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10及IL-12水平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 10 (IL- 10 )、白细胞介素 - 12 (IL- 12 )对动脉粥样硬化 (AS)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 1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于发病当天及第 3,5 ,7,10 ,14天 ;1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及 1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血清 IL - 10、IL - 12水平。结果 :1U AP患者 IL - 10、IL - 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2A MI患者血清 IL - 10于发病当天至第 5天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并于第 3天达高峰。 IL - 12于发作当天及第 10~ 14天显著高于对照组。3AMI死亡组 IL - 10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 ,而 IL - 12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提示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患者 IL - 10、IL - 12升高 ,二者可能参与了 A S的形成和发展 ,并可作为急性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患儿脑脊液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在乙脑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34例乙脑患儿分别于急性期、恢复期留取血清和脑脊液(CSF),-70℃保存,采用ELISA法检测IL-10、IL-12和TNF-α水平。结果急性期脑脊液、血清中IL-10、IL-12和TNF-α水平均升高,恢复期下降。急性期脑脊液中IL-10、IL-12和TNF-α水平较同期血清中的高。结论细胞因子IL-10、IL-12和TNF-α参与了乙脑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和10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测定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4(IL - 4)和白细胞介素 10 (IL - 10 )水平 ,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40例 EH患者 (EH组 )不同级间血清 IL - 4、IL - 10水平及变化 ,以 30例正常人 (对照组 )作比较。结果 :EH组血清 IL - 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IL - 10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0 5 ) ,EH不同级间血清 IL - 4和 IL - 10水平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IL -4水平随病情加重而升高 ,而 IL - 10水平则降低 (均 P <0 .0 5 )。EH患者血清 IL - 4与 IL - 10水平成负相关 (r =- 0 .75 6 ,P <0 .0 1)。结论 :IL - 4和 IL - 10可能参与 EH的发病及病理变化过程 ,监测血清 IL - 4和 IL - 10水平可作为判断 EH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患者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平衡失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了解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过程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 12 2例CHF患者及 30例健康人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的浓度。结果 :①CHF患者血浆中TNF 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者 (P <0 .0 5或 <0 .0 1) ,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 ,TNF α水平呈进行性增高 ;CHF患者血浆IL 6及IL 10水平 ,心功能Ⅲ、Ⅳ级者明显高于对照者 (P <0 .0 5或 <0 .0 1) ,而心功能Ⅱ级者与对照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TNF α与IL 6 (r =0 .6 18,P <0 .0 1)、IL 10 (r =0 .5 6 6 ,P <0 .0 1)均呈正相关 ,但TNF α与IL 10的比率 (TNF α/IL 10 )也随着心功能的恶化而升高 ,IL 10的升高与TNF α的升高相比明显不足。结论 :细胞因子的变化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CHF患者血中炎性细胞因子明显升高的同时伴有抗炎性细胞因子升高的相对不足 ,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可能参与了CHF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 (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AD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 2 (IL 2 )及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1)AD组脑脊液 (CSF)中sIL 2R阳性率明显高于脑血管性痴呆 (VD)组及对照组 (P <0 .0 5 ) ;(2 )AD组血清和CSF中IL 2和sIL 2R含量明显高于VD组和正常对照组 (P <0 .0 5 ,P <0 .0 1) ;(3)AD组IL 2与sIL 2R在血清或CSF中含量均呈正相关 ,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得分呈负相关。结论 AD组患者CSF中IL 2和sIL 2R可来源于外周免疫系统 ,还可能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合成。检测AD患者CSF中IL 2和sIL 2R水平可反映AD的病理改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TNF-〆、IL-6和IL-8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白细胞介素 - 6( IL - 6)和白细胞介素 - 8( IL - 8)与慢性肝病的关系 ,分别用 RIA和 EL ISA法检测 94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 TNF-α和 IL - 8含量 ,同时用免疫组化 ABC法观察其中 2 5例患者 (慢迁肝 3例 ,慢活肝 5例 ,肝硬变 17例 )肝组织内 TNF-α,IL - 8和 IL - 6的表达和分布。结果显示 :慢活肝和肝硬变患者血清及肝组织内上述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增加 ( P<0 .0 5~0 .0 1) ,且分别与血清中胆红素水平和肝组织炎症活动指数密切相关 ( P<0 .0 5~ 0 .0 1)。提示这些细胞因子可能相互影响 ,并在慢性肝脏炎症损伤、修复和纤维化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6(IL- 6),白细胞介素8(IL -8)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999-01~2000-12沈阳市传染病院203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 a、IL -8、IL- 6水平,并用电子胃镜检查了其中64例患者的食管静脉情况。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NF- a、IL- 6、IL -8、透明质酸(HA)、层连蛋白(LN)、IV胶原C(IV- C)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 05)。TNF -α、IL- 6、IL -8与HA、LN、IV -C水平间均呈显著正相关(P<0 .01),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白、球蛋白比值(A/G)均密切相关(P<0. 01 )。食管静脉曲张患者血清TNF- α、IL- 6、IL -8水平较无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升高,但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 .05)。结论 提示TNF- α、IL -6、IL- 8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并可能反映肝脏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8.
尿毒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与脂代谢紊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18(IL 18)水平与脂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法 )检测 3 0例尿毒症患者和 2 5例对照组血清IL 18水平 ,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IL 18与各项血脂之间的关系。结果  ( 1)尿毒症患者血清IL 18及脂蛋白 (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 2 )尿毒症患者血清IL 18水平与脂蛋白 (a)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 =0 .5 2 2 ,P <0 .0 5 ) ;( 3 )尿毒症患者血清IL 18水平与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均无相关性。结论 尿毒症患者血清IL 18升高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9.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多种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 ,AD)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别对5 7例患者分为AD组和VaD组进行血清和脑脊液(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及白细胞介素- 8(I-L 8)水平检测。对照组2 8例均无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结果 (1)AD组CSF中TNF- α水平明显高于Va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5 ,P <0 .0 1) ;(2 )AD组和VaD组CSF中IL- 1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 ,AD组血清中IL -1β水平明显高于VaD组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 1) ;(3)AD组和VaD组血清和CSF中IL 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 .0 5 ,P <0 .0 1) ;(4)AD组患者CSF中的TNF -α、IL -1β及IL -8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 =0 .0 6 ,P <0 .0 5 ) ;(5 )血清或CSF中的TNF- α、IL- 1β及IL -8检测水平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表(MMSE)得分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 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A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充血性心力衰竭 ( CHF)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 IL- 6)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6受体 ( s IL-6R)水平的变化 ,探讨其与 CHF患者的病因和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用 EL ISA法检测 5 3例治疗前的 CHF患者( CHF组 )血清中 IL - 6和 s IL - 6R水平 ,并和 2 0例健康者 (对照组 )比较。结果 :CHF组血清 IL - 6和 s IL - 6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且随心功能不全的恶化逐渐升高 ,心功能 ~ 级各亚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1)。 IL - 6和 s IL - 6R水平分别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 ( r =- 0 .81,P <0 .0 1和 r=- 0 .83 ,P <0 .0 1) ,s IL - 6R和 IL - 6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 r =0 .91,P <0 .0 1)。不同病因组间的 IL - 6及 s IL - 6R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CHF患者血清 IL- 6及 s IL- 6R显著升高 ,且与心力衰竭程度明显相关 ,与心力衰竭病因无关。测定 IL- 6和 s IL- 6R水平可作为 CHF诊断的实验指标 ,提示 IL- 6及 s IL- 6R参与 CHF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卡托普利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细胞因子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对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 ,白细胞介素 - 6 (IL- 6 ) ,白细胞介素 - 10 (IL- 10 ) ,一氧化氮 (NO)的干预影响。方法 将 5 5例 CHF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卡托普利注射液治疗 1周 ,在治疗前与治疗后测定 TNF-α,IL- 6 ,IL- 10 ,NO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两组血清 TNF- α,IL- 6 ,NO水平均明显下降 (P<0 .0 5 ,P<0 .0 1,P<0 .0 1) ;治疗前血清 IL - 10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治疗后 IL - 10水平明显升高 (P<0 .0 5 ) ;治疗组治疗后上述指标降低或升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后降低或升高的幅度 (P<0 .0 5 )。结论  ACEI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的浓度来改善心功能 ,为其治疗心力衰竭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初治肺结核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2、13(IL12、IL13)水平改变及其临床意义,并了解其治疗的反应。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肺结核患者治疗前、抗结核治疗6个月末组和对照组血清IL12和IL13的水平,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肺结核患者治疗前血清IL12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抗结核治疗6个月末组(P<0.01),抗结核治疗6个月末组IL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结核治疗6个月末组血清IL13显著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肺结核患者检测血清IL12和IL13水平有助于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α 干扰素 (INF α 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细胞免疫机制。方法 收集IFN α 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 0例 ,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 1个月、3个月、6个月和 9个月留取血清标本 ,用MTT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 1(IL 1)水平 ,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和γ 干扰素 (INF γ)水平 ,并与 3 0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sIL 2R水平升高 (P <0 0 5 ) ,经IFN α治疗后 ,血清IL 1、sIL 2R明显升高 (P <0 0 1)。结论 IFN α 1b调节体内细胞因子变化 ,参与细胞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 12 (IL- 12 )、白细胞介素 13(IL- 13)是否失衡。方法 选取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 (哮喘组 2 5例 ) ,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 15例。分别对哮喘组、对照组留取血标本 ,采取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 ISA)检测上述两组血清中 IL - 12、IL - 13水平 ,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哮喘组 IL - 12水平为 (5 8.5 0± 14 .2 5 ) mg/ L ,较对照组 (85 .5 2± 13.14 ) ng/ L明显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哮喘组 IL- 13水平为 (131.2 7± 2 8.4 5 ) ng/ L较对照组 (92 .30± 14 .4 3) ng/ L 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哮喘患者体内 IL- 13过度产生 ,IL- 12则产生不足 ,使 IL- 12 / IL- 13失衡。  相似文献   

15.
充血性心力衰竭炎性细胞因子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和一氧化氮 (NO)的变化 ,及其与CHF关系。 方法 :CHF患者 4 5例和年龄匹配的对照者 17例 ,根据NY HA分级将CHF患者分成Ⅱ、Ⅲ、Ⅳ级 3组 ;根据体重分成恶病质组及非恶病质组。用酶联免疫法测定IL 6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IL 1β、TNF α ,用比色法测定NO。 结果 :CHF组血清IL 6、IL 1β、TNF α和NO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IL 6、NO在心功能Ⅱ、Ⅲ、Ⅳ级时均显著升高 ,TNF α在Ⅲ、Ⅳ级时显著升高 ,而IL 1β在Ⅳ级时才显著升高。不同病因的CHF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恶病质组及非恶病质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血清TNF α与IL 6呈正相关 (r =0 .5 82 9,P <0 .0 1)。结论 :血清IL 6、IL 1β、TNF α、NO水平与CHF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可作为判断CHF严重程度的指标 ;IL 6、IL 1β、TNF α在CHF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观察黄芪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白细胞介素 2 /白细胞介素 2受体 (IL 2 /IL 2R)系统的影响 ,探讨黄芪对慢性肾炎的免疫调节机理。方法  42例慢性肾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12例 ,黄芪注射液 60ml + 5 %葡萄糖注射液 5 0 0ml,静脉点滴 ,1次 /d ,疗程为一个月 ) ;对照组 (2 0例 ,除不给黄芪外 ,其它治疗与治疗组相同 )。测定治疗前后血清IL 2和血清、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sIL 2R。结果  (1)与正常组比较 ,慢性肾炎患者血清IL 2显著降低 ,血清和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sIL 2R显著增高 (P <0 .0 0 1) ;(2 )治疗后 ,治疗组血清IL 2明显升高 ,血清和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IL 2R明显降低 ,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1) ;(3 )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 2、血清和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IL 2R水平无明显改变 (P >0 .0 5 )。结论 黄芪能有效调节、改善慢性肾炎患者的免疫功能 ,可作为慢性肾炎的一种有效、安全、价廉的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IL 1)、TNF α、白细胞介素 4 (IL 4 )对骨髓基质细胞白血病抑制因子 (LIF)和白细胞介素 6 (IL 6 )表达的调节。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各细胞因子作用下的LIF与IL 6水平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PT PCR)测定各细胞因子作用下的LIF与IL 6转逆子水平。结果 :在IL 1、TNF α作用下LIF与IL 6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 ,IL 4作用下IL 6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LIF水平却明显降低 (P <0 .0 5 )。结论 :IL 1、TNF α有上调骨髓基质细胞LIF与IL 6表达 ,IL 4能上调骨髓基质细胞IL 6表达 ,却下调LI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患者血清IL-6和IL-10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娟 《内科》2009,4(4):552-553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与冠心病(CHD)病情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将165例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诊断分为3组: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55例;健康对照组55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可溶性IL-6和IL—10的水平,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AM/组、UAP组及SAP组的血清可溶性IL-6和IL-10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AMI组、UAP组血清IL-6水平高于SAP组(P〈0.05);AMI组和UAP组血清IL-10水平低于SAP组(P〈0.05);AMI组和UAP组血清IL-10的水平相似(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IL-6及IL-10明显升高,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作为CHD危险分层及病变程度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血清和痰中白细胞介素 (IL)以及C 反应蛋白 (CRP)的改变在慢性支气管炎 (慢支炎 )急性期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慢支炎急性期及缓解期患者进行血清、痰、诱导痰中IL 4、IL 6、IL 8及血中CRP作定量检测 ,并与健康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比较。结果  (1)慢支炎急性期组患者血清、痰、诱导痰中IL 4、IL 6、IL 8、CRP较慢支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增高 (P <0 .0 5 )。(2 )慢支炎缓解期组与对照组的痰、诱导痰IL 4、IL 6、IL 8及血清CRP的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 ,而慢支炎缓解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IL 4、IL 6、IL 8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慢支炎急性期患者 3种标本中IL 4、IL 6、IL 8及CRP浓度升高。这些指标的测定可作为判断慢支炎急性气道炎症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IL)在糖耐量减低(IGT)并发血管性痴呆患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血管性痴呆患者100例分成血管性痴呆组和血管痴呆合并IGT组各50例;然后再随机选取健康人50例对照组。检测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和IL-1β、IL-2、血清IL-10水平。结果血管痴呆合并IGT组跟对照组、血管性痴呆组相比,2 h PG明显升高(P0.01);血管性痴呆组、血管痴呆合并IGT组跟对照组相比,血IL-1β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IL-2水平明显升高(P0.05),血清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血管痴呆合并IGT组明显高于血管性痴呆组的(P0.05)。结论在血管性痴呆合并IGT患者体内,IL水平升高明显,说明血管性痴呆合并IGT患者体内炎症反应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