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疣状胃炎氩离子凝固术后质子泵抑制剂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叶  叶淑芳  刘爱琴  李雅 《胃肠病学》2007,12(4):224-227
背景:质子泵抑制剂(PPI)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广泛应用于消化性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中,但目前内镜下治疗术后的应用研究较少。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对疣状胃炎氩离子凝固术(APC)后腹痛缓解和溃疡愈合的疗效。方法:86例疣状胃炎APC后随机分为两组:A组46例,治疗后次日起予埃索美拉唑20mg/d口服.疗程4周;B组40例,治疗后次日起予奥美拉唑20mg/d口服,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腹痛缓解情况和溃疡愈合情况。溃疡愈合情况通过胃镜检查来评估。结果:A组患者服药后第ld腹痛缓解率为84.8%,高于B组的55.0%(心0.001)。A组患者第7d腹痛缓解率为100,0%,高于B组的80.0%(P〈0.01)。两组间疼痛消失平均天数比较,A组显著少于B组(P〈0.001)。A组溃疡愈合率(95.7%)高于B组(92.5%),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在疣状胃炎APC后溃疡的愈合方面具有相同疗效,但在腹痛缓解方面埃索美拉唑优于奥美拉唑。  相似文献   

2.
食管鳞癌组织p16基因调控区甲基化及其蛋白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16基因在食管癌变过程中表达缺失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的关系。方法采用MSP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环太行山地区45例食管鳞癌患者癌组织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p16基因在癌组织中表达异常41例(91.1%),间变组织中表达异常38例(84.4%),发生纯合型甲基化的组织分别为33例(73.3%)(癌组织)和32例(71.1%)(间变组织),而其周围正常组织26例(57.8%)均发生了p16启动子区的杂合型甲基化。p16基因纯合型甲基化与癌组织、间变组织、p16蛋白表达缺失相关(P〈0.05)。结论该地区食管癌组织p16基因在癌前病变中p16启动子区即发生了纯合型甲基化、食管癌变的早期事件。p16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可单独影响p16蛋白的正常表达。  相似文献   

3.
陈林晖  曹俊  林海  邹晓平 《胃肠病学》2011,16(3):150-154
背景:食管上皮内瘤变(EIN)是食管正常或慢性炎症组织向鳞癌转变过程中必经的病理阶段,目前对EIN的发生、发展尚缺乏临床实用的早期评估指标。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基因RASSF1A、MINT31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和DNA甲基转移酶1(DNMT1)表达与EIN和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以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30例食管鳞癌、80例EIN和20例正常食管组织中的RASSF1A、MINT31甲基化状态,以亚硫酸氢盐修饰后测序(BSP)验证MSP结果。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IN和食管鳞癌组织中的DNMT1蛋白表达。结果:正常食管组织、EIN、食管鳞癌组织中的RASSF1A和MINT31甲基化率分别为5.0%和5.0%、32.5%和26.2%、60.0%和46.7%,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SP方法证实。MSP示RASSFlA甲基化阳性的EIN和食管鳞癌组织。RASSF1A启动子区存在甲基化位点。低级别、高级别EIN和食管鳞癌组织中的DNMT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2.5%、55.0%和76.7%,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NMT1高表达与RASSF1A甲基化相关,与MINT31甲基化无关。结论:RASSF1A、MINT31启动子区高甲基化和DNMT1表达上调在EIN和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或许有助于EIN的评估。  相似文献   

4.
hMLH1基因高甲基化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使许多基因失活,从而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目的:检测hMLHl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探讨其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检测41例胃癌、40例癌前病变和38例对照组织中hMLHl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并分析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hMLHl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阳性率为34.1%,显著高于癌前病变组的5.0%和对照组的0%(P〈0.05)。hMLHl基因甲基化阳性率与胃癌患者的年龄和肿瘤浸润深度有关(阳性率分别为46.4%对7.7%和55.0%对14.3%,P〈0.05),与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阳性率分别为34.8%对33.3%、28.0%对43.8%和38.1%对30.0%)。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hMLHl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且可能在老年胃癌患者的肿瘤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疗效。方法将经胃镜证实的胃溃疡病人随机分为埃索美拉唑组(治疗组60例)与奥美拉唑组(对照组58例)。治疗组应用埃索美拉唑40mg,对照组用奥美拉唑20Ing均睡前服,治疗3周、6周后均复查胃镜,观察溃疡愈合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胃镜下胃溃疡的愈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是36.7%和17.2%、75.0%和43.1%、95.0%和72.4%,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人胃镜下胃溃疡的愈合率、显效率、有效率分别是40.0%和37.9%、86.7%和81.0%、98.3%和9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愈合率、显效率、有效率相当,但埃索美拉唑起效快,治疗时间短,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癌旁距离原发灶不同距离组织及胃癌原发灶LMXl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的差异,分析正常胃组织、癌前病变及癌组织中该基因甲基化的动态变化以及LMXlA基因甲基化与胃癌原发灶病理学的关系,探讨LMXl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胃癌阶段性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检测距胃癌癌灶边缘1、3、5cm组织及胃癌原发灶组织中LMXlA基因甲基化状态。结果LMXl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在胃癌组织及距胃癌灶边缘1、3、5cm组织中分别为46.0%(23/50)、22.O%(11/50)、8.0%(4/50)和4.0%(2/50),从距癌灶边缘5cm胃组织至胃癌原发灶组织中的表达中随距癌灶边缘距离的减少呈上升趋势,原发灶中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距原发灶边缘3cm和5cm组织(x^2=15.42,P〈0.05;x^2=12.63,P〈0.01)。LMXl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在正常胃组织、癌前病变组织及胃癌原发灶中分别为O%(0/25)、16.0%(4/25)和46.O%(23/50),三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24.85,P〈0.01)。LMXlA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在胃癌患者透浆膜组57.6%(19/33)显著高于未透浆膜组14.8%(4/27)(X^2=16.50,P〈0.05);在转移淋巴结数大于7枚以上组52.9%(9/17)显著高于小于7枚组37.5%(6/16)(X^2=12.74,P〈0.05)。LMXlA基因甲基化在性别、年龄、不同大体类型、生长方式及分化程度上胃癌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LMXlA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可能与胃癌的临床进展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的疗效。方法将84例BE随机分为A、B治疗组和对照组,A组服用埃索美拉唑、铝碳酸镁和莫沙必利;B组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加服与A组相同的药物;而对照组未予特殊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 A、B治疗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与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对照组内镜表现和组织学改变无明显改善(P0.05);B组92.9%患者BE食管黏膜内镜表现和组织学恢复正常,与另外两组相比改善明显(P0.05)。结论 APC联合埃索美拉唑、铝碳酸镁和莫沙必利方案可明显改善BE患者的临床症状和BE黏膜,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BE的综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肠腺瘤性息、肉病基因(APC)异常甲基化在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63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原发灶、41例相应的盆腹腔转移灶、10例癌旁卵巢组织及2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上皮性卵巢癌组织原发灶及相应的盆腹腔转移灶中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发生率分别显著高于正常卵巢组织(P〈0.05)。APC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无关。结论APC基因启动子区异常甲基化与上皮性卵巢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齐战  杨大运 《山东医药》2011,51(46):70-71
目的观察肺癌组织中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变化,探讨其与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法(MSP)分析肺癌及相应癌旁肺组织中RKIP基因表达情况及其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结果肺癌组织中RKIP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45.8%(27/56),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的13.3%(2/56),P〈0.05。所有甲基化的肺癌组织中RKIP基因均无表达。有淋巴结转移的43例肺癌组织中,27例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无淋巴结转移的40例中,11例RKIP基因启动子甲基化(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RKIP基因失表达与其启动子区甲基化有关,这可能是肺癌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紧密连接蛋白-1(ZO-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检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MS-PCR)分析10例非血液系统肿瘤者骨髓及45例NHL患者骨髓标本的ZO-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况。结果ZO-1基因在10例良性血液病及正常人中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在39例初治、复发、未完全缓解的淋巴瘤患者中甲基化阳性率53.85%(P〈0.05)。在39例初治或复发或未达到完全缓解的NHL患者中28例Ⅲ、Ⅳ期的NHL患者ZO-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64.29%,11例Ⅰ、Ⅱ期的NHL患者ZO-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27.27%(P〈0.05)。初治、复发患者28例中甲基化阳性16例(57.14%),经治疗达到部分缓解的11例患者中甲基化阳性5例(45.45%),临床缓解的6例患者均为完全非甲基化。结论ZO-1基因启动子区高甲基化与疾病分期及缓解明显相关,它可以作为判断NHL进展和评价预后的辅助指标,并以此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氩等离子凝固术(APC)治疗Barrett's食管(BE)后是否复发以及严重程度.方法 观察APC治疗后患者食管下段BE黏膜的内镜变化、BE复发率和再治疗率.结果 全年内镜检查13 926人中,检出可疑BE患者690例,占就诊人群的1.96%,占接受内镜检查患者的4.95%.接受治疗的患者265例,占可疑BE的38.41%.内镜下组织活检30例,占可疑BE例数的4.35%,全部符合BE病理诊断.术后1个月复发BE例数11例,占总治疗例数的4.15%,术后3月复发BE例数3例,占治疗总例数的1.13%;术后6月复发BE例数2例,占治疗总例数的0.75%;术后1年复发BE例数3例,占总治疗例数的1.13%,内镜下可见明显改变,病变上延最高达食管27 cm处.结论 APC治疗BE后出现柱状上皮肠化生复发率较高,非常有必要持续对这些患者进行观察随访.可疑BE的治疗指征、APC治疗BE的适应证及时机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常英  刘贵生  龚均  张军 《胃肠病学》2009,14(2):103-106
背景:近20年来食管和食管胃连接处(EGJ)腺癌发生率呈上升趋势,Barrett食管(BE)被认为是其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研究Ki-67在各类食管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关系。方法:制作140例各类食管胃黏膜组织的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以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BE、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BE、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组Ki-67阳性率分别为40.9%、69.6%和61.9%,均显著高于正常贲门组织(0.0%,P〈0.01)和贲门肠化生(IM)组(11.5%,P〈0.05)。BE、贲门IM、胃窦IM、食管腺癌和贲门癌组PCNA阳性率均显著高于正常贲门组织(45.5%、42.3%、39.3%、52.2%和42.9%对10.0%,P〈0.05)。BE、食管腺癌和贲门癌中Ki-67表达弱阳性和阳性者细胞凋亡指数均较表达阴性者显著降低(P〈0.05),而PCNA仅表达阳性者凋亡指数较表达阴性者显著降低(P〈0.05)。结论:BE和EGJ处肿瘤的发生与Ki-67表达异常有关,Ki-67较PCNA更能反映EGJ处细胞凋亡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3月-2007年4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的Barrett食管患者87例,在内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所有病例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时复查内镜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87例Barrett食管患者3个月复查时78例(89.7%)胃镜下未见复发,9例(10.3%)由于BE黏膜长度较长,在原来部位有散在Barrett食管上皮残留,行第二次氩离子凝固术治疗,6个月复查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全部患者均未见Barrett黏膜复发。结论氩离子凝固术是经内镜非接触性治疗Barrett食管的新方法,操作方便,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Caspase-3和hTERT在Barrett’s食管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半胱天冬蛋白酶-3(Caspase-3)和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在Barrett’s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及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在B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LDP)检测22例BE和38例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组织中Caspase-3和hTERT的表达,比较两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Caspase-3在BE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5.45%,明显高于在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组织中的表达(68.42%)(P=0.000);hTERT在BE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7.27%,明显低于在食管炎伴贲门腺或胃底腺化生组织中的表达(65.79%)(P=0.000)。BE中Caspase-3与hTERT的表达呈强负相关(r=-1,P=0.000)。结论BE中Caspase-3高表达,hTERT低表达。Caspase-3和hTERT在BE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预测BE发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NSCLC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MMP-9启动子的甲基化状态。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血浆MMP-9的含量及RT-PCR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中MMP-9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NSCLC组MMP-9基因启动子平均甲基化密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23.5±4.7vs40.6±3.8,P<0.05);NSCLC组MMP-9mRNA表达显著增强,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1.35±0.31vs0.76±0.07,P<0.05);NSCLC组MMP-9含量显著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597±143vs242±65,P<0.05)。MMP-9甲基化状态与NSCLC患者的肿瘤组织类型、TNM分期无关(P>0.05);MMP-9mRNA表达及MMP-9蛋白水平与NSCLC的组织类型无关(P>0.05),但和TNM的分期有关:Ⅲ期、Ⅳ期MMP-9mRNA表达及MMP-9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Ⅱ期(P>0.05)。经相关性分析,MMP-9mRNA表达与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密度变化成正相关(R=0.79,P<0.05);MMP-9含量与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密度变化成正相关(R=0.82,P<0.05);MMP-9含量与MMP-9mRNA的表达成正相关(R=0.77,P<0.05)。结论 NSCLC患者MMP-9基因启动子处于低甲基化状态,其通过增强MMP-9mRNA表达及促进MMP-9蛋白分泌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近年随着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渐上升,标准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率不断下降。目的:比较含呋喃唑酮的三联、四联疗法补救治疗Hp阳性慢性胃炎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标准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或甲硝唑)根除失败的Hp阳性病例8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 bid+阿莫西林1 g bid+呋喃唑酮0.1 g bid,疗程10 d;治疗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 bid+阿莫西林1 g bid+呋喃唑酮0.1 g bid+枸橼酸铋钾220 mg bid,疗程10 d。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行14C-尿素呼气试验,评估Hp根除率、症状缓解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PP分析和ITT分析Hp根除率均显著升高(PP:94.7%对73.7%,P=0.012;ITT:90.0%对70.0%,P=0.025),症状缓解率显著升高(92.1%对65.8%,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12.5%对10.0%,P0.05)。结论:含呋喃唑酮的四联疗法对Hp根除失败者的疗效明显高于三联疗法,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可作为一线方案用于临床根除Hp。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及其外周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14-3-3σ基因启动子异常基因化状况及其在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方法对肺癌组织、肺正常组织及相应血浆、BALF进行14-3-3σ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状态。结果:45例肺癌组织中,14-3-3σ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率为51.11%(23/45),相应血浆中14-3-3σ的甲基化检出率为31.11%(14/45),BALF检出率为42.22%(19/45);而正常组织中的14-3-3σ启动子甲基化率为17.39(4/23)(χ2=7.229,P〈0.01),正常对照血浆未检出甲基化,非肺癌患者BALF中甲基化检出率为2.22%(1/45);血浆、BALF中甲基化改变与肿瘤组织甲基化状况显著相关(P〈0.01);但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肿瘤病理分类相关(SCLC、NSCLCχ2=5.156,P〉0.01)。结论:血浆、BALF中14-3-3σ基因异常甲基化改变的检测在肺癌的特异诊断等方面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同意接受脑胶质瘤个体化综合治疗且有完整病历资料的患者78例,根据脑胶质瘤MGMT基因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情况分组,术后均采用同步放化疗,观察患者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及安全性,比较各组间疗效。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R×C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其生存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MGMT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514,P〈0.05)。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组近期客观疗效明显优于MGMT基因启动子非甲基化组(χ2=47.890,P=0.000);MGMT蛋白低表达组近期客观疗效明显优于MGMT蛋白高表达组(χ2=30.032,P=0.000)。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非甲基化组(χ2=21.405,P〈0.05),MGMT蛋白低表达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MGMT蛋白高表达组(χ2=18.643,P〈0.05);MGMT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组客观有效率81.0%(34/42)优于MGMT蛋白低表达组74.4%(29/39)。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脑胶质瘤MGMT基因表达及启动子甲基化与患者应用尼莫司汀+替莫唑胺会师化疗同步适行放疗治疗预后密切相关,且MGMT甲基化对判断恶性胶质瘤患者预后吻合性更高,为临床制订有效的个体化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癌组织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状态。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技术检测54例胃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的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状态,并分析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状态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的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发生频率为48.10%(26/5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11.11%(6/54)。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频率与胃癌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P均〈0.05)。结论胃癌组织中E-cadherin基因启动子异常甲基化频率较高,并与胃癌浸润、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