菌作用。体内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线叶菊对小鼠全身感染动物模型具有保护作用,特别对头孢克肟无作用的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的感染动物依然具有保护作用。同时线叶菊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  相似文献   

14.
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体外抗菌作用.对比了美洲大蠊脱脂膏及其活性炭脱色物的抗菌谱和抗菌强弱.方法:美洲大蠊脱脂膏用活性炭脱色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固体脱色物,然后用脱脂膏和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as)、白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lb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痢疾志贺菌(Shigella dysenteriae)、甲型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phi A)、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ATCC25922(Escherichia coli)进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在实验的各菌株中,脱脂膏仅对白色葡萄球菌具有一定抗菌作用,MIC 31.25 g·L-1,对其他11株细菌均无抗菌活性.脱色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25923、白色念珠菌无抗菌活性,对其他10株细菌均有抗菌活性,MIC 15.63 ~250 g·L-1,其中对白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抗菌效果较好,MIC分别为15.63,62.5 g·L-1.结论:美洲大蠊中含有抗菌活性成分,脱色物与脱脂膏相比,抗菌效果优于脱脂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蒜超临界萃取物体外抗真菌活性。方法:采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测试大蒜超临界萃取物对15株皮肤癣菌(上海株:断发毛癣菌、大脑状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武汉株:红色毛癣菌、须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无色红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絮状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大蒜超临界萃取物对上海株(断发毛癣菌)、武汉株(须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及无色红毛癣菌)4株菌株的MIC为3.13 mg·L-1,对上海株(石膏样小孢子菌、羊毛状小孢子菌)及武汉株(羊毛状小孢子菌)3株菌株的MIC为1.56 mg·L-1,对上海株(大脑状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武汉株(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及白色念珠菌)7株菌株的MIC均小于0.78 mg·L-1。杀菌实验结果显示对上海株(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武汉株(猴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4株菌株的MBC为6.25 mg·L-1,对上海株(断发毛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武汉株(红色毛癣菌、无色红色毛癣菌及犬小孢子菌)5株菌株的MBC为3.13 mg·L-1,对大脑状毛癣菌上海株的MBC为1.56mg·L-1,对上海株(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武汉株(石膏样毛癣菌、白色念珠菌)4株菌株的MBC均小于0.78 mg·L-1。结论:大蒜超临界萃取物对15株皮肤癣菌有较强的体外抗真菌活性。  相似文献   

16.
漏芦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祁州漏芦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方法:以高铁还原法检测祁州漏芦醇提取物对肝组织总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对肝组织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结果:漏芦醇提取物浓度依赖性地增高肝匀浆总抗氧化能力,同时浓度依赖性地抑制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作用,其对H2O2,.OH和Fe2+诱导的肝匀浆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6.4,144.2,355.6 mg·L-1;对H2O2和Fe2诱导的肝线粒体脂质过氧化作用的IC50分别为781,36.3 mg·L-1。结论:漏芦醇提取物具有体外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圆田螺多糖(PCC)体外抗乙肝病毒的生物学活性.方法:以HepG2 2.2.15细胞系为体外实验模型.MTT法检测细胞毒性,将不同安全浓度的PCC及阳性对照药物3TC作用于此细胞系,实验同时设不加药物的细胞对照,第9天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sAg,HBeAg水平,荧光探针定量PCR检测HBV-DNA含量.结果:PCC在HepG2 2.2.15细胞培养中的TCo为1g·L-1,TC50 >10 g·L-1,对细胞毒性较小.PCC对HepG2 2.2.15细胞HBsAg,HBeAg分泌的IC50分别为0.501,0.401 g·L-1,SI分别为>19.96和>24.94.PCC可以有效抑制HBsAg,HBeAg的分泌,且PCC对HBeAg的抑制效果优于HBsAg.PCC在0.1,1g·L-1(P<0.05)对HepG2 2.2.15细胞中的HBV-D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中国圆田螺多糖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活性,且毒性较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丹参转基因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建立起丹参的转基因毛状根诱导及离体培养体系。方法:考察了不同外植体、不同农杆菌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诱导丹参毛状根的效率,共培养外植体用400 g.L-1Cef水除菌5 min,接种在MS+400 g.L-1Cef+2.5 g.L-1Hyg的固体培养基上,完全除菌后转接入6,7-V+2.5 g.L-1Hyg液体培养基继代培养,GFP荧光检测阳性毛状根,PCR检测农杆菌特征基因rolC,并测定不同生长时期的毛状根干重和二氢丹参酮I的积累。结果:用丹参叶片基部诱导毛状根,成功率可达到93.3%;农杆菌侵染10 min诱导效率最高为63.3%;共培养2~3 d诱导效果最好;PCR结合GFP荧光检测的方法鉴定阳性转基因材料具有较高的可信性;丹参毛状根生物量变化与次生代谢物积累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结论:成功建立起丹参转基因毛状根离体培养体系,为进一步的基因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紫花地丁抗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紫花地丁的抗菌活性及其活性成分.方法:化学成分的分离采用溶剂提取、硅胶柱色谱分离、Sephedex LH-20柱色谱和重结晶法进行,活性跟踪测定采用纸片扩散试验法进行,最小抑菌浓度采用比浊法进行,最小杀菌浓度采用比浊法并结合平皿培养来完成.结果:从紫花地丁全草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4个具有抗菌活性的香豆素成分:七叶内酯(1),6,7-二甲氧基香豆素(2),东莨菪内酯(3)和5-甲氧基-7-羟甲基香豆素(4),其中4为新化合物.4个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和沙门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和杀菌活性,其中1的活性最好,对6种供试菌的MIC 0.031 -0.313 g·L-1,MBC 0.313~0.625 g·L-1.结论:紫花地丁对动物病原菌具有较广谱的抗菌活性,香豆素是其主要的抗菌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京万红组方成分中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及冰片的体外抗白色念珠菌作用。方法:以白色念珠菌为研究对象,K-B纸片扩散法分别测定50,100,150 g·L-1的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及制霉菌素药液抑菌圈直径;采用试管双倍稀释法和棋盘法,测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制霉菌素分别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测定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两两联用及3种组分联用的MIC,计算出联合抑菌分数(FIC)。结果: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MIC分别为160,1 280,320 mg·L-1;MBC分别为640,20 480,640 mg·L-1。盐酸小檗碱与黄芩苷联用FIC指数0.5,为协同作用;黄芩苷与冰片联用FIC指数为0.625,为相加作用;盐酸小檗碱与冰片联用FIC指数为0.5,为协同作用。3种组分药物联合使用FIC指数为0.375,有一定的协同作用。结论:盐酸小檗碱、黄芩苷、冰片对白色念珠菌均有抑制作用,且3种组分药物联合使用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