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臂外固定架治疗小腿骨折并骨筋膜室综合征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11月~1998年6月,我院共收治小腿骨折310例,共中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简称OCS)26例,应用北京富乐公司生产的单臂多功能外固定架行胫骨骨折固定,并同时行筋膜切开减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14~69岁,平均32.6岁。胫腓骨双骨折:上段8例,中段10例,下段7例。单纯胫骨骨折1例。其中9例有严重的软组织挫伤,开放骨折9例,闭合性骨折17例。四室均累及23例,前室2例,侧室1例。致伤原因:机动 相似文献
2.
人类胫腓关节坡度对关节本身的稳定性有影响。本文采用两种方法分别对 10 9侧胫腓关节坡度进行了测量 ,结果显示 ,腓骨干纵轴与关节面的夹角 (∠ A)为 59.93°± 9.2 9°,左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 P=0 .2 5) ,该角度越大 ,坡度越平坦 ;角度越小 ,坡度越陡直 ;关节面与水平线的夹角 (∠ B)为 30 .2 5°± 9.32°,左右侧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 ( p=0 .2 5) ,该角度越大 ,坡度越陡直 ,角度越小 ,坡度则越平坦。两种方法测量结果之间呈负相关 ( r2 =- 0 .157,t= 4 .4 7,P<0 .0 0 1)。研究的解剖和临床意义在于了解人胫腓关节的坡度和估价胫腓关节的稳定性 ,尤其是对胫腓关节不稳 (半脱位 )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正确诊断及治疗下胫腓关节分离,恢复踝关节的生理功能。方法 63例病人全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使用螺丝钉、克氏针、张力带或普通钢板固定。分离的下胫腓关节用长螺丝钉、松质骨螺钉或骨螺栓固定。结果 随访时间1—5年,优38例,良18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为88.9%。结论 应力位或双踝关节对比摄X线片,可避免下胫腓关节分离的漏诊;按照Davis—Weber和Lauge—Hanse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指导临床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固定时保持踝关节于中立位,术中应注意下胫腓关节固定的松紧度,外踝骨折必须做到解剖复位,以维持踝穴的正常宽度;内固定物应尽早取出,有利于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小腿前外侧筋膜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30例成人下肢标本上,观察了小腿前外侧筋膜皮瓣的血供。该部皮瓣血供来自腓浅动脉。该动脉在外踝尖上平均25.7±0.55cm处发自胫前动脉,与同名静脉、神经伴行,穿前外侧肌间隔浅出,沿小腿前外侧面下降,沿途向两侧发许多细小皮支,分别与小腿前,后皮动脉吻合,在深筋膜表面形成丰富的血管网。本文讨论了小腿前外侧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5.
6.
<正>小腿骨折是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状态下常见的多发伤,且常是高能量损伤所致,多伴有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我院自2010~2013年收治此类病例21例,皆早期行筋膜室切开减压,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引流,骨折行有限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均取得了满意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1例,均为小腿闭合性骨折,男18例,女3例,年龄17~42岁,平均31岁;骨折部位上中段10例,中下段11例。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进行解剖研究,分析下胫腓关节损伤的相关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收集由福尔马林固定的5例完整的成人尸体(共10侧),模拟临床下胫腓关节损伤并进行暴力试验,解剖观察下胫腓联合韧带的稳定复合体。 结果 下胫腓的稳定复合体由胫腓下联合横韧带、前韧带、后韧带和胫腓骨间韧带构成;Cotton试验中最先撕裂的是胫腓下联合前韧带,随之接连受损的是骨间膜与下胫腓骨间韧带,胫腓下联合横韧带与后韧带均保存较为完整。 结论 下胫腓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发生损伤时,下胫腓关节会发生分离,应及早进行关节及其稳定复合体的修复重建。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为吻合血管的胫腓关节移植修复肘关节缺损并重建肘关节屈伸功能的新术式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成年尸体 10具 2 0个下肢标本、5个上肢标本 ,观测胫腓关节的解剖学特点及切开部分胫腓前、后韧带后胫腓关节的张合范围 ,模拟上胫腓关节移植修复肘关节缺损、重建肘关节部分屈伸功能的手术。结果 :胫腓关节腓骨侧关节面呈梨形凹状 ,面积 (199.70± 43 .3 )mm2 ;胫骨侧关节面呈卵圆形凸状 ,面积 (13 7.2± 45 .4)mm2 ,胫骨侧关节面上缘有一关节唇样增厚。自下而上切开胫腓关节约 3 /4的胫腓前、后韧带 ,使该关节有约 75°的张合范围。胫腓关节移植可重建肘关节的 60°~ 75°屈伸范围 ,可用部分股二头肌腱及腓骨肌腱膜加强重建关节的后方与侧方稳定性。结论 :胫腓关节为微鞍状关节 ,胫腓关节移植修复肘关节缺损并重建肘关节的部分屈伸功能具有可行性 ,临床应用 1例 ,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11.
我院于1988年6月~2001年6月收治的陈旧性下胫腓关节分离患者26例,行手术开放复位,螺栓内固定,带蒂腓骨(长)短肌腱的一半经外踝及胫骨远端隧道重建下胫腓韧带术,疗效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性19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60岁,平均39岁。发病至手术时间最短3个月,最长1年,平均7个月。伴有外踝骨折17例,均已骨性愈合,其中13例曾行外踝螺丝钉内固定术,4例行石膏外固定术,下胫腓关节均未达到满意复位。职业分布:战士13例,建筑工人5例,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烧伤后肢体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烧伤后发生下筋膜间室综合征病例的临床表现及形成原因,在测定30例整形患者小腿筋膜间室压力的基础上,对42例严重烧伤患者的小腿进行了压力测定和探查性深筋膜切开,观察小腿肌肉的状态,总结烧伤面积和小腿筋膜间室压力与筋膜间室综合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关早期切开深筋膜的指征。结果5例发生肢体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均未切开深筋膜,其中2例小腿截肢。在探查性切开深筋膜的42例患者中,面积越大,筋膜间室压力越高,当筋膜间室压力超过25cm H2O以上时有出现肢体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倾向。结论深筋膜与烧伤后肢体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重视早期切开深筋膜能较好地预防筋膜间室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2岁,右小腿肿胀,疼痛1d,加重2h就诊。患者系一教师,每天骑自行车8公里到学校上班,入院前一天,患者从学校骑自行车回家后感觉右小腿疼痛,未引起注意,之后,右小腿肿胀并疼痛加重,遂来诊。既往有多饮、多尿、多食史1a,加重1个月,未检查治疗。查体:右小腿中度肿胀,皮肤不红,远端皮温较对侧低,痛觉迟钝,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未触及搏动, 相似文献
14.
女尸,约60岁,右下肢动脉于肌上缘处(肌下缘上方5 2 .7mm)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于肌表面下行至肌下缘处发出腓动脉后,穿过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区;胫前动脉胫后段起始处外径3 .8mm ,穿入骨间膜处2 .7mm ;长度为5 6.9mm。腓动脉起始处外径2 .8mm ,在腓静脉的外侧下行于足母长屈肌与腓骨之间,沿途发支至腓骨和邻近肌肉。胫后动脉起始处外径3 .4mm ,与同名静脉、胫神经伴行,下行于小腿浅深两层肌肉之间,沿途未见腓动脉分支。腓静脉注入腓侧胫后静脉。左下肢动脉、腓动脉未见异常。国人资料表明,动脉末端平面最高在肌上… 相似文献
15.
16.
女尸,约60岁,右下肢腘动脉于腘肌上缘处(腘肌下缘上方52.7mm)分为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胫前动脉于腘肌表面下行至肌下缘处发出腓动脉后,穿过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区;胫前动脉胫后段起始处外径38mm,穿入骨间膜处2.7mm;长度为56.9mm。腓动脉起始处外径2.8mm,在腓静脉的外侧下行于足母长屈肌与腓骨之间,沿途发支至腓骨和邻近肌肉。胫后动脉起始处外径3.4mm,与同名静脉、胫神经伴行,下行于小腿浅深两层肌肉之间,沿途未见腓动脉分支。 相似文献
17.
胫前动脉与腓动脉穿支汇合形成足背动脉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胫前动脉与腓动脉穿支汇合形成足背动脉2例黄群武①廖进民①吕端远①谢华①在解剖2具成年女性下肢标本时,见其足背动脉由胫前动脉末端与腓动脉穿支的降支汇合形成,为积累资料,现报道如下。例1(右下肢):腓动脉穿支从小腿骨间膜下缘穿出后,分为升、降两支。降支(... 相似文献
18.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四肢骨-筋膜室内的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状和体征。最易发生于前臂和小腿。我院1996年收治儿童胫腓骨折103例,其中5例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现就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胫后动脉筋膜皮支为蒂的小腿内侧皮瓣与超薄皮瓣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解剖10具新鲜成年尸体的下肢,并将小腿内侧全厚皮片作透明标本观察,采用超声Dopple探测正常活体小腿20例。结果显示:胫骨滋养动脉自胫后动脉后出后即分为两支:胫骨滋养支与筋膜皮支。筋膜皮支在穿深筋膜前长度为3.3(1.5~8.4)cm;在皮下组织内的长度为2.5(1.4~4.8)cm,外径1.2(0.8~2.0)mm;在真皮下的长度为1.0(0.2~2.1)cm,外径为1.0(0.5~1.1)m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在腘窝处的解剖学位置关系进行观测,为小腿减肥术如何避免腓总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防腐尸体以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为X轴,垂直通过股骨内外上髁连线中点的线为Y轴。以胴窝为中心逐层解剖,重点对腓总神经及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进行追踪。在之前建立的坐标轴上对腓肠肌外侧头肌支进行相关测量。结果:腓总神经以20.4°±2.4°从坐骨神经发出,向外下方走行;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以17.7°±4.3°从胫神经发出,发出后向外下方走行。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肌外侧头肌支发出点的距离为2.5 cm±0.5 cm;腓总神经与X轴交点距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的距离为2.7 cm±0.3 cm。结论:腓总神经与胫神经腓肠外侧头肌支在腘窝走行邻近,在小腿减肥术中凡涉及腓肠肌外侧头肌支的操作都要注意保护腓总神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